中国教育史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开始有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实用性。
在这个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礼仪、农业、医药等实用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这种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延续至今,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开始注重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教育者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后来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重视实践。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开始注重实践。
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进行实地实践,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强调德育。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
教育者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直、勇敢、诚实等品质,这种德育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具有实用性、个性发展、实践和德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在秦汉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
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学会做事,做人处世。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师傅教育也是秦汉时期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手艺人
和学者都会有自己的徒弟,他们会亲自传授手艺和知识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
这种师傅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道德,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最后,书院教育在秦汉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秦汉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一
起讨论经史子集,形成了一种书院教育的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
教育。
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这些教育方式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中国教育史全套

首页
索引
“六艺”教育
(1)“礼”和“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 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 音乐、舞蹈。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都需要有乐。
首页
索引
4、论教育内容- 六经(1)
《诗》:即《诗经》。“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 以怨”。
《书》:即《尚书》。“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即《仪礼》。“为国以礼” ,“不学礼,无以 立”。
《乐》:是“诗”的曲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
《易》:即《周易》。卜筮之书。
首页
索引
一、学校的产生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 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 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 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页
索引
二、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
1、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2、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 3、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首页
索引
四、奴隶社会学校 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
1、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客观原因: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3、说明: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
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首页
索引
第一章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 了长 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 面,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2、秦统一六国后,继续实行法治政治 路线
3、为了铲除六国残余贵族兴家富国的思 想基础
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 想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1、儒学得到了恢复和传播,并受到当 时学者的尊敬和朝廷的礼遇。
2、汉初以黄老学术作为政治的指导思 想,因此道家思想流传甚广。
3、汉初因学习法家、刑名之学等其他各 家的学说而受朝廷重视的也为数不少。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哉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 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指出:“养士 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 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 下之士。”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使诸列 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 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同时,强调“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这里, 董仲舒提到的“材”、“德”是以儒家的经术 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
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 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 以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
施行措施:
一、统一文字
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 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于 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 工作,下字形,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 —小篆(又称秦篆)。
具体措施:
1、专立五经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至此,儒家
的 《诗》、《书》、《礼》、《易》、《春 秋》“五经”皆置博士。
2、开设太学
元朔五年,汉武帝诏令太常与丞相公孙宏讨论 置博士弟子事宜。公孙宏为此拟定了具体办法。从 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 为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 太学生。
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开始于汉文帝 时期,真正确立于武帝时期。
察举制的变化: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 于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同时,察举 科目也增加了,除了“贤良”,还有“孝廉”、“秀 才”等新科目。
二、严禁私学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 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 高度统一,尤其是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形成矛盾。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次宴会上,李斯与淳于越的矛盾 激化,于是李斯把矛头直指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
具体措施:
一、“焚书”(历来以《诗》、《书》为教、 具有浓厚怀古思想的儒家学者,则成了主要的 打击对象。)
二、汉武帝时期 背景: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 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了汉景帝平息“七 国之乱”后的安定局面。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 求统一思想意识的政治抱负
2、汉初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以及儒家学者的进去精神
汉武帝下令举贤良,开始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贤良之士
二、“坑儒”(秦始皇谋求长生不老药无果, 反被地方侯生等散布对自己不恭的言论,于是 迁怒于都城咸阳的士人,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儒 家知识分子。)
严禁私学的影响:
“焚书”、“坑儒”事件的背景都是秦始皇一贯 奉行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
禁私学、焚书是毁灭文化的载体,堵截文化的 传播途径,“坑儒”则是对人——活的文化载 体的毁灭。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 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
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 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 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 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 新的道德习俗。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汉初 背景: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 历史教训,他们认为,频繁的战争、大兴 土木和严刑峻法是秦灭亡的主要因素。
中国文字发展到 小篆阶段,逐渐 开始定型〈轮廓、 笔划、结构定 型〉,象形意味 消弱,使文字更 加符号化,减少 了书写和人读方 面的混淆和困难
统一文字的作用:
秦朝对文字所作得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 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 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 重大的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 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把全国有名的学者集中到都城长安,封
以博士的官衔,同时,还下令举贤良文学。
(23)允废许除开“办挟私书学律” 汉解初除,了允秦许朝人对们私自学由的收禁藏令、,携私带学、实讨际论上
承《担诗了》培、养《人 书才》、,传这播从文法化律、上发为展汉学初术学的术任的务繁。荣 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
所谓对策,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对策又称“对贤 良策”或“贤良对策”。 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成 为了后来的三大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 家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三、吏师制度
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 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 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政府机关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育, 以培养刀笔小吏。
吏师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后来由 于私学的发展,才出现专门以传授文化知识为 职业的教师。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 上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