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练习六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一.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

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

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材把它单独编为一章。

教材编写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2)设置数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教学建议(1)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开放课堂,扩大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3)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4)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目标: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三.单元重点: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单元难点: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五.教学时间:13课时(机动两课时)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上册)第五课时第七课时第六单元《百分数》检测题一、想一想,填一填。

(15分,第3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1、28.6%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七写作()。

2、火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燕子的速度是150千米/时。

火车的速度是燕子的()%。

3、0.6= ()()=()∶()=()25=()%4、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是乙数的()%。

5、比80米少20%的是()米,()米的20%是60米。

6、男生20人,女生30人,男生约占女生人数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全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5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1教材简析: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例6)》参考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例6)》参考教案人教版

《“和倍”“差倍”问题》参考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1~42页例6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理解解答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2.从解题过程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问题,感悟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会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问题1.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2)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3)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半。

2.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想一想:线段图相同,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同?你为什么这样列方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两幅线段图中甲和乙的关系吗?3.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准备题的设置,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的。

一方面复习了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和如何列方程,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为后面环节的对比分析、沟通联系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出示例61.课件出示例6图片。

2.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1)知道了我们班全场的总得分;(2)知道了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

3.想一想,根据已有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4.请学生概括图片信息,编出完整的应用题。

引导学生概括: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全场得分为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优质教案精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优质教案精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扇形第2课时统计图的选择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1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第2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3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第5课时圆柱体积的练习课第6课时圆锥的体积第7课时圆锥体积的练习课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第2课时假设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第2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第4课时解比例第5课时认识比例尺第6课时比例尺的应用第7课时面积的变化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1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1)第2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2)第3课时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1)第2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2)第3课时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第4课时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第七单元总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第1课时整数、小数的认识第2课时因数与倍数第3课时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第4课时常见的量第5课时数的运算第6课时四则混合运算第7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第8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第9课时式与方程第10课时比和比例第11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1)第13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2)第14课时周长和面积第15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第16课时表面积和体积第17课时图形的运动第18课时图形与位置第19课时统计第20课时可能性第21课时制订旅游计划第22课时绘制平面图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扇形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重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发现蕴含的数学信息,并能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在对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其描述数据的特点。

最新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上《练习六》教案(公开课)

最新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上《练习六》教案(公开课)

5.(1)10月比9月节约用水百分之几?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一样吗?生:这两个问题属于同类问题,这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

问题中单位“1”的量是9月份的用水量。

“节约用水百分之几”就是10月比9月少用的水量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60-140)÷160=12.5%。

师:这种问题我们可以将它的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求甲数比乙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甲-乙)÷乙求甲数比乙数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乙-甲)÷乙5.(2)如果11月比10月节约用水5%,每吨水费为2元,11月应付水费多少元?师:让我们来看看第二小题属于哪种问题,怎样解决。

生:这个问题属于“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

根据题意,要求11月应付水费多少元?需要先算出11月份的用水量,已知11月比10月节约用水5%,可以先计算节约了多少,再用10月的量减去节约的量就是11月的用水量。

140-140×5%=133(吨)因为每吨水费2元,所以用133×2=266(元)就是11月的水费。

还可以先算出11月用水量是10月用水量的1-5%,11月的用水量就是140×(1-5%),再乘2就是11月的水费。

列式为140×(1-5%)×2=266(元)。

师:下面让我们总结一下“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百分率或单位“1”的量×(1±百分率)6.据资料统计,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15%,2005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有多少平方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师:问题中单位“1”的量是哪个量?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生:单位“1”的量是2005年的住宅建筑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下载(10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下载(10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下载(10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下载(10篇)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那么六年级数学有哪些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下载,仅供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下载篇1复习内容:课本第22页练习六。

复习目的:1、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过程:(一)导入:板书:整理和复习(二)整理。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使学生明确:5×12或12×5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明确:8/15×5,5个8/15的和,8/15+8/15+8/15+8/15+8/15=8/15×5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使学生明确:24×3/8就是求24个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的9/14是多少,是对整数乘法的的扩展。

练习:练习七的第3题。

板书: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使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应用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结合律应用乘法分配律练习:练习七的第4、5题。

5、口算练习七1、10题。

6、分数应用题。

(1)把谁看作单位“1”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倍。

练习六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六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六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性质和运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

3.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分数的性质以及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如分蛋糕、分苹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25分钟)
(1) 介绍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2) 解释分数的性质,如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等。

(3) 讲解分数的运算规则,包括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集体讨论答案。

(2) 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谁最快算出结果”,增加课堂趣味性。

4. 总结与作业(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2) 分配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分数的理解程度和运算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

以上就是本次六年级数学教案的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练习六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40页练习六;《作业本》第1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巩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提高制图技能。

2、进一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增减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并能在教师帮助下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看图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回忆
1、折线统计图是用什么来表达数量的多少的?
2、折线统计图在表达数量时的最大优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折线统计图吗?
3、折线统计图如何绘制?应注意什么?
二、练习六教学。

1、谈话:某厂业务部要做以下两项统计,一是去年各车间的产值统计,二是近5年来全厂产值的发展变化情况。

你认为每种统计选择哪种统计图比较合理?说说理由。

2、教学第1题。

(1)讨论:统计图的标题应补充什么?你从图中能够想到什么?
(2)反馈交流。

(3)根据统计表画好折线统计图。

3、学生尝试完成第2、3题。

(投影反馈)
4、思考题:(略)
5、补充题:
小明家去年一年的电话费(含上网费)统计如下,请把它改制成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说一说小明家去年电话费的变化情况,猜测一下变化的原因。

147
188
196
130
147
208
185
254
190
248
134
169
284
188
196
130
147
208
185
254
190
248
134
169
284
188
196
130
147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08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本》第1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