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一单元《雨巷》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 3篇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 3篇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一首象征派朦脓诗的经典之作,特将它列为精讲课文。

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深化,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以“丁香姑娘”为线索,从导入→走近雨巷,整体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组探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

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

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3.通过对雨巷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时对词语、句式的敏感度,从而提高文章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雨巷》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巷》的多种表达谱,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音乐、绘画、影像等方式,呈现《雨巷》所描述的场景,为学生描绘出狭窄、昏暗的小巷和雨中落寞的人物形象。

第二步:学习课文内容(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全文阅读课文《雨巷》。

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解析:狭窄、昏暗、落寞、调笑、凄清、烟雨、嫁衣裳等。

•句子分析和理解:如“一幕幕,都是那么凄清”、“深巷里许多鬼神的宿老”等。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孤独和迷茫,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

第三步: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针对《雨巷》的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韵律和形式美感。

•分析诗歌语言、形象和艺术手法,如比喻、排比、借代、押韵等手法的运用。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第四步:写作指导(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雨巷这个主题,通过考场作文、日记、小说等不同文体进行写作指导。

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注意词语、句式的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灵敏的观察力和语觉能力,提高写作质量。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此次课堂的学习收获以及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资源准备•课文《雨巷》及多种表达谱。

•学生阅读资料《如何学习文学鉴赏》。

•指导写作的素材和题目。

五、教学评估•阅读课文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能够分析和理解诗歌语言、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

•能够将理解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提高写作质量。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优质教案(精选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优质教案(精选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必修一语文教材中《雨巷》一课。

该诗位于教材第二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戴望舒诗歌创作背景、诗歌主题以及艺术特色展开。

通过分析诗歌词句、意象、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现代诗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雨巷》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掌握现代诗歌基本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把握和意境领悟。

2. 教学重点:分析《雨巷》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雨巷视频,让学生感受雨巷幽静与诗意,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雨巷》,理解诗歌内容,标注生词和意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解析重点词句。

4. 例题讲解:分析“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雨巷”这句诗意象和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具有意象和意境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各自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歌主题3. 艺术特色意象意境节奏和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意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席慕蓉《一棵开花树》等,进一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诗歌意象把握和意境领悟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4. 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一、对诗歌意象把握和意境领悟1. 以生活中实例为例,解释意象概念,如“月光”象征思念,“蜡烛”象征奉献等。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概述本篇教案以高中必修一语文课本中的《雨巷》为基础,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研读、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技巧。

同时,通过练习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能正确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能够区分文本中的不同修辞手法,并说明其表现的作用•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自己的文艺作品以及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情感表达的分析和展现•修辞手法的鉴别和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创造能力2.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文本中奇妙的意象•识别并理解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四、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为学生简要介绍课文《雨巷》,介绍作者林徽因的背景以及作品中的基本情节。

同时,老师可以引出主题和情感,预热课堂氛围。

2. 研读文本(20分钟)1.教师通过不同方式让学生阅读文本,如默读、朗读等,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其主题、情感和基本内容。

3. 名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点评其中的修辞手法、情感和主题等,同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4. 分组讨论(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文本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规定一些问题,如主题、情感、修辞等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5. 写作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相关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表达主题的作文、以文本中的意象为素材创作小说、写一首诗歌等等。

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指导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6. 语言表达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练习,如朗读课文、表演情节、对话互动等等。

教师可安排小组比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程结构与安排•第一课时:名师点评+分组讨论•第二课时:情感表达的分析和展现、修辞手法的鉴别和分析•第三课时:写作练习•第四课时:语言表达练习六、教学评估教师可在文学素养、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估。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以高中必修一语文教材中的《雨巷》一课为例,从情感教育出发,分析课文情感体验的内涵,以及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同时,本教案从阅读、常识和写作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内涵和文化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课文,培养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品味和文学修养。

3.启发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

4.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情感体验的内涵。

2.阅读古文,解读语言中的文化元素。

3.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提高情感素质。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用短小精悍的课文段落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阅读法: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阅读以及独立阅读,理解文本内涵,深化情感体验。

3. 互动法:通过普通话朗读、画面展示、听力测试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中逐渐理解文本、反思自身。

4. 反思法: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散思维,创造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PPT 展示雨巷两张照片,要求学生在心理想象中构想雨巷的情景,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雨巷是什么样子的。

(3 分钟)【阅读】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先读一遍文章,理解文本的基本意义,了解文章的基本叙事结构,掌握主题,梳理思路。

2.语言解读阅读后,引导学生发现与把握文本语言中的文化元素。

根据课文中的生僻字、成语、俗语等特性,分配一些生僻字的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了解高级的汉字和汉语成语,在阅读中成为文化意识的内化。

例如,“剪不断,理还乱。

”此处的“剪’’、‘‘理’’等生僻字词,或者要求学生了解其中的典故及其含义。

3.情感体验通过带有情感色彩的读音朗诵,伴随着音乐、画面等多种情感表现形式,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浅及深地理解作品内里。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生的奋斗和生命的意义。

【互动】1.普通话朗读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2024年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必修一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雨巷》。

详细内容包括对《雨巷》的诗歌意象、艺术特色、创作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戴望舒的生平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诗歌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雨巷》中的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分析《雨巷》的诗歌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具有相似特点的现代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雨巷》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仿写一首以雨巷为题材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内容:作者:戴望舒诗歌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艺术特色:象征、隐喻、抒情等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渲染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结合个人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要点:意象分析:具体分析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艺术特色分析:阐述象征、隐喻、抒情等艺术特色的体现,以及其在诗歌中的效果。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雨巷》的理解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

“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

(**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喜欢的同学要注意了,因为今天我给你们讲的课就是一首极为经典的朦胧诗,不喜欢的同学更要注意了,因为我相信你们听完这堂课后就会喜欢上朦胧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3)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联想与想象法: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能较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3、探讨合作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36’,3min)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1min)(总7min)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

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3min)(一、二总13min)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1.好,时间到。

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

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

一节一节地找。

(1min,总3min)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2min)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

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

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

(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3min)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

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

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

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3min)6.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

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

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1min)四、探寻诗歌主旨(4min)1.所以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2.小组代表发言。

组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有道理,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组B:我们小组也认为是爱情诗,因为在诗里边看不出政治因素。

(确实,诗歌里边没有任何明确的写政治的语言。

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看法的?)组C: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

(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

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

刚刚我们同学提到了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他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

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

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

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音乐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