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叶片气孔的分布文字素材 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2.1.2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依靠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分工协作。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下面了解下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体内容如下: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图为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组成部分的功能:1.细胞壁: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显著特征之一,包围在植物细胞最外面,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细胞膜及其以内结构起支持、保护的作用,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比较“坚硬”。
2.细胞膜:细胞膜是一层极薄的膜,它紧贴细胞壁,在正常的情况下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膜有以下功能:①控制物质的进出;②接受、传递外界信号;③抵御病菌侵入等。
3.细胞质:细胞质是存在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物质。
细胞质内有多种结构;①液泡:在幼小的植物细胞内,液泡小而分散,在成熟植物细胞内,只有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可占细胞体积的90%以下,液泡内充满了细胞液,细胞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此外还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有机酸、蛋白质等,有的液泡还含有色素,使细胞显现不同的颜色。
液泡的功能主要是渗透调节、储藏、消化三方面。
②叶绿体:细胞质中一牡绿色小颗粒,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故含叶绿体的细胞大多呈绿色,一些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叶绿体可转变为有色体,使果实呈现各种颜色。
③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场所,很小,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
4.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小的植物细胞中,细胞核较大,呈圆球形,位于细胞中央,随着细胞的生长和中央液泡的形成,细胞核移到靠近细胞壁的部位,呈半球形或圆形。
细胞核的功能主要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有条件的话,可以自己做实验,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深入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
七年级生物学上、下册思维导图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学上、下册思维导图和知识点第1、2章生命的世界探索生命思维图导航认识生命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考点全解读考点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物种多样性强调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遗传多样性主要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不同,当然也包括生物种间的基因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中要弄清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地球上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但没有最小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生物的特征生物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包括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够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四个基本特征(其实根据后面所学我们应该知道生物的遗产和变异也是其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描述判断属于生物的那个基本特征。
考点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某个生物的环境指的是除了这个生物外其他的所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高频考点,其中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都是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真领悟情景材料(或诗句)的内涵作出正确的选择,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我们也应该能够分辨出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通过生物的结果特征来适应的。
考点四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法是考试的重点,除了熟记实验法的步骤外,我们一定要注意:假设要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或已经获得的知识作出的较合理;设置实验时应注意:a设置对照实验、b设置单一变量(其它条件不能影响实验对象的正常生活)c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结论归纳的正确性(实验结论是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提升)。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4章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思维图导航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考点全解读考点一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有反光镜和遮光器(要使视野变亮,用大光圈、凹面镜、要使视野变暗,用小光圈、平面镜);视野内污点的判断方法是移动玻片、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上,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如果都不动,污点就在物镜上;由于显微镜呈的像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因此我们要把像还原成物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像旋转180°看到的就是物体了;要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时,向一个方向移动标本,视野内物像则向相反方向移动,如玻片左移,视野内物像则右移,因此我们只需要把玻片标本向像所在的位置的那个方向移到就能够把像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倍数乘以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以有:第一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等于第二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文字素材

1.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本专题课标要求和复习建议精题解析例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能在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少和视野最亮的镜头组合是()⑴目镜15×,物镜10×⑵目镜10×,物镜10×⑶目镜15×,物镜25×⑷目镜10×,物镜25×A ⑴⑵B ⑷⑴C ⑶⑵D ⑶⑷[解析] 选C,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时,看见的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⑵放大100倍,倍数最小,⑶放大375倍,倍数最大。
例2、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甲、乙、丙、丁、戊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右边两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要将图1转换为图2,将细胞甲进行重点观察,下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应是()。
甲、转动粗准焦螺旋。
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丙、调节光圈。
丁、转动转换器。
戊、移动玻片。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
C.戊→甲→丁→丙→乙。
D.丁→戊→甲→丙[解析]:应选C。
将图1转换为图2,所观察的细胞甲移到了视野中心且放大了,像变暗了。
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视野中的细胞甲看上去是在左上方,实际观察的实物却是在玻片的右下方。
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比低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要小,应将细胞甲向右下方移动到视野中心,才能再放大观察到,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正确操作是先移动玻片,使所观察的细胞甲移到了视野中心,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中心,再调节光圈使光线暗些,再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象调清晰。
例3、一块完整的肱二头肌属于()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 系统[解析]选C,一块完整的肱二头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肌腱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在肌腹中还有血管和神经等,一块完整的肱二头肌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并具有收缩的功能,所以属于器官。
例4、下列结构中属于植物组织的是()A洋葱叶 B虎克观察到的细胞 C肺癌细胞 D 洋葱鳞片叶的表皮[解析]选D,植物的组织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观察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观察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观察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二、实验器材自制气孔模型、显微镜手机支架、手机、显微镜、透明指甲油、清水、滴瓶、镊子、解剖针、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菠菜叶片、其他各种新鲜植物叶片。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使用自制教具气孔的开闭是在显微状态下进行的,学生观察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耗时。
现有的模型只能帮助学生了解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但不能让学生对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有直观的理解,因此我进行了改进,设计了这样的教具(如图2)。
此装置采用灌水的方法代替吹气,不仅防止了气球的炸裂,还使得模拟的气孔更形象逼真。
用安全套代替普通气球,它材质薄,易伸展,粘贴胶带也不易脱落。
用医用的盐水瓶代替普通塑料瓶,弹性更好,利于水的回流。
另外打包盒和筷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帮助模型形成一个整体。
此装置操作起来简便,只需将它倒立气孔就打开,正立气孔就关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
(二)改进观察的工具由于条件的限制,部分地区目前还用不上数码显微镜。
但是,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使用显微镜手机支架,将手机固定在目镜上(如图3),学生也可以截取到观察的最原始画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利用同频技术,还可将手机中拍摄到的图像传送至多媒体,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既方便又快捷。
(三)拓展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常规的方法是撕取植物的叶表皮,然而有些植物的叶表皮很难撕取,如罗汉松、酢酱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使用指甲油涂抹撕取法来代替常规方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取植物叶片,将无色透明的指甲油均匀涂抹于取材部位上,使其自然晾干3~8分钟左右,用镊子撕下已干的指甲油涂抹层,将其展在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即完成制作。
这种方法是使用指甲油将叶表面气孔的凹凸不平拓印下来,而不必再撕取叶表皮。
七年级上册生物探究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

临澧县第三中学 彭可荣
本课题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实验是在2012苏 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 场布着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的 气孔,但没有设计实验验证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 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情况,本人设计此实验 是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叶 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状况,从而说明了生物在进 化过程中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桂花树叶片和吊兰叶片上 表皮的气孔分布较少,下表皮的气孔分布较多, 而莲藕叶片上表皮的气孔分布较多,下表皮的气 孔分布较少。
自我评价
该实验设计严谨,取材容易,操作简单,实验过 程耗时短,现象明显,通过该实验能使学生获得 直观而真实的感受,使其对该部分知识的认识更 深刻,理解更透彻。所以,对这一实验的提出和 设计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但也有不足之处,有请 各位专家斧正。
实验创新之处 实验中,我利用了生长在陆地的木本植物、草本 植物和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叶片作对比实验,学生 观察到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其叶片上的气孔 分布是有区别的,也更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生物 的结构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 的兴趣。
实验器材
烧杯 温度计 开水 桂花树叶片
吊兰叶片
莲藕叶片
教材编排不足之处
2012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P94---P95, 所涉及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分布有由一对保卫细 胞构成的气孔等知识,仅仅提到了气孔是植物与 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没有让学生了解生长 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的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 是怎样的,不利于第七章第二节绿色植物与生物 圈的物质循环中植物蒸腾作用的讲授。
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第三单元第三章——《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探索之旅》说课文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第三单元第三章——《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探索之旅》说课文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镊子、滴管、清水、吸水纸、解剖针、解剖刀、培养皿、大号注射器、紫鸭跖草叶片、睡莲叶片。
三、实验创新(一)教材中选择菠菜、蚕豆叶片作为实验材料,会受到季节影响,不容易获取到新鲜的叶片。
本实验选择校园中常见的紫鸭跖草和睡莲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效果明显,一年四季均可获得,也能体现水生、陆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从微观角度让学生观察叶片表面确实存在气孔且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存在差异。
作为陆生植物紫鸭跖草,其下表皮气孔数量多于上表皮气孔数量;而睡莲为浮水植物,其下表皮气孔数量少于上表皮气孔数量。
(三)教材内容“试一试”中使用叶片浸在盛有70°C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若有气泡,请比较叶片正面与背面气泡的数目。
上述操作方法不易控制好水温,且观察叶片表面产生气泡效果不明显。
本实验将叶片放入注有清水的大号注射器中,推至针筒至无空隙,用力向下拉动针筒,利用负压法可以清晰观察到叶片上下表皮是否会有气泡产生,实验显现显著,从宏观角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叶片表面确实存在气孔。
四、实验原理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且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上面有许多保卫细胞构成的气孔,可用撕取、刮取的方法将叶片上下表皮做成透明的薄片,并做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以认识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的结构。
将叶片放入注有清水的大号注射器中,推至针筒至无空隙,用力向下拉动针筒,此时针筒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即为负压条件,此时叶片上下表皮会因气压差产生气泡。
学生根据观察到叶片上下表皮产生气泡数量,进而推测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差异。
五、实验教学目标根据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本实验涉及内容要求为重要概念4.2 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次位概念为4.2.3 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细胞 植物组织素材 (新版)北京版

植物组织
由来源相同和执行同一功能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细胞集合而成的结构单位。
对植物组织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侧重于组织的发生,并从形态上说明植物的组织;一是着眼于生理功能上的不同,从生理上说明各类组织。
另外,也有人用细胞类型的分类代替各组织类型。
植物组织的分类,纯系为研究植物体的方便而给予的人为归类。
分生组织
细胞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组织,其衍生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组织。
由于分生组织的活动,使植物在整个植物阶段可以不断地分化出组织和器官。
根据发育时期,细胞的来源、在植物体中的位置及机能上的不同,把分生组织分为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它们共同组成了顶端分生组织。
由顶端分生组织延续下来的维管形成层,是一种侧生分生组织,由它产生次生维管组织。
有些植物,还可在节或其他部位的成熟组织之间,保留着一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称为居间分生组织。
基本组织
构成植物体的基本部分,通常包括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表皮(层)与周皮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避免外界的危害,在其表面都被覆着保护结构(见植物表皮)。
在初生植物体最外层为表皮层及其各种附属物。
周皮是植物体次生加厚时形成的保护组织。
维管组织
包括产生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形成层和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木质部,以及运输营养物质的韧皮部。
有人根据组织的生理功能,将组织分为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吸收组织和贮藏组织等。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必背知识点总结走进生命的世界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也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有生命的物体,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000米,向下11000米,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大豆和普通大豆)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
常见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条河、一个校园等一棵桃树、一群鱼等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的特征:1.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如含羞草、跳舞草等、向光性、向水性)2.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幼鳄由小长大、蜻蜓点水等)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新陈代谢)(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4.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5.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鱼喷水柱换气)6.生物都有遗传跟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种内、种间之间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叶片气孔的分布
一、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气孔的结构,认识气孔在植物维持水循环和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及实验
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重点:
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利用显微镜观察观察临时装片的方法。
三、实验难点:
实验变量的控制,设计一个探究植物叶表皮气孔分布的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实验准备:
1.知识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叶片的结构、气孔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天竺葵、菠菜、白菜、苹果等植物叶片,镊子、培养皿、载玻片、盖玻
片、小刀、清水、滴管、显微镜、尺子等。
3.组织准备:组建4~6人的探究小组。
五、实验类型: 学生分组实验
六探究步骤:
1.各小组分工合作,推进两人分别制作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临时装片,两人做显微镜
的观察实验,两人做实验记录,然后相互调换工作。
2.各小组选择两种植物的叶片,两个同学分别在同一叶片上取上表皮和下表皮,用刀
片切成0.5㎝2的小片,制成临时装片,并在制作的叶片上、下表皮临时装片上贴上A和B标签。
3.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的分布和数量,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不同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比较实验记录表
4.在镜下找到保卫细胞,看看是什么形状。
想一想它是如何控制气体出入的。
5.依据实验记录表,计算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平均数及比列,整理实验数据。
七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每种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分布状况分别是
2.同一植物叶的表皮上,气孔的分布状况是
4.同一叶片的背面气孔数与腹面(上表皮)气孔数的比较结果是
八.交流与讨论
1.根据各组统计汇报的实验结果,讨论上述各种情况下植物叶片气孔的分布规律。
2.讨论保卫细胞是什么形状,它是如何控制气孔开闭的。
3.讨论探究植物叶片气孔分布的意义。
九.说明
1.制作观察气孔的临时装片,应从撕下来的表皮中选择不带叶肉而又透明的部分在低倍镜下观察。
、
2.数视野中的气孔数目时,要耐心细致,反复几次,最后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