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转移

1、三次迁徙 两晋之际 三
次 南 迁 高 潮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第一次高潮
唐朝中期 两宋之际
第二次高潮
安史之乱
第三次高潮
靖康之乱
2、原因: (1)战乱
(2)自然灾害
3、历史影响:
⑴、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
战国至中唐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两宋之际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目标分解: 1、四大区域经济的形成及其特点
2、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原因及影响
一、四大区域经济的形成
列举西汉形成的四大经济区域及其主要特点
山东
山西
传统农业区、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经济重心地位 自然条件差,地广人稀,生产技术、 经济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大
探究2: 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 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原因)
(1)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是自发的,战乱导致 大量的流民南下。 (2)现在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开发 建设。
相同点(作用)
对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1、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2、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3.下列史实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现象的是 A .春秋时期道相孙叔敖修芍陂 B.隋唐时期成为粮 食重要产地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 镇蓬勃兴起
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探究主题2 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材料一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 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 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问题】 材料一、二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 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解读】 材料一说明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材料二说明宋代国家赋税 仰仗南方,表明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的 发展超过了北方。
尤其是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原因,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的历史特点,树立热爱祖国和建设家乡的历史责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 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司马迁根据汉代 经济分布 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经济区 (1)山东、山西地区:传统的农业区,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 经济重心 于全国 的地位。 (2)江南:两汉时开发较慢,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较弱。 (3)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
第25课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对各国经济发 展带来重大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亚洲、美洲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过程,理解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 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对史料的探究,注意区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 济集团的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素养。 (3)结合史料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学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 历史问题,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参与国际 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能得到发展。
12
知识线索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 半牧区,经济 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人烟稠 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 贫瘠。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4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5
忆江南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
不采取措施心的南移
2.原因:
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过北方
两宋之际的第三次高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靖康之乱)
南方确立中 国古代经济 重心的地位
南北人口比例变化
100 80 60 40 20 0 西汉末
唐初
南宋初
南方人口 北方人口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人口(万人)
秦
西汉末
东汉初期
中
东汉中期
国
三国 西晋初
历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 以及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本身蕴涵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
潜力,再经过南方人民长期的开发, 自然条件优越。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表现
①孙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地区 ②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③北宋主要依靠东南财富 ④南宋定都南方后,南方正式形成中国古代经
主要农业区
高
江南
长江以南 农业区,技 术落后
低
龙门、碣 山东、山 半农半牧 石以北 西以北
低
结论:反映了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 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潮三 次 南 迁 高
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 南方开始赶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上北方
唐朝中期的第二次高潮 南方逐渐超
(安史之乱)
C.江南发展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经济重心南移
3.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
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根本原因
B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C.统治政策的差异
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历史课件

3.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 东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解析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 继续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材料即反映了隋唐 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故选A项。 答案A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 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 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 牧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材料信息反映了 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 很多茶铺,饮茶之人颇多,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北方人由嘲笑 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的 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南茶开始北运,故排 除A项。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 平超越北方,排除B、D两项。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汉代的四 大经济区 2.西汉时期的四大经 济区的特点 3.概括我国古代人口 迁徙的三次高潮 4.北民南迁的影响 5.经济重心南移的进 程及原因
思维脉络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 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难点)【预习思考】1.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及我国经济的整体特点2.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3.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区别?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有哪些?过程如何?影响怎样?5.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天有何历史启示?【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知识归纳”各小组用心熟记,能够脱稿)知识归纳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定的四大经济区是、、、;其依据是2、特点:①山东、山西属于传统的,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②江南地势,气候,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
③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土地,属于传统的,以为界,分为两部分,在此,和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互补互利,成一整体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时间)2、第二次(时间)3、第三次(时间)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①②③2、过程:①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的作物体系,南方的和大幅度增加,江南经济的到了初步开发。
②以后,江南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③,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的过程完成。
3、影响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南移。
②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日益突出,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设计人:王玮审核者:高一历史组课时:2 时间:2014.3【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影响【学习难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知识梳理】一、区域经济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江南和。
2.表现:(1)山东、山西经济区:①是传统的,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②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经济地区:①复杂,不利于开发。
②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或半农半牧区。
②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和经济实力发展的特点。
二、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①原因:不断。
②表现:A. 两晋之际(第一次)由于和少数民族内迁,造成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B. 之后是人口南移的第二次高潮,使南方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C. 两宋之际的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
③影响:A. 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B.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3)自身潜力: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因此,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2.历程:(1)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农业:江南地区初步形成、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手工业: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南方出现了建康等大城市。
(2)中唐: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经济上的局面完全确立。
3.影响:(1)带来的南移。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和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知识拓展】1、经济重心南移的显著特征:(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这种转移不仅改变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对中国的区域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的南移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南移的原因1.政策导向中国的南向政策是南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中西部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也受益于开放政策的推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的投资。
2.基础设施建设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也是南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的交通网络更加发达,通信设施更加完善,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南方地区还拥有更加先进的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
3.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变,这也对南移现象产生了影响。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更加适合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南方地区的人口结构更加年轻化,教育水平较高,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加浓厚。
三、南移的影响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南移现象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具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机会,这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南方地区发展较好的情况下,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2.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南移现象也导致了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剧。
南方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其他劳动力流向南方城市,这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很多人才也选择到南方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了北方地区的人才流失。
3.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南移现象也带来了一些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同时,南方地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水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士人在唐宋之际的一系列改革运动中所起 的作用一次大似一次……唐中叶的永贞革新是一场 为时短暂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一运动的领袖王叔之、 王还,分别为越州和抚州人……到了唐末五代,这 种情况有了变化,一大批江南地主的代表人物,在 促进吴、南唐、吴越等国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 参与经济政策(包括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的制订等方 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 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我国古代三次人口 南迁的共同原因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 致了北方频频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 产,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 对安定,而且土地辽阔。
2、文化重心的南移。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
1. 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 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 点和不同点?
2. 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 天有何历史启示?
古代开发江南与 西部大开发的异同
(1)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是自发 的,战乱导致大量的流民南下。
(2)现在是国家有计划、有目 的的进行开发建设。
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唐中后期 以后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五代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时期
南方经济 中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1920.10.19Monday, October 19,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3:25:3303:25:3303:2510/19/2020 3:25:33 AM
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
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 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
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
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 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3)对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 起到了推动作用。
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 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 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 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 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一曰天,二曰官,三 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鲜
卑
鲜卑 匈奴
羌
羯
氐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 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
永嘉行 唐·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 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 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 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 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关中、中原地区
江南
阶段进程
阶
魏晋南北朝
段
隋唐五代
宋朝
南移情况 奠定基 础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完全南移(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 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③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④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⑤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
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南方城市的繁荣。杭州、扬州等 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南方各国贸易往 来频繁。楚国的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 财政来源。
经济重心南移
古代人口南迁对江南的影响
1 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 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 高。
2 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工具 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 后的面貌。
3 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促进 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根据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探究: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19日上午3时25分 20.10.1920.10.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19日星期 一上午3时25分 33秒03:25:3320.10.19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上午3时 25分20.10.1903:25Oc tober 19, 2020
5. 导致经济中心南移的具有决定性意的
D 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的稳定 B .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中心的南移 D. 生产力大为改观
6. 南京最早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能
是在
(C)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晋、南朝时期
D.隋朝时期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一次 人口南迁
西晋永嘉之乱后
经济中心 开始发生
塞 外 草 原 上 的 马 群
古时南方有瘴气(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 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
整 1)地域分布——多样性 体
特 点 2)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
1.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 是什么?
2.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 区别?
3.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南移
德州跃华学校 苑永进
学 习 目标
1 .汉代四大经济区; 2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3.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影响
阅读以下图片资料,结合课本, 指出我国汉代的经济区域及其特点。 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 特点。
四大经济区域(特点)
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
南京秦淮河今貌
位于运河枢纽 的扬州,成为全国 的经济中心。南北 水路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从此启 航和停泊。市区内 商贾众多、邸店林 立,最繁华的街道 “十里长街市井 连”,到了晚上, 也使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杭州北关夜市,钱塘八景之 一,系旧时武林门北运河两岸街 市夜景。当时外地游西湖者,晚 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 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范仲淹起于吴,欧阳 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 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他们大多是 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如范、杜、余三人均参 与或赞助过庆历新政。在王安石变法中,参 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士人,而其核心人物 则均为赣、闽士人;王安石、曾布为江西人; 吕惠卿、章停为福建人。……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⒊ 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
重心的地位是 山东地区 山西地区
(A )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地区
A.
B.
C.
D.
⒋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
B 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1903:25:3303:25Oc t-2019- Oct-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3:25:3303:25:3303:25M onday, October 19,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1920.10.1903:25:3303:25:33October 19, 2020
⒈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A )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
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⒉ 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
是
B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 .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河北等地区)
农业区
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 经济
巴蜀等地区)
重心
龙门碣石以北
(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
江南 (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
观察以下从战国到东汉的图片和材料,探究我 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
关中之地,于天下
山
三分之一,而人众不
西:
过什三:然量其富,
成
什居其六。
都
平 原
——《史记》
❖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0月19日星期 一3时25分33秒 03:25:3319 October 2020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3时25分33秒 上午3时25分03:25:3320.10.19
❖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0.1920.10.1903:2503:25:3303:25:33Oc t-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