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储备计划制度审批稿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一、背景介绍在临床医学中,用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然而,用血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如血液传染病的传播风险、用血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问题。
为了规范临床用血的申请和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血,制定和实施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临床用血的申请和管理流程,确保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高用血的效率和经济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需要用血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四、申请流程1. 临床医生在确诊患者需要用血后,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血原因、用血量及血型等信息。
2. 申请单需由临床医生和患者本人签字确认,并附上必要的检查报告等支持材料。
3. 申请单交给临床用血科护士进行初步审核。
4. 初步审核包括核对申请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申请单上的信息与支持材料一致。
5. 审核通过的申请单交给血库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审核。
五、审核流程1. 血库管理人员对申请单进行审核,包括检查患者的血型和血液传染病的相关检查结果。
2. 如有需要,血库管理人员可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了解更多关于用血的详细信息。
3. 血库管理人员根据审核结果,决定是否批准用血申请。
如果审核通过,将签字确认并发放血液给临床医生。
4. 如果审核不通过,血库管理人员需向临床医生说明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血液管理1. 血库管理人员需对血液进行储存、运输和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血库管理人员需定期检查血液的有效期,并及时淘汰过期血液。
3. 血库管理人员需建立血液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的充足性和合理使用。
七、记录和报告1. 所有的用血申请、审核和发放都需进行记录,并保存一定的时间。
2. 血库管理人员需定期向医疗机构的质控部门提交用血的统计数据和相关报告。
八、培训和教育1. 医疗机构需定期开展临床用血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血意识和知识水平。
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管理制度为严格临床输血管理,保护血液资源,使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血液,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特制定临床用血计划的拟定、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制度。
一、临床用血计划的拟定1、临床用血计划包括月、年计划。
2、临床用血计划拟定的依据:上年(月)度同期用血水平、病床数、季节以及医疗水平的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
3、拟定用血计划的优点:采供血机构合理安排采供血和血液储存,医疗机构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4、计划的提交:年计划应在上年底交给血站,月计划在上月底交给血站,血站根据各医疗机构的计划合理安排采供血。
5、计划的合理性:医院用血量越大,计划越好做,也越合理。
因为正常红细胞有一定的储存期限,在向血站预约血液时可以要求供应不同采血日期的血液,方便储存。
6、特殊用血管理: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和血浆是不应该有急诊的,其它特殊血液尽量提前预约,双方电话、网络等都可以及时联系,最好有记录,防止预约差错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二、临床用血申请和审批制度1、择期手术患者用血应在手术前一天将血样及输血申请单送到输血科。
2、择期手术用血量预计大于160OmI者,提前2天送血样到输血科,输血申请单报送医务科审批后送输血科。
3、急诊用血可随时送血样与申请单到输血科。
4、对Rh(D)阴性患者或其他稀有血型及小量用血者(W1.OOm1),如机采血小板、粒细胞、冷沉淀制剂等,愉血科接到申请后应尽快与中心血站联系,并随时把结果电话通知临床科室。
5、因术前未备血(急诊除外)造成术中输血延误或供应不及时,如:稀有血型等,而造成的后果,责任由临床科室负责。
6、门诊患者输血,同样须履行有关输血程序(输血知情同意书、临床科室或输液间采血样、门诊缴费、输血前四项检测、门诊病历记录等),严禁将血液带到医院外输注(与医院有协议的单位除外),临床科室严禁输注患者自带血液。
7、对于无助或无主患者输血,按照医院有关制度执行,原则是优先抢救患者生命。
8、当临床和实验室指征表明需要输血时,根据紧急需要血液、肯定需要血液及可能需要血液等情况采取不同的申请程序。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一、背景介绍在临床医疗过程中,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是不可或者缺的。
为了确保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浪费和风险,制定和实施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1. 申请范围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适合于医疗机构内所有需要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2. 申请流程(1) 医务人员在临床需要使用血液及其制品时,应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型、血液需求量等相关信息。
(2) 申请单需经过科室主任或者主治医师审批后方可提交给血库。
(3) 血库收到申请单后,进行审核并确定是否满足患者的血液需求。
(4) 血库将审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如审核通过,血库将安排血液的配送;如审核未通过,需注明原因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
3. 申请单管理(1) 申请单应妥善保存,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以备查验和追溯。
(2) 申请单应按照患者的姓名、科室、申请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方便后续的统计和分析。
4. 监督与评估(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申请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
(2) 监督与评估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三、审核制度1. 审核人员资质(1) 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专业背景,熟悉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原则和安全要求。
(2) 审核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
2. 审核标准(1) 审核人员应根据医学指南、临床实践和相关政策规定,对申请单中的信息进行审核。
(2) 审核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血液需求是否符合临床实践指南、患者的血型是否匹配、血液需求量是否合理等。
3. 审核结果(1) 审核人员应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医务人员,包括审核通过或者审核未通过的决定。
(2) 如审核未通过,应注明原因,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和建议。
4. 审核记录管理(1) 审核人员应妥善保存审核记录,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以备查验和追溯。
临床用血安全管理审批制度

临床用血安全管理审批制度
一、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二、医院输血科在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三、临床用血前,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
四、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报医务科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五、临床用血适应症根据《输血技术规范》执行,临床用血指征:Hb<100g/L,且Hcl<30%。
六、平诊临床输全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
急诊、抢救用血经主管医师以上同意后可随时申请,但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七、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立即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处理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
八、临床输血完毕后,应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和处理。
做好输血观察记录。
九、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应积极推广,成分输血率应高于90%。
十、结合我县实际,临床用血应报医务科审批。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申请和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合理、有效,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发放、使用等相关环节。
三、临床用血申请1. 临床用血申请应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需要,合理制定用血计划。
2. 临床用血申请应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用血需求、拟输血产品等信息。
3. 临床用血申请单需经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提交至输血科备血。
四、临床用血审核1. 输血科收到临床用血申请单后,应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用血需求、拟输血产品等信息。
2. 输血科应对申请单进行技术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病情、输血指征、输血产品选择、输血风险等。
3. 输血科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并向申请人反馈审核结果。
审核通过后,输血科应按照申请单备血。
五、临床用血发放与接收1. 配血完成后,发血和取血过程需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和签发手续。
血液交接双方必须共同核对用血者基本信息、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完整性等。
2. 临床用血发放过程中,应确保血液产品在有效期内使用,避免过期浪费。
3. 临床用血接收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核对血液产品,确保与申请单一致。
如发现不符,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输血科处理。
六、临床用血使用1. 临床用血应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订后进行。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治疗的目的、方式、风险及替代治疗等,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医患双方签字确认。
2. 临床用血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
3. 临床用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输血科和医务部门。
七、临床用血后管理1. 临床用血后,医护人员应做好输血记录,包括输血产品信息、输血量、输血时间、输血反应等。
临床用血储备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储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临床用血储备的管理,提高用血储备的有效利用率,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有效,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负责临床用血储备的管理。
第三条:临床用血储备是指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储备的用于临床输血的各类血液制品。
第二章临床用血储备的建设第四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输血需求和血液资源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和管理临床用血储备。
第五条:临床用血储备的建设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第六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定期对临床用血储备进行检查和复核,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第七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血液供应网络,确保临床用血储备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临床输血服务。
第三章临床用血储备的管理第八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临床用血储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操作流程。
第九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做到血液制品的追溯和溯源。
第十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制定临床用血储备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相关人员。
第十一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定期检查和复核临床用血储备,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第四章临床用血储备的使用第十二条:临床用血储备只能在经医师审核和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程序。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储备的使用标准和指南,确保用血的合理规范和有效利用。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储备的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用血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临床用血储备的质量控制第十五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储备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六条:血液中心、医院血库等单位应当建立血液制品追踪制度,能够追溯血液制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血在救治疾病和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血液资源有限,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审核制度,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二、管理制度1. 用血申请流程(1)医生在临床需要用血时,向医院血库提交用血申请。
(2)血库接收到用血申请后,根据临床需求和血液库存情况进行审核。
(3)审核通过后,血库安排输血,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用血申请单上。
(4)输血完成后,医生需在用血申请单上签字确认。
2. 用血申请单要求(1)用血申请单必须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2)用血申请单必须包含临床用血的具体原因和目的。
(3)用血申请单必须注明需要的血液成份、数量和血型要求。
(4)用血申请单必须包含医生的签名和日期。
3. 用血申请审核(1)血库对用血申请进行审核,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用血的合理性。
(2)血库审核时,需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血液成份的适合性等因素。
(3)审核通过后,血库将用血申请单转交给输血科室进行输血操作。
三、审核制度1. 审核人员(1)审核人员由医院血库和输血科室的专业人员组成。
(2)审核人员需具备相关的临床用血知识和专业技能。
2. 审核标准(1)审核人员需根据临床用血的指南和规范进行审核。
(2)审核标准包括患者的临床病情、手术类型、血液成份的适合性等方面。
3. 审核流程(1)审核人员收到用血申请后,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用血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2)审核人员根据审核结果,决定是否批准用血申请。
(3)审核结果需及时通知医生和血库,确保用血申请的处理顺利进行。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1. 数据采集(1)血库和输血科室需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系统,记录用血申请的相关信息。
(2)数据采集包括用血申请的数量、血液成份的使用情况、审核通过率等。
2. 数据分析(1)血库和输血科室定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临床用血管理的效果。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一、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1.申请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范围:该制度明确了哪些临床科室可以申请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包括血液内科、外科、妇产科、急诊科等。
同时,也明确了哪些临床情况下可以进行用血。
2.申请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流程:该制度规定了申请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具体流程,包括填写用血申请单、申请人签名、科室主任审批等环节。
申请单中需明确患者姓名、血型、用血数量、用途、紧急程度等信息。
3.紧急用血的处理:该制度明确了紧急用血的处理流程,包括紧急用血申请的优先处理、紧急用血单的特殊标注、快速召集供血人员等。
4.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管理:该制度规定了血库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接收、储存、核对和分发等管理措施,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5.用血后的记录和报告:该制度要求对每次用血后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患者姓名、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用血效果等,为后续的疗效评估和用血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制度1.临床用血申请的审核标准:该制度明确了临床用血申请的审核标准,包括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适应症、用血数量是否合理等。
审核标准应参考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规范,确保科学合理。
2.临床用血申请的审核流程:该制度规定了临床用血申请的审核流程,包括审核人员的选择、申请单的审核要点、审核结果的反馈等。
3.审查不通过的处理:该制度明确了审核不通过的处理措施,包括向申请人解释不通过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
申请人可在一定期限内修改后重新提交申请。
4.审查通过的管理:该制度规定了审核通过后的管理措施,包括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按时供应、用血过程的监督和追踪、及时记录和报告用血情况等。
5.审核过程的监督与评估:该制度要求对审核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查和外部评估,确保审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对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的1200字以上的详细介绍。
这些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和执行,可以确保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保障患者的用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