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由周至秦,天下大势合而分,分而再合。
秦灭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在文化上推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车同轨、货同筹等措施。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从六国掠夺来的乐妓及钟鼓乐队也都"统一"到秦宫廷中来。
据《说苑》卷二十的记载,阿房宫中"皆有钟磬、帷帐、妇人、优倡……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亡之后,汉王朝在休养生息,创造安定局面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构筑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从这方面的实际建树看,汉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上呈现为宏大通达的气势,虽然与先秦音乐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并非没有传承,而是在对先秦文化的吸收中,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气质,无论是先秦理性风格,还是楚汉浪漫气息;无论是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还是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在当时多种社会音乐行为方式中,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乐府音乐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集"六国之乐"于咸阳宫。
秦亡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亦延承下来。
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汉书·礼乐志》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便是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
汉代的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乐以为宫廷活动服务。
因此,汉乐府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制配成曲,编演歌舞于宫廷演出。
当时汉乐府广泛吸收各地音乐甚至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并且还设立了相应的采风制度,这也是乐府最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博采风俗,协比音律"(《史记·乐书》),就是乐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中国音乐教育史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借鉴价值

中国音乐教育史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借鉴价值“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有着数千年的乐教文化传统,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端不比任何一个文明古国晚,甚至更早。
”对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的深入把握,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音乐教育史在促进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价值。
一、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脉络1.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称之为原始形态的音乐教育。
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具备产生学校的社会条件。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源于“成均之学”。
据《周礼、礼记》记载,“均”即“调”,它是我国传统音乐学中的一个术语和概念。
当时的社会现象如大量乐舞和乐器的出现,充分表明“成均之学”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2.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2.1夏商时期的音乐教育。
夏代的“痒”、“序”和“校”都是音乐教育的学校,当然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是音乐。
“殷人尊神”、“以乐造士”是商代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尊神”的各种仪式中,就包括唱歌、跳舞、鼓乐等内容。
夏商时期,习武为了争战,习乐为了祭祀,乐教受重视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2.2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西周统治者视“乐教”为“国教”,通过“乐教”的手段来达到“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形成了“礼乐治国”的教育思想。
周代的音乐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即职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两者都由“大司乐”主要负责领导和管理。
职业音乐教育机构体系庞大,支脉较多,主要包括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音乐行政三个大方面。
就音乐教育这点来说,它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3.春秋时期的音乐教育。
春秋时期的音乐教育主要以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为正统,而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音乐教育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包括选编、整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即最早的音乐教科书--《诗经》;创办私学,重视音乐教育,把“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6门课程等;主张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4.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汉代乐府已经具备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完整概念:音乐教育的目的明确;有实施音乐教育的教材、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设施;师生关系明确,有稳固的教学场所。
讲秦汉音乐

相和歌:
两汉及魏晋时期,对民间歌曲做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 曲的音乐的总称,可以单称为相和或据其形式称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初表演形式是“徒歌”,初步发展为“相和形式”
叫做 “但歌”,一唱三和;逐步形成相和歌后,加入节、笙、笛、 琴、瑟、筝、琵琶等的伴奏乐器。
编钟曲《楚商》
古琴音乐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二讲 秦汉魏晋时期的音乐 Nhomakorabea一、概述
汉乐府: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 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达一千多人。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 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乐工除对民歌进行加工、 改编、创作和填词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乐府中还 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李延年。汉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 间音乐的作用,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 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琴曲《胡笳十八拍》
《酒狂》
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一首古琴曲。刻画出了醉酒者迷离恍 惚、步履蹒跚的神态。音乐主要是由调在不同高度上变化反 复,音程不断跳进,造成节拍颠倒,饮酒者醉意朦胧的效果。
古琴:
《声无哀乐论》
魏末中国文学家、琴家、音乐理论家嵇康著。是一篇涉及音 乐美学问题的学术论文。主要论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 1、论述音乐的表情功能和社会作用; ➢ 2、音乐的主观和客观性; ➢ 3、人类听觉和视觉、嗅觉、味觉之间的关系; ➢ 4、感情表达和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的问题。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秦汉朝代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从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两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
一、音乐文化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创作秦汉时期的音乐创作相当活跃,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更是达到了巅峰。
秦汉时期,宫廷乐队称为“乐府”,他们为皇帝、贵族演奏。
乐队由歌唱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组成。
同时,在农村和城镇,各种各样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上都有民间乐曲的演奏。
这些音乐包括古代曲子、戏剧、歌谣和器乐等。
2.乐器制作秦汉时期,乐器制作颇具特色,形成了许多精美的乐器,如“瑟”,“琵琶”,“筝”等。
这些乐器都是能够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的,如“瑟”音柔和温馨,适合表现古典音乐;“琵琶”用作表演强烈的音乐,如军乐等。
它们在表演中,展示了无限的音乐魅力和灵动性。
3.音乐演出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音乐演出展示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演出方面,乐师们的技艺精湛,演出的裁判公正,是使民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不同人的音乐品味,演出中包括了多重类型的音乐,如器乐、民谣和古典音乐等。
二、历史价值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宗教方面秦汉时期,宗教的发展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例如,佛教和道教传入了中国,使得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中。
宗教性乐曲在整个秦汉时期都被保留下来,这些乐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偏好、信仰和文化。
2.政治方面音乐在秦汉时期也被用来表达政治意义。
在大型场合,比如庆典和欢迎宴会上,皇帝会聘请最优秀的乐师演奏乐曲以增加庆典的气氛。
音乐的力量也在不同的行政和政治活动中灵活地应用,这表明音乐的领域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也与政治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
3.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与周围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
浅谈中国各时期音乐类的发展

02
乐器种类
夏商周时期的乐器种类已经相当丰富,包括石磬、骨笛、铜鼓、铜钟
等。其中,石磬是夏商时期最古老、最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骨笛则
是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
03
音乐理论
夏商周时期,音乐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如三分损益法等音律计算方
法,以及最早的乐谱《五声谱》等。
秦汉时期的音乐
乐器发展
秦汉时期,乐器种类更加丰富 ,如琵琶、筝、瑟、箜篌等。 同时,乐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 了很大的提高,如琵琶的颈头
网络音乐的特点
网络音乐具有多样性、自由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音乐需求。
网络音乐的挑战
随着网络音乐的流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版 权保护、音乐质量等,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解决。
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01
02
03
原生态音乐的保护
原生态音乐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原生态音乐的特点
原生态音乐具有地域性、 民间性、独特性等特点,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 现。
原生态音乐的传承
通过各种方式,如录音、 录像、演出等,将原生态 音乐传承下去,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欣赏。
04
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中国音乐在国外的传播
古代音乐传播
在古代,中国音乐就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 径传播到国外,如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及其演奏技 艺在唐朝时期就已传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浅谈中国各时期音乐类的发展
2023-11-04
目录
• 古代音乐发展 • 近现代音乐发展 • 当代音乐发展 • 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01
古代音乐发展
夏商周时期的音乐
01
礼乐制度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音乐艺术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了韵律感、节奏感和动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圣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用于婚丧嫁娶、宴会、宗教仪式和官方场合等。
秦汉时期的音乐以“雅、颂、歌、舞”为主要形式,以拍子清晰、声音高亢、音调独特、乐器多样等特点为标志。
二、秦汉时期的乐器秦汉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包括了弦乐器、管乐器、鼓乐器、铜乐器、木乐器、革乐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弦乐器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乐器,比如说琴、瑟、筝、箫等等。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声音效果和表现力,在演奏时能够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
三、秦汉时期的音乐流派在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是“宫商角徵羽”,这个流派的音乐形式曲调旋律都很优美,被视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
此外,还有“越音”、“淮南子乐”等流派,每个流派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家古代音乐家大都出身于贵族,被视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守护者。
在秦汉时期,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说羊欣、钟子期、丘处机等等。
这些人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五、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音乐的传承方式很特殊,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它的流传过程很长,也很神秘。
在现代,由于法律法规和意识的相关限制,古代音乐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变得困难,但人们对于它的传承和保护却是永远不变的。
六、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是很特殊的,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文化象征,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政治和生活中。
古人就有“与乐同天”的观念,认为音乐与道德伦理紧密相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它以流畅的节奏感、独特的音律和动感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古音乐时期与远古音乐时期在音乐形态上的不同,对汉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
重点、难点:乐府、鼓吹、相和歌、百戏、相和三调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二、音乐概况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第二节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一、乐府的建立:1、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
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
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
“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
《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
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
2、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
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
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
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
音乐教育简史

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我国学校音乐教
育的开端,对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改造国 民品质,增强国民的爱国思想起到的积极 的推动作用,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 乐教育家,对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 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夏、商、周时期的乐教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从萌生、逐步定型到不 断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1、夏朝(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阶级的出现,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使学校 教育的产生,教育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原始乐舞歌颂图腾祖先,夏朝乐舞为帝王歌功颂德,是服
务于政治、娱乐的音乐教育。
2、商代(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 此期为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商代巫术盛行,专司祭祀的巫者参与神权统治,并充当职 业音乐舞蹈家,在大型祭祀仪典上表演。商代乐舞带有神秘的
二、第二时期(1966-1978)文革时期
1、美育和音乐教育价值被否定,正常的音乐教育几 乎处于被取消状态。 2、音乐活动向极端政治化、畸形化方向发展,违背 美育的宗旨和规律。 3、客观上使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得到广泛开展,推 广“样板戏”,宣传了民族音乐文化,普及了京 剧艺术。
三、第三时期(1978以后)改革开放后 走出低谷、迎来复苏和繁荣
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五、宋元时期的乐教: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与唐代的音乐教育在形式上大致 相同,基本上是唐代音乐教育体制的沿袭,没有突破性的 发展。 宋元时期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于此相应 的乐教行为日益具有民间性。 六、明清时期的乐教(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1、明代科举制度加强,“重技”成为明代乐教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
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
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
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
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
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
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
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
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
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
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相和歌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所谓“辞”,就是歌词,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就是“辞”。
“声”,指歌中有声音无意义,只起补占音节作用的字,即今天所谓“衬词”,如“咿儿哟,呀儿哟”之类。
乐府民歌《有所思》中的“妃呼豨”等都是“声”。
“艳”是大曲中的引子或序曲,可以用乐器演奏,也可以歌唱。
“趋”和“乱”是结束性乐段,也是可唱可奏的。
最完整的大曲曲式,是一种三段体的结构:
第一段是“艳”,它一般在最前面,但也有在中间的,往往是一段优美抒情的乐段。
第二段是歌曲主体。
它往往有好几段歌曲。
第三段是“趋”或是“乱”。
“趋”是一种较为纾徐宛转的曲调,可能带有吴、楚地方的音乐风格,而“乱”则是较为激昂热烈的曲调。
一个乐歌,如果需要抒情性的结尾,它会选择“趋”;而需要一个热烈的结尾,它会选择“乱”。
这也就是为什么“趋”和“乱”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首乐曲之中的原因。
并不是每一首大曲都有“艳”“趋”“乱”的。
《宋书·乐志》所载的十五首大曲,只有三首是前有“艳”后有“趋”的。
另外有一首有“艳”无“趋”,三首有“趋”无“艳”,一首有“乱”无“艳”,另外一些没有“艳”“趋”“乱”的记载。
汉代表演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是百戏。
百戏是一台节目的总称,包括杂技、魔术、武术、滑稽、音乐、舞蹈等。
汉代的百戏,规模相当惊人,表演的技巧也非常高。
两汉时期,有一些新的乐器出现,一些旧有的乐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秦代出现的弹拨乐器弦鼗,在两汉时期得到广泛使用,被称为“秦琵琶”。
它的柄较长,音箱两面蒙皮。
大约在公元前105年前后,乌孙公主下嫁昆弥,路途遥远,而许多中原乐器,如琴、瑟、筝、筑等,都不适合马上演奏,所以乐工们制作了一种新乐器,音箱是圆形的,两面用木制,短柄,有十二音柱、四弦。
当时被称为“秦汉子”,后来被称为“汉琵琶”,实际上是后来阮咸的前身。
汉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弹弦乐器是箜篌。
汉族地区的箜篌是横卧的,样子和琴、瑟相似,称为“卧箜篌”,又叫“坎侯”。
大约在公元二世纪汉灵帝时,从西域传入一种可以在马上演奏的箜篌,形状像小的竖琴,被称为“竖箜篌”。
吹管乐器中,最重要的是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出现。
先秦时期所说的笛、箫,都不是后代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那时所说的箫,是指排箫。
而笛,似乎只是是定音高的竹管。
竖吹的箫的出现,大概和羌族使用的羌笛的传入有关。
羌笛竖吹,四孔,后来京房在后面加了一孔,不用吹管和簧片,在顶部斜开一孔作为吹孔,成为五孔的箫。
横吹的笛大约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据说是张骞通西域传入的。
吹奏乐器中,还出现了两种少数民族的乐器,一种是笳,又称“胡笳”,一种是角。
最早出现的角,大约就是天然的动物角,后来出现用铜、木、皮革、竹等仿制的,在唐、宋人的诗词中,都还有很多对角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