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之父”――赵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人机之父”――赵煦

6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无人驾驶靶机,虽然从苏联进口了拉-17靶机,但这种飞机性能差,使用空域窄,续航时间短,只能飞十几分钟,而且协作面广,每次执行空靶任务时,要由苏联进口的大型飞机带到天空投放。而此时,还面临着进口大飞机严重老化的问题。中苏关系紧张后,拉-17靶机停止供应,我国的各种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1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研制拉开序幕。赵煦被调进了“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从此与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空一号”

一到“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课题小组,赵煦受命负责“长空一号”总体设计任务,并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当时,他唯一能够参考的东西就是一架苏联产的拉-17靶机。

研制一个飞行器,而且是一个无人驾驶飞行器,其空气动力参数、飞行技术参数、推力参数等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摸熟弄清飞机的各种参数,白天,他带着一个本、一支笔、

一把卷尺、一个万用表,趴在靶机上一点一点地测量。有时,他还把靶机的机件拆开,一件一件地熟悉,一件一件地登记;晚上,他把白天测量到的数据,一个一个分类,然后进行计算。那时没有计算器,只能手工计算。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但正是这个过程,使他对飞行器的各个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以后研制无人靶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并很快被评审通过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靶机上天?拉-17靶机是由母机带到空中,像“母鸡下蛋”一样从天空投放。如果不依靠载机带飞投放,靶机就得有腿脚。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发下,赵煦创造性的提出天空带飞与地面带飞一致的原理。如果设计一种能滑行的小车,把无人机固定在这种小车上,利用发动机的推力使无人机滑跑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突然将无人机与小车分离,这样无人机就能自己飞上天去。这样的方法史无前例,如何实现机车分离,是一个大难题。赵煦等人大胆提出了用自动点刹纠偏的起飞车,“背”着靶机滑跑起飞。

同时,他还提出了用某型歼击机发动机代替原有无人机发动机的改造方案,使得靶机动力增加了近7倍。但因推力增大太多,使得外形不变的靶机在起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过早升力矩,致使靶机起飞试验一直有问题。一次,

他晚上加班回家时,在楼梯上绊了一下,差点摔了一跤,下意识地说了句:“低头力矩太大了。”猛然,他停下了脚步:“对,是低头力矩!”一般飞机起飞,都是减小低头力矩以增强其升力。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案被提出来了,在靶机起飞时。他们加大了低头力矩,问题迎刃而解。

1966年12月6日,由赵煦等7名同志改装的无人机一举试飞成功,后被命名为“长空一号”。它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靶机的先河,结束了我国从国外进口靶机的历史,为后续无人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靶五-乙”

80年代初,库存的进口靶机已全部用完,由于导弹试验任务的需要,国家需要一种更真实的靶机。

对实体型无人靶机,赵煦其实早有想法。当时米格-15“比斯”飞机已退役多年,如果能把它改研成无人驾驶靶机,岂不是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经费、变废为宝的好事?

1983年1月20日,国防科工委把研制实体型靶机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基地,赵煦成了牵头人。不过,从“长空”靶机到实体型无人靶机毕竟是一个大的飞跃,而且国外当时只有美、苏两国有这样的靶机。

初见雏形的新型靶机,称为“靶五-乙”,但在试验时,

他们遇到了麻烦:靶机偏离跑道!这个难题连苏联专家也无法解决,他们曾无奈地说,如果要将有人驾驶飞机改装成无人机,至少要有直径4千米的圆形跑道!

赵煦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艰辛的攻关历程。终于,他们运用点刹气动纠偏相似转换原理,成功改装了起飞系统,使无人机自动从跑道的东头滑向西头,试滑近4000米还几乎在中心线上,打破了苏联专家的“圆形跑道”说。

这种退役报废多年,即将被判处“死刑”的飞机,终于被成功改装成全尺寸、实体形、高亚音速“靶五-乙”靶机。

“靶五-乙”靶机的成功研制,开创了我国用有人机研制实体型无人机的先河,缓解了当时我国靶机奇缺,以及严重制约航空/防空武器试验发展的矛盾。其出色的性能,连苏联专家也赞不绝口,甚至提出要购买该机的专利权。

超音速无人靶机

90年代初,随着航空武器系统的飞速发展,国家航空武器的试验需要一种速度更高、性能更好、更接近真实飞机的无人靶机,研制新型无人靶机已迫在眉睫。在1990年的一次评审会上,赵煦和他的助手们当着众多专家的面掷地有声地说:“只要给我们800万人民币,保证4年内将超音速无人靶机送上天。”

但是,让无人机冲破音障太难了。美国攻克这一世界难题用了8年时间,耗资达数十亿美元,仅它的一个设计辅助软件就花费了270万美元。我国研制这种飞机的费用仅有几百万元人民币。

大空域、大速度,飞机全权限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国际通用的是数字化技术解决无极参数变化难题,可当时我们国内没有掌握这项技术。这也是西方权威论断我国搞不出超音速无人机的最主要根据之一。自动控制不解决,飞机如同人无大脑,何谈飞起来?赵煦他们就是不信这个邪,集中广大科研人员智慧,终于提出了新的构想,为无人机的发展扫清了第一道障碍。

飞机地面纠偏又是一个拦路虎。要让无人机在跑道上高速冲刺,并始终紧扣跑道中心,其困难不言而喻。终于从废旧的电磁阀上,他们得到启发,利用磁阀有规律的振荡原理,研制成功了“点-刹-点”的自动振铃纠偏系统,让无人机“听话”了。

四年里,他们自己动手制作8个系统2万多套各种设备及配件,突破了音障、模拟式不变参数控制、超音速激波三大理论难关,攻克了我国和世界航空史从未遇到的地面纠偏、平衡离陆、各种无线电信号兼容等十大技术难题。1995年4月13日,一架红白相间的超音速无人靶机,轻盈地滑过跑道,跃上蓝天。

无人作战飞机

随着世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及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应用,无人机已从靶标使用逐步向智能化、多用途作战使用扩展,无人作战飞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被列为21世纪十大超级武器之一。某型无人战机被总参、原国防科工委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赵煦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

在赵煦的带领下,他们设计并开发了全权限数字式自动飞行控制、制导与飞行任务管理、综合航电与投掷等系统,运用了多总线信息处理与融合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自动起飞、自主导航飞行、自动遂行对地面目标精确攻击和自动返场着陆等强大功能。

2005年12月的一天,随着机场一阵轰鸣声,无人战机冲天而起。基本型无人战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军尝试无人机对地攻击的首次技术验证应用,标志着我军高智能化的自主式无人战斗机雏形的问世,对丰富我军的作战样式和作战手段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显著的军事、社会效益和重大的政治意义。

随后,在赵煦的带领下,他们对无人战机的性能进行了拓展。当拓展型无人机顺利通过试验验证试飞时,时任空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