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

合集下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旳中原文化相结合旳吴歌、西曲。
1、吴歌p51 2、西曲 p51
❖ 歌舞戏p53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旳一种突出特点。
❖ 歌舞戏主要旳节目p53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旳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旳“竹林七贤”之一;
酒狂
❖ 阮籍所作,体现了愤世嫉俗旳情怀 p67
❖ 魏晋以来老式律学发展旳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旳“三百六十 律”p70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旳——何承 天旳“新律” p70、71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旳十分之一。处理了“三分损益法” 所处理不了旳“旋相为宫”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旳音乐 (公元220—589)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伴随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旳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旳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旳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p51
清商乐包括旳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旳相和诸 曲。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
❖ 是一种有器乐伴奏旳歌唱,有乐器伴奏旳歌舞,并 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旳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 相和大曲旳曲式构造:艳、解、趋三段式构造 p50
百戏
❖ 百戏旳定义p52 ❖ 百戏中旳乐舞类别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旳交流旳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旳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旳影响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相和歌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秦朝的音乐和舞蹈

秦朝的音乐和舞蹈

秦朝的音乐和舞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音乐和舞蹈文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以秦朝音乐和舞蹈为主线,介绍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朝音乐的发展在秦朝之前,中国音乐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发展,但秦朝的统一带来了音乐文化的整合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音乐也被调整和重塑。

秦朝的音乐主要以宫廷音乐为主,巧妙地融合了各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秦调。

这些音乐主要以竹笛、筚篥等乐器为主,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秦朝统治者的威严和豪情。

二、秦朝音乐的特点1. 单音调:秦调音乐以一种统一的音调为主,追求纯正、和谐的音乐效果。

这种单音调的音乐形式,使得秦朝音乐在当时独树一帜,与其他时代的音乐有所区别。

2. 音调高亢:秦调的音乐以高亢、豪迈为特点,表达了秦朝统治者的权威和霸气。

这样的音乐形式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秦朝舞蹈的发展秦朝的舞蹈以宫廷舞蹈为主,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秦始皇深知舞蹈的文化价值和表现能力,大力发展宫廷舞蹈并进行相应的规范化整理。

秦朝宫廷舞蹈注重形式美和动作技巧的兼具,多表达国家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权威。

四、秦朝舞蹈的特点1. 好动和豪放:秦朝舞蹈的动作规整、肢体舞蹈有力,集中体现了秦朝人民的性格特点。

舞蹈的动作丰富多变,以自由奔放为主,通过舞蹈向人们展示了秦朝人民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 器乐舞蹈的融合:秦朝舞蹈多以器乐伴奏,并将器乐与舞蹈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种形式的舞蹈继续影响了后世的音乐舞蹈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

五、秦朝音乐和舞蹈对后世的影响秦朝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音乐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创新。

其次,秦朝舞蹈的形式和技巧为后来的舞蹈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秦朝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秦朝的音乐和舞蹈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的音乐器乐乐器演奏与音乐理论

秦朝的音乐器乐乐器演奏与音乐理论

秦朝的音乐器乐乐器演奏与音乐理论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与音乐理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还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和音乐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音乐的发展。

本文将就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和音乐理论进行探讨。

一、音乐器乐演奏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和徵调四种乐调。

这四种乐调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音乐情感和氛围。

宫调为庄严悲壮,商调为静谧肃穆,角调为欢快热烈,徵调为娴雅清丽。

在秦代,音乐器乐演奏中的乐队构成也很丰富。

主要乐器包括七弦琴、瑟、筑、篪、箫等。

七弦琴是秦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被广泛用于歌唱伴奏和独奏。

瑟是一种古代的多弦乐器,常与七弦琴一起使用,增添音乐的层次感。

筑是一种横琴类乐器,音调高亢明亮,常用于演奏欢快的旋律。

篪和箫则是代表秦代音乐的管乐器,常用于独奏或伴奏。

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十分注重技巧和和谐。

演奏者必须熟练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如琴弦的按弹、筝弦的拨弹、管乐器的吹奏等。

演奏者还需在演奏中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整个乐曲听起来和谐、流畅。

二、音乐理论秦朝的音乐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秦朝以五律为基础,发展了音乐理论的体系,其中包括了音律、调式和音乐的审美标准等。

在音律方面,秦朝的音乐理论将音程平均分割为十二个半音,形成了十二平均律体系,成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基石。

这种律制的出现,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音调和和音选择,丰富了音乐表达的可能性。

调式是音乐作品中音调的组合形式,秦朝的音乐理论将调式分为七个不同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凤、六羽调。

每个调式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音乐情感和氛围,使音乐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达。

秦朝的音乐理论还强调了音乐的审美标准。

音乐作品应具有庄重、肃穆、娴雅的特点,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音乐作品还应符合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帝国统一的起点。

在秦朝期间,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推广,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的流行、乐器的演奏、宫廷舞蹈以及戏剧表演等方面来介绍秦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一、音乐的流行秦朝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秦朝的音乐以雅乐为主,通过宴席、祭祀等场合进行演奏。

雅乐的演奏要求庄重、恢宏,通常由乐官来演奏。

此外,也有一些民间音乐流行,如吹奏乐器、弹奏琴瑟等,这些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二、乐器的演奏秦朝时期,乐器是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朝的乐器多种多样,包括弦乐、管乐、鼓乐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方法和音色。

其中,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秦代流传下来的琴有数十种之多,形式各异,琴音悠扬动人,被人们广泛使用。

三、宫廷舞蹈秦朝的宫廷舞蹈是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舞蹈在秦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编舞方法和表演风格。

宫廷舞蹈的动作优美翩跹,舞蹈者身着华丽服饰,配合音乐的旋律,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四、戏剧表演秦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秦代的戏剧主要表现为戏曲和舞剧两种形式。

戏曲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

而舞剧则是通过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秦朝的戏剧表演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综上所述,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在当时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无论是雅乐的流行、乐器的演奏、宫廷舞蹈还是戏剧表演,都显示了秦朝人民对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的热爱与追求。

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

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

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

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

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

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

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

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

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

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讲秦汉音乐

讲秦汉音乐
古琴在汉代确立了七弦十三徵的形式,演奏技巧也达到了较 高水平。古琴演奏家有汉代的司马相如、桓谭、蔡琰、以及 魏末的嵇康、阮籍等。他们参与琴曲的整理、研究和创作演 奏。琴曲有古曲《五曲、九引、十二操》、新作有《蔡氏五 曲》《嵇氏四弄》、《楚曲明光》、《饮马长城》《东武泰 山》《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尤以广陵散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
相和歌:
两汉及魏晋时期,对民间歌曲做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 曲的音乐的总称,可以单称为相和或据其形式称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初表演形式是“徒歌”,初步发展为“相和形式”
叫做 “但歌”,一唱三和;逐步形成相和歌后,加入节、笙、笛、 琴、瑟、筝、琵琶等的伴奏乐器。
编钟曲《楚商》
古琴音乐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二讲 秦汉魏晋时期的音乐 Nhomakorabea一、概述
汉乐府: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 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达一千多人。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 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乐工除对民歌进行加工、 改编、创作和填词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乐府中还 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李延年。汉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 间音乐的作用,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 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琴曲《胡笳十八拍》
《酒狂》
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一首古琴曲。刻画出了醉酒者迷离恍 惚、步履蹒跚的神态。音乐主要是由调在不同高度上变化反 复,音程不断跳进,造成节拍颠倒,饮酒者醉意朦胧的效果。
古琴:
《声无哀乐论》
魏末中国文学家、琴家、音乐理论家嵇康著。是一篇涉及音 乐美学问题的学术论文。主要论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 1、论述音乐的表情功能和社会作用; ➢ 2、音乐的主观和客观性; ➢ 3、人类听觉和视觉、嗅觉、味觉之间的关系; ➢ 4、感情表达和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的问题。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秦汉朝代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从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两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

一、音乐文化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创作秦汉时期的音乐创作相当活跃,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更是达到了巅峰。

秦汉时期,宫廷乐队称为“乐府”,他们为皇帝、贵族演奏。

乐队由歌唱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组成。

同时,在农村和城镇,各种各样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上都有民间乐曲的演奏。

这些音乐包括古代曲子、戏剧、歌谣和器乐等。

2.乐器制作秦汉时期,乐器制作颇具特色,形成了许多精美的乐器,如“瑟”,“琵琶”,“筝”等。

这些乐器都是能够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的,如“瑟”音柔和温馨,适合表现古典音乐;“琵琶”用作表演强烈的音乐,如军乐等。

它们在表演中,展示了无限的音乐魅力和灵动性。

3.音乐演出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音乐演出展示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演出方面,乐师们的技艺精湛,演出的裁判公正,是使民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不同人的音乐品味,演出中包括了多重类型的音乐,如器乐、民谣和古典音乐等。

二、历史价值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宗教方面秦汉时期,宗教的发展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例如,佛教和道教传入了中国,使得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中。

宗教性乐曲在整个秦汉时期都被保留下来,这些乐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偏好、信仰和文化。

2.政治方面音乐在秦汉时期也被用来表达政治意义。

在大型场合,比如庆典和欢迎宴会上,皇帝会聘请最优秀的乐师演奏乐曲以增加庆典的气氛。

音乐的力量也在不同的行政和政治活动中灵活地应用,这表明音乐的领域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也与政治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

3.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与周围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由周至秦,天下大势合而分,分而再合。

秦灭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在文化上推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车同轨、货同筹等措施。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从六国掠夺来的乐妓及钟鼓乐队也都"统一"到秦宫廷中来。

据《说苑》卷二十的记载,阿房宫中"皆有钟磬、帷帐、妇人、优倡……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亡之后,汉王朝在休养生息,创造安定局面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构筑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从这方面的实际建树看,汉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上呈现为宏大通达的气势,虽然与先秦音乐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并非没有传承,而是在对先秦文化的吸收中,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气质,无论是先秦理性风格,还是楚汉浪漫气息;无论是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还是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在当时多种社会音乐行为方式中,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乐府音乐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集"六国之乐"于咸阳宫。

秦亡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亦延承下来。

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汉书·礼乐志》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便是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

汉代的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乐以为宫廷活动服务。

因此,汉乐府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制配成曲,编演歌舞于宫廷演出。

当时汉乐府广泛吸收各地音乐甚至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并且还设立了相应的采风制度,这也是乐府最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博采风俗,协比音律"(《史记·乐书》),就是乐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采歌诗以作乐,是自周代以来就有的文化传统。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就是这类观念在后世的保留和反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初统治阶级的自信心。

这也是汉乐府与秦乐府在其文化职能上最不相同之处。

至于西汉末年,"风俗使者"自"采风"中归来,假称天下风俗齐同,伪造地方歌谣以歌颂功德,已是不敢正视现实的欺瞒做法了。

汉武帝时乐府采集的各地各类歌诗,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有"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其中提到的地名有吴、楚、汝南、燕、代、雁门、云中、陇西、邯郸、河间、齐、郑、淮南、河东、雒阳、河南、南郡等地区。

这可以说是古代史上仅次于周代的地方音乐采集、整理活动。

汉乐府的音乐可以说是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

相和歌、鼓吹乐、郊祀乐歌、歌舞百戏以及各类夷俗音乐,都在乐府音乐活动中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对这类音乐活动的文学性描写。

汉乐府音乐的总体风格,可说是绮丽华美。

汉人扬雄以汉代的织锦霞蔚般的美丽来比喻汉赋的宏丽,而在当时,汉人也曾以同样的方式来类比音乐。

如《汉书》记"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

这与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所称各类音乐歌舞"所以娱耳目而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后"也是一致的。

第二节歌舞百戏百戏是歌舞杂乐、角抵、杂技、幻术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总称。

百戏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多种表演形式。

《史记·李斯列传》曾记秦二世时,甘泉宫中就有"角抵俳优之观"。

汉代是百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在当时的社交活动中,百戏被用来招待群臣宴享乃至外国使节。

汉代百戏的表演,在张衡的《西京赋》中有相当生动而详尽的描写。

其中既有"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的杂技魔术,也有"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娲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蛇"的化装及音乐表演。

从某种意义上讲,百戏是一种世俗生活中的神人之乐,这与汉代"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一类神学意识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有关。

所以,在其题材内容上,经常可以看到历史、神话人物的形象。

在汉郊祀乐歌中,就有这类表演。

如汉郊祀乐歌《练时日》的表演中,当神灵驾车降临时,就呈现为"左苍龙"、"右白虎"、"五音饰"、"羽旌纷"的乐舞表演形式。

后来,估计这种歌舞形式在世俗音乐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汉代百戏的演出活动可以说是载歌载舞,这些在今存汉画像石上有较集中的反映。

百戏音乐的歌舞表演,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为百戏表演伴奏的钟鼓乐队,吹奏笙、笳、排箫,弹瑟击筑,敲击编钟、编磬,并且带歌唱和俳优的表演,正所谓"击鼓歌唱作俳优"(《汉书·霍光传》)。

汉百戏画像石中常可见到盘鼓舞表演的场面:一位男伎挥舞长袖,在地上七个盘鼓之间边舞边唱,这与张衡《舞赋》中描写的"盘鼓焕以骈罗,抗修袖以翳面,展清声而长歌"是相一致的。

汉代,在长安、洛阳这类大都市中,百戏可谓风靡一时,有不少专演百戏的娱乐场所。

一些达官贵戚之家,也豢养了专门表演百戏的倡优。

甚至一般富豪吏民,也收养歌者数十人,以供享乐。

百戏在当时,是一种综合性很强、且充满生机、趣味的艺术活动方式,从现存汉画像石的表演方式来看,经常是与宴享活动一块进行的。

百戏中的歌舞、杂戏、音乐和化装表演的艺术活动,也对后世传统戏曲艺术的形成,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第三节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

作为北方民间谣曲,相和歌与先秦以"相"为节奏乐器的乐歌形式,有着前承的关系。

在先秦社会音乐生活中,有以"相"伴奏的劳动歌曲。

"相"本身就是由舂米、筑墙、夯土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击节乐器,又称"舂牍"。

先秦时期,所谓"邻有丧,舂不相"(《礼记·曲礼》)的记载,以及《史记》中所述秦国大夫百里奚死后,"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的故事,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以"相"为伴奏的歌谣在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流行情况。

这种歌谣的写作,甚至还成为先秦思想家关注和运用的艺术创作形式。

例如战国时的荀子,就曾写过说唱歌谣体的文学作品《成相篇》,其中的唱词韵律,呈现为有规律的节奏性特点,其唱词为:"请成相,世之殃,愚门音愚门音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歌中反映当时政治昏暗,排斥贤良之士,要求君主能够懂得用贤良之士为政,否则就像唱歌没有节奏(没有"相"击节),怎么会不迷惘呢!相和歌最初只是民歌的清唱,即所谓"徒歌";后来衍化成清唱加帮腔,称为"但歌",其演唱形式是"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以后再发展,加上丝竹乐器的伴奏,并且由一人手执节奏乐器"节",边击边唱。

这时的相和歌,已经构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成熟乐歌形式。

汉代的相和歌,具有文化上的多融性与聚合性。

音乐史上所谓的"相和五调伎",据《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引《唐书·乐志》称,相和三调之"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

又有楚调、侧调。

楚调,汉房中乐也。

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

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五)调"。

因此,汉世之相和歌,已成为交汇、吸收先秦乐歌传统,合南北音乐风格于一身的代表性乐种。

相和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渐与舞蹈、器乐表演相结合,形成歌舞性的"相和大曲"。

但是,仍然保留了最初就有的节奏性强的艺术特点。

相和大曲的伴奏乐队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乐器。

相和大曲基本上是器乐演奏、歌诗演唱和舞蹈表演兼而有之。

关于相和大曲的曲体结构,《乐府诗集·相和曲辞》讲"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从《宋书·乐志》收录的大曲15首来看,其基本曲式为"艳--曲--趋"的三部性结构。

其中的"艳",基本上是舞蹈与器乐段落,一般无歌诗演唱;"趋",一般是歌诗的演唱加上舞蹈、器乐,节奏上加快,情绪上趋于热烈、紧张。

"曲"是大曲的核心部分,特点是歌诗的声乐部分与器乐部分交替发展。

"曲"有多段歌词,每段歌词后有"解"。

"曲"的部分,少则二三解,多则七八解,是分段演唱。

从歌词的角度看,"解"有章或段的含义。

所谓"凡诸调歌辞,并以一章为一解。

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乐府诗集》卷二十六)。

汉魏时期,相和歌这一乐种,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其中叙事歌是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体裁。

著名的叙事歌作品如《病妇行》、《东门行》、《陌上桑》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人民的生活遭遇。

其中病妇的托孤、被压迫者的反抗搏斗;贵族的贪色与女子的机智,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和歌调中属于"楚声"系统的乐歌创作,也是很有艺术特色的。

就相和歌调中的楚风成分而言,西汉宫廷中相和歌如《阳阿》、《采菱》、《绿水》、《激楚》,原先就是先秦时流行于楚地的民歌,以后发展为歌舞曲。

其中《激楚》一曲,亦是汉相和诸调中的重要曲目。

所谓"鄢郢缤纷,《激楚》结风"(《汉书·司马相如传》);"哀弦理虚堂,要妙清且凄,啸歌流《激楚》,伤此硕人怀"(《宋书·乐志》),都说明汉乐中"楚声"系统乐歌声腔的重要地位。

另有楚调曲《白头吟》,传为卓文君为表达对司马相如的爱情所作,其中"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直率而不隐真情,成为千古名句。

在上层统治阶级中,也有许多人创作相和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