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文言实词推断十法

• 联系《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可推知 为:接待。
三、成语印证法
• 3.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 兮辞》) 。 • 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 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 4.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 义辨别。
• 练一练: • 1.金就砺则利(《劝学》) •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 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 项为“骏马”。 •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 谏》) •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 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 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
• • • • • • •
1.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早——蚤,声音相同。 2.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绌——黜chù,声音相同 3.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按,声音相同 4.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 齐王纳谏》 • 孰——熟,义为“仔细”,声音相同。
五、字形推断法
•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
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因此, 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特 别是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 的理解途径。
• 示例:用字形推断法翻译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 1.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 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 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 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 (高考全国卷) • 2. 晋侯觞客于柳溪 • 其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 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 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上海卷)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文_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 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以“ 糸 ”作偏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 关 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以“ 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
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推断词义。
1、崔家
通“雇”,雇佣 顾人刺我,请以闻。
2、
3、 4、
通“翌”,第二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复之以掌
卒然临之而不惊
天 通“覆”,翻转,倾覆
通“猝”,突然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 亲
取
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 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 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 “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娶 “ ”。
归纳总结很重要
例: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 (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 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 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 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新 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 身(告老还乡)
(一)字形分析法
飨:食用;粲:上等的米 飨白粲 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可以独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字形分析法——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 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 动物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B.咸私哂其矫饰焉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讽:劝告。
哂:讥笑。 遇:优待。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 嘲笑。
【能力要求】
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
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
【读解思路】
通读全文、略读题目
“三联系”释疑、推断 串译全文、圈画难点 代入、检查、确认答案
[注]“三联系”:联系课内外、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与今。
课前预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 卫风· 氓》 乘:登上、登临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C.自放驴,取樵炊爨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樵:打柴。
信:使者。
在句中作什么 成分?
“樵”作“取”的宾语, 应为名词,指柴草。
答案:C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 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 险固的地方 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 之意。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 腰佩 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 “ ”之意。
1、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 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 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 “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 “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 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 “贝”与金钱 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 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旨”与美味关; “隹(zhuī)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 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 (pū)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 ;“月”关 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 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1:“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 序》)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 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 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例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 解牛》)
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 锋,可知“中的“刃”用其本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 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 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 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 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 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B.不审于何得此绢 省:探望。 审:知道。
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 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
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 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 “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 “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 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 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 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 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 点”。 不相对应。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 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 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 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 的。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哪些课文语句或成 语中有相同的意义?
掌握一词多义,强调多词一义
如: “造”、“诣”、“之”、“适”、 “徂”、“至”、“往”等词,它们除 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意 思——到。 如:“寻”、“旋”、“须臾”、 “俄而”、“俄”、“俄顷”、“既 而”、“未几”等都有不久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五、联想推断法
三、字音推断法
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 影 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 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 胆逆推。
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 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 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 “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娶 “ ”。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考点要求
1、 《考试说明》: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2、教学要求: (1)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2)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3)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 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 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 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五、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 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 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 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 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 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 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二、引申推断法
三、字音推断法
六、语法推断法
七、语境推断法
四、结构推断法
检测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例1:“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 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 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 (竹质)马鞭 中的意思是“ ”。 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 非子》) 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 “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 治玉 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答案:C
《考试说明》120实词:
爱、安、被、比、本、兵、病、朝、乘、诚、除、 传 辞、从、殆、怠、汉、道、得、度、发、方、 非、复 负、盖、故、顾、固、过、胡、患、或、 及、疾、即 既、假、间、见、就、举、绝、克、 类、名、莫、内 期、奇、迁、请、穷、劝、如、 若、少、稍、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 数、遂、率、说、私、素 通、徒、图、亡、王、 望、恶、微、闻、相、向、谢 悉、信、兴、行、 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已、易、 意、阴、引、右、逾、狱、再、造、知 直、置、 至、致、质、治、诸、族、足、卒、走、左 、坐
3.因果引申。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乐府· 陌上 桑》析:“好”,从女从子。“子”表男子,女 子得男子为伴表示貌美。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 当然“好”,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 4.联想引申。 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 析:“蒙”,从“屮屮 ”冡(mēng)声。本义: 玉女、茑萝一类的蔓生草名。草性贱,丛则覆地, 由此引申为“覆盖”“蒙蔽”等义。
教材积累是前提
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 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 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 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 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 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 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 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 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守不渝 中的“恪”同成语“ ”中的 谨慎而恭敬 “恪”,是“ ”之意。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 “ ” 名副其实 ”中的“副”,为“ 符合 之意。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 “ ”中的“妄”义同,为“ 轻举妄动 胡乱 之意
”
六、语法推断法
二、引申推断法
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析: “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 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去掉“弓”, 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2.具体向抽象引申。 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 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 时间短、不久 “快”,由“快”引申为“ ”之义, 具体的“旗帜飘转”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归纳总结很重要
例: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 (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 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 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 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新 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 身(告老还乡)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 也。”(《屈原列传》)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 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 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 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 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 思也是“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 疲劳 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 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 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 ” 年幼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