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15篇)

《雨巷》说课稿《雨巷》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巷》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说课稿1一.说教材《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
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
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说学情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
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
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4篇

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1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课标、学情《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现代诗歌。
本诗语言清新,旋律回环往复,意象优美,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学生一种朦胧幽深的美感。
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魅力。
审视诗歌的思想内容,给予适当评价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由于本诗的意象对于北方的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基于以上对教材、课标和学情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意境美。
学习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情怀(重点),引发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态度。
教学重点:本文的把握诗歌情感教学难点:针对北方学生对于诗中的意象比较陌生,我将分析意象作为本课的难点二、关于教法针对本文与学生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1、情景导入法:针对本文意象比较陌生,可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并茂,再现诗歌情景。
2、问题法: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采取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逐步体会文中感情。
三、关于学法1、诵读法:为了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我采用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诗歌内涵解读丰富,个体对诗歌理解把握不够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四、教学过程1、激情引入,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唯美舞蹈,叫做《小城雨巷》,这支舞蹈来源于一位诗人的诗。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雨夜中的小巷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主题、意境、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简介:戴望,中国现代诗人,生于1903年,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2 作品背景:《雨巷》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贯穿全诗。
1.3 文学风格:戴望擅长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他的诗歌常常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意境。
二、主题2.1 自然与人生:《雨巷》通过描绘雨夜中的小巷景象,表现了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与共生。
2.2 孤独与思考:诗中透露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2.3 人生与命运:诗人通过雨夜中的小巷,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探讨,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三、意境3.1 雨夜小巷:诗中描绘了雨夜中的小巷景象,透露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和孤寂的情感。
3.2 暗香疏影:诗中运用了暗喻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小巷中的暗香疏影,给人以神秘和悠远的感觉。
3.3 深夜思念: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四、艺术手法4.1 比喻与暗示: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暗示,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2 对比与借景:诗中通过对比和借景,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4.3 音韵与节奏:诗中运用了优美的音韵和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使读者沉浸其中。
五、表达方式5.1 抒情与感怀:诗中充满了抒情和感怀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5.2 哲理与思辨:诗中融入了哲理和思辨的元素,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5.3 意象与联想: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联想,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雨巷》说课稿(通用6篇)

《雨巷》说课稿《雨巷》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说课稿篇1一、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会比较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
这也符合了新课改中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
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学情分析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诗歌意境意象和诗人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读、品、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及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情感;难点:体会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以及时的评价。
《雨巷》说课稿(精选15篇)

《雨巷》说课稿(精选15篇)《雨巷》说课稿(精选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说课稿1【说教材】《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
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
《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
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
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
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
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引言概述:《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通过描绘雨巷中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思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雨巷》进行详细阐述。
一、雨巷的描写1.1 雨巷的环境描写《雨巷》通过描绘雨巷的环境,展现了一个阴暗潮湿的背景。
诗中提到“雨巷深深,雨巷阴阴”,这种环境描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同时,作者还通过“破旧的小店”,“破败的屋檐”等描写,进一步加深了雨巷的凄凉氛围。
1.2 雨巷的人物描写《雨巷》中描绘了一位孤独的老人,他“独自”行走在雨巷中。
通过对老人的描写,诗中表达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思考。
老人的形象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他代表了一个被岁月抛弃的人群,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1.3 雨巷的氛围描写《雨巷》通过对雨巷的氛围描写,营造了一种忧郁的情绪。
诗中提到“雨蒙蒙”,“夜深”,这些词语给人一种阴暗的感觉。
通过对氛围的描写,诗中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二、逝去时光的追忆2.1 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雨巷》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提到“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逝去的时光如同淡墨痕一般,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2.2 对生活的思考《雨巷》中的老人代表了一个被岁月抛弃的人群,他们孤独地行走在雨巷中,思考着生活的意义。
诗中提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人生中的痛苦和遗憾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情感。
2.3 对未来的迷茫《雨巷》通过对雨巷的描写,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
诗中提到“怕人寻问,咽泪装笑”,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对他人的不解。
在雨巷中,人们不愿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追问,他们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生活的思考与感悟3.1 对生活的感悟《雨巷》通过对雨巷的描写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诗中提到“雨巷东风如剪刀,霜刃风雨剪不断”,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之《雨巷》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之《雨巷》说课稿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之《雨巷》说课稿《雨巷》说课稿中国号称诗的国度。
可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
加强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引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基于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诗的特点,我谈谈这首诗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的设计思路。
从《雨巷》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和长着苔藓青石路面的深深小巷。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淡雅、愁怨的紫色、白色,也正好和《雨巷》中一个主要意象“丁香”的色彩相符,加上悠扬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然后,我打破了“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
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
由此得出,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试着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显示“雨中小曲”中的一些感人的散文、随笔),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路。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
通过带点“愁”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雨巷》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说课稿
诗两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
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
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
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
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
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
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
究。
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
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
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
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
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
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
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
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
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
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
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
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
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
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
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
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