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
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中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背景。
2.掌握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力目标3.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 情感目标5.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情感表达能力。
6.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关注和发现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课文《童年的发现》2.相关词汇和句型练习三、教学准备1.课文《童年的发现》教材2.复印好的课文和练习题3.黑板、粉笔、教学PPT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对童年的思考与回忆。
2.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情节。
3.词汇练习:带领学生学习本课所涉及的生词和短语,进行互动练习。
4.句型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并进行仿写练习。
第二课时1.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2.写作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童年的感悟和发现。
3.情感表达: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促进情感交流和共鸣。
4.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题为“我的童年”,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激发对童年的回忆和发现,达到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互动活动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童年的独特魅力。
23《童年的发现》(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童年的发现》活动设计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
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
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的发现”写得意趣盎然。
比如,课文开头就很有意思,特别强调了“我”九岁时独立思考后有所发现的不同凡响,表现出“我”抑制不住的骄傲。
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即使人们哈哈大笑,“我”也不以为意,仿佛在俏皮地跟读者打趣。
又如,“我”的梦是如此奇妙,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孩子的天真跃然纸上。
而在求教老师的部分,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
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
“还不笑塌房顶”等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
课文结尾以自嘲的方式调侃“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既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也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
言下之意,“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再次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第3自然段描写的“我”的梦境:一个可爱的孩子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下面有街道、白桦树、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等。
插图表现了孩子童年爱做梦、好想象的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童年的发现教案范文

教案:童年的发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体验童年的发现并表达出来。
2.通过童年的发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回忆童年的发现并加以表达。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PPT幻灯片。
2.班级留言簿。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利用PPT播放童年的照片,帮助学生回忆童年的时光。
二、呈现(15分钟)1.教师分享自己的童年发现,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出来。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发现。
三、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童年发现的话题,例如:发现自己喜欢画画、喜欢收集漫画书等。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同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察事物。
3.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发现,并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
四、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童年发现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写在班级留言簿上,与全班分享。
五、拓展(15分钟)1.提问:你们觉得发现新事物对你们的成长有何影响?请大家讨论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2.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班级留言簿上,并与全班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童年的发现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意识到要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 教材背景•本节课所选取的文本为《童年的发现》,着眼于展现童年时光中的趣事和感动情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感受成长的快乐和深刻。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童年回忆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启发学生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童年的感悟;•探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
2. 难点•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本《童年的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环境•教室准备良好,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热身启动(5分钟)•播放童年回忆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情绪,回忆自己的童年。
2. 导入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童年的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能力。
3. 课文学习(30分钟)•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段解析课文,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感情表达。
4. 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回忆,分享心情;•小组交流,学生相互分享童年趣事和感悟。
5. 思考启发(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发现和感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感悟更加深入,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上为本文档的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1.自由朗读__,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童年的发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童年的发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童年的发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发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的发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2】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小组交流:“我”发现了什么?(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设计理念】【教学建议】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
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
(定稿)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的内容,把握主题。
2.能熟练朗读课文,流畅地表达课文内容。
3.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意思并能正确使用。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熟练朗读,流畅表达。
3.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细节内容。
三、教学难点
1.细节理解与表达。
2.启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童年的发现》。
2.课文相关图片或实物。
3.教学反思表格。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一次有趣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教师指导并梳理思路。
3. 理解
•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总结课文内容和主旨。
•学生个人撰写感想或对课文的理解。
4. 拓展
•分组分享写作成果,学生间互相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新的问题探讨。
六、课堂作业
完成对课文的感想写作,并准备下节课的跟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和表达方面的局限,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细节理解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做出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一、导入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同学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同学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同学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1、自由读全文,考虑: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身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身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依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办。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身观察,考虑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身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身的体会:⑴“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⑴师简介有关史料: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严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⑵同学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考虑,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经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家长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同学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1、再读课文,引导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自由读1、2自然段。
生: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和当众受到惩办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身的体会。
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⑴“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
引导同学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身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⑴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⑵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同学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同学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引导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通过同学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小朋友。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同学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考虑,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同学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同学自由发言。
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他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身美妙的童年的发现。
也许,这就是你发明、研究的开始。
六、读写结合,提高能力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
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
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
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
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生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童年的发现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从课题着手,同学提出自身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同学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同学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考虑:“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研讨交流,理清脉络:⑴“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