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及玉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玉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中国古代玉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中国古代玉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玉石文化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崇尚玉石文化,将其视为高尚的象征。

玉石在中国的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物质,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和文化。

“玉人尊之若神”、“玉牒重于金钩”等古语,都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玉石文化的重视与崇拜。

一、中国玉石文化的历史中国玉石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的玉器进行礼仪活动和日常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石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

在古代,玉石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的玉器制作技术逐渐完善,并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玉器工艺品。

在商朝时期,古玉器多以玉璧、玉璋、玉琮、玉杯等器皿形制为主,也有贝雕和铜雕交错使用的器物。

在汉朝时期,玉器逐渐向日常使用和装饰品方向转化,出现了手镯、耳坠、项链、戒指、鉴宝、鉴定等形式。

此时期最著名的玉器之一是“渡辽红山玉玦”,此类玉器造型精致,玉质温润,纹饰繁多,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既具有实用性,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随着唐代的兴起,玉器制作技艺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唐代玉器在制作工艺、造型设计等方面都达到了顶级水平,其中有成品、概念、原材料、甚至制作工具等,这些珍贵文物见证了这一时期的宝贵历史。

二、中国玉石文化的传承中国玉石文化的传承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古代,玉石文化还有祭祀的色彩,玉器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礼仪器具,具有祭天、祭祖的意义。

同时,玉器也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之一,世代传承。

到了现代,中国的玉石文化逐渐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

玉器不再只是贵族和富人的专属物品,逐渐走向了百姓家中。

经过长期的发展,玉石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和收藏价值。

同时,在玉石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的发展与研究,也为玉石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保障。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第一章、中国古代玉和玉器一、中国古代玉: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1、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其中以新疆和阗所产的一种透闪石之类的玉石最为有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2、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缅甸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清代乾隆时期流入中国,其中含有铬镍元素的呈现绿色,称之为“翠”;含有铁元素的呈现黄、红色,称之为“翡”,如果在同一块玉石由红、绿、紫三色组成,则称为“福禄寿三星”或“桃园三结义”。

其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

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3、在中国古籍上所指的玉并不是确切的矿物学的名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阐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五德”之说是儒家对玉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把玉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玉器:西汉扬雄在《法言》中阐述说:“玉不雕,屿璠不作器。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着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人们佩玉、藏玉,在中国和海外的华人中久盛不衰.英国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曹雪芹在名着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已将玉由饰品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玉美则神洁,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深入到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的玉文化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我们中华玉文化的风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新世纪立足世界之林的致胜法宝.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瓷文化和.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象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玉器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它们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一、天人合一的象征中国古代玉器常被视为天人合一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的观念中,天地万物是相互连接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玉器的质地瑰丽,通透明亮,被认为是由天地精华凝聚而成。

玉器中常见的图案如云纹、龙纹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自然以及君子之德的追求。

二、吉祥寓意的象征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玉器中常见的瑞兽、如意、蝙蝠等图案被认为是能带来好运和幸福的象征。

例如,瑞兽象征着吉祥和平安,如意象征着心想事成,蝙蝠象征着幸福和福寿绵长。

因此,中国人在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庆典活动中经常使用玉器,以期带来好运和祝福。

三、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古代中国,玉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玉器在古代帝王和贵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礼物或赏赐的高贵之物。

玉器的珍贵和稀有性使其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代表着统治者的威严和统治权威。

古代帝王常常通过赏赐玉器来表达对臣民的赞赏和嘉奖,同时也用玉器来展现自己的威严和尊贵。

四、家族传承和富贵之象征玉器在中国古代家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传承家族文化和财富的象征。

玉器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代表着家族的血脉和传统。

家族成员会将玉器作为重要的纪念品和瑰宝珍藏,并将其代代相传,以期传承家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同时,玉器的贵重也使其成为富贵和荣耀的象征,展示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声望。

总结:中国古代玉器不仅具备美观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

玉器作为天人合一的象征,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崇拜;作为吉祥寓意的象征,带来幸福和福祉;作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展现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作为家族传承和富贵之象征,传承家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中国历代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历代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历代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国是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玉器就被看作是上乘的奢侈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纪念价值。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玉器,如良渚玉琮、黄山石柱玉剑、战国玉乌、唐代和田玉佛像等,都是玉文化的杰出代表。

本文从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概述中国历代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情况。

一、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古代玉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实用工具,主要用于武器、礼器等领域。

至商代,玉器已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身份象征和信仰崇拜的对象。

周代时期,玉雕技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玉器的种类和形制也更加多样化,成为古代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到了汉代,玉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以玉璧、玉杯、玉佩、玉带等为代表的玉器成为了贵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出现了大量以玉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和艺术创作。

二、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1.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玉文化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中国南方的和田、新疆的库木塔格和伊犁河谷等地成为了中国玉器的重要产地。

当时的玉器种类繁多,如玉佩、玉璧、玉珮、玉鱼等,制作工艺和雕刻技巧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狮子、龙、凤、人物、动物等精美纤细的雕刻和浑厚大气的造型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此时的玉文化不仅是高雅生活艺术的代表,同时也展现出豪华与权利的标志。

2. 宋明清时期宋明清时期,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为迅速。

宋代时,和田玉被视为上品,制成的玉器工艺精细,颜色鲜艳,极度透明。

此时期玉佩、玉珮、玉器、玉鱼、玉兔等各种玉器类型让人叹为观止。

明清时期的玉器则更注重刻意对玉材纹理的塑造,经过雕刻匠人的手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钟、壶、瓶、盘、梳等艺术形式。

这个时代的艺术性和实用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同时,玉文化在这个时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汲取了绘画、诗歌、书法等方面的营养,节约而不失华贵。

三、玉文化的影响与意义玉文化虽然经历了许多年代的变迁,但却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玉器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代表,不仅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玉器的起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

【第一段】起源玉器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工艺品。

这些玉器主要包括玉石器和玉雕品,其中一些雕刻精细的器物展示了当时人们高度发达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玉器文化。

【第二段】制作工艺中华玉器的制作工艺复杂精湛,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方式。

在古代,制作玉器通常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先选择上等的原石,然后将其打磨雕刻成所需的形状,再经过细致的抛光和装饰等环节,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玉器。

这些制作过程需要高度的工匠技艺和耐心,每一位工匠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才能达到精湛的制作水准。

【第三段】文化内涵中华玉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和精神生活。

首先,玉器在古代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与天地神灵息息相关。

许多玉器被用于祭祀、祈福和风水布局等活动,具有幸福、吉祥、辟邪的寓意。

此外,玉器还常常被贵族和权贵们佩戴,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玉器还与诗词、歌赋、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的审美风格。

【第四段】影响中华玉器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在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玉器是一种重要的交换和贸易商品,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玉器工匠们的技艺和经验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系列的工匠流派和制作技法,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玉器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华玉器文化也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1、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2、中国古玉简介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简述玉文化的演变历史

简述玉文化的演变历史

简述玉文化的演变历史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演变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玉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古代的玉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们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工具和装饰品。

玉石在古代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意义。

在商代,玉石的使用逐渐扩大,成为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同时,玉器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提高,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作品。

到了周朝,玉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在周代,玉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精湛的玉器作品。

玉器被广泛用于祭祀、礼仪和装饰等方面,成为了周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玉石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吉祥、祥瑞和幸福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玉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各个时期和地区。

在秦汉时期,玉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玉器样式和工艺。

玉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作品。

在唐宋时期,玉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玉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玉器作品。

到了明清时期,玉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朝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作品。

清朝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出现了许多珍贵的玉器作品。

同时,玉石的使用也逐渐扩大,成为了普通百姓的装饰品。

近现代以来,玉文化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初,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影响,玉文化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玉文化得到了重视和保护,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现在,玉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工艺、装饰和收藏等方面。

总的来说,玉文化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从古代到现代,玉文化在制作工艺、象征意义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11.1 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

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

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

《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

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

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

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

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

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

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

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

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

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

其形状如图11-2-1。

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图 11-2-1 玉璧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图 11-2-2 玉琮和形状示意图(2)玉琮:一种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为正方或钝角四方形的器物,见图11-2-2。

琮的材料要求为黄色,琮是礼地的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

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

此外,玉琮还被用于符瑞、敛葬等。

(3)玉圭: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它是六瑞中最为每繁杂的一种重要礼器。

若板状器顶端为平的,称平首圭,顶端为尖的则称尖首圭,其形状见(图11-2-3)。

制作圭的材料要求是青色的,它是礼东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记载。

此外,玉圭还用于代表地位高低、符节、行使征守恤荒、和难聘女、治德结好、易行除慝等功用。

图11-2-3 圭的形状示意图(4)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穿孔,《说文》云:“半圭为璋”。

其形状见图11-2-4。

玉璋也是六器之一,作璋的玉材要求其颜色是红色的,璋是礼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赤璋礼南方”的记载。

图11-2-4 璋的形状示意图(5)玉璜:是一种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

《说文》释璜:“半璧也”。

但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璜仅三分之一璧(图11-2-5)。

璜也是六器之一,且是其中样式最繁硕、数量最多和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礼乐玉器。

做璜的玉材要求其颜色为黑色,璜是礼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

此外,玉璜也作为佩饰物。

图11-2-5 璜的形状示意图图11-2-6 琥的形状示意图(6)琥:是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的虎形器(图11-2-6)。

要求做琥的材料为白色,琥是礼西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

同时,玉琥也是王候用以调兵的信物。

(7)珑:龙形玉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

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

(8)玉磐: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形尺状的器物。

中国上古时,玉磐是宫廷举行大礼秦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

(9)玉册:是由数块扁平长条形玉片组成,上面书刻文字,内容有祭祀、明誓、悼文、记史等,是上层统治者的专用物。

3、佩饰类和装饰类佩饰类和装饰类玉器的品种繁多,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

以下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品种作进一步描述。

(1)瑷: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孔,其孔径与其边缘之比为1:2,《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瑷”可用证明。

瑷主要作佩饰用,但也有其它用途,例如作请召的信物,《旬子》说:“召人以瑷”,还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等。

(2)环:形同璧,区别在于肉和好的比例,《尔雅》云:“肉好若一谓之环”。

古人佩环是为了象征自始至终不渝的精神,除佩饰外,还用来传递回归、回还的信息。

(3)块: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

古人佩块有两个含义:一是决断事物;二是表示断绝之意。

(2)冲牙:片状长牙形玉器,是佩带在人身较下部的玉器。

(3)玉翁仲:人形佩饰。

传说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时来到中国,他体高魁梧,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为纪念他,人们将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饰,并用来驱魔避邪、保全平安。

(4)玉刚卯、严卯:方柱形玉器。

中间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双成对。

严卯刻文曰:“疾曰严卯,帝今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殁,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

”汉代贵族习惯佩饰刚卯,认为可以去凶化吉。

(5)玉斛:角形圆柱体,《礼·内则》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佩饰外,还有实用价值。

(6)玉剑饰:用于剑及鞘上的装饰玉件,常见的有剑首、剑格、遂、剑等。

(7)搬指:体作圆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饰。

(8)玉镯:是一种短筒形腕饰,为古代人们最早和最基本的装饰器件之一,故历代以来,流行不衰。

(9)玉带板(跨):佩带在腰部玉器,由许多玉片缀附在革带上而成,据说由唐高祖李渊所制。

玉带板不但作佩饰,而且是身分和等级高低的标志。

据《新唐书·东服志》记载:“三品官着金玉带,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六、七品官是银玉带9跨”。

(10)玉人:人形玉饰品。

品种很多,有各种人像、佛像、观音等古人佩玉人饰,一是纪念,二是为了保佑平安。

除上述之外,还有如玉鱼、玉片饰、玉坠、玉牌、玉锁、、玉发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兽形器、人首形器、飞天、方勒、生肖、法轮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兵器和仪仗器类玉兵器和仪仗器主要出现在商、周两代,以商代前期最为突出。

主要品种有玉戈、刀、戚、钺、牙璋、斧等(图11-2-7)。

图11-2-7 各类玉兵器示意图5、葬玉类葬玉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

其品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陪葬之用,即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玉或专门为死者制造一些玉制品随死者葬于墓中,或是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慰,或是让死者进入阴间仍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第二类是专门的丧葬器,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丧葬品的主要品种有:(1)玉衣:有称玉匣或玉柙,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上千块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

玉衣起源于汉朝,分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级。

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更次一级的用铜缕玉衣。

(2)玉含: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器,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玉贝等(图11-2-8)。

图11-2-8 几种玉葬器示意图(3)玉塞:堵在死者九窍(两眼,耳,两鼻孔,口、前后阴)的玉器。

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或圆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眼塞一般是片状,男子则套以琮形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