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镜头的十个专业术语
镜头移动的专业术语

镜头移动的专业术语
1.镜头推移:将摄像机向前或向后移动,以便于拍摄画面。
2. 摇臂:一种装置,它可以使相机绕其水平和垂直轴移动,以便于拍摄高度和角度变化的画面。
3. 拍摄角度:用于描述摄像机相对于被拍摄对象的位置和方向。
4. 跟踪镜头:用于拍摄移动对象的镜头,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5. 转场:用于描述两个镜头之间的平滑过渡,以便于制作一种感觉。
6. 深度:用于描述一个场景中物体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
7. 景深:用于描述摄像机镜头中物体的清晰程度范围。
8. 焦距:用于描述摄像机镜头的焦距,以便于控制拍摄的画面。
9. 稳定器:一种装置,可以抑制摄像机的震动和晃动,以便于拍摄稳定的画面。
10. 剪辑:用于描述将多个镜头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故事或视觉效果的过程。
- 1 -。
摄像拍摄技巧专业术语

摄像拍摄技巧专业术语
1. 画面稳定性:指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保持画面稳定的能力。
2. 焦距:指摄像机镜头的焦距,即镜头距离感兴趣物体的距离。
3. 光圈:指镜头光圈的大小,控制进入摄像机的光线数量。
4. 快门速度:指摄像机快门打开和关闭的速度,控制画面的曝光时间。
5. 白平衡:指摄像机校准画面中的白色以获得准确的颜色表现。
6. 曝光补偿:指通过增加或减少曝光来调整画面的亮度。
7. 对焦:指调整镜头来使焦点清晰锐利。
8. 深度场:指从前景到背景的焦点范围。
9. 帧率:指每秒钟拍摄多少帧图像。
10. 慢动作:指以比正常帧率更高的帧率拍摄,以获得缓慢而
流畅的运动效果。
11. 变焦:指调整镜头焦距来改变拍摄物体的大小。
12. 运动追踪:指摄像机跟踪快速运动物体的能力。
13. 扩展动态范围(HDR):指通过合并多个不同曝光级别的
图像来增加图像的动态范围。
14. 鱼眼效果:指使用鱼眼镜头拍摄产生的特殊透视效果。
15. 短片:指较短的电影或视频作品,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16. 镜头逆转:指将镜头朝向摄像师所在的位置,以获得特殊
的视角。
17. 正反色:指通过调整摄像机设置来改变拍摄图像的色调。
18. 运动稳定器:指一种设备或技术,可减少由手持摄像机引
起的抖动和晃动。
19. 剧本:指电影或视频拍摄过程中所遵循的故事情节和剧情
指导。
20. 剪辑:指将拍摄的不同镜头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电影或视频作品的过程。
摄影界术语及暗语汇总

感光介质的感光效能标示指标。
14、光圈:
镜头孔径,决定着镜头的通光量。通过调节可调光圈叶片,能控制镜头通光量的大小。
15、快门:
控制感光介质通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机及时间的装置。
16、SLR(单反相机):
单镜头反光相机。
17、TLR(双反相机):
双镜头反光相机。
18、RF相机:
19、小黑:
适马及其小改版
20、xx:
适马
21、大xx兔(大兔):
佳能1Ds Mark II
22、小xx兔(小兔):
佳能1D Mark II
23、CNMOP各家:
指佳能、尼康、美能达、奥林巴斯、宾得(潘太克斯),索尼收购柯美后此称法改为CNSOP
24、G头:
不是指狗头,是M家的牛头,是N家的太监头(较以前N家镜头少了一个光圈环)
11、狗头:
各方面都不尽人意的低档镜头,通常又指廉价镜头
12、牛头:
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高价镜头
13、旅游头/驴头:
体积小巧、份量不大的大变焦比镜头,又称为“一镜走天下”的镜头
14、扫街:
人文拍摄
15、采风:
风光拍摄
16、外拍:
人像/人体外景拍摄
17、私拍:
少数人组织并参与的外拍活动
18、群拍:
相对于私拍而言,较多人参与的外拍活动
暗语:
1、xx(XB):
佳能
2、爱死小白(IS XB):
佳能
3、xx(XXB):
佳能
4:爱死xx(IS XXB):
佳能
5、大白(DB):
佳能
6、xx(XGP):
xx
7、大钢炮(DGP):
影视专用术语

1、三分规则rule of thirds:为了使构图更加匀称,将一个画面分成三等份而不是两半。
2、中景镜头medium shot:交待被摄主体及其周围情况的镜头,缩写为MS。
3、切入镜头cut–in:某镜头中的人或物是一个镜头的局部元素,前者就叫后者的切入镜头。
4、切出镜头cut–away:某个镜头中的人或物没有在上一个镜头中出现,前者叫做后者的切出镜头,常用来交待相关的细节或他人的反应。
5、主镜头master shot:交代整个场景及其中所有主要元素的镜头。
6、主观镜头point–of–view shot:显示剧中人所看到情景的镜头,缩写为POV。
7、白天拍夜景day–for–night:镜头在白天拍,但视觉效果像是夜晚。
8、交叉淡入淡出cross–fade:声音(图象)淡入的同时另一声音(图象)淡出。
9、淡入/淡出fade–out/fade–in:一个清晰画面逐渐过渡为黑场,从有声到无声;反之亦然。
10、全景镜头long shot:强调整体环境及其中人或物的分布状况的镜头。
11、低角度镜头(仰拍镜头)low–angle shot:从低角度向上拍摄的镜头。
12、高角度镜头(俯拍镜头)high–angle shot:从高角度向下拍摄的镜头。
13、走位blocking:决定演员在一个镜头中的位置及运动路线。
14、近摄macro:镜头的一种设置,可以拍摄镜头极近的物体。
15、定位镜头establishing shot: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新的地点或时间的镜头。
16、长焦镜头long lens:能够放大被摄主体,压缩空间距离的镜头。
17、衰减时间decay:一个声音从最大音量到完全无声所用的时间。
18、过肩镜头over–the–shoulder shot:在这个镜头中观众的视线可以越过一个人物的肩部看到另一个人或物,缩写为OS。
19、摇滚rock&roll:一场剧刚开始时使用一系列剧烈晃动的全景镜头,好像观众在摇动着看这场戏。
摄像学专业术语

摄像学专业术语1、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简单的说就是透镜中心到其焦点的距离。
焦距的单位通常用mm(毫米)来表示,一个镜头的焦距一般都标在镜头的前面,如f=50mm,28-70mm是我们最常用的镜头,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即长焦镜头,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2、光圈——用于控制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3、快门—-是镜头前阻挡光线进来的装置,是一种让光线在一段时间里照射胶片的装置,一般而言快门的时间范围越大越好,秒数低适合拍运动中的物体。
快门一般可分为帘幕式快门和镜间叶片式快门以及钢片快门三种。
4、快门速度(快门时间)——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的时间(曝光时间)。
例如,“1/30”是指曝光时间为1/30秒,同样,“1/60”是指曝光时间为1/6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
其余以此类推。
5、景深——是影像相对清晰的范围,摄影机镜头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景深相机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
范围景深的长短取决于三个因素:镜头焦距、相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所用的光圈。
景深与以上三者的关系是: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⑵距离越近,景深越短,距离越远,景深越长;⑶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6、相对孔径-—镜头有效通光口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值.相对孔径越大,镜头就越“快”。
如1:2。
8、1:3.5-4。
5等。
在变焦镜头中,一般把相对孔径固定的镜头称为专业镜头,把相对孔径不固定、但相对孔径在1:2.8-1:4之间的镜头称为准专业镜头,其余则称为普及型镜头。
7、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感光度的单位用“度”或“定”来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为100度/21定的胶卷.感光度越高,胶片越灵敏(就是在同样的拍摄环境下正常拍摄同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线越少,其表现为能用更高的快门或更小的光圈).200度的胶卷感光的灵敏度是100度胶卷的2倍,400度的胶卷的灵敏度是200度胶卷的2倍,其余以此类推。
影视广告镜头术语

影视广告镜头术语1、三分规则rule of thirds:为了使构图更加匀称,将一个画面分成三等份而不是两半。
2、中景镜头medium shot:交待被摄主体及其周围情况的镜头,缩写为MS。
3、切入镜头cut–in:某镜头中的人或物是一个镜头的局部元素,前者就叫后者的切入镜头。
4、切出镜头cut–away:某个镜头中的人或物没有在上一个镜头中出现,前者叫做后者的切出镜头,常用来交待相关的细节或他人的反应。
5、主镜头master shot:交代整个场景及其中所有主要元素的镜头。
6、主观镜头point–of–view shot:显示剧中人所看到情景的镜头,缩写为POV。
7、白天拍夜景day–for–night:镜头在白天拍,但视觉效果像是夜晚。
8、交叉淡入淡出cross–fade:声音(图象)淡入的同时另一声音(图象)淡出。
9、淡入/淡出fade–out/fade–in:一个清晰画面逐渐过渡为黑场,从有声到无声;反之亦然。
10、全景镜头long shot:强调整体环境及其中人或物的分布状况的镜头。
11、低角度镜头(仰拍镜头)low–angle shot:从低角度向上拍摄的镜头。
12、高角度镜头(俯拍镜头)high–angle shot:从高角度向下拍摄的镜头。
13、走位blocking:决定演员在一个镜头中的位置及运动路线。
14、近摄macro:镜头的一种设置,可以拍摄镜头极近的物体。
15、定位镜头establishing shot: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新的地点或时间的镜头。
16、长焦镜头long lens:能够放大被摄主体,压缩空间距离的镜头。
17、衰减时间decay:一个声音从最大音量到完全无声所用的时间。
18、过肩镜头over–the–shoulder shot:在这个镜头中观众的视线可以越过一个人物的肩部看到另一个人或物,缩写为OS。
19、摇滚rock&roll:一场剧刚开始时使用一系列剧烈晃动的全景镜头,好像观众在摇动着看这场戏。
评价照片的专业术语

评价照片的专业术语1. 景深(Depth of Field) - 指摄影作品中被清晰呈现的区域范围,通常分为浅景深和深景深两种。
2. 曝光(Exposure) - 指摄影作品中光线的处理,若过曝则意味着过度曝光使照片过于明亮,而欠曝则可能会使照片过于暗淡。
3. 大光圈(Wide Aperture) - 使用相机较大的进光口,能够创造出浅景深的效果,强调某一处的主题性。
5.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 - 快门控制照片曝光的时间长度,快门速度越高,则时间越短,照片中的动态效果越强烈。
6. ISO - 控制相机感光度的数值,越高的ISO数值则意味着照片能够在低光照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曝光效果,但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噪点。
7. 焦点(Depth of Focus) - 指摄影作品中某一处的清晰程度,往往与镜头的对焦位置有关。
8. 景物分割(Composition) - 将摄影中的主题性物体与周围背景进行区分,以强调主体,达到更美的构图效果。
9. 色彩(Color) - 摄影作品中的色彩搭配,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对比度(Contrast) - 照片中黑白颜色的强烈度,往往与拍摄主题相关。
11. 曝光补偿(Exposure Compensation) - 在照片拍摄中,某些情况下相机可能会无法做到恰当的曝光,因此需要通过对曝光补偿进行控制,以达到更准确的曝光效果。
12. 白平衡(White Balance) - 通过调整相机的白平衡控制拍摄环境中的色温,来达到更准确的色彩还原效果。
13. 透视(Perspective) - 在摄影作品中用于表现物体的空间形态,不同的角度与距离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透视效果。
14. 镜头畸变(Lens Distortion) - 由于镜头形态及拍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图像失真。
15. 快门同步(Shutter Synchronization) - 控制闪光灯发光的时间,以与快门备拍的时间相同步。
拍摄手法术语

拍摄手法术语1. 长镜头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就像一个默默的旁观者,静静记录着一切。
比如说拍婚礼的时候,从新娘入场开始,一直到新人交换戒指,一个长镜头完整地把这幸福的过程记录下来,那感觉,就像我们的眼睛一刻不眨地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可带感了。
2. 特写可不得了,简直是个放大镜!它能把小细节放大到让你惊叹。
像拍美食节目,把一块牛排上的纹理用特写展现出来,那些丝丝缕缕的肉纤维,还有滋滋冒油的小油花,看着就馋得人直流口水,仿佛那牛排就在眼前,都能闻到香味了。
3. 仰拍啊,这就像是我们在仰望着英雄一样。
比如说拍篮球运动员扣篮,从下往上仰拍,那球员就像飞起来的超人,一下子就显得高大威猛,充满了力量感。
哇塞,那种感觉就好像他能拯救整个世界似的。
4. 俯拍就像是上帝视角,啥都看得清清楚楚。
就像拍一群蚂蚁搬运食物,从上面俯拍下去,那些小蚂蚁忙忙碌碌的样子就尽收眼底,看起来特别有趣,感觉我们就像一个主宰者,在看着这些小家伙们的生活呢。
5. 跟拍这个手法可有趣啦。
就像是我们跟着主角一起冒险一样。
要是拍一个小孩在公园里奔跑玩耍,摄影师扛着摄像机跟着他跑,那画面就像我们自己也在后面追着小孩跑,充满了动感和活力,超有代入感的。
6. 跳切是个很特别的手法哦。
它就像魔法一样,突然把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场景。
比如拍悬疑片,主角在一个黑暗的走廊里走着,突然跳切到一个阴森的房间里,那种突然的转变会让你的心一下子提起来,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7. 推镜头就像是我们慢慢地走近一个秘密。
比如说拍一个古老的城堡,镜头慢慢推向城堡的大门,那感觉就像我们被吸引着,想要去探索城堡里面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呢。
8. 拉镜头和推镜头相反,就像我们在慢慢远离一个回忆。
像拍毕业照的时候,先聚焦在一群毕业生的笑脸,然后慢慢拉远,看到整个校园的景色,这时候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好像在告别美好的校园时光。
9. 摇镜头就像我们的眼睛在慢慢地扫视周围。
比如拍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从舞台上的歌手摇到台下欢呼的观众,再摇到舞台旁边的乐队,就像我们自己在现场转动脑袋观看一样,把整个热闹的场景都展示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中镜头的十个专业术语
一、桶状变形
亦可称为负变形(Negative distortion),这是一种成像缺陷。
桶状变形的影像像点会随着与中心点距离之增大而移位。
令影像中的“直线”中段向外弯曲,两端则向中心弯曲变成“曲线”。
所以,方形物体的影像会变成四角向内收缩,边线中段则向外凸出,好像一个木桶,因此被称为桶状变形。
通常,随着镜头视角的扩大(亦即焦距的缩短),桶状变形会变得愈来愈严重。
具体点说,广角镜头所拍得的影像,便最常出现桶状变形现像。
下图是一幅以24mm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明显地照片的边缘位置向内弯曲了。
而且,如果用鱼眼镜头拍摄,影像更会变成圆形。
虽然桶状变形是种成像缺陷,但若果使用洽当,却可以拍出很特别的照片。
视乎的,是摄影者的创意及运用镜头的经验!
二、色差现象
相机镜头是用白光来形成影像的,而白光则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组合而成。
虽然同是电磁波,不过不同波长(颜色)的可见光在穿过玻璃时会有不同的速度,因此亦有所谓
不同的折射率。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只要利用菱镜便可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波长)的光线。
相机镜头由玻璃构成,利用折射原理将可见光聚焦而成为影像。
光线穿过镜头后,有机会出现类似菱镜的效果,不同波长的光线不能在同一焦点上聚焦,在影像上形成色散,即是所谓的紫边现像。
大家可以透过下图了解镜头的色差如何在影像中央及边缘形成色散现像。
理论上色散在影像中央及边缘都可以发生,不过由于边缘的光程较长,因此色散也就特别明显。
由于短波长的折射率较高,因此紫色对色差也特别敏感。
由色差而形成的紫边,通常可以在画面边缘看到,而由于紫色折射得较多,所以紫边一般都是由内向外扩散。
此外,远摄镜头的光程长,色散的现像也就特别容易看到。
上图,色散现像在镜头边缘较为明显,而紫边一般都是由内向外扩散的。
为解决色差问题,镜头厂商就想尽办法从镜片的构造入手,包括采用不同折射、散射特性之镜片组合。
佳能早就成功以人工萤石晶体(CaF2)的低色散特性大大减少镜头色差,其于1969年推出首支采用萤石镜片的超远摄镜头FL-F300mm f/5.6。
时至今日,萤石镜片及UD超低色散镜片已广泛采用在佳能高质素EF镜头内。
两片UD镜片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减色差效果,而一片超级UD镜片则可提供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效能。
上图,影像中央的色散紫边较少。
上图,萤石镜片及超低色散镜片可减少镜头色差问题。
三、像场弯曲
CCD/CMOS是一个平面,但镜头投射的像场却是略曲的,这个现象可用以下图片解释。
这是略为夸张化的像场弯曲,由于光轴的距离一致,实际上两边对象的对焦点会比中心略前,所以收缩光圈加长景深,可以改善情况。
假设镜头前有三个对象,位置保持在一个平面上,镜头以中间的对象对焦。
此时,两旁的对象与镜头的距离其实比中间距离略远,到达相机内的平面时,便会在平面略前部份焦聚,使得中心两旁的对象显得模糊。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光圈收缩,增加景深,令镜片周边的影像也进入对焦范围。
光学设计上,也可用特殊镜片修正令曲率降低。
四、衍射现象
当光线通过一些窄蓬或小孔时,物体边缘会出现光波分散的现象,这种光学现象便称为“衍射”。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当光圈太小时衍射现象便会出现,令影像边绿位置变得松散。
这是一种光波的基本特性,与镜片的光学质素无关。
而且,衍射也会导致数码相机出现紫边现象。
五、眩光
亦称为“鬼影”,是在相机和其他光学仪器内,由于镜片表面、镜筒内壁或机械零件表面反射而产生的非成像光线。
射入CCD(或传统相机的菲林)的眩光会令影像全部或局部亮度增加、反差度降低而产生灰雾,使画面变得平淡而欠缺质感。
有时更会发生二次或多次反射,使影像变得更加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当在背光的环境下拍摄时,由于有很大部分的光线会直接射进镜头内,眩光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六、焦距
简单点来看,数码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等同一片凸透镜,将自景物反射出来的光线聚焦在感光组件(焦平面)上成为一个清晰的画面。
不同曲率的凸透镜,能够将光线聚焦在不同距离后的焦平面上,而且曲率愈高的凸透镜,聚焦时所需要的距离也愈短。
为统一起建,在物理学原理上,凸透镜的曲率便以透镜将自无限远投射过来的光线聚焦到焦平面时,透镜与焦平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这个距离便称为焦距。
焦距愈长,曲率便愈低;焦距愈短,曲率便愈高。
数码相机的镜头等同凸透镜,而且镜头在变焦时更相当于改变凸透镜的曲率,因此变焦镜头的实际焦距多数以一个范围来表示,例如24-105mm。
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摄影师可以营造出不同透视感、不同景深的照片。
焦距愈长的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带有较大压迫感,景深也愈浅。
相反,焦距愈短的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透视感愈强烈,景深也愈深。
上图,几乎所有数码相机的镜头上,都注明了镜头的实际焦距。
七、焦距变换比率
目前大多数单反相机采用APS-C画幅的传感器,由于其影像面积小于菲林的影像面积(即小于35mm),所以当同一镜头安装于APS-C数码单反后就会因为视角变小而变成更长的焦距镜头,令原来的镜头焦距和视角数值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因此,相机生产商便通过“焦距变换比率”来让用家可以了解镜头的实际视角与等效焦距。
焦距变换比率可以由CCD面积与菲林面积的比例来进行计算。
举例说,与35mm菲林的成像面积比较起来,当CCD的成像面积是8.45.6mm时,其边长仅相当于35mm菲林的1/4。
因此,50mm焦距的镜头,当安装上去就会变为200mm的长焦镜头。
以下是焦距变换比率的计算公式:
菲林边长/CCD边长=焦距变换比率
镜头原焦距x焦距变换比率=镜头于数码机身上的等效焦距
以变换比率为1.3的佳能EOS 1D MARK IV及一支17-35mm的镜头为例,镜头于机身上的等效焦距将会变为22.1-45.5mm。
当然,最理想的CCD面积应该与35mm传统相机所产生的影像面积(36mm x 24mm)一致,而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全画幅DSLR受到热捧的原因。
八、最佳光圈值
指镜头在正确对焦的CCD(或菲林)平面上能产生最清晰影像的光圈值。
以大多数优质镜头而言,最佳光圈值是将其最大光圈值缩小一至二级。
举例说,当用一支最大光圈值为f/2.8的镜头进行拍摄时,得出的影像质素应以f/4.0或f/5.6光圈为最佳。
理论上光圈孔径愈大影像质素会愈好,但由于像差会随着孔径的增大而急剧增加,使影像质素变差。
另外,光圈太小则会产生衍射现象(在数码摄影中,小光圈更会增加曝光时间,使影像出现噪声现象)令影像像质降低。
因此,最佳光圈值便是避免以上两种现像出现的平衡点,亦即最大光圈值低一至两级。
九球面像差
用来聚焦的镜片构造最简单的就是球面镜,球面镜的意思即镜片的弯曲率呈圆形,可以理解为一个正圆球体的其中一个部分,因此就称为球面镜。
实际上,球面镜不能将所有光线聚焦在同一点,透过镜片边缘进入的光线会偏离焦点形成像差。
尤其在大光圈的时候,有较多光线可以通过镜片。
最明显就是一些光点会虚化成一团光,这是由于边缘位置进入的光线
与中心聚焦的偏差较大所致。
要改善这种问题,可以将光圈收缩。
而镜头设计上亦可以利用特别的凹、凸透镜组合修正折射角度。
现代镜头则爱用非球面镜来修正这种问题,尤其是对于恒定大光圈的镜头,镜片直径大、球面像差也越明显,所以有些高级镜头可能有多达三片非球面镜。
非球面镜利用镜片边缘曲率与中央部份曲率的差异,将聚焦于前方的光线移后到正确的对焦点,令成像更加锐利。
在评价一款镜头时,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像散”、“桶状变形”、“色差”、“眩光”等专有名词,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决定一支镜头的优劣上又起到了那些决定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来逐一分解。
十、像散
在测试镜头时常会看中间及边缘的成像质素,几乎可以肯定,越接近边缘的影像质素约会下降,而这是由于水平面光线和垂直面光线聚焦在不同焦点上所引起。
根据现代物理学原理,光线以波动能量形式传播,而且相对光线的传播方向,光波震动的方向是四方八面的。
如果用向量(V ector)方式理解,一束光线可分为水平方向震动和垂直线方向震动两部分。
当光线从偏离中轴的斜角度射入,有机会出现水平面光线和垂直面光线聚焦在主轴不同位置的误差。
此时两个焦点之间所产生的影像会变得模糊,边缘像渗开一样。
偏离中轴进入镜片的光线可分为水平面光线(橙色)和垂直面光线(绿色),而它们各自的焦点却在不同位置。
由一张测试图中100%局部裁切,左为图片中心,成像清晰;而右边为图片的角落,出现明显的像散。
为解决问题,有些镜头会干脆将覆盖率加大,如用于APS-C的镜头,可能本来能盖过全幅,但为保持画质而犠牲了边缘画面。
所以,APS-C的镜头多不建议用在全幅机上。
就算可以,也会有严重的四角失光或边缘像散。
另一种像散则是由于镜头的质量问题,如曲面不均匀,这就有如人眼的散光问题;或镜片组没有对准中轴。
不过这都是旧时代的生产技术问题,现在已不多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