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口的大智慧―――倪萍新书《姥姥语录》读后感
水之大智慧智者乐水上善若水善心如水

中国传统概念中的“水”,似乎总有一种宁静而强大的力量。
今天与大家一起听儒家、道家、佛家谈“水的智慧”。
一、孔子曰:“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
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台湾民歌唱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飘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叹。
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辩证,“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有哲理。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
”水,是位辩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煅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
《倪萍《姥姥语录》有感[大全5篇]》
![《倪萍《姥姥语录》有感[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3096d4eff9aef8941e06dc.png)
《倪萍《姥姥语录》有感[大全5篇]》第一篇:倪萍《姥姥语录》有感倪萍《姥姥语录》有感原创:月巧在书店偶然看见了这本书,再加之《朗读者》节目中的印象,让我忍不住翻了一下。
工作后,很少有时间看书,要看也都是专业书籍,要嘛就是成功学之类的书籍。
这么接地气的书很少看,而且因为缺少对作者的了解,差点以貌取人,觉得是不是主持人附庸风雅,也许并不值得一读。
虽然岁月这把杀猪刀对她太残忍了点儿,但当年我们可都是看着她主持的节目长大的。
不像现在从来没有看过一次完整的春节联欢晚会,但是对作者的了解真的止于电视屏幕。
"她年轻时说的那些话,就像萝卜、白菜一样,不值什么钱,却是最顺口、最对胃的好东西。
下到锅里,就养命······"从荐语就可以看到是多么地接地气,多么地朴实无华。
这一翻不要紧,真的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早晨五点多起来就开始忙活,喂着奶都要看看书,老二睡了更是肆无忌惮地阅读,因为缺觉脑袋嗡嗡的都舍不得放下书。
如果让我用一句来说此书的印象那就是"这本书鲜活的诠释了一个好女人成就三代人,乃至四代人,没有姥姥真的也许不会有大家喜爱的优秀的倪萍。
"如果每家都有一个这样的姥姥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优秀的孩子、幸福的大家庭。
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一个善良、勤劳、能干、宽容、有智慧的姥姥,而且让我重新认识了倪萍。
看了此书完全颠覆了原来的误解,我想说倪萍真不简单,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善良、智慧的女人而且还是一个坚强的母亲(能将自己的孩子在被宣布没救了后,能放弃一切想尽办法去解决,倾其所有无数次跑美国治疗,最终让儿子康复,身为母亲后才理解她这些年为何衰老的如此之快)。
可见文字真是一个好东西,与其苦口婆心地向他人去解释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如用心的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出来,愿意走近你的人自然会了解,误会自然也会消解。
这估计再一次刷新了我要坚持写作的初衷,将自己的点滴都慢慢记录下来,以后翻看也许会是一种宝贵的记录。
藏在水中的智慧作文800字

藏在水中的智慧作文800字藏在水中的智慧作文800字“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是孔子《论语》的《雍也》篇中阐述的观点:其意为:智者,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相较而言。
我更喜欢水,因为它往往扮演一个智者,带给我思考,给予我智慧。
体育课总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但上完体育课后,同学们都都现出杜甫那唇焦口燥的形态,一个个拎着水杯去接水。
记得那次,我刚接完水后,掀开杯盖,迫不及待地喝起杯中的凉白开。
可一杯水下肚,竟一点不解渴,反而解决了饿的问题,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有一次,我又抱杯欲饮,却想起了那件喝水却不解渴的怪事。
好奇心驱使着喉咙冒烟的我一口一口呷热水喝。
没过一会儿口不渴了。
我便思索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忽然我灵光一闪,想起四个字:细水长流。
要想一次豪饮一杯水来解渴很难,这就像我们做一件事一样,突如其来的新奇的想法可能会使我们去行动,但未必能做得太久。
例如,苏格拉底让学生们一天转300次胳膊。
同学们都说这很简单,但是一年下来,坚持的同学只有一个人,即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我们做事,应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
这便是水中藏着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的观点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
的确,水是善良的。
无论是低洼或者是高岗。
只要有水经过,就会变成一个平面;它也懂得“天之道”,它明白“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道理。
水有这样一个善良的心态,有“天之道”这样一个行动依据,使其经过的地方皆是水平的。
这恰恰也体现出了水的`善良。
水是善良的。
他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做到“人之初”那种善。
这便是水中藏着的智慧。
洪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种自然灾害。
虽然这时候水是无情的,但老子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
那么洪水能带给我们益处吗?答案是:能。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泰勒斯曾仔细研究过洪水,他发现每次洪水退去后,不但留下了肥沃的淤泥,还在淤泥中留下无数微小的胚芽与幼虫,这使得河水两旁的农民能更好的播种,耕作与收获。
何为风水中的水口,确定水口的方法又有哪些

何为风水中的水口,确定水口的方法又有哪些寻龙点穴是堪舆风水过程中很重要的步骤,寻龙点穴一般又是以寻龙、察砂,观水口为重点,所谓的水口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水,风水上常说“山管人丁水管财”,水为龙之血脉,也是生气的外在形态,代表财源旺衰。
风水中所谓水口,通俗的来讲,就是指水流的入口和出口。
古人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到水流会影响气,所谓“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
”就是这样的道理。
另一方面,在风水学中认为水主财,认为水是财源,所以特别重视水口。
水口得当的标志是:“天门开,地户闭”。
即水来之处谓之天门,宜宽大。
水去之处谓之地户,宜收闭,有遮挡。
因此,水口之关锁开闭,也就是风水对生气财源的把握控制。
水口之势,宜迁回收束,关拦重重。
如果建筑与风水理论上水口相合,自然生财,会给主人带来财源;但如果建筑与水口在风水理论上的凶位,那这水源则会给主人带来灾难。
所以,风水学注重水口,即测定水口吉凶的方法。
所谓水口其实就是调整阳宅、阴宅的朝向,与流水之间的关系,使之处水的最佳位置。
在现代城市中,风水中的“水”则泛指一切流动的气场,如道路,水管等。
水来之处谓之天门,水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
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
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
去口宣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水流去处的两岸之山,称为水口砂。
水口若无砂,则水势直奔而出。
砂要周密交结,狭塞高拱、犬牙相错、群鹅相攒、高峰特立、异石挺拔。
其形如印笛、禽兽、龟蛇、旗鼓。
其势如猛将当关、卫士护驾、车马盈塞、剑戟森立。
凡重叠不计其数、迂回至数十里,有罗星、华表、扞门、北表、关砂排列的,属于水口砂的贵格。
之所以是贵格,是因为这是以山水喻人情。
山水情意顾内,横截逆转,犹如人步步回头,恋恋不舍。
山水层层排列、密密集集,犹如人团团朝拱、簇簇拥拥。
而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四周的水越多,资源越丰富。
所以就有“水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这样的说法。
按照整体形势上来看,中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的格局,所以通常情况下,入水之口多在西北,出水之口在东南。
小水井中的大智慧

小水井中的大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水井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景象。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看到那些小小的水井镶嵌在街巷角落,田间地头。
水井是乡村居民喝水、洗菜、洗衣、浇地的主要场所。
这些小水井无声又平凡,但它们蕴含着中国文化深厚的智慧。
小水井之所以能够蕴含智慧,就在于它的存在形式颇具哲学含义。
水井既是“井”,又是“灵”,既有形,又有神。
在古代,人们认为水井是神灵的化身,是天地之间的一条神龙。
由于水井的水源来自于地下,因此,在它身体内,有着“井底之蛙”的寓意,寓意着人对于外界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是有限的。
而小水井的直径又非常小,这就象征着人们的眼光偏窄,认知范围有限,不能如龙般的视野广阔。
然而,小水井却具有解决问题的智慧。
小水井的功能是存储水源的,如果没有水源的话,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就是这种稳定的存在,让农村的居民能够在干旱的季节里依赖它的水源,开展农业生产。
同时,小水井也要担负起过滤污水的重任,加强农村居民对卫生的保障。
还有就是,小水井给居民提供了检讨自己的机会。
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认清自己的限制,缩小自己的“井口视野”,寻找智慧和方案。
我们可以通过水井,获得更多的信息,增长知识,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小水井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启示。
水井由于它的外表小巧,但容量却十分巨大。
在这里,“小”表现的是外表,而“大”则是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这就是小水井的精髓所在,告诉我们,不能以外表大小来定论一件事物的好坏。
在此,也就是教育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我们首先要看到它的实质,不能以偏概全。
从这个角度上讲,小水井也有着为人处事的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停留在它的表面,正如我们看待水井一样。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外表,土墙、水面、净化装置,但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内涵。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认真审视自己对待问题的态度。
我们不能一味地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要结合事情的发展和背后的内涵来进行全面地思考。
时刻用心去留意周围的环境和人事物,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和心胸。
【哲理故事】水的智慧

【哲理故事】水的智慧从前有一座小村庄,位于山脚下,村子的后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溪。
村庄周围种满了各种果树和花草,生机勃勃。
村庄里的居民每天都会到小溪边去取水来喝、做饭和洗衣物。
小溪水源充足,清澈见底,村民们很喜欢这里的水,而且不少人还相信小溪里的水有智慧。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村子,听说了有关小溪水智慧的流言。
他非常好奇,于是决定亲自验证一下。
他拿着一个空的玻璃瓶,来到小溪边,准备将小溪里的水装满瓶子。
就在他准备舀水的时候,突然听到小溪发出了轻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请问,你为什么要将水装进玻璃瓶里呢?”年轻人吃了一惊,他看向小溪,忍不住问:“小溪,你能说话吗?”小溪回答道:“是的,我能够与你交流。
你刚刚为什么要将水装进玻璃瓶里呢?”年轻人有些尴尬地说:“听说小溪的水很有智慧,所以我想看看这智慧到底是什么样子。
”小溪笑了笑,“我明白了,你是想通过瓶子来固定我的智慧,让它不会流失掉。
你有没有想过,将水装进玻璃瓶里会让水变得局限和束缚吗?水是自由流动的,如果你将它关在瓶子里,它就失去了原本的自由。
”年轻人陷入了沉思。
小溪继续说道:“智慧并不是需要被固定和限制的,它是自由而广泛的。
只有当你放开心灵,让智慧自由流动的时候,你才能从水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智慧。
”年轻人明白了小溪的道理,他感叹道:“原来智慧是自由流动的,我刚刚太过狭隘了。
”小溪微笑着说:“每一滴水都拥有智慧,只要你愿意去聆听,他们会与你分享他们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有其智慧的一面,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就能从中获得启迪。
”年轻人感谢小溪的教诲,他不再试图将水装满瓶子,而是蹲在小溪边,静静地倾听水流的声音。
水滴入泥土的声音,水与石头相碰的声音,都给了他无穷的启迪。
从此以后,年轻人带着对智慧的新认识,开始热衷于与大自然交流,用心去体悟一切生命的智慧所在。
他明白了,智慧无处不在,只需要我们学会倾听和领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不拘泥于形式,它是广泛而自由流动的。
水的启示从自然中汲取智慧

水的启示从自然中汲取智慧水,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元素之一,承载着浩渺无边的智慧和启示。
它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和功能,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还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关生活和人类行为的启发。
让我们从水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和相处。
首先,水的悠然自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和平静的范例。
无论是大江大河还是小溪小川,水始终是以它天生的形态缓缓流淌着。
水流不争不抢,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能以柔和的力量克服。
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宝贵的教训。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水的特性,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当我们面临逆境和挫折时,可以用一颗平静的心去思考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就像水流一样,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其次,水对我们展示了如何以包容和融合的态度面对世界。
每当小溪汇入大河,或者河水流入大海时,水总能将自己融入更大的整体中。
这启示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无论他们与我们是否相同,我们都应尊重他们的存在,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正如水能够汇聚成湖泊和海洋一样,我们也应该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使每个个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此外,水的博爱也值得我们借鉴。
水不偏不倚地滋润着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为动物提供生命所需的水源。
它不分贵贱、种族或物种,对待每一片叶子和每一只生命都一视同仁。
这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用同样的仁慈心态来对待他人。
只有当我们愿意给予和帮助他人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最后,水的坚韧和力量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虽然水看似柔弱,但它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过坚硬的岩石,形成壮丽的峡谷和瀑布。
这激励着我们不要放弃面对困难。
就像水能够以毅力和耐力克服各种障碍,我们也要坚守信念,不怕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砺,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综上所述,水作为自然中一种重要的元素,给予我们很多有关生活和人类行为的启示。
我们可以学会从水中汲取智慧,如水般悠然自得、包容融合、博爱无私,同时保持坚韧与力量。
喷泉的人生哲理

喷泉的人生哲理人生如同一座喷泉,涌动着无尽的能量和生机。
而喷泉的流水,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在泉水的涟漪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人生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喷泉的人生哲理吧。
一、喷泉的源头在哪里?喷泉的源头是地下水脉,是深埋在地下的泉眼。
它们蓄积着无尽的水源,汇聚成一股股涌动的泉水。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找到源头,才能汲取充沛的能量。
源头可以是我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朋友、工作等等,只有找到了源头,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二、喷泉的高低起伏喷泉的高低起伏,是由水的压力和喷嘴的设计决定的。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会经历高潮和低谷,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人生就此结束。
高潮时,我们可以享受到人生的喜悦和荣耀,而低谷时,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动力。
三、喷泉的水花喷泉的水花,是由喷嘴设计和水的流动形成的。
它们有时是高高飞起,有时是柔和细腻,有时则是如火如荼。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展现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无论是高傲的飞扬,还是柔和的细腻,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亮点和美丽。
四、喷泉的音乐喷泉的流水,发出一种悦耳的音乐。
它们的音符和旋律,正如人生中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受到美好和动人的情感。
人生也需要音乐,需要美好的旋律和节奏。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享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快乐。
五、喷泉的灯光喷泉的灯光,可以在夜晚中照耀着周围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美。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在黑暗中点亮自己的灯光,让自己成为周围的亮点和美好。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光亮和美好。
六、喷泉的永恒喷泉的流水,永不停歇,永不枯竭。
它们代表着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和能量,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永恒和不朽。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贡献,为世界留下一份永恒的印记。
喷泉的流水,代表着人生的哲理和道理。
让我们在喷泉的涟漪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动力,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美好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门口的大智慧―――倪萍新书《姥姥语录》读后感]
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周末休息,我待在家里哪里也没有去,坐着、躺着看了一遍倪萍的新书《姥姥语录》,水门口的大智慧―――倪萍新书《姥姥语录》读后感。
说实话,过去我是不看名人出的这类书的,尤其是娱乐界名人出的书。
我认为那是名人们凑热闹的事。
这几年名人们出了很多的书,我都不去看,包括倪萍出的上一本书,也就是宋丹丹小品里说的《日子》,我也没有看过。
有时间我宁愿去翻翻女儿小学时的《脑筋急转弯》。
但上周我去倪萍的博客上逛了一圈儿,感觉还行,几篇博文都像准备着上《读者文摘》杂志似的,挺温润煽情。
恰好又去席殊书店里看到了这本新出的《姥姥语录》,不暇思索就买了来。
当时没有顾上浏几页文字,只看上了书内朴拙的插图,心里就觉得应该是一本可以翻翻的书。
我看书有些不好的毛病。
拿到一本新书,一是看出版社,相当于买衣服看牌子。
倒不是名牌的衣服就好,只是很通常地觉得大的牌子下的货物质量应该有一定的保证。
此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首先就从心里认可了。
二是看印数。
此书第一次印刷就印了20万册,这让我暗暗称奇,心里的认可度又增强了几分。
须知名人出书当然要靠名人效应,但单靠名人效应也不一定卖出这么多的册数。
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不都是白吃干饭的,他们即使都是倪萍的粉丝,也不可能出一堆卖不出去的书,拿真金白银开玩笑,赔本赚吆喝。
三是看字数。
倪萍的这本书不到10万字,愣让编辑们鼓捣成这么厚厚的一本像模像样的书,纸质印刷都很精美。
这本书的字数不足贾平凹新书《古炉》字数的六分之一,但也是印的一样大的开本,说明出版社和编辑们是很看好这本书的。
所以我放心地第一次买了名人之书,准备在累了的时候让自己轻松一下。
然而此书让我拿在手里就没有再放下,坐着、躺着几小时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了,揉揉眼,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发呆。
不消说,我首先是着了倪萍的道了。
这本书平淡真实的情感和语言营造出的如天籁之声的意境让我久久都没有走出来。
荣成是我去过的,和荣成的朋友一起吃过海鲜,喝过大酒。
那时听到的荣成话感觉有些发笑,觉得荣成人的舌头有点硬。
可现在看这本书,竟感觉就像听到了过去倪萍和她姥姥的对话似的,影影绰绰,听不清楚,但分明是听到了。
那声音和在荣成成山角酒店里听到的山东话一个味儿。
在这本书里,我觉得倪萍延续了她当主持人时的风格:煽情。
她把她与她姥姥的那份亲情煽乎的让你热泪盈眶。
她在书中写道,她主持风格形成的老师就是她姥姥。
她姥姥教育她要说人话。
我的理解是,她姥姥是教育她要说人话,就是要说能让人听懂了的话。
这要比某男主持人一脑门子官司似的崇高,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外语,和一些外国要人说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要强的多。
倪萍用一个女人的细心,回忆了她和姥姥五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姥姥生前“闲着没事说的那些没用的话”,和姥姥在一起的快乐的穷日子,读后感《水门口的大智慧―――倪萍新书《姥姥语录》读后感》。
我相信除了书中所写的,倪萍的心中这样的对话和场景还有许多许多,写出来的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些写出来的、印出来的,应该是最经典的,也应该是倪萍心中分量最重、最难忘的。
姥姥的这些语录,乍一看似曾相识,我们小时候在老人们的口中大多听过,虽然内容不一,但大意相同。
可是你仔细咂摸倪萍姥姥的语录,却会有豁然天门中开的感觉。
姥姥的语录是什么?大实话,大智慧,大道理!真真正是:与平凡处见真情,与细语处听惊雷!
我不想过分赞誉倪萍的这本书。
说句倪萍听了不高兴的话,这本书也许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看过的人们感动一番,感叹一番,再深入地思考对照一番,也不可能永远记着。
我想说的是,倪萍姥姥这些智慧语录,虽然比不上伟人的名言格句,但也句句真实,入人肺腑。
就像倪萍自己在书中说的,就是“一张储蓄善良、坚持、美好、宽容、勤奋等等所有美德的银行卡,开始取不出钱来,等存满了就能随便花,一辈子都花不完,是一张永远刷不爆的人生卡”!看完此书,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老太太的崇敬之情,也非常羡慕倪萍有一个这么好的姥姥。
你想想吧,一个不识字的从过去的岁月里煎熬出来的小脚老太太,说出的话在今天让我们看来句句都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姥姥的脑子里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倪萍没有解释,我看也解释不清楚,只能说是在漫长的生活中磨练出来的。
问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磨,但真正磨出来的不多。
这个活了九十九岁的老太太是个神。
本书的另一大看点是倪萍的真情、细心和孝心。
通过写姥姥和其他的亲人,一不留神也把自己写了出来。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自强、自立、奋斗不息而又柔肠百转的女人想象。
这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
我想倪萍这种性格的形成应该得益于她童年贫穷而又快乐的水门口的农村生活。
这和我的经历相仿,我能想象的出农村经历给了她什么,而她又没有忘记,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一个现在生活在京城的文艺大腕,能把年过古稀的小脚姥姥接来同住,膝下承欢,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这个外甥女养对了。
更难得的是倪萍书中对姥姥的一片真情,不虚伪,不做作,自然大方,感人至深。
尤其是哄老小孩的一些细节看了会让你忍俊不禁,让你感叹倪萍对姥姥的细心和孝心。
《论语》上说,子游问孝,子曰:色难。
倪萍基本上做到了色不难。
当然倪萍具备了孝顺的实力,也就是说金票大大的,最起码不犯愁,所以孝顺起姥姥来有很多的办法,效果很好。
至少我看过此书,倪萍在我的心目中增重不少。
我更感觉的她就像一个风风火火、快人快语、心地善良的邻家嫂子一样,孝顺着老人,管教着孩子,操持着家务,一家人的日子过的云起风生。
以上写下的这些话对倪萍没有丝毫不恭敬的意思,如有冒犯之处,还请倪萍大姐多多原谅。
当然,这几句话倪萍也不一定能看得到。
别人看到了,也千万不要告诉她。
咱自娱自乐可以,可千万不能惹人烦。
不过,最后我也想给倪萍的这本书提点意见。
一是青岛应该在荣成的西南方向,而不是书中提到的东南方向;二是倪萍的儿子王倪应该叫倪萍的姥姥为老姥姥,而不是叫老奶奶。
当然倪萍的自立性很强,她会很自然地认为她是一个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是中心,所以让儿子叫老奶奶也就不难理解了。
看一本书也要忍不住指手画脚地品头论足一番,正是半吊子读书人的通病,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