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的逻辑:瓦解与重构
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黄世忠老师)

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基于微软和三大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黄世忠(厦门国家会计学院361005)通用(GM)、福特(Ford)和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等三大汽车公司2006年合计的销售收入和资产余额分别为5676亿美元和7156亿美元,是微软(Microsoft)的11.1倍和11.3倍,三大汽车公司的员工总数高达91万人,是微软的12.9倍。
但截止2006年末,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市值只有946亿美元,仅相当于微软2932亿美元股票市值的32%! 堂堂的三大汽车巨头,为何敌不过一个做软件的?如何诠释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在资本市场上“做大”为何不等于“做强”?这种经营规模与股票市值的背离现象,既可从行业层面诠释,也可从财务角度比较,更应从盈利质量、资产质量和现金流量的逻辑框架分析。
一、行业层面的诠释从技术上说,股票价格的高低是由市盈率决定的。
市盈率越高,意味着股票价格越昂贵,反之,越便宜。
剔除投机因素,市盈率的高低受到公司盈利前景的显著影响。
盈利前景越好的公司,其市盈率也越高。
盈利前景既受特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还受该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其发展前景截然不同。
从行业层面看,三大汽车公司与微软处于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
如同自然人一样,一个企业也好,一个行业也罢,都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亡”阶段。
三大汽车公司属于传统的制造行业,是“旧经济”的典型代表,目前处于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竞争异常激烈,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的成长性很低,经营风险很高。
对于这类发展前景有限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当然不愿意为之出太高的价钱,因而其市盈率和股票市值一般也很低。
反之,微软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目前处于成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竞争虽然日趋激烈,但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仍然高速成长,经营风险相对较低。
对于这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往往愿意未其股票支付额外的溢价,因而其市盈率和股票市值通常也较高。
第10章 财务报表之间的逻辑关系 (《财务报表分析》PPT课件)

Thanks
财务报表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财务报表之间逻辑关系概述
• 财务报表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方面:
• 其一,它有利于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更高效地通过财务 报告挖掘其信息诉求点或者线索,剔除一些无用的干扰 信息。
• 其二、它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快捷地分析财务报表 数据异动点,甄别这些异动数据是否合理,它们是管理 者人为预设的,还是公司真实情形。
第十章 财务报表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章概要
第一节、财务报表之间逻辑关系概述 第二节 、财务报表的会计科目、财务比率之 间的关系的逻辑上的推定
流资 负债
债权人
非流产 股东权益 股东
中介机构
应
收
客户 1
资
人力资源
金
供应商
存 货
销 售
政府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其他费用 利润
企业的财务活动
筹资管理
1.资本结构 2.筹资决策
部分财务报表之间逻辑关系的 说明
货币资 金
资产负 债率
应收款 项
财务费 用
应付款 项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历年部分会计科目之间的数据 单位:万元
年度 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预收账款 年度 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预收账款 年度 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预收账款
1993 105303 16085
第二节 、财务报表之间的逻辑上的推定
• 一、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应付款项、销售收入、存货、 销售成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财务费用和资产负债 率
财务报表的逻辑

郭永清
强,预付账款越少,甚至变成了更多的应付账款; 3) 经营效率高的企业,流动比率在 1 左右甚至低于 1,不会高于 1.5 8. 营运资本需求占销售额的比例衡量企业经营的效率,同行业中比率低的企业, 营业周期和现金周期短,企业效率高。所以赚钱的第三招就是营运资本欠得 多,记住:欠是不需要利息的!也可以用营业周期和现金周期来衡量企业经 营管理的效率,营业周期越短、现金周期越短,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越高,越 有竞争力。 1)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郭永清
会计利润:NI=3-2.2=0.8 亿元 净现值:NPV=PV-C。=3/(1+2.25%)-2.2=2.934-2.2=0.714 亿元 折现率就是资本的机会成本,或者是投资者要求的回报。投资项目风险高,可 以适当调整折现率:r=i+b*Q
PV=∑���������=��� 1 ������������ /(1 + r)������
a) 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年度营业成本×365 天 b)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平均预收账款)/年度营业收入
×365 天 2) 现金周期=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a)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应付账款-平均预付账款)/营业成本×365 天
9. 除了长期经营资产和营运资本,企业还会有产业类长期股权投资,这其实是 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可以通过战略及投资收益来衡 量产业类长期股权投资的质量。
(八) 利润表分步式结构 1. 利润表的重点在于关注收入、费用、利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经营收入减去经营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为毛利,毛利/经 营收入=毛利率。毛利率反映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一般而言,毛利率高 于 40%,说明企业有核心技术、品牌或者某种形式的垄断;毛利率低于 40%, 企业处于高度竞争的行业;毛利率低于 20%,企业处于过度竞争的行业。某些 特殊的行业除外,比如超市连锁,赚钱主要不是靠毛利率,而是靠周转快。 1) 毛利=(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固定成本)×业务量 2) 赚钱的第五招:单位售价定得高,单位售价定的越高,赚得越多,核心 在于有没有定价权,定价权取决于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再深层 次讲,就是品牌、技术、声誉。 3) 赚钱的第六招:变动成本控得低,主要是与产量挂钩的原材料成本、人 工成本,主要取决于采购成本的控制、生产效率的控制。 4) 赚钱的第七招:规模经济降低单位固定成本 5) 赚钱的第八招:在产品或服务赚钱的情况下,业务量扩得大 3. 毛利减去费用(营业税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后的息税前利润,就是企业 创造的价值。息税前利润=毛利-费用 1) 赚钱的第九招:费用省得多,费用越低,赚得越多。但是营业成本费用 的下降不能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力,营业成本费用没办法无限制降低 4. 息税前利润这个价值按照债务权益结构进行分配,债权人拿利息(财务费用), 股东拿净利润(利润减去财务费用后还要缴税)
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

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基于微软和三大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来源:我的投行点滴的新浪博客作者:黄世忠2012-11-03通用(GM)、福特(Ford)和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等三大汽车公司2006年合计的销售收入和资产余额分别为5676亿美元和7156亿美元,是微软(Microsoft)的11.1倍和11.3倍,三大汽车公司的员工总数高达91万人,是微软的12.9倍。
但截止2006年末,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市值只有946亿美元,仅相当于微软2932亿美元股票市值的32%! 堂堂的三大汽车巨头,为何敌不过一个做软件的?如何诠释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在资本市场上“做大”为何不等于“做强”?这种经营规模与股票市值的背离现象,既可从行业层面诠释,也可从财务角度比较,更应从盈利质量、资产质量和现金流量的逻辑框架分析。
一、行业层面的诠释从技术上说,股票价格的高低是由市盈率决定的。
市盈率越高,意味着股票价格越昂贵,反之,越便宜。
剔除投机因素,市盈率的高低受到公司盈利前景的显著影响。
盈利前景越好的公司,其市盈率也越高。
盈利前景既受特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还受该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其发展前景截然不同。
从行业层面看,三大汽车公司与微软处于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
如同自然人一样,一个企业也好,一个行业也罢,都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亡”阶段。
三大汽车公司属于传统的制造行业,是“旧经济”的典型代表,目前处于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竞争异常激烈,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的成长性很低,经营风险很高。
对于这类发展前景有限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当然不愿意为之出太高的价钱,因而其市盈率和股票市值一般也很低。
反之,微软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目前处于成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竞争虽然日趋激烈,但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仍然高速成长,经营风险相对较低。
对于这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往往愿意未其股票支付额外的溢价,因而其市盈率和股票市值通常也较高。
财务报表分析逻辑与技巧

财务报表分析逻辑与技巧财务报表是企业对外展示财务状况和业绩的重要工具,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对于普通投资者和分析师来说,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和技巧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稳定性的基础。
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企业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总体情况。
一般来说,分析资产负债表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资产部分:主要观察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方面。
其中,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因为它们是企业运行的血液,现金流量稳定的公司通常更有投资价值。
此外,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产。
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增加可能意味着企业销售增长或投资增加,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销售下降或者财务状况变得更紧张。
2. 负债部分:在负债方面,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企业的借款、应付账款和其他短期和长期负债。
企业的负债水平会对企业的经济体质产生很大影响,因为负债越高,企业的还款压力会越大。
在过去几年中,企业的负债总额大幅上升,这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3.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是企业的净资产。
它通常被视为企业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一家公司的股东权益增加时,这意味着企业的净利润增加或者企业注入了更多的股东资本,这都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积极影响。
二、利润表利润表描述了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
通过分析利润表,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营运规模和盈利能力。
分析利润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了解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分析其盈利能力的关键。
在利润表中,通常有几个收入科目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科目的变化将对企业的盈利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分析利润表要特别关注这些主要收入来源。
2. 利润率:利润率是评估企业业绩的一个关键指标。
在分析利润表时,我们需要注意到企业的主要支出是什么,包括人员成本、物流成本和其它费用等,以及企业利润率的变化。
财务分析报告逻辑结构(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分析报告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面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为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依据。
本报告以某企业为例,对其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财务报表分析1. 资产负债表分析(1)资产结构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总额为XX万元,其中流动资产XX万元,非流动资产XX万元。
流动资产占比较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2)负债结构分析企业负债总额为XX万元,其中流动负债XX万元,非流动负债XX万元。
流动负债占比较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3)所有者权益分析企业所有者权益为XX万元,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 利润表分析(1)收入分析企业营业收入为XX万元,同比增长XX%,表明企业主营业务发展良好。
(2)成本分析企业营业成本为XX万元,同比增长XX%,成本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3)利润分析企业净利润为XX万元,同比增长XX%,表明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3. 现金流量表分析(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XX万元,同比增长XX%,表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XX万元,同比增长XX%,表明企业投资规模有所扩大。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XX万元,同比增长XX%,表明企业融资能力较强。
三、财务状况综合评价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良好。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较好。
3. 盈利能力分析企业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较强。
4. 运营能力分析企业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表明企业运营能力较好。
四、改进建议1. 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1)加大流动资产投入,提高资产流动性。
(2)盘活非流动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

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1. 前言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工具。
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运用财务工具和方法,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包括了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目标、原则和步骤等内容。
2.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财务报表分析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分析师查找证据和指导合理的决策。
常见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包括:2.1. 横向分析横向分析是对财务报表中同一项目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动情况进行比较,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及趋势。
横向分析的基本步骤是:收集历史财务报表资料、计算财务指标、分析资料并对其进行比较。
2.2. 纵向分析纵向分析是对财务报表中不同项目在同一时间点的数值进行比较,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利用比率或绝对数方式,进行各种财务指标比较,以了解企业不同经营方面的关系,揭示可行的经营方向。
纵向分析的基本步骤是:挑选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财务指标、分析资料并对其进行比较。
2.3. 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将企业与同行业企业、行业平均水平、过去的企业数据等进行比较,以了解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水平,揭示企业的优缺点以及机会和威胁。
比较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确定适当的比较对象、确定要比较的财务指标、计算财务指标、分析资料并对其进行比较。
2.4. 专项分析专项分析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的分析,旨在解决特定的经营问题和提高决策效果,常采用成本效益分析、财务预测等方法。
专项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确认分析对象、定义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3.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标财务报表分析的目标包括了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成本和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常见的财务报表分析目标包括:3.1. 确定经营清晰方向经济环境动态变化,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和各种风险,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梳理经营清晰方向。
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逻辑框架

Microsoft staff photo from December 7, 1978. From left to right: Top: Steve Wood, Bob Wallace, Jim Lane. Middle: Bob O'Rear, Bob Greenberg, Marc McDonald, Gordon Letwin. Bottom: Bill Gates, Andrea Lewis, Marla Wood, Paul Allen
68 17 25%
GFC公司
F 35.0 2,952 1,626
186 196 56 -10 -18%
C 36.8 2,192 1,750 208 313 408
55 13%
合计 108.3 8,862 5,236
565 709 532 62 12%
M公司
M 5.05 676 284 145 2,541 540 78 14%
C 16.1% 18.8% 19.4% 19.4% 17.9% 17.1% 24.8%
M 86.3% 81.6% 81.2% 81.8% 84.4% 81.1% 79.1% 80.8%
23
M公司的成本费用结构
100%
80% 49
54
76
83
87
98 115 130
60%
40% 44
43
60
78
62
• ‰问题2:„M公司与GFC公司股票市值的反差原 因何在?
• ‰问题3:„如何评价M公司与GFC公司的业绩? • 问题4:评判流行语“做大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报表的逻辑: 瓦解与重构①谢德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摘要】本文在讨论会计报表间的本原逻辑关系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间本原逻辑关系瓦解的原因, 即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自身内在逻辑不一致, 不能与会计环境与目标变化相调适, 及该框架未有效贯彻到现行财务会计规范与实务框架中。
认为要真正重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本原逻辑关系, 将面临着需要全面实行公允价值计量, 放弃实现原则等诸多困难, 所以, 现在有关国家与组织所进行的重构还只是形式重构,且为与现行财务会计规范与实务框架相妥协, 基本上采取替代性的形式重构措施。
【关键词】财务报表逻辑瓦解重构利润表的改革成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变革的一个亮点, 已有众多文献讨论了所谓第四报表或第二业绩表或重构的财务业绩表。
本文试着讨论会计报表间的本原逻辑关系, 以便从会计报表整体框架的角度来梳理会计报表之间逻辑的瓦解与重构, 从而更好理解和把握利润表的改革。
本文的全部讨论都针对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组织。
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现在人们可能已习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为主共同构成的会计报表体系, 并将它们视作是分别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变动信息的三张报表。
②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本原逻辑关系经常被忽视, 人们直接就利润表论利润表, 比如离开资产与负债的计量而直接讨论如何反映经济(真实) 收益, 离开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本原逻辑关系讨论所谓的当期经营收益观与损益满计观,等等。
而这些其实只有在厘清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进而解决如何提高资产负债表的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展开逻辑清晰的讨论。
所幸的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开始重新思考这一本原逻辑关系问题, 至少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层面上开始以资产负债表要素来定义利润表要素, 即将收入(费用) 定义为: 除资本性交易因素引起外的净资产之增加(减少) 。
③但需指出的是, 迄今为止, 各国在财务会计规范与实务层面上仍未能彻底贯彻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本原逻辑关系。
那么, 会计报表间的本原逻辑关系究竟如何呢?30①②③本文将企业股东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两类交易———股东投资、对股东分派(又分股东收回投资与利润分配) ———定义为资本性交易。
股东与企业之间还可能发生购销商品与劳务等非资本性交易, 本文将之定义为经营性交易。
至于利润表的要素, 各国分类与称谓不一, 本文定义的“收入( revenue) ”等于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 1995) 界定的“利得(gain) ”, 等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 1985) 界定的的“收入”加“利得”; “费用(expense) ”等于英国ASB(1995) 界定的“损失(loss) ”, 等于美国FASB (1985) 界定的“费用”加“损失”。
本文行文中使用的利得与损失主要指资产与负债重计量时产生的未实现的增值或减值, 是收入与费用的组成部分。
除特别指明外, 本文所用的“经营”概念均是广义的, 包括了企业的投资、融(筹) 资等活动在内。
本文为笔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为70072012) 的阶段性成果。
会计研究2001. 10首先, 需要清晰界定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一个自然人或法人等组织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对这些经济资源的终极索取权的报表。
就现代企业来看, 在有限责任制度安排下, 企业所有权正常情形下由股东与经营者分享, 而一旦企业现金流动不畅,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就会转移至债权人手中。
资产负债表能够通过揭示企业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及其结构来反映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 此即所谓的“财务状况”, 故资产负债表又名“财务状况表”。
其次, 需要追问的是, 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为什么还需要利润表呢? 今天来看, 利润表是天经地义似地存在于财务会计之中。
但在会计发展的早期, 并没有利润表, 只有类似于资产负债表的财产目录等。
因为在早期, 生产与交易及其组织形式的简单(如生产工具简单低值与易损、定期的赶集或行商主导商业生活) 、自然经济与以财产保值为主等等决定着财富的变动(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变化) 不复杂, 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及其影响数量等往往一目了然。
通过两个资产负债表日(期初与期末) 净资产的比较, 就可以确定利润了。
而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以后, 生产与交易及其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如可较长期使用的贵重的生产资料、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 使得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变化因素及其影响难以直接观察把握, 这时就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增加一张报表来反映期初与期末净资产变化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 并通过把握这些具体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的持续性, 以便证实或证伪过去的预测, 进而更好地预测未来, 作出相关决策。
这样就需要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以此流量来反映净资产存量前后变动的具体原因。
由上图可以看出, 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包含两方面: 其一是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发生的资本性交易; 其二是企业在该期间的经营业绩(利润) 。
前一方面是比较简单的, 且发生次数较少, 在现代企业有限责任的制度安排下, 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与所有者之间发生资本性交易主要是利润分配, 所有者的回报也主要在于此, 所有者作为个体而收回投资时的金额(如出售股票的价格) 也主要取决于企业未来的利润31会计研究2001. 10(假定资本市场是有效的) 。
而利润的影响因素就复杂得多, 频繁甚或每天在发生着, 为此, 就需要针对后者特别编制一张报表来反映其影响因素与数量, 并予以恰当的分类, 这就是“利润表”(或称收益表、损益表) , 它通过反映企业的经营(财务) 业绩来揭示企业净资产变化的重要秘密。
因此, 按照本原逻辑, 利润表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一张附表。
进而言之, 利润表表面上有着自己的要素———收入与费用, 独立于资产负债表要素之外, 且该表解释着净资产正常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金额, 故而似应是利润表决定着资产负债表。
这从企业的经营活动角度看似是成立的。
但从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看, 如前面的界定, 收入与费用是净资产的某些变动,亦即资产与(或) 负债的某些变动, ④实质上是这些变动的别名而已。
因此, 在本原逻辑上, 这些变动是可以直接记录为资产与(或) 负债以及净资产的变动的, 只是由于前述原由需要单独一张报表来归集这些变动的信息, 我们才先将之以收入与费用的别名记录下来, 然后再定期汇总、间接地记录为净资产的变动。
正因如此, 收入与费用本身与历史成本抑或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选择无关, 而是由相应资产与(或) 负债变动的计量来决定。
此外, 信息使用者利用利润表的目的还是在于把握影响净资产的具体变化因素, 估量这些因素及其影响的未来持续性, 进而评价企业未来的债务清偿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
因此,利润表要素及其逻辑关联其实是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及其逻辑关联所决定和包含的。
在排除资本性交易所引起的净资产之变动后, 利润表就应能解释期初与期末净资产变动的全部原因,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因此而直接勾稽(articulate) 在一起。
再次, 需要追问的是, 为什么需要现金流量表? 以上讨论指出, 资产负债表说明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
在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中, 财务状况的总体变化主要由经营业绩来解释, 从而利润表也能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化的信息。
但利益相关者们(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 更关心的是企业的流动(短期) 债务清偿能力。
而企业资产中能迅速用来清偿流动负债的是流动资产, 换言之, 流动资产的保值变现能力较强(尤其是当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 。
所以, 早期利益相关者们就以流动资本(即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 或称运转资本、营运资本) 来表征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
这样, 在利润表之外,还需要一张报表来反映影响企业期初与期末财务状况之变动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数量, 即揭示一个企业期初流动资本是如何变化为期末的流动资本的, 以便证实或证伪以前的预测, 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某些规律与趋势, 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 进而作出决策。
这样, 就形成了“财务状况变动表”。
后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益相关者们发现, 企业流动资产的保值变现能力并不一定都很好,尤其是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 企业债务到期, 最有可能用来清偿债务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含现金等价物) 。
即使企业非现金资产再多, 企业包含未分配利润在内的所有者权益再多, 若无现金也可能因清偿不了到期债务而宣告破产。
所以,“现金为王”的观念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现金就取代流动资本成为企业债务清偿能力(狭义财务状况) 的表征, 就需要一张报表来反映影响企业期初与期末现金之变动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数量, 以便证实或证伪以前的预测, 把握企业现金变动的某些规律与趋势,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偿债能力, 进而作出决策。
这样, 就形成了“现金流量表”, 以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 更准确地说, 现金流量表是财务状况变动表之一种, 是以现金为编制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此外, 在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中, 由于采取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收入与费用, 它们与企业现金的真实流动可能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故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又可补充利润表的信息, 如考察企业营业利润的“含金量”。
综上,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本原逻辑关系可图示如下:尽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存在上述逻辑关联, 但鉴于后者与前两者的编报基础的根本差异, 本文以下主要讨论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本原逻辑关系的演变。
32④具体而言, 收入是符合收入定义的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兼而有之, 费用就是符合费用定义的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兼而有之。
会计研究2001. 10二、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下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本原逻辑关系的瓦解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基本工作内容通常概括为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在此意义上, 则可进一步概括出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即: (1) 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 (2) 计量以名义货币单位P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 (3) 记录采用复式记账法; (4) 报告以会计报表为核心。
在有着这些基本特征的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下, 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可以被概括为: 按照权责发生制(具体化为收入实现+ 费用配比) ⑤来确认收入与费用, 以历史成本为主计量之, 并将稳健原则贯穿于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之中。
在上述收益确定模式中, 稳健原则对前两者的修正, 使得实现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已被突破, 因为未实现损失(holding losses) 可以确认并计入利润表, 部分有着未实现损失的资产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重计量后是按公允价值⑥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