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仪器分析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第1章引言1.什么是仪器分析法?主要类型有哪些?答:⑴仪器分析法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⑵主要类型: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热分析法第2章气相色谱分析1.色谱法的分类(按两相状态)答:⑴按流动相的物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流动相为气体)、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流动相为超临界流体)⑵按固定相的物态,可分为气-固色谱法(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气-液色谱法(固定相为涂在固体担体上或毛细管壁上的液体)、液固色谱法和液液色谱法等。

2.何为GC法,GC定性定量的依据、定量方法答:⑴GC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⑵定性的依据:各种物质在一定的色谱条件(固定相、操作条件)下均有确定不变的保留值,据此,可与纯物质或文献对照保留值来定性。

定量的依据: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分析组分i的质量(mi)或其在载气中的浓度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色谱图上表现为峰面积Ai或峰高hi)成正比。

⑶定量的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内标标准曲线法、外标法(又称标准曲线法)3.GC分离原理(包括GSC法和GLC法)答:⑴GSC的分离原理:根据固定相对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对物质进行分离。

由于被测物质中各个组分的性质不同,它们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就不一样,较难被吸附的组分就容易被脱附,较快地移向前面。

容易被吸附的组分就不易被脱附,向前移动得慢些。

经过一定时间,即通过一定量的载气后,试样中的各个组分就彼此分离而先后流出色谱柱。

⑵GLC的分离原理:根据固定液对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差异,对物质进行分离。

由于各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能力不同,溶解度大的组分就较难挥发,停留在柱中的时间就长些,往前移动得就慢些。

而溶解度小的组分,往前移动得快些,停留在柱中的时间就短些,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就彼此分离。

4.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各部件的作用答:气相色谱仪一般由五部分组成,即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记录及数据处理系统⑴载气系统:为色谱分析提供纯净、连续的载气。

仪器分析复习重点

仪器分析复习重点

▪ 7.固定液选择的原理是? ▪ 8.在色谱分析法中,为什么要测定定量校
正因子 ?
▪ 9.液相色谱中正相,反相色谱的定义及研 究对象
▪ 10.色谱定量分析公式-内标法 ▪ 11.色谱分离条件选择-如何提高柱效
第三节 HPLC的主要类型及分离原理
1. 液液分配色谱
亲水性固定液常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 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称为正相液液色谱法,极性柱 也称正相柱。主要应用于分离甾醇类、类脂化合物、 磷脂类化合物、脂肪酸以及其他有机物。
cM mMVS
VS
:相比
相对保留值 r21:指组分2和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r21
t 'R2 t 'R1
V 'R2 V 'R1
相对保留值的特点是只与温度和固定相的性质有关, 与色谱柱及其它色谱操作条件无关。
相对保留值反映了色谱柱对待测两组分1和2 的选 择性,是气相色谱法中最常使用的定性参数。
例:用电解法从组成为0.01 mol/L Ag+, 2mol/L Cu2+的混合液中分离Ag+ 和Cu2+,已知铜的标 准电极电位为0.345V,银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0.779V。
问:1)首先在阴极上析出的是铜还是银?
2)电解时两者能否完全分离?
3) 外加电压应控制在什么数值上,Ag+与Cu2+ 完全分离,阳极电位等于1.23v(vs.SCE,不考 虑超电位) ?
测待测液的pH值,写出该化学电池的符号表示式?(见书 P113) 5.离子选择性系数 的定义?(见书P118) 6.盐桥是什么组成的?作用是什么? 7.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见书P162) 8.什么是残余电流,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极谱分析有 什么影响? (见书P162)

仪器分析复习讲解

仪器分析复习讲解

仪器分析复习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常量分析,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状态的科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定性定量方法,利用物质原子、分子、离子等的特性,如电导,电位等。

2.仪器分析的分类:电化学分析法建立在溶液电化学性质上的一类分析方法;色谱法利用混合物各组分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微小差异,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来达到分离分析目的的一类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法建立在物质与电离辐射相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方法。

3.仪器分析优点:a)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b)灵敏度高,试样少;c)用途广泛,能适应各种分析要求;d)选择性高。

4、缺点:a)仪器使用前和使用中需校正;b)最终准确度一般有±5%的误差;c)购买及维护成本高;d)有一定浓度范围限制;e)占据空间;f)人员需培训。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重点和难点:能斯特公式,膜电位、离子选择性电极工作原理,离子选择性电极定量测试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法的影响因素及其克服方法,滴定终点指示方法,酸度计的使用方法特点:1、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选择性好;2、仪器装置较为简单,操作方便;3、应用广泛。

2-1 绪论能斯特公式——电极电位与被测离子活度的关系对于电极反应Ox + ne→Red,其电极电位符合公式Nernst公式,即:Ψ = Ψ0Ox/Red + RT/zF*ln(αOx/αRed)RT/F=0.0592电极的种类(1)指示电极(2)参比电极(3)工作电极(4)辅助电极2-2 电位分析法1.直接电位法(电位测定法):通过对电动势的测量直接定量被测物浓度(活度)。

2.电位滴定法:利用电极电位的突变来确定滴定反应的终点的测试方法,称电位滴定法。

1 膜电位与离子选择性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某种特定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的一种化学敏感器。

①晶体膜电极ΨM= k-0.0592/z ·lgαx z-ΨM= k+0.0592/z ·lgαM z+例:F-单晶膜:ΨM= k-0.0592·lgαF-ΨF =ΨAg-AgCl+ΨM=ΨAg-AgCl+k-0.0592·lgαF- =k’-0.0592·lgαF- = k’+0.0592pFE=Ψ甘汞-ΨF=K+0.0592·lgαF-= K-0.0592pF②玻璃膜电极膜电位、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定原理ΔΨM =Ψ外-Ψ内=0.0592 lg(α1/α2)如果α1=α2,则理论上玻璃电极的点位应=0,但实际上≠0。

仪器分析各章复习内容和要求

仪器分析各章复习内容和要求

微纳尺度分析技术
总结词
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纳米技术
详细描述
微纳尺度分析技术是近年来仪器分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 向。这类技术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高比表面积、 高活性等特点,实现了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分析。纳 米孔、纳米通道和纳米薄膜等新型检测器件的研发,为 生物分子和离子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此 外,纳米材料在光谱、质谱和色谱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 了重要进展,为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检测提供了有力 支持。
VS
操作误差
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误差来源与控制
• 环境因素误差:如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 响。
误差来源与控制
01
误差控制
02
03
04
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其精 度和稳定性。
培训操作人员,提高操作技能 和规范性。
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和调整, 确保其在适宜的范围内。
质量评价与标准物质
详细描述
在进行仪器分析时,需要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仪器,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仪器的日常维 护和保养也必不可少,如定期清洗、检查、校准等,以保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仪器的常见故障和问题, 也需要了解并掌握相应的解决方法。
数据处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析
总结词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环节,涉及数据采集、整理、处理和解释等步骤。
详细描述
质谱分析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广 泛应用于化合物鉴定和复杂混合物分析。
复习内容
掌握各种质谱分析法的原理、操作和解析方法。
要求
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质谱分析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和 结果解析。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二)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二)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二)
1.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的重要性
- 仪器分析是化学分析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其实验讲义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 实验讲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 实验讲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的编写要点
- 实验讲义应当清晰、准确、详尽,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 实验讲义应当结合具体实验操作,尽可能地展示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

- 实验讲义应当充分考虑实验安全问题,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避免事故发生。

3.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的实际应用
-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实验讲义还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工作中,作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记录工具,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 实验讲义还可以作为技术文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4.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的未来发展方向
- 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讲义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的应用。

- 实验讲义还可以结合现代化学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虚拟实验等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 实验讲义还可以结合实验研究的前沿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仪器分析复习内容(重点)

仪器分析复习内容(重点)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气相色谱仪具有一个让载气连续运行管路密闭的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3.试以塔板高度H做指标,讨论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解:提示:主要从速率理论(van Deemer equation)来解释,同时考虑流速的影响,选择最佳载气流速.P13-24。

(1)选择流动相最佳流速。

(2)当流速较小时,可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如N2,Ar),而当流速较大时,应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如H2,He),同时还应该考虑载气对不同检测器的适应性。

(3)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以免引起固定液的挥发流失。

在使最难分离组分能尽可能好的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温度,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

(4)固定液用量:担体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用量可以越高,允许的进样量也越多,但为了改善液相传质,应使固定液膜薄一些。

(5)对担体的要求:担体表面积要大,表面和孔径均匀。

粒度要求均匀、细小(但不宜过小以免使传质阻力过大)(6)进样速度要快,进样量要少,一般液体试样0.1~5uL,气体试样0.1~10mL.(7)气化温度:气化温度要高于柱温30-70℃。

4.试述速率方程中A, B, C三项的物理意义. H-u曲线有何用途?曲线的形状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解:参见教材P14-16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

下面分别讨论各项的意义:(1) 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及课程导学第一节仪器分析概述第二节常见分析仪器概论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第一节电化学分析法概述第二节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直接电位法第四节电位滴定法第五节永停滴定法第三章光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光学分析法的分类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第四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第五章荧光分析法第一节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第三节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第一节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仪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七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实验方法第八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核磁共振仪第三节化学位移第四节偶合常数第五节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第九章质谱法第一节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第十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色谱过程和色谱流出曲线第三节色谱参数第四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五节色谱法的基本理论第十一章平面色谱法第一节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第二节薄层色谱法第三节纸色谱法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第一节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气相色谱仪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载气第三节气相色谱检测器第四节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选择第五节气相色谱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方法选择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仪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四章毛细管电泳法第一节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第二节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第三节毛细管电泳仪第十五章色谱联用分析法第一节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第二节色谱-色谱联用分析法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部分1. 分析化学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这是按照(D)分的。

仪器分析课后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后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 论1.解释下列名词:(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及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及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2.对试样中某一成分进行5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单位μg ⋅mL -1)分别为 0.36,0.38,0.35,0.37,0.39。

(1) 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2) 如果试样中该成分的真实含量是0.38 μg ⋅mL -1,试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解:(1)测定结果的平均值37.0539.037.035.038.036.0=++++=x μg ⋅mL -1 标准偏差122222120158.015)37.039.0()37.037.0()37.035.0()37.038.0()37.036.0(1)(-=⋅=--+-+-+-+-=--=∑mL g n x x s n i iμ 相对标准偏差 %27.4%10037.00158.0%100=⨯=⨯=xs s r (2)相对误差 %63.2%10038.038.037.0%100-=⨯-=⨯-=μμx E r 。

3.用次甲基蓝-二氯乙烷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硼时,为制作标准曲线,配制一系列质量浓度ρB(单位mg ⋅L -1)分别为0.5,1.0,2.0,3.0,4.0,5.0的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A 分别为0.140,0.160,0.280,0.380,0.410,0.5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参比电极
5.什么是第一类电极、第二类电极、离子选择电极?并以具体的例子写出各自的Nernst方程。
1. 基于电子交换反应的电极 1). 第一类电极——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金属和该金属离子溶液组成的电极体系,电位由金属离子活度决定
例如:Ag-AgNO3电极(银电极),电极电位为:
Ag+ + e = Ag
11
• 按IUPAC(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推荐,可分为三类: (1)不涉及电双层,也不涉及电极反应,如电导分析。 (2)涉及电双层,但不涉及电极反应。 (3)涉及电极反应,如电解、库仑、极谱、伏安分析等。
2.什么是电化学测量电池的电动势?什么是电极电位?它们有什么关系?
• 电动势:当流过电池的电流为零或接近零时两极间的电位差。 • 电极的电极电位:金属插入具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所构成的体系即为电极。在电 极金属与溶液的两相界面上,由于带电质点的迁移形成了电双层,其电位差即为电 极的电极电位。 • 电极电位大小是一种相对值,以标准氢电极为负极,被测电极为正极组成电池,所 测得电池的电动势即为该电极的电极电位。
第一章 绪论
1.什么是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是人们研究物质的 组成、含量和
2.分析化学的特点?
• • • • • • 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分析快速结构信息的科学。 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适用性强,应用广泛 易于自动化。
3.仪器分析的发展?
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法

0.05916 1 ( Hg2Cl2 / Hg ) lg 2 2 a (Cl )

6.什么是电位分析法?可以分为哪两种具体方法?
电位分析法:基于测量进入被测溶液中两电极间的电动势或电动势变化来进行定量
分析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
直接电位法 电位分析法 电位滴定法
7.简述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极电位的响应机理及测量原理。
2
4.分子能级的变化包括哪几种能级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各能级变化对应的光谱。
能级 电子能级Ee 振动能级Ev 转动能级Er 变化范围(J) 波谱区 紫外、可见光 近红外、中红外区 远红外、微波区 方 法 电子光谱 振动光谱 转动光谱
分子中各能级变化以及对应的光谱分析方法名称
5.简述为什么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而原子光谱是线性光谱?
3
6.简述一般光谱分析仪的组成。
• 光源: 提供能量,稳定,具有一定的强度 • 分光系统:核心部件,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 • 样品池: 放置样本 • 检测器:光信号装换为电信号 • 记录系统:信号放大并显示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什么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吸收紫外-可见波段范围(200~800nm) 单色辐射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或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
• 缺点:测定线性范围窄;每次只能测一种元素;多数非金属元素不能直接测定;
火焰法要用燃气,不方便也不安全。
10
4.画图比较分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异同点。
分子吸收光谱 光源 吸收物质 能级 吸收形式 连续光源 (液态)分子 电子、振动、转动能级 宽带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 锐线光源 (气态)原子 电子能级 线状吸收
测定不同波长的荧光强度。以荧光的波长( )为横坐标,荧光强度(IF)为纵
坐标作图,得到的是荧光光谱。
7
3.画出荧光光度计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
激发光源 样品池 两个单色器 检测器 记录仪
主要区别:
•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的是吸收光能量后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发出的辐射(即分子荧光),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的是分子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强度。 • 荧光分光光度计有两个单色器,而紫外只有一个单色器 •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和检测器是成直角分布的,而紫外是成一条直线的。
分子的某种振动能级与红外辐射能量相等。
2.简述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 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 已知物的鉴定 未知物结构鉴定 • 定量分析:应分光度法广泛?
红外吸收光谱用于定量分析时,灵敏度较低,实验误差较大,操作比较复杂,仪器 价格也明显高于紫外可见分光度法。
基于电子交换反应 第二类电极 离子选择电极
电极类型
指示电极
按照作用 1. 指示电极
参比电极
用来指示电极表面待测离子的活度,在测量过程中溶液本体浓 度不发生变化的体系的电极。如电位测量的电极,测量回路中 电流几乎为零,电极反应基本上不进行,本体浓度几乎不变。 用来提供标准电位,电位不随测量体系的组分及浓度变化而变化 的电极。这种电极必须有较好的可逆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常用 的参比电极有SHE、Ag/AgCl、Hg/Hg2Cl2电极,尤以甘汞电极 (SCE)使用得最多。
2.简述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 优点: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度较高;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分析速度快,取样 量少;测定线性范围宽,应用范围广。 • 缺点:对高含量元素分析准确度较差;主要应用于金属元素分析,对一些非金属元
素测定的灵敏度很低。
3.简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 优点:选择性好,干扰少且易消除;灵敏度高,可测微量物质;精密度高;取 样量少,可直接测定固液体;适用范围广,也测定元素可达70多种。
在一定条件下,原电池的电动势与被测离子活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因此,通过
•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易于维修。适用于常规分析。 •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能自动扫描吸收光谱,自动消除光源电压波动的影响,减少放大器增益的漂移,但
其结构较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复杂。适用于定量分析。
• 双波长分光度计: 可以测定多组分混合物、混浊试样,在有背景干扰或共存组分吸收干扰的情况下对
• 响应机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一般都是由敏感膜、内参比电极和内参比溶液
组成,并且,膜材料和内参比液均含有与待测离子相同的离子,其膜电位的产生
机理与pH玻璃电极相类似,是基于电极膜和溶液界面的离子交换扩散作用。 • 测量原理: 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不能直接测出,通常是以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指示电极,饱 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插入被测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某组分进行定量测定,可利用其获得导数光谱和进行系数倍率法测定,能方便地转换为
单波长工作方式。适用于多组分混合物、混浊试样的测定分析。
4.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主要应用。
有机物定量和定性分析,纯度检查
5
第四章 红外光谱法
1.简述什么是红外光谱分析法以及产生的条件。
• 红外光谱分析法是利用红外辐射与物质分子振动或转动的相互作用,通过记录试样 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 产生的条件: 分子在振动时,必须有瞬间偶极矩的产生:红外光的能量能传递给分子;
2.303 RT lg a (Cl ) F
2. 离子选择电极(ISE)
又称膜电极,具有敏感膜并能产生膜电位的电极(基于 离子交换或扩散的电极).其响应机理是由于相界面上发 生了离子的交换和扩散,而非电子转移。 如:甘汞电极,电极电位为
Hg2Cl2 + 2e = 2Hg + 2 Cl-
0.05916 a( Hg2Cl2 ) ( Hg2Cl2 / Hg ) lg 2 a( Hg )
1
第二章 光学分析基础
1.什么是光学分析法?什么是光谱分析法?
• 光学分析法:根据物质发射电磁辐射以及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而建立起 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方法分为光谱分析和非光谱分析。
• 光谱分析是测定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发射、吸收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 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包括发射光谱法、吸收光谱法、散射光谱法。
( Ag

/ Ag )
( Ag / Ag )

2.303 RT lg a( Ag ) F
第一类电极的电位仅与金属离子的活度有关。
2).第二类电极──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 如:Ag-AgCl电极(银电极),电极电位为
AgCl + e = Ag+Cl-
( AgCl / Ag ) ( AgCl / Ag )
第九、十章 电化学分析基础
1.什么是电化学分析法?如何分类?
• 电化学分析法: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 按所测电化学参数的不同分类: (1)电导分析法:测量电导值; (2)电位分析法:测量电动势;——离子选择性电极 (3)电解(电重量)分析法:测量电解过程电极上析出物重量; (4)库仑分析法:测量电解过程中的电量; (5)伏安分析:测量电流与电位变化曲线; (6)极谱分析:使用滴汞电极时的伏安分析。
6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1.什么是分子发光分析法?分子发光有哪几种?
• 分子发光:物质的分子在外界能量作用下,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在返回基态时以 发射辐射能的形式释放能量.
• 分子发光分析法:通过测量分子发光的特性、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
法。 • 分子发光的种类:光致发光(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
2.什么是分子荧光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 荧光激发光谱:荧光物质常用紫外光或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激发而产生荧光。将 激发光的光源用单色器分光,测定不同波长激发光照射下荧光强度,以激发波 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IF)为纵坐标作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 谱。 • 荧光发射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让物质发射的荧光通过单色器,然后
2.什么是吸收光谱?什么是发射光谱?
• 吸收光谱:基于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 • 发射光谱:物质接受外界能量,使其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再由高能 态返回到基态或低能态而产生的光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