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五讲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人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社会化的含义:(p93)(一)社会化的研究角度1文化角度(从文化人类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3.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学的定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93)1. 衣食技能:维持生存的能力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的本领2. 行为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遵从一定规则、方式的过程。
3.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把男女社会特征方面的差异教化给个体,使之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不等于“性别”4. 定义: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参与能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作用:培养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对政治角度的价值认同人的社会化类型:(p94)1. 生理性成熟初始社会化社会化成年2.预期社会化:一个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储备3.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全方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标准规范特点,着眼于人的改造、形式剧烈。
主动:移民被动:监狱(负面和强制的)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生理基础:①人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②人有语言能力③人有思维能力④人有学习能力⑤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社会化的主体:(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和社会化的巨大影响(二)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中小学,从大学开始更强调个人特色发展)作为组织机构,培养合作型和独立性(三)同龄(辈)群体定义;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作用:独立平等地进行社会化无意识中接受大量群体亚文化影响(四)工作单位个人职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角色、习惯检验以前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学以致用,真正走向社会(五)大众传媒传媒的开放性、多样性、广泛性无强制:潜移默化导向暗示性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观察(描摹)学习(二)角色扮演(三)知识积累社会化的主要理论(p103)(一)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二)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少儿期(0-16岁)主要:初始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二)青年期(16-40岁)主要:预期社会化(三)成年期(40-60岁)主要:发展(继续)社会化(四)老年期(60-)*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困境:缺少稳定、统一的价值规范标准(二)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①无效文化传递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过程(三)代沟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于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PPT精选文档

2
• 2、单向说与双向说
• 单向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
能与社会文化,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 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 双向说: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
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
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 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7
狼孩的故事
•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
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 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 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 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 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 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 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 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 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 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 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 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 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 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 社会性表现为: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有着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有一套超越生物性 本能的行为模式,并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指导。
6
• 人特有的生理特征为社会化提供可能 • 人的生理状况制约着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
社会学概论(5)人的社会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活 到 老 , 学 到
老
社会化中的问题
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价值观多样化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变迁(时间压缩) 代沟
社会化的过程
(美)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人生 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性理论”:
将个体心理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如书。 阶段前后相连,前者影响后来,后者也可以补偿。
前沿概念
死亡社会化(临终关怀)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人格/稳定的心理特征) 社会个性 民族性 国民性 阅读:林语堂《吾土吾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存技能4、社会行为规范 5、明确生活目标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关于社会化的机制的三种观点 1、教化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的对象 实施教化的过程,社会化对象是被动接受。 2、学习论--社会化的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强调对象的主动性。 3、互动论--施事者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一)内涵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 强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 过程。
教化(强制性) + 调适(能动性)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
1、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 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从社会文化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 向个体传输社会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 文化的过程。 3、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 更有社会性、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人的社会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5章_社会化

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5章_社会化第5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1.广义的社会化观点:社会化是一个人与社会互动并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广义社会化的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是具体的人,还可以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甚至整个社会。
2.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3.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内化社会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条件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社会教化,一般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的社会化过程,即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化大致可被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监狱对犯罪者的改造;二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
(2)个体内化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四、社会化的内容1.社会生活基本需求的社会化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目标2.社会化的其他重要的方面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民族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理论】一、库利:镜中我1.自我意识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对别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
第二阶段,我们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判断,是漂亮、聪明、害羞或是孤僻。
最后,产生某种自我的感觉,如感到被尊敬或是感到羞耻等。
2.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3.“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二、米德:角色扮演1.“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
-“主我”是“自我”中尚未被社会化、易冲动及有创造力的部分,即还未被组织与指导的倾向。
-“客我”是指将他人的社会态度内化后的习惯性的“自我”,常优先考虑他人的意见。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这种社会化的任务主要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任务是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成果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化,对象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等。
5、再社会化——指个人改变以前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分析: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其次,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最后,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个人生物基础▪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思维的能力▪人有学习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外界社会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首先,我们察觉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第五章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
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体。
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 就广义而言,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 内容;就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而言,个人社 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5方面:
• 1.生活技能社会化—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 • 2.价值观念社会化 • 3.政治社会化 • 4.行为社会化 • 5.角色社会化 • 四、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 1.文化传承的功能 • 2.社会稳定功能 •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 这个概念的内涵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 • 时间方面——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人终
身的转化);
• 内容方面——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 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 关系方面——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及个 人社会化的结果
• 2.社会化的特点 • 强制性 • 能动性 • 持续性 • 丰富性 • 3.研究角度: • 文化的角度 • 个性发展的角度 • 社会结构的角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C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 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 D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 发生;
• E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 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 F社会互动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然我人
• “宾我”:意识到社会规则、价值和要求的社会化的自 我——社会人
• 三、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本我)”、“自我”和“超 我”理论
•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五、生命历程理论
第三节 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 1.概念 • 社会互动也叫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就是人们对
• 2)自觉角色(明确自己应担负的权利和义务)不 自觉角色(个人处于盲目无准备状态的表现)
• 3)规定性角色(有明确严格规定的角色)开放性 角色(:无严明规定的角色)
• 4)功利性角色(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角色目标) 表现性角色(表现社会制度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 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 二、社会化的类型 •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 3.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4.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5.双向社会化 • 正向社会化 • 反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 G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 结构
•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 1.符号互动论 •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 2.角色理论 • 3.参照群体理论 •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体认
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 4.戏剧理论或拟剧论 • 5.社会交换理论 • 6.常人方法学 • 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
• 2)角色是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表现为与 地位相关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
• 3)角色是一种社会期待。通过个人行为模式反映其所出 的地位。
• 4)角色是人多种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社会群体和组织 的构成要素
• 2.社会角色的类型
• 1)先赋角色(建立在先天或生理因素上)自致角 色(个人努力而获得)
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它是人和 人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或者简单地说,社会互动是指社 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 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人类的基 本活动单位是行动。 • 2.社会互动的含义 • A必须要有两个获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 B两个主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 动;
• 五、社会化的条件 • 1.生物因素 • 表现:有异于动物的身体结构;组织特殊的大脑;语言活
动
• 2.环境因素 • 1)家庭 • 2)学校 • 3)伙伴群体 • 4)大众传媒 • 5)工作单位 • 6)社区 • 六、社会化的过程
儿童期
青春期
成年期
老年期
第二节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1927年提出。 • 二、米德的“主我”与“宾我”理论 • “主我”:本能、冲动、自私自利、非社会化的我——自
• 三、社会互动的形式 • 1.暗示 • 2.模仿 • 3.交换 • 4.合作 • 5.竞争 • 6.冲突 • 7.强制 • 8.顺应
• 三、社会互动的符号
• 1.语言
• 2.身体语言
• 3.个人空间
• 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对不同性别是不同的。霍尔认为相距远 近代表情感距离,有4种个人空间:
• 亲密距离(从实际接触到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这是 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对于许多成年人而言,在公众 场合保持这种距离是不合适的;
社会学概论第五讲 人的社会化
本章基本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什么是社会化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集合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 一、社会化的涵义 • 1.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应该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它是指个体 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 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 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 五、社会角色
• 1.角色涵义
•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 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社会角色与个人的地位、 行为、权利、义务密切相关,与社会的结构和状态相关。 个人社会化主要是培养人的各种角色能力。
•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地位是角 色的内在依据。地位通过角色表现
• 个人距离(18英寸至4英尺,约45厘米至122厘米):在这 个距离内,一般是与密友和相爱者进行互动;
• 社会距离(4英尺到12英尺,约122厘米到365厘米):在 这种距离内,一般可以处理非个人事务,在偶然的交际场 合一般也保持这种距离;
• 公众距离(12英尺以上,>365厘米):知名人士在 给别人 做演讲时,一般保持这个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