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之父”――赵煦
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研究

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研究
费陈;赵亮;孙许可;卢野;张帆
【期刊名称】《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年(卷),期】2024(45)2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蜂群在现代化战争中展现出巨大的作战效能和应用潜力。
围绕无人机蜂群技术研究,介绍了国内外无人机蜂群的研究现状,从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两个角度构建海陆空无人机蜂群作战体系;同时,分析在该体系下无人机蜂群遂行的侦察监视、通信中继、信息对抗等6种职能任务。
基于此,进一步深度剖析支撑三域作战的蜂群控制、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对我国无人机蜂群在抗干扰、无人机反制等技术上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为未来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指明研究方向。
【总页数】11页(P50-60)
【作者】费陈;赵亮;孙许可;卢野;张帆
【作者单位】武警士官学校基础部;武警士官学校信息通信系;武警士官学校教学考评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713
【相关文献】
1.反无人机蜂群技术发展综述
2.无人机蜂群关键技术发展综述
3.舰载激光武器打击无人机蜂群毁伤特性研究
4.无人机蜂群作战任务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
5.基于DoDAF的蜂群无人机防空压制作战体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浴火凤凰——且看无人机的前世今生

浴火凤凰——且看无人机的前世今生作者:海翼来源:《科学24小时》2012年第10期无人机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但无人机的发展远不如它的兄长——有人驾驶飞机那样轰轰烈烈,风风光光。
军事爱好者一提起有人驾驶飞机,诸多型号均可如数家珍,但无人机却一直鲜为人知,在近百年航空装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曾遭遇几起几落,历经坎坷。
无人靶机开创先河任何一种武器装备的发展都离不开战争这个舞台,都要为作战服务。
1917年,美国的斯佩里和寇缔斯一起对一架有人驾驶飞机进行了改装,目的是要将它改造为无人驾驶鱼雷攻击飞机。
经过改装后,该机在长岛空军基地进行了数次试飞,但由于军方提出的作战指标太高,就当时的航空技术发展水平而言根本达不到。
军方一看这种情况立即停止投资,所以这架无人驾驶鱼雷攻击机被搁置在襁褓之中。
这一放就是16年,期间再也无人问津。
1933年,英国费尔雷公司将一架“女王”双翼飞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靶机并投入实际使用。
从此,无人驾驶飞机作为靶机被载入航空史册,并开始在靶场上担当重要角色。
英、美和前苏联等主要国家都研制了大量用做靶机的无人机,使它成为无人机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此后不久,美国的航空专家雷金纳德·德里为美国陆军研制出了供打靶用的无线电遥控机。
1939年,美国又研制出了一种上单翼无人机,取名为RP—4。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
因战事所需,美国陆、海军开始大批订购靶机,其中OQ—2A 靶机984架、OQ—3靶机9403架、OQ—13 靶机3548架。
后两种靶机均安装上了大功率的发动机,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25千米,飞行高度达3000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曾大量使用无人靶机,并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过携带重型炸弹的活塞式发动机无人机对日军目标进行轰炸。
从上世纪50—70年代,世界上研制无人靶机的国家增加到20多个,发展了上百种基本型,生产数量超过2万多架。
一种导弹的研制与定型,需要多种无人靶机进行鉴定试验。
中国无人机的起点

中国无人机的起点:长空一号19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专家的撤离,解放军空军试验用的拉-17无人靶机严重缺失,国家下决心搞自己的无人靶机,从而促生了长空一号。
长空一号(CK-1)高速无人机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负责人是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将军。
1966年12月6日,长空一号首飞成功。
实际上长空一号就是仿制拉-17的产品,从开始仿制到总体设计成功用了三个月。
后转由南京航空学院具体负责,曾由中航二集团的常州飞机制造厂负责生产。
在南航,该机型于1976年底设计定型,总设计师为该校的郭荣伟。
早在60年代末,该所开始了无人机的研制。
长空一号研制成功后,在我国空空武器等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空一号”简介长空一号是一架大型喷气式无线电遥控高亚音速飞机,可供导弹打靶或防空部队训练。
长空一号经过适当改装可执行大气污染监控、地形与矿区勘察等任务。
该机采用典型高亚音速布局,机身细长流线,机翼平直,展弦比大。
水平尾翼呈矩形,安装在垂直尾翼中部。
机身前、后段为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
发动机及其进气道装在机身下部的吊舱内。
翼尖短舱、尾翼翼尖、进气道唇口、机头与机尾罩均用玻璃钢制造。
中单翼结构的矩形机翼采用不对称翼剖面,有2度的下反角,机翼安装角为0°45'。
机翼翼尖处吊有两个翼尖短舱。
水平尾翼安装在垂直尾翼中部,平尾和垂尾均采用对称翼剖面的矩形翼面。
机翼和尾翼均为铝合金单梁式薄壁结构。
机载设备、自动驾驶仪分别装在前后段,机身中段为压力供油式油箱。
设计中直接利用机身外壳s作为油箱壁,节省了重量。
改进型号的机翼下有两个小型副油箱。
长空一号的起飞非常有特色,采用一架可回收的发射车进行助推起飞。
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示下,赵煦找到了地面起飞车的灵感。
飞机固定在发射车的三条短滑轨上,发动机舱底部有一推力销,用于固定。
“无人机之父”――赵煦

“无人机之父”――赵煦6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无人驾驶靶机,虽然从苏联进口了拉-17靶机,但这种飞机性能差,使用空域窄,续航时间短,只能飞十几分钟,而且协作面广,每次执行空靶任务时,要由苏联进口的大型飞机带到天空投放。
而此时,还面临着进口大飞机严重老化的问题。
中苏关系紧张后,拉-17靶机停止供应,我国的各种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
1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研制拉开序幕。
赵煦被调进了“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从此与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空一号”一到“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课题小组,赵煦受命负责“长空一号”总体设计任务,并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
当时,他唯一能够参考的东西就是一架苏联产的拉-17靶机。
研制一个飞行器,而且是一个无人驾驶飞行器,其空气动力参数、飞行技术参数、推力参数等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摸熟弄清飞机的各种参数,白天,他带着一个本、一支笔、一把卷尺、一个万用表,趴在靶机上一点一点地测量。
有时,他还把靶机的机件拆开,一件一件地熟悉,一件一件地登记;晚上,他把白天测量到的数据,一个一个分类,然后进行计算。
那时没有计算器,只能手工计算。
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但正是这个过程,使他对飞行器的各个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以后研制无人靶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并很快被评审通过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靶机上天?拉-17靶机是由母机带到空中,像“母鸡下蛋”一样从天空投放。
如果不依靠载机带飞投放,靶机就得有腿脚。
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发下,赵煦创造性的提出天空带飞与地面带飞一致的原理。
如果设计一种能滑行的小车,把无人机固定在这种小车上,利用发动机的推力使无人机滑跑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突然将无人机与小车分离,这样无人机就能自己飞上天去。
这样的方法史无前例,如何实现机车分离,是一个大难题。
赵煦等人大胆提出了用自动点刹纠偏的起飞车,“背”着靶机滑跑起飞。
大漠院士赵煦:从锅炉工到“无人机之父”

成果 。
在 赵 煦 办 公 室 的 墙 壁 上
图
维普资讯
道刍 堕 童
0 和力量 , 自此 , 在 无 人 靶 机 大 理 论 难 关 ,并 解 决 了成 千 上 靶 机 , 成 功 率 只 有 8 % 和 他 9 5年 4月 , 7 % , 远 低 于 我 国 。 0 远 的 研 制 上 孜 孜 以 求 , 呕 心 沥 万个 具 体 难题 。1 9
维普资讯
赵煦 . 南浏 阳人 , 湖 飞行力学与揎 圭 窒 主国 堡 院 院士 . 军某基 地 总 工程 师。在 长 空 国堕 堑 主, 扎根 大漠. 孜孜以求, 奎 型 垫塑: :
究上取得 了多项开创 性 成果 ,垒
彰. 被誉 为 中 国的“ : :
一
研 制 “ 空 一 号 ” 机 长 靶
矩 , 验最终 失败 。 试 赵 煦 和他 的 同 事 犯 难 了 ,
后 , 然 想 到 一 个 问 题 : 刚 刚 突 我 是 “ 头 力 矩 ” 何 不 将 它 用 在 低 , 靶 机 上? 突然 的灵感 像 天边 划
过 的 一 道 流 星 ,让 他 看 到 了 威 入伍 ,来 到位 于 西北 大漠 的某 各 种 参 数 ; 上 , 就 在 营 房 内 功 的 希 望 。 赵 煦 马 上 返 回研 究 晚 他 空 军基 地工 作 。可让 他没 有想 把 白天 测 量 到 的 数 据 一 个 一 个 室 ,对原设 计方 案进 行 重大修 到 的 是 ,他 没 有 被 安 排 从 事 导 地 进 行 分 类 , 然 后 用 笔 进 行 计 改 。 果 然 , 过 改 进 , 人 靶 机 经 无 弹 研 制 ,而 是 到 了 锅 炉 房 烧 锅 算 。 是 一 个 异 常 艰 苦 的过 程 , 的 动 力 问题 终 于 得 到 了 解 决 。 这 炉 。 此 , 怀 大 志 的 赵 煦 并 没 因 为 有 了这 个 过 程 ,赵 煦 对 无 对 胸 16 9 6年 1 2月 6 日 ,西 北 有 抱 怨 什 么 , 坚 信 , 要 努 力 人 靶 机 的 各 个 系 统 便 有 了全 面 大 漠 某 机 场 , 空 万 里 , 架 红 他 只 晴 一 和 坚 持 , 自己 的 蓝 天 梦 就 一 定 细 致 的 了解 。 色靶机 一跃 而起 , 飞蓝天 。 直 在 能 够实现 。 3个 月 后 , 煦 完 成 了 “ 赵 长 人 们 的 欢 呼 声 中 , 长 空 一 号 ” “ 上个 世纪 6 0年 代 初 , 苏 空 一 号 ” 无 人 靶 机 的 总 体 设 计 无 人 靶 机 首 飞 成 功 ,它 标 志 着 中 关 系 破 裂 后 ,苏 联 停 止 了 对 我 方 案 , 审 后 获 得 通 过 。 然 而 , 我 国 有 了 自 己 研 制 的 无 人 靶 评 国靶 机 的 供 应 ,我 国 的 各 种 导 在 试 制 过 程 中 ,无 人 靶 机 发 动 机 。 1 7 9 8年 , 长 空 一 号 ” 人 “ 无 弹试 验一 度 陷入停 顿 。为 了解 机 的 推 力 不 足 问 题 成 了 拦 路 靶 机 获 得 了 全 国科 学 大 会 奖 。 决 这 个 难 题 ,9 5年 3月 , 16 国 虎 。赵煦 和他 的 同事们 用某 型 家有 关部 门成 立 了“ 空一 号 ” 歼击 机 的发动 机代替 原 有 的发 长 无 人 靶 机 研 制 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组 ,赵 煦 从 锅 动机 , 动力 增加 了将 近 7 , 倍 可
院士赵淳生:研制“嫦娥”小关节的人

院士赵淳生:研制“嫦娥”小关节的人作者:陈霖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1年第11期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不久前,他在央视《面对面》栏目讲述了如何研制超声电机,不少人才知道“嫦娥”探月工程背后的“超声电机”这个冷门领域。
电机是用来带动部件发生转动的重要部件,有点儿像人体骨头之间的关节,用来带动手脚。
传统电机利用铜线圈和磁场进行作业。
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学者提出“超声电机”概念,后来日本人制造出超声电机,利用压电陶瓷进行作业。
这可是机械工程领域革命性的改变,超声电机轻便、反应快、超低速,在传统电机无法触及的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
21世纪初,赵淳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能实际运转的超声电机。
2009年,中国正筹备“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因赵淳生在超声电机领域的贡献,有航天研究所找到他,想用他研制的超声电机来驱动和控制光谱仪。
“嫦娥三号”搭载的月球车有光谱仪,它是用来分析月表物质的。
超声电机驱动和控制光谱仪的开合,决定其何时打开和关上,以及张开角度。
赵淳生叫它“小关节”。
不过,彼时,超声电机在国内是全新领域,别说普通人,就算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人也未必知晓。
“这是国家的任务!”赵淳生马上接了下来,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上哪儿去找月球环境来试验?月球表面基本上是真空环境,赵淳生必须先模拟月球环境,才能确保超声电机适应极端环境。
于是,他和团队研制出一套设备,将大气压降为10的负5次方,这也是地球上最接近真空的环境之一。
他还进行了极端环境试验,测试月尘、辐射等。
事实上,航天产品的加工体系极其复杂,出现一丁点问题都要“归零”——所有零件或部件都要检测。
那几年,赵淳生和团队的李华峰、丁庆军等人反复试验了近200个超声电机,才提供了一批性能最优的TRUM-30A型超声电机应用在“嫦娥三号”上。
2013年12月14日晚,赵淳生守在电视机前,盯着直播——月球上,“嫦娥三号”搭载的“玉兔”月球车正在移动。
飞机发展历程

飞机发展历程飞机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雕像和绘画中的图像。
不过,真正的飞行历程开始于人类发明飞行工具的那一刻。
以下是飞机发展的关键事件和里程碑。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蒙古人使用竹木做成的风筝进行试飞。
1485年:达芬奇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上天的飞机,它是一架由木框架和布料覆盖的机翼所组成的飞行器。
1783年:蒙哥利&Eagleton在法国成功地进行了人造热气球的首次试飞,开启了人类飞行的新纪元。
1804年:乔治·卡尼沃尔斯设计了一种双翼的固定翼机,他被认为是航空工程学的奠基人。
1891年:奥托·利林塔尔成功地发明了第一个螺旋桨引擎,这是飞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03年:欧维尔和威尔伯·莱特兄弟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迈尔山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飞,最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受控的动力飞行,这标志着飞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
1910年:欧内斯特·阿姆斯特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飞机飞行执照的女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在战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引领了飞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1927年:查尔斯·林德伯格成功飞越大西洋,这是人类史上的重大突破,将飞机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在军事战斗中的应用达到了全新的水平,包括喷气式发动机和螺旋桨飞机的使用。
1947年:美国试飞员查克·耶格尔成功飞越音障,并打破音速壁垒,这是飞机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里程碑。
1952年: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F.罗恩·麦凯在超音速状态下进行了水平飞行,达到了飞机发展的新高度。
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地将人类首次送抵月球,飞机发展进入了太空探索的新阶段。
1986年:美国的太空梭挑战者号在起飞时爆炸,造成严重损失,这个事件提醒了人类在飞机发展中的安全问题。
2004年:私人太空探索企业维珍银河航空公司成功地进行了人类首次私人太空飞行,标志着飞机发展的又一个篇章。
【热门推荐】部队医院改革强军我担当演讲稿

【热门推荐】部队医院改革强军我担当演讲稿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关于军队建设和改革,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
”习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以下是关于部队医院改革强军我担当演讲稿,欢迎阅读。
部队医院改革强军我担当演讲稿【1】各位战友、同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强军梦中”。
时光荏苒,自己从一个懵懂的少女跨入到了而立之年,在这十六年的成长过程中,正是伴随着军队的不断强大、八五医院的不断发展而实现了我的“军旅梦”。
2000年,我顺利完成学业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为了心中的那个“军旅梦”,我毅然放弃地方医院更好的待遇,选择了八五医院。
当时正值我院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护士长怕我们因为学历低而气馁,在我们进入妇产科的第一天就对我们说,学历只是学习的阶段标志,并不代表你的能力,更不代表一个人的未来。
她还语重心长的说,护理工作是门科学,要边用边学边提高,借着医院建设的东风,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一个层次。
为了让我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医院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期组织我们进行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的培训、考核,确保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特别是工作经验丰富的助产士,从不吝啬自己的学识,言传身教,在工作上坚持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鼓励我们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迅速提高。
2008年部队医院编制体制改革,我荣幸地成为一名非现役文职人员,我实现了“军旅梦”。
就在这一年,我作为军队的一份子参加了奥运医疗保障工作。
这是我完成的第一项重大任务。
执行任务期间,每一项工作它的表现形式或许和平时无两样,但是所包含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我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不怕重复、不怕繁琐,严格按手术室要求规范产房,按规定做好空气细菌培养、消毒液检测,规范接生操作,强化无菌操作规程,预防会阴切开感染及新生儿的感染,确保无差错事故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人机之父”――赵煦
6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无人驾驶靶机,虽然从苏联进口了拉-17靶机,但这种飞机性能差,使用空域窄,续航时间短,只能飞十几分钟,而且协作面广,每次执行空靶任务时,要由苏联进口的大型飞机带到天空投放。
而此时,还面临着进口大飞机严重老化的问题。
中苏关系紧张后,拉-17靶机停止供应,我国的各种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
1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研制拉开序幕。
赵煦被调进了“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从此与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空一号”
一到“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课题小组,赵煦受命负责“长空一号”总体设计任务,并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
当时,他唯一能够参考的东西就是一架苏联产的拉-17靶机。
研制一个飞行器,而且是一个无人驾驶飞行器,其空气动力参数、飞行技术参数、推力参数等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摸熟弄清飞机的各种参数,白天,他带着一个本、一支笔、
一把卷尺、一个万用表,趴在靶机上一点一点地测量。
有时,他还把靶机的机件拆开,一件一件地熟悉,一件一件地登记;晚上,他把白天测量到的数据,一个一个分类,然后进行计算。
那时没有计算器,只能手工计算。
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但正是这个过程,使他对飞行器的各个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以后研制无人靶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并很快被评审通过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靶机上天?拉-17靶机是由母机带到空中,像“母鸡下蛋”一样从天空投放。
如果不依靠载机带飞投放,靶机就得有腿脚。
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发下,赵煦创造性的提出天空带飞与地面带飞一致的原理。
如果设计一种能滑行的小车,把无人机固定在这种小车上,利用发动机的推力使无人机滑跑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突然将无人机与小车分离,这样无人机就能自己飞上天去。
这样的方法史无前例,如何实现机车分离,是一个大难题。
赵煦等人大胆提出了用自动点刹纠偏的起飞车,“背”着靶机滑跑起飞。
同时,他还提出了用某型歼击机发动机代替原有无人机发动机的改造方案,使得靶机动力增加了近7倍。
但因推力增大太多,使得外形不变的靶机在起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过早升力矩,致使靶机起飞试验一直有问题。
一次,
他晚上加班回家时,在楼梯上绊了一下,差点摔了一跤,下意识地说了句:“低头力矩太大了。
”猛然,他停下了脚步:“对,是低头力矩!”一般飞机起飞,都是减小低头力矩以增强其升力。
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案被提出来了,在靶机起飞时。
他们加大了低头力矩,问题迎刃而解。
1966年12月6日,由赵煦等7名同志改装的无人机一举试飞成功,后被命名为“长空一号”。
它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靶机的先河,结束了我国从国外进口靶机的历史,为后续无人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靶五-乙”
80年代初,库存的进口靶机已全部用完,由于导弹试验任务的需要,国家需要一种更真实的靶机。
对实体型无人靶机,赵煦其实早有想法。
当时米格-15“比斯”飞机已退役多年,如果能把它改研成无人驾驶靶机,岂不是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经费、变废为宝的好事?
1983年1月20日,国防科工委把研制实体型靶机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基地,赵煦成了牵头人。
不过,从“长空”靶机到实体型无人靶机毕竟是一个大的飞跃,而且国外当时只有美、苏两国有这样的靶机。
初见雏形的新型靶机,称为“靶五-乙”,但在试验时,
他们遇到了麻烦:靶机偏离跑道!这个难题连苏联专家也无法解决,他们曾无奈地说,如果要将有人驾驶飞机改装成无人机,至少要有直径4千米的圆形跑道!
赵煦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艰辛的攻关历程。
终于,他们运用点刹气动纠偏相似转换原理,成功改装了起飞系统,使无人机自动从跑道的东头滑向西头,试滑近4000米还几乎在中心线上,打破了苏联专家的“圆形跑道”说。
这种退役报废多年,即将被判处“死刑”的飞机,终于被成功改装成全尺寸、实体形、高亚音速“靶五-乙”靶机。
“靶五-乙”靶机的成功研制,开创了我国用有人机研制实体型无人机的先河,缓解了当时我国靶机奇缺,以及严重制约航空/防空武器试验发展的矛盾。
其出色的性能,连苏联专家也赞不绝口,甚至提出要购买该机的专利权。
超音速无人靶机
90年代初,随着航空武器系统的飞速发展,国家航空武器的试验需要一种速度更高、性能更好、更接近真实飞机的无人靶机,研制新型无人靶机已迫在眉睫。
在1990年的一次评审会上,赵煦和他的助手们当着众多专家的面掷地有声地说:“只要给我们800万人民币,保证4年内将超音速无人靶机送上天。
”
但是,让无人机冲破音障太难了。
美国攻克这一世界难题用了8年时间,耗资达数十亿美元,仅它的一个设计辅助软件就花费了270万美元。
我国研制这种飞机的费用仅有几百万元人民币。
大空域、大速度,飞机全权限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国际通用的是数字化技术解决无极参数变化难题,可当时我们国内没有掌握这项技术。
这也是西方权威论断我国搞不出超音速无人机的最主要根据之一。
自动控制不解决,飞机如同人无大脑,何谈飞起来?赵煦他们就是不信这个邪,集中广大科研人员智慧,终于提出了新的构想,为无人机的发展扫清了第一道障碍。
飞机地面纠偏又是一个拦路虎。
要让无人机在跑道上高速冲刺,并始终紧扣跑道中心,其困难不言而喻。
终于从废旧的电磁阀上,他们得到启发,利用磁阀有规律的振荡原理,研制成功了“点-刹-点”的自动振铃纠偏系统,让无人机“听话”了。
四年里,他们自己动手制作8个系统2万多套各种设备及配件,突破了音障、模拟式不变参数控制、超音速激波三大理论难关,攻克了我国和世界航空史从未遇到的地面纠偏、平衡离陆、各种无线电信号兼容等十大技术难题。
1995年4月13日,一架红白相间的超音速无人靶机,轻盈地滑过跑道,跃上蓝天。
无人作战飞机
随着世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及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应用,无人机已从靶标使用逐步向智能化、多用途作战使用扩展,无人作战飞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被列为21世纪十大超级武器之一。
某型无人战机被总参、原国防科工委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赵煦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
在赵煦的带领下,他们设计并开发了全权限数字式自动飞行控制、制导与飞行任务管理、综合航电与投掷等系统,运用了多总线信息处理与融合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自动起飞、自主导航飞行、自动遂行对地面目标精确攻击和自动返场着陆等强大功能。
2005年12月的一天,随着机场一阵轰鸣声,无人战机冲天而起。
基本型无人战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军尝试无人机对地攻击的首次技术验证应用,标志着我军高智能化的自主式无人战斗机雏形的问世,对丰富我军的作战样式和作战手段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显著的军事、社会效益和重大的政治意义。
随后,在赵煦的带领下,他们对无人战机的性能进行了拓展。
当拓展型无人机顺利通过试验验证试飞时,时任空军
司令员乔清晨当场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一个好用、管用、顶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