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习题(含解析)

汉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名
州
开
元 68 19 55 14 34 13 12 30
户 093
477 190 404 062 381 513 330 754
数
元
和 100 38 91 46 41 18 18 35
户 808
889 618 129 116 025 047 000 571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 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解析: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各大经济区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C 2.《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 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 A.山东省 B.函谷关以东
——《太平广记》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 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 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
时还没有完成,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扬州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
解析: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故相同原因是战乱频繁。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经济区是哪里?简述 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提示:山东和山西经济区。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 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3)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特征 是什么?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特征:两汉时江南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 经济实力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特点:经济区 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_不__平__衡__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_两__晋__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黄__河__流__域__的农业生 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1)时间:安史之乱之后。 (2)概况: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 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_汉__代__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 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概况:
地 山东 区 地区
山西 地区
江南地区
_龙__门__碣__石__ 以北
属于黄河流域,是 地势复杂,气候 特 传统的农业区,自 炎热潮湿,多为 气候寒冷,土 征 然条件优越,开发 原始森林覆盖, 地贫瘠
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从“地广人稀”可以得出①正确,“火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地区项目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分布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河南崤山以西特点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是传统的农业区之一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是传统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距大经济实力十分有限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2)加速发展: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移完成: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能得到发展。
12
知识线索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 半牧区,经济 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人烟稠 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 贫瘠。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4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5
忆江南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
不采取措施心的南移
2.原因: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贰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难点)【预习思考】1.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及我国经济的整体特点2.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3.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区别?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有哪些?过程如何?影响怎样?5.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天有何历史启示?【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知识归纳”各小组用心熟记,能够脱稿)知识归纳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定的四大经济区是、、、;其依据是2、特点:①山东、山西属于传统的,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②江南地势,气候,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
③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土地,属于传统的,以为界,分为两部分,在此,和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互补互利,成一整体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时间)2、第二次(时间)3、第三次(时间)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①②③2、过程:①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的作物体系,南方的和大幅度增加,江南经济的到了初步开发。
②以后,江南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③,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的过程完成。
3、影响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南移。
②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日益突出,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1823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牢固记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唐朝中叶,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统治者的重视。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A.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B.表现: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出现了建康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2)开始超过北方A.时间:中唐以后。
B.原因: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南方经济全面加速发展。
(3)局面完全确立A.时间:南宋时期。
B.原因: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3.影响:(补充整合)①城市、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兴起,海上交通与贸易发展,工商业城市增多。
②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膨胀,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
③人才教育: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中国人才格局的变化。
④民族关系:推动南北方民族融合、南北文化融合;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⑤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2013·北京文综)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东汉后期唐朝前期区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感悟高考】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选择题
1.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属于传统的农业区的有()
①山东②山西
③江南④龙门碣石以北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答案】 A
【解析】汉代时的江南尚未大规模开发,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2.司马迁划分四大经济区的依据是()
A.自然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司马迁是汉代人,他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哪些特点()
①多样性
②统一性
③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性
④经济实力发展趋向平衡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4.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汜胜之书》、南北朝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
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 A
【解析】农书是对农业文明的总结,它是建立在对农业文明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四大农书”三部出自山东,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山东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5.下图四大经济区中,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的是()
【答案】 A
【解析】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注意历史地图的掌握。
6.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北方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答案】 C
【解析】古代中国人口不断南迁。
7.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
【答案】 B
【解析】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分别与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有关。
8.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统治阶级的倡导
D.自然环境优越
【答案】 A
【解析】客观原因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B、C、D各项都是主观原因。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耨(nòu,锄草,耕作)……不待贾(买卖)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江南地区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江南变得十分富饶,出现了一年丰收可供数郡粮食需要,所产的丝棉布帛行销天下。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答案】原因:汉代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0.中原人口第二次南迁高潮出现的政治原因之一是()
A.八王之乱的发生
B.安史之乱的发生
C.靖康之乱的发生
D.永嘉之乱的发生
【答案】 B
【解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
11.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A.出现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最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答案】 C
【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一表格体现了南宋以来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情况。
12.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则材料揭示了()
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
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①④与材料无关。
13.江南地区成为“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一局面出现于()
A.南朝B.唐朝
C.北宋D.南宋
【答案】 D
【解析】实际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
14.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C.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D.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答案】 D
【解析】首先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图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项,A项的主要历史影响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南宋”可判断是D项。
解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和提取有效信息。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表格: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
请回答:
(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
【答案】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而人口较多。
(2)从汉朝至唐朝,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答案】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
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使得南方经济在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得到较快增长。
(3)明朝时,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明朝时,我国南方人口无论是总数还是密度都已经超过北方。
原因:自南宋
起,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加上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