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交通量分配一
8交通分配方法分配要点

交通分配方法 平衡分配法 如果分配模型满足WARDROP第一、 第二原理,则该方法为平衡分配法。
非平衡分配法 如果采用模拟方法进行分配称之为非
平衡分配法。
1、平衡分配法
固定需求分配法
在分配模型中,出行OD矩阵T(i,j)固定不变。 Beckmann提出固定需求的用户优化平衡模型:
min
Va 0
• P(k)—第k条出行路线上的分配率;
• t(k)—第k条出行线路的路权;t—各出行路线的平均路权, θ—参数。
四、多路径交通分配方法
2、分配模型的改进
• 最短路因素-出行者希望最短、最快、最方便
• 随机性因素-交通网络复杂性、交通状况的随机性、出行 者出行的不确定性
• Logit方法设某OD点对(r, s)之间每个出行者总是选择他 认为阻抗最小的路径k(称出行者主观判断的阻抗值为 “感知阻抗”)。各出行线路被选用的概率可用LOGIT路 径选择模型计算。
步 1、初始化。将 PA 分布矩阵分解成若干份(N 份)。令 k=1,
x
0 a
(0 路段a)。
步
2、计算各路段阻抗:
t
k a
ta
(
x
k a
1
)
a
步 3、按全有全无分配法将各 PA 点对(i. j)的第 k 份出行分布量分配到它们之间的最
短路径上;并累加各路段从该步分配新得到的交通量,设为 wak ,
40+20
A
20
30+10
10
40 10
20+10
分配次数K与每次的OD量分配率(%)
分配次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八章 交通流分配(Wardrop平衡原理)

第八章 交通流分配
Wardrop平衡原理
交通平衡
【思考】Q小——车辆沿最短路径——随着Q增加——拥
堵——车辆选择最短、次短——Q继续增加——所有路径 都有被选择的可能。
考虑拥挤对路网的影响 能够解决一些实际分配问题
Wardrop平衡原理也存在缺陷
用户很难确切知道路网的交通状态 用户通过估计时间选择最短路径 某些用户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偏好
思考习题
Braess悖论
1
qod 6
o 1 : t1(x1) 50 x1
o
2 d : t2(x2 ) 50 x2
Wardrop第一平衡原理
Wardrop第一平衡原理
如果道路使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 择最短路径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
用户均衡(User Equilibrium, UE)
所有被使用的道路的行驶时间相等且等于最小行驶时间 其他未被使用的道路的行驶时间大于或等于最小行驶时间
(2)求解用户均衡条件下的各路段流量及出行成本, 并与(1)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试说明之。
2.Braess 奇论(Paradox) 奇论:为提高路网的服务水平而制定的交通政策,在用
户均衡状态下反而导致服务水平的下降。
2
1
2
1 3
3 4
4
OD交通量:t13 600 辆
路阻函数:
t1 ( x1 ) 50 0.01x1 (分) t2 ( x2 ) 0.1x2 (分)
第八章 交通流分配(Wardrop平衡原理)

思考习题
Braess悖论
1
qod=6
o 1 : t1 ( x1 ) 50 x1
o d
2 d : t2 ( x2 ) 50 x2 o 2 : t3 ( x3 ) 10 x3 1 d : t 4 ( x 4 ) 10 x 4
2
2 1 : t 5 ( x 5 ) 10 x 5
t 3 ( x3 ) 50 0.01x3
t 4 ( x 4 ) 0.1x 4
解:利用用户均衡分配法和系统均衡分配法得, 径路1(路段1+路段2) ,径路2(路段3+路段4) 的交通量:
h1 300 , h2 300 (辆)
径路1(路段1+路段2) ,径路2(路段3+路段4) 的旅行时间:
1
qod 6 o 1 : t1 ( x1 ) 50 x1 2 d : t2 ( x2 ) 50 x2
d
o
o 2 : t3 ( x3 ) 10 x3 1 d : t4 ( x4 ) 10 x4 co1d co2d 83
2
(1)求解用户均衡条件下的各路段流量及出行成本
反映内容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平衡结果不一样
小结
Wardrop第一、第二平衡原理
考虑拥挤对路网的影响 能够解决一些实际分配问题 用户很难确切知道路网的交通状态 用户通过估计时间选择最短路径 某些用户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偏好
Wardrop平衡原理也存在缺陷
思考习题
Braess悖论
堵——车辆选择最短、次短——Q继续增加——所有路径 都有被选择的可能。
交通平衡
交通运输规划第八章交通分配

交通运输规划第八章:交通分配1. 引言交通分配是交通运输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合理分配交通资源,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并确保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将介绍交通分配的背景、目标、原则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2.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交通分配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合理分配交通资源,可以提高交通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堵塞,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 目标交通分配的目标是实现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并确保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优化交通分配方案,提高交通服务水平;•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道路安全性;•保护环境,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4. 原则在进行交通分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公平原则:确保交通资源的公平分配,不偏袒任何一方利益。
•高效原则: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尽可能减少通行时间。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合考虑原则:在交通分配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道路容量、交通需求、路段状况等。
5. 实施方法在实施交通分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5.1 交通流分配交通流分配是指根据交通需求和道路容量,将交通流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到各个路段或交叉口。
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交通矩阵分配、交通模型分配等。
5.2 车辆限制措施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可以采取车辆限制措施,如限制高峰时段车辆通行、实施交通限行等。
5.3 公共交通优先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交通堵塞。
5.4 道路改建与建设根据交通需求和道路容量,合理规划道路改建与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拥堵。
5.5 交通信号控制通过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合理控制交通流量,提高交通信号的配时方案,从而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交通流分配

对于公路行驶时间函数的研究,被广泛应用的是由美国 道路局(Bureau of Public Road,BPR)开发的函数,被称 为BPR函数,形式为: q β
t a = t 0 [1 + α (
a
ca
) ]
式中:ta:路段a上的阻抗; t0 :零流阻抗,即路段上为空静状态时车辆自由行驶所 需要的时间; qa :路段a上的交通量; ca :路段a的实际通过能力,即单位时间内路段实际可通 过的车辆数; a、b :阻滞系数,在美国公路局交通流分配程序中,a 、b 参数的取值分别为a=0.15、b=4。也可由实际数据用 回归分析求得。
【例题8-1】计算下图 8-2 所示路网从节点1到节 点9的最短径路。
1 2 4 2 1 2 2 2 5 1 2 2 2 2 6 3
7
2
8
2
9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节点1到节点9的最短径路 为:1—4—5—6—9;最短路权为6。
四、交通平衡问题 (一)Wardrop平衡原理 如果两点之间有很多条道路而这两点之间的交通量 又很少的话,行驶车辆显然会沿着最短的道路行走。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最短径路上的交通流量也会随之 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这条最短径路的行驶时 间会因为拥挤或堵塞而变长,最短径路发生变化,这 一部分行驶车辆将会选择新的行驶时间次短的道路。 随着两点之间的交通量继续增加。两点之间的所有道 路都有可能被利用。
二、交通阻抗 交通阻抗(或者称为路阻)是交通流分配中经常提 到的概念,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交通流 径路的选择和流量的分配。 道路阻抗在交通流分配中可以通过路阻函数来描述 ,所谓路阻函数是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 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分配过 程中,由路段行驶时间及交叉口延误共同组成出行交 通阻抗。
pA第8章交通量分配一

❖ 2、1952 年,著名交通问题专家 Wardrop 提 出了网络平衡分配的第一、第二定理,人们 开始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平衡分析方法来研 究交通拥挤时的交通流分配,带来了交通流 分配理论的一次大的飞跃。
❖ 例题
四 、交通平衡问题
❖ (一) Wardrop平衡原理 ❖ 如果所有的道路利用者(即驾驶员)都准确知道
各条道路所需的 行驶时间 行走时间 并选择 走行时间 行驶时间 最短的道路,最终两点之 间被利用的各条道路的 走行时间 行驶时间 会相等。没有被利用的道路的 走行时间 行驶 时间 更长。这种状态被称之为道路网的平衡 状态。
❖ 确定性分配能够较好的反映网络的拥挤性, 随机性分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行选择行为的 随机性,但是要真正地符合路网实际情况, 还有更重要更基本的交通需求的时变性需要 反映出来。
❖ 也就是说,需要一种交通流分配方法能够将 路网上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 交通需求的时变性综合集成地刻画反映出来, 这正是研究交通问题的人们一直积极探索的 领域。
❖ 首先,人们进行了确定性的分配研究,其前 提是假设出行者能够精确计算出每条 路 径 路 的阻抗,从而能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决定,
且每个出行者的计算能力和水平是相同的。 可见确定性分配反映了网络的拥挤特性,反 映了路阻随流量变化的实际,该方法是一次 理论的进步。
❖ 但是,进一步研究实际网络中出行者的出行 行为发现,现实中出行者对路段阻抗的掌握 只能是估计而得。因为出行者的计算能力和 水平是各异的,对同一路段不同出行者的估 计值不会完全相同。
(二)最短径路算法
交通规划 第八章分配交通量

5
一、基本概念
交通阻抗 阻抗:路段上或节点处的运行时间或广义费用 路阻函数:交通阻抗与交通量的关系 路段上:流量与行驶时间的关系 节点处:交叉口的负荷与延误的关系 路段阻抗: 轨道交通:阻抗与客流量无关 (flow independent) 道路:阻抗与交通量曲线关系 (flow dependent) Q-V特性 或 路阻函数
q1
0
t1 ( )d t2 ( )d min
0
q2
E
s. t. q1 q2 q, q1 0, q2 0
q1
q2
21
三、平衡分配方法
Beckmann交通平衡模型:
min Z ( x) t a ( )d
xa a 0
各路段阻抗函数积分和最小化 交通流守恒:
19
三、平衡分配方法
c1 min(c1 , c2 ) c1 min(c1 , c2 )
if f1 0 if f1 0
c2 min(c1 , c2 ) c2 min(c1 , c2 )
if f k 0 if f k 0
if f 2 0 if f 2 0
f 2 100 f1
解联立方程 c1 c2 5 0.1 f1 (10 0.025f 2 ) 5 0.1 f1 [10 0.025(100 f1 )] 0.125f1 7.5 因为 c1 c2 ,即 c1 c2 0 ,
c1 c2 11 所以 f1 60 ,f 2 40 ,
9
一、基本概念
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法 初始化:给起点标上P标号0,其他节点标上T标号∞。 重复以下步骤,直到全部节点都得到P标号 →从刚得到P标号的节点出发,计算P标号与相连路段阻 抗之和,作为相邻节点的T标号备选; →如果备选T标号小于节点原有的T标号,则以备选T标 (s,5) 号作为该节点的T标号; a →对T标号最小的节点,将其 (s,0) (d,10) T标号定为P标号。 (s,4) b →需辨识最短路径时,P标号 中应附带路径信息。 c 最短路径辨识:按P标号及其路 d (s,2) 径信息,从终点反推。 (b,6)
《交通量分配》课件

05
交通量分配的实践应用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交通量调查
通过调查城市各区域之间的交通需求,了解不同路段的交通流量 和流向。
交通模型建立
根据调查数据,建立交通分配模型,预测不同路段上的交通量。
优化交通布局
根据交通分配结果,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建设规划
详细描述
随机用户均衡法假设用户对路径的选择是随 机的,基于概率分布将总交通量分配到各个 路径上。这种方法适用于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较大的交通情况,能够提供一种概率意义上 的最优解。
03
交通量分配模型
平衡分配模型
平衡分配模型是一种经典的交通量分配模型,它 假设所有路径上的交通量都相等,即各路径上的 流量达到平衡状态。
共享出行
鼓励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出行方式的发展,提高出行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
多模式交通信息平台
建立多模式交通信息平台,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查询、预订和支付服 务,方便用户选择最合适的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的考虑
绿色出行宣传
加强绿色出行理念的宣 传和教育,鼓励市民选 择公共交通、步行、骑 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自动驾驶车辆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和 应用,减少人为驾驶错误和交通拥堵。
3
智能停车系统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停车位预约、 导航和自动泊车等功能,提高停车效率和便利性 。
多模式交通一体化考虑
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 间的无最优的原则,通过迭代 算法来分配交通量。
VS
详细描述
用户均衡法考虑了用户对路径的选择和偏 好,通过迭代计算每条路径的效用(如行 程时间)和用户选择概率,最终达到用户 最优的交通量分配结果。这种方法能够反 映实际交通情况,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概括而言,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 OD 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 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的各条 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的交通流 量、所产生的 OD 费用矩阵,并据此对城市 交通网络的使用状况做出分析和评价。
3
❖ 理论发展进程: ❖ 1、全有全无的最短路径方法 ❖ 非常理想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即假设网络上
第八章 交通流分配
第1节 交通流分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2节 交通量分配中的基本概念 第3节 非平衡分配方法 第4节 平衡分配方法 第5节 随机分配方法 第6节 动态交通流分配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1
第一节 交通流分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城市交通网络上形成的交通流量分布是两种机制相 互作用直至平衡的结果。一种机制是:系统用户即 各种车辆试图通过在网络上选择最佳行驶路线来达 到自身出行费用最小的目标;另一种机制是:路网 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水平与系统被使用的情况密切相 关,道路上的车流量越大,用户遇到的阻力即对应 的行驶阻抗越高。两种机制的交互作用使人们不易 找到出行的最佳行驶路线和最终形成的流量分布结 果。
没有交通拥挤,路阻是固定不变的,一个 OD 对间的流量都分配在“一条 路 径 ”, 即最短 路 径 路 上。
❖ 对于城市之间非拥挤公路网的规划设计过程 中的交通流分配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既有 的城市内部拥挤的交通网络,该方法的结果 与网络实际情况出入甚大。
4
❖ 2、1952 年,著名交通问题专家 Wardrop 提 出了网络平衡分配的第一、第二定理,人们 开始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平衡分析方法来研 究交通拥挤时的交通流分配,带来了交通流 分配理论的一次大的飞跃。
驶所需要的时间; ❖ q a ---- — 路段a上的交通量; ❖ c a ---- —路段a的实际通过能力,即单位时间内路段实
际可通过的车辆数; ❖ a 、 b — ----- 阻滞系数,在美国公路局 交通分配 交通
流分配 程序中, a 、 b 参数的取值分别为 a =0.15、 b =4。也可由实际数据用回归分析求得。 可知:走行时间 行驶时间 是路段流量的单调递增函数。
8
第二节 交通流分配中的基本概念
一、交通流分配
i
j
小汽车
9
❖1、交通分配 交通流分配 涉及到以下
几个方面 :
❖ (1) 可以是 将现状OD 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 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 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 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 检验 四阶段预测 模型的精度。
13
❖ 交通网络上的路阻,应包含反映交通时间、 交通安全、交通成本、舒适程度、便捷性 和准时性等等许多因素。
❖ 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人们得 出影响路阻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因此交通 时间常常被作为计量路阻的主要标准。
14
❖ 交通阻抗由两部分组成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 的阻抗。
❖ 1.路段阻抗
❖ (1)表示需求的OD 交通量出行矩阵 。 ❖ (2)路网定义,即路段及交叉口特征和属性
数据,同时还包括其时间 — - 流量函数。 ❖ (3) 径路 选择原则。
12
二、交通阻抗
道路阻抗在 交通分配 交通流分配 中可以通过 路阻函数来描述,所谓路阻函数是指路段行驶 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 荷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分配过程中,由路段行 驶时间及交叉口延误共同组成出行交通阻抗。
❖
(8-1)
❖ 对于公路行驶时间函数的研究,既有通过实测 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也有进行理论研究的。 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是由美国道路局(Bureau of Public Road,BPR)开发的函数,被称为BPR 函数,形式为:
15
❖
(8-3)
❖ 式中 : t a ---- —路段a上的阻抗; ❖ t 0 ---- —零流阻抗,即路段上为空静状态时车辆自由行
6
❖ 3、1977 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Daganzo 教授及麻省理工学院的 Sheffi 教授 提出了随机性分配的理论。
❖ 其前提是认为出行者对路段阻抗的估计值与 实际值之间的差别是一个随机变量,出行者 会在“多条 路 径 路 ”中选择,同一起讫点 的流量会通过不同的 路 径 路 到达目的地。 随机性分配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在拟合、反 映现实交通网络实际的进程中又推进了一大 步。
16
❖ 从交通流分配的观点出发,理想的路段阻抗函数应该 具备下列的性质:
❖ (1)真实性,用它计算出来的 走行时间 行驶时间 应具 有足够的真实性。
❖ (2)函数应该是单调递增的,流量增大时, 走行时间 行驶时间不应减少。
❖ (3)函数应该是连续可导微的。 ❖ (4)函数应该允许一定的“超载”,即当流量等于或超
10
❖ (2) 也可以是将规划年OD 交通量分布 预测值 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 交通需求而言,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后 面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 (3) 还可以是将规划年OD 交通量分布预测值 分配到 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规 划方案的合理性 。
11
❖2、进行 交通分配 交通流分配 时所需要 的基本数据有:
7
❖ 确定性分配能够较好的反映网络的拥挤性, 随机性分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行选择行为的 随机性,但是要真正地符合路网实际情况, 还有更重要更基本的交通需求的时变性需要 反映出来。
❖ 也就是说,需要一种交通流分配方法能够将 路网上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 交通需求的时变性综合集成地刻画反映出来, 这正是研究交通问题的人们一直积极探索的 领域。
❖ 首先,人们进行了确定性的分配研究,其前 提是假设出行者能够精确计算出每条 路 径 路 的阻抗,从而能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决定, 且每个出行者的计算能力和水平是相同的。 可见确定性分配反映了网络的拥挤特性,反 映了路阻随流量变化的实际,该方法是一次 理论的进步。
5
❖ 但是,进一步研究实际网络中出行者的出行 行为发现,现实中出行者对路段阻抗的掌握 只能是估计而得。因为出行者的计算能力和 水平是各异的,对同一路段不同出行者的估 计值不会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