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结论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结论
经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心血管活动在正常人体内是自律、协调、稳定的,其调节机制主要有神经、激素和自主神经等方面。
2. 运动会导致心率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这是由于体力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心脏和全身,因此心脏需要增加血液流量以满足需要。
3. 运动后的恢复期会导致体循环总阻力下降,这是由于血管扩张增加了全身血流量,使得血压下降。
4. 饮食和情绪会对心血管活动产生影响,如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会使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而情绪激动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
5. 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会让心率和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会使其下降,两者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心血管活动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不同的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保持身体健康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活动是与整个机体代谢的需要相适应的。
如在劳动和运动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随之加强,以增加对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
当劳动停止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
心脏血管的这种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所能完成,而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
下面分别讨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以及一些主要的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1,5节侧角(1)内,其轴突在椎旁交感神经中上行,在星状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1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这些作用分别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
2+1)增加慢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内流。
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窦房结细胞动作电2+2+位的4期Ca内流加速,故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心率增快。
由于其动作电位0期内Ca内流加快,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故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2+快。
同时,在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时Ca内流也增多。
此外,去甲肾上2+腺素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增多,故心肌收缩力加强。
+2)使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以Na为主的内流加快,故自律性加快。
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明显升高,可形成心室快速异位节律。
+3)使复极化K外流增快,从而使复极过程加速、复极相缩短,不应期相应缩短。
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原理】 心血管活动受神经、体液和自身机制的调节。神经调节主 要是降压反射,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而调节心血管活动,改变 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进而调节动脉血压。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 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β 1受体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内兴奋传导加速,从而使 心输出量增加。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 弱,房室间传导速度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支配血管的 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缩血管神经,它兴奋时末稍释放的去甲肾 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 受体结合,使平滑肌收 缩,血管口径变小,外同阻力增大。体液调节因素最重要的是
(4)血量减少对血压的影响 轻牵左颈总动脉远心端的结扎线,用动脉夹夹闭该端尽 可能靠近下颌的动脉,在结扎处稍上方剪一斜切口,向头 端方向插入已注满肝素盐水并连有三通的动脉插管,用线 结扎。打开三通开关,放血至含有少许肝素液的有刻度烧 杯并观察血压变化。放血量为总血量的 20%(兔总血量约 为70ml/kg)。 (5)补充血量对血压恢复的作用 放血5min后,将血液经放血的三通回输。约3min输完, 观察血压变化。
③G、T、F可用默认值(100,DC,30Hz),必型进行调节。
4.插动脉插管 尽可能长地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在动脉中央用线双结 扎(需预先静脉注射肝素液1ml/kg),并在两结扎处的中 间剪断动脉。用动脉夹夹闭近心端尽可能靠近心脏的动脉, 在结扎处稍下剪一斜切口,向心脏方向插入已注满肝素盐水 的动脉插管(注意管内不应有气泡)。左手拇、食指指腹稍 捏紧血管壁及动脉插管,缓慢松开动脉夹,打开靠近动脉端 的三通开关并观察血压曲线。顺心脏方向插入插管(深约 4cm)并用线将动脉及插管扎一活结,在活结上夹一动脉夹 。注意:①保持插管与动脉方向一致;②换能器应与兔心脏 同一水平。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 ↓ ↓ 肾重吸收水↓ ↓ 肾排钠和排水↑
二、体 液 调 节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
(兴奋性)
2 .血管的N支配
(1)缩血管NF(=交感缩血管NF)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 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 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
肾、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
↓(激活)
作用: ①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
血压调节; ②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 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六).心房钠尿肽(ANP)
适宜刺激 来源:
血容量↑、内皮素、VP
心 房 肌
合成释放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呼吸加深加快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间接 ↓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 压↑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调节10word精品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分别支配心房肌、心室肌、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和血管平滑肌。
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是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
心脏的神经支配(图)(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发自脊髓的第1-5 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胞体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存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 型)。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了心交感神经,分别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等。
左右两侧的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明显不同,支配窦房结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右侧;支配房室交界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来自左侧。
刺激右侧心交感神经的主要效应是心率加快;而刺激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交感神经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其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B 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导致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加快,心房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增强,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类物质都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B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 浓度增加,cAMP 能激活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使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钙离子的内流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交感神经的兴奋还使自律细胞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故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区中结区细胞0 期去极化速度加快,故传导速度加快。
(2)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元集中在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走行于迷走神经内,称为心迷走神经。
心迷走神经纤维进入心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在心脏内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VIP,引 时也释放VIP,引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二)心 血 管 中 枢
特 点 脊 T、L、S段 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灰质侧角 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 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始终有紧张性, 头端腹外侧) 延 (头端腹外侧) 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 心交感中枢 ③相互间有突触联系 传入神经接替站: (尾端腹外侧) 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髓 心迷走中枢 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一.神 经 调 节
一 ) 心 血 管 的 神 经 支 配 ( ( ( (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and Its Effects 分布特点及规律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 递质──Ach 脊髓外侧柱,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 室肌。 室肌。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窦房结: 窦房结:右侧交感神经 房室交界: 房室交界:左侧交感神经 功能:心率加快 功能: 功能:心肌收缩加强 功能: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Vagal Nerve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and Its Effects
分布及特点
节前神经元 :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前神经纤 维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房室束及其分支 左右侧迷走神经的支配差异 右侧:窦房结 右侧: 左侧:房室交界 左侧: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醛固酮
保钠排钾
血 压 回 升
循环血量↑
血Na+↓ / 血K+ ↑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
颈动脉窦 舌咽神经 主动脉弓 迷走神经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神经 Ach ↑+ M受体 心脏
心交感神经
NE↓-β1受体
心脏
交感 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神经 血管平滑肌
NE↓-α受体
延髓心血管中枢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缩血管作用强,主要表现 :①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使外周阻力
增大;促进静脉收缩,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故使血压升高。②作用于交感缩血管中枢, 使其紧张性加强,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③促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 上腺素,增强交感缩血管效应,使血压升高。④与血管紧张素Ⅲ共同刺激肾上腺皮质球 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和排出钾,具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 用,使血量增多,动脉血压上升。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髓质激素及RAAS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对比
作用
肾上腺素(Adr)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
对血管的作用
临床应用
Adr+β1受体 → 心率加快 心内传导加速
心肌收缩力加强
Adr+ α受体→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血管)
Adr+β2受体→血管舒张 (心、骨骼肌血管)
【生理学PPT】_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动物情绪激动或防御反射时→交感舒 血管神经纤维才有紧张性活动→释放 乙酰胆碱→骨骼肌血管舒张
2)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腺体和外生殖器 乙酰胆碱→效应器M受体→血管舒张
3)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自学) 4)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自学)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ACh 交感 神经
节前纤维
副交 感神经
NE
效
节后纤维
应
细
胞
ACh ACh
ACh-E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T1-5中间 ACh 颈交感神经
外侧柱
节星状神经
(节前)
节(节后)
心脏 N
神经 E 丛
1 受体
cAMP
蛋白磷 钙、钠
2)影响因素:兴奋-收缩耦联的各个环节 ê 活化横桥数 ê 肌凝蛋白横桥ATP酶活性
活化 横桥
细胞 内钙 浓度
L-Ca++ 通道
受体 cAMP
儿茶 酚胺
心 数目 肌钙蛋
肌
白对钙
收
亲和力
茶碱
钙增 敏剂
缩 力 肌凝蛋
白头部
锻炼
ATP酶
活性
甲状腺
激素
一、神经调节
感 传中传效
受 入枢入应
器N
N器
心脏 血管
(1)缩血管神经纤维
ß 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结构
脊髓胸腰 ACh 椎旁或
段中间外
椎前神
NE
侧柱
经节
受体 受体
血管收缩(强) 血管舒张(弱)
ß 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立鑫20102214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2010级班次4班赵文韬2010221470 日期2011年11月9日
郑维金2010221473
钟原2010221475
【实验名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实验目的】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家兔,体重2-4kg左右。
【实验药品和器材】20%氨基甲酸乙酯,0.9%NaCl,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72-73)
1.麻醉。
2.气管插管。
3.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4.左侧颈总动脉插管。
5.BL-410的操作
6.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
1.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导致血压下降。
2.夹闭右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导致血压升高。
3.注射0.4ml去甲肾上腺素,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4.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在血管,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5.注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6.刺激迷走神经外端,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实验结论】
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水平不同,对血流量的需要也不同。
机体的神经和体液机制可对心脏和各部分血管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适应各器官组织在不同情况下对血流量的需要,协调地进行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注射肾上腺素可使动脉血压升高;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注射乙酰胆碱、刺激迷走神经外端可使动脉血压降低。
【讨论与分析】
1、注射麻醉剂时要缓慢,以防造成动物死亡。
2、尽量减少手术出血。
3、注意三通接口之开关方向。
4、在每项处理前,均要有正常的对照曲线,并做好每项处理的标记。
5.麻醉应适量,过浅动物挣扎,过深反射不灵敏。
6.动脉插管应始终与动脉方向一致,防止插管刺破动脉管壁。
7.进行每一项后,必须待心搏与血压恢复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项。
8.注意保护兔耳缘静脉,防止水肿,因为实验中需要多次静脉注射。
9.实验结束后,须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后再拔出动脉插管。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血管的神经支配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
不同血管的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所不同,有些血管平滑肌有自发的肌源性活动,而另一些血管平滑肌很少有肌源性活动。
但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影响。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
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对于某种特定的刺激,不同部分的交感神经的反应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表现为一定整合型式的反应,使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能适应机体当时功能活动的需要。
血液和组织液中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发生影响,从而起调节作用。
这些体液因素中,有些是通过血液携带的,可广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有些则在组织中形成,主要作用于局部的血管,对局部组织的血流起调节作用。
总之,血压的调节是复杂的过程,有许多机制参与。
每一种机制都在一个方面发挥调节作用,但不能完成全部的、复杂的调节。
神经调节一般是快速的、短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阻力血管口径及心脏活动的调节来实现的;而长期调节则主要是通过肾对细胞外液量的调节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