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思想发展史

合集下载

请结合世界史内容从思想解放和科技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请结合世界史内容从思想解放和科技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请结合世界史内容从思想解放和科技发展为主题写一
篇历史短文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与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密不
可分。

文艺复兴以来,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近代科技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新的思想解放。

历史昭示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联。

如果说,蒸汽技术革命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话,那么电气技术革命
则大大加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正是在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产业革命的狂飚推动下,科学社会主义从昨天走向今天。

但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向当代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世界近代史.pdf

世界近代史.pdf

思想(人文思想开始形成发展)近代科技革命文学(工业革命后)美术、艺术电影、电视文艺复兴(14-17)理论(科技) 浪漫主义:音乐:意大利:文艺复兴拜伦:《唐璜》(百科全书) 古典→浪漫:贝多芬(德) 前三杰:薄伽五《十日谈》天文学:哥白尼:地心说,日雪菜:《西风颂》“乐圣”但丁《神曲》心说(近代天文学奠海涅:印象派:德彪西(法)《牧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基人天文学史上的伟雨果:《悲惨世界》神午后》后三杰:达·芬奇大革命)根本上动摇批判现实主义:交响乐之父:海顿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卫星,比萨实验狄更斯:《双城记》美术:拉斐尔望远镜,月面图,盈亏司汤达:《红与黑》浪漫主义:(法)德拉克洛凡英:莎士比亚近代科学之父(最早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印象派:(法)莫奈《阳光宗教改革(16C)进行实验,为牛顿(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下》德:马丁·路德《九十五条纲领》因信称义力学奠基)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现实主义:《伏尔加河上的瑞:加尔文:基督教原理,先定论物理:牛顿:经典力学,万有引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纤夫》(法)(沈学角度符合资产阶级要求) 力,三大定侓(自然哲(伟大史诗)学的数学原理)启蒙运动(18C) 启蒙运动:英国(开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论法的生物学:精神》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种起地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源》——人类起源法国(高潮):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自由赫胥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平等,民主政治(君主立宪) 位》解剖学,人猿同祖卢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娱乐,传媒、影视(主权在民)—(法侓意识,监督电影:国家,创立民主共和国)默片时代(1895)德国(扩展):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科学思考卢米埃尔兄弟;格人非工具,凸显人的主体地位里菲斯:现代电影之——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父(电影界的莎士比(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亚)实践(技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现代音乐:印象派,现代派有声时代(1928):奥斯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1840 高尔基《母亲》奠基之作现代美术:现代后印象派卡(蒸汽时代)现代荒诞剧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电视:第二次工业革命:19C末-20C初贝克特《等待戈多》《海湾》1926:黑白,贝尔德(电气时代)地位:世界戏剧史上不可忘现代派:西班牙,毕加索1941:彩色,覆盖面却的里程碑。

思想史

思想史

1.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2.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3.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简释)因此,思想史是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社会问题,它是人们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有意识的思考和应答。

1.中国思想史的概念。

所谓中国思想史就是理论化了的中国社会观念的历史,它介于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社会史之间。

2.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概念及时限。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3.所属学科范畴:历史学4.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再划分:如按范围区域分(中外);按社会性质分五种形态);按时代分(古中近现当);按对象内容分(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教育、军事、科学、艺术、史学……。

5.学习以综合为主,侧重哲学、伦理、政治,适宜兼顾其他。

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想史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汇编。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卓著,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成就。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思想”是外来词,在我国典籍中与“思想”一词含义相近的词,有“道术”、“百家之学”、“说”等。

近代梁启超、钱穆将它们归结为学术史。

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内容大体相同,近代学人用“思想史”一词也始于“学术史”,如梁启超1926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学术思想史”概念。

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千年华章——解读马克思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

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千年华章——解读马克思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

A Brilliant Millennial Wri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inking--Interpreting the Letter Marx Wrote to Wedemeyer on March 5th,1852作者: 王荣栓
作者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5-11页
主题词: 马克思;魏德迈;新贡献;核心内容;千年华章
摘要:马克思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以完整的成熟的形式系统表述了三个新贡献,因而是马克思主义文库中的核心文献和纲领文献,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千年华章.然而,马克思的这封信却一直遭到人们的三大误读,造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严重混乱,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两次历史性、全局性的失误和挫折.正确地把握这封信的背景,准确地掌握这封信的要点,科学地理解这封信对人类解放的指导意义,是深入解读马克思这封信的关键.。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从哲学史和思想发展史维度认识实用主义哲学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从哲学史和思想发展史维度认识实用主义哲学

疑思辨哲学, 重视实效、 经验、 力量和行为, 以其独特的哲学风 留在 对 实 用主 义 的一 般 问题 的 讨论 和介 绍 , 而 是 力 图对 实用 主 格、 话语方式在美 国的哲学、 政治和文化领域 中产 生了很大的 义 的内在 逻 辑 和 当代 哲学 意义 进 行 新 的 挖掘 。
策主张。 ” 美国 前国 务卿亨 利・ 基辛格将实用 主义概括为“ 美国精神” , 认为其培养了 美国人的
求实作风和进取精神, 美利坚民族是务实的民族 , 美国的领导是 “ 官僚 ——实用主义型领导集
团” 。 美国的教育是 注重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 0 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
止 ̄ . 1 J 2 0 1 2 年1 2 月 ,《 杜威全 集》 前 期 和 中 期 著作 的 中文 译 本全 杜 威 全 集 》中译 本 是 我 国实 用 主 义研 究工 作 中最 为 第三, 中国学者有必要和有理由更多参与到国际学术界的 部 出齐 。《 实 用 主 义哲 学 研 究 工作 中 去 。 一方 面 , 以杜 威 的 哲 学 、 教 育 和 重 要 的成 果 之一 , 它 为 我 国学 术 界 的 杜 威哲 学乃 至于 整 个 实用 政 治思 想 为 代 表 的 实用 主 义 对 中国现 代 哲 学 、 教 育、 文 化 和 政 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和可靠 的资料支撑 。 治 产生 了重 要 而 复 杂 的 影 响 ; 另外 一 个方 面 , 产 生 于 美 国 的实 可 以预 料 , 在未来几年中, 我 国 实用 主 义研 究 应 当 出现 一
中国学者。 在 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实用主义研 究中, 中国学者应 实用主义的研究维度和视角
当而 且 必 须 更 多 、 更 广 泛 和 更深 入 地 参 与 进 去 , 提 出更鲜 明的

人类的思想是如何演化的?

人类的思想是如何演化的?

人类的思想是如何演化的?人类的思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发展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的思想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涉及具体的思想内容,还涉及到思想的形式、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思想的演化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

一、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环境和社会背景是人类思想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变化逐渐成为影响人类思想演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以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发展科技用以改变环境,这些过程都促进了人类思想的演化。

而今天,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在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思想的演化。

二、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是人类思想不断演化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因素。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了人类的认知水平、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和演化。

例如,在以前,人们没有发明文字,信息传递非常困难,人们只能依靠口头传承,但随着文字的发明,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知识和信息,因此,人类思想也得以更加迅速地发展演化。

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是人类思想演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历史事件往往会对人类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在人类思想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例如,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还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贡献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也是人类思想演化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哲学思想家创造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体系,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

例如,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证主义”等哲学思想贡献,使得人类思想更加系统化和严谨化。

综上所述,人类的思想是如何演化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多元化的问题。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整理]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整理]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

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

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

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

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

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
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欧洲封建势力仍比较强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第三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蒸汽时代)
18世纪六十年代-19世纪七十年代
资产阶级统治加强(巩固与扩大)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力量极大增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世界潮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一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危机美国新政
二战
第五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信息时代)
(经济全球化)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14-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东西方的交流逐步加强,世界发展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文艺复兴
开辟新航路
第二阶段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17-18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1861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电气时代)
19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思想发展史专题三世界思想发展史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一)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概述:传统中国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

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0)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3、认识:(1)儒学在中国传统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儒学之所以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争、斗争中发展起的。

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2)对待传统化的正确态度:我们对待传统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而言: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

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

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非考点)5.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①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主张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知识归纳】(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

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点: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

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二、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