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我国职业中毒的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Ab ta t o a ay i o c p t n ie s d o c p t n o s nn c ie t e re n Chn ewe n 1 9 d sr c :T l ss c u ai a d s ae a u a i a p io ig a c d n s r p td i ia b t e 9 8 a n ol n c ol o n 2 0 a d t td h h r ce itc fo c p t n ie s d o c p t n io ig a cd n d p o ie s in i c 0 6, o su y t ec aa tr iso u a i a d s ae a u ai a p s n n c i e t a rv d ce t i n s c ol n c ol o sn f e ie c s frp e e to d c nr lsr tge vd n e o rv n in a o t tae is,t e n t n c p t n ie e d t p re y Mi ity He l ft e n o h ai a o u a i a d sa aa r o t d b nsr at o ol c ol s e h h
方法 : 对近 9年(98 06年 ) 19 ~20 卫生部公布 的全 国职业病报告进行 了统 计分 析。结果 : 1 近年来 , () 我国职业病 发病 例数居高不下 ,98 99年 , 19 ~19 职业病 发病总数较 为平 稳 ,00~20 20 02年职业 病发 病总数明显 上升 ,06年职业病 发病例 数又有 反弹趋 势 ;2 在 各类 职业 病 中, 20 () 职业 中毒始终 占有 很大比例 1 % ~2 %;3 在职业 中毒 中, 3 0 () 慢性 职业 中毒 发病例 数约是 急性职业 中毒例数 的两 倍。 结 论 :1职业 中毒发病趋势与我 国经济发 展和 国家 对职业病 的监 管力度 紧密相关 ;2 完善法 律 () () 法规 、 加大监管力度是防治职业 中毒 的重要环节 。 关键词 : 职业病 ; 职业 中毒 ; 防治对策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关键词】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1 概况1.1 呼吸系统疾病危害人类的严重性[1,2]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世界前5位死亡原因中,在15~59岁人群分别是艾滋病(AIDS)、冠心病、结核病、公路交通意外、脑卒中,而在60岁以上人群则分别是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肺癌。
据2005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我国城市前5位死亡原因中,呼吸系统疾病仍然占据第四位(与2001年报告相同),前5位的统计数据是:恶性肿瘤(126/10万;占22.94%)、脑血管病(117/10万;占21.23%)、心脏病(98/10万;占17.89%)、呼吸系统疾病(69/10万;占12.57%)、损伤和中毒(45/10万;占8.25%);在我国农村地区前5位死因中,高居榜首的是呼吸系统疾病(124/10万;占23.45%),其他分别是脑血管病(112/10万;占21.17%)、恶性肿瘤(107/10万;占20.29%)、心脏病(62/10万;占11.77%)、损伤和中毒(45/10万;占8.47%)。
从以上信息显而易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引起,从而使肺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疾病发病率也在增加。
COPD居高不下,且逐年增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7%)。
1.2 职业危害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均可导致呼吸系统损害,通常可分为三大类[3]:急性(亚急性)损害,如刺激性气体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慢性损害,如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可引起尘肺,长期接触砷、石棉等可致肺癌;变应性损害,如直接接触异氰酸酯类可引起职业性哮喘。
卫生部最近信息,2005年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职业病人5247例,其中,新增加尘肺病人3380例,占总报告病人数的64.42%,职业性肿瘤13例,占0.25%,急性中毒494例,占9.4%,慢性中毒565例,占10.76%,其他职业病人795例,占15.15%。
急性中毒诊治现状与进展

代谢系统
- 轻度 酸 碱 平 衡 紊 乱 ( H C O 5~2 0 3 1 m m o l / L或 3 0~ 4 0m m o l / L, p H7 2 5~ 7 3 2 或7 5~ 7 5 9 ) ;轻度水电解质紊乱 ( 钾3 0~ 3 4m m o l / L或 5 2~ 5 9m m o l / L )轻度低血糖 ( 5 0~ 7 0m g / d L或 2 8~ 3 9m m o l / L)成人一过性高热
肾脏 血液系统
3 0 % 大量 溶 血;重 度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血 症 (> 溶血;明显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血 症 ( ~ 5 0 %) ;凝血异常无活动性出血;贫 5 0 %) 凝血异常并活动性出血;重度贫血, 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 严重肌肉疼,僵硬,痉挛肌束震颤;横纹 肌溶 解 并 发 症; 肌 酸 磷 酸 激 酶 >1 00 0 0 U/ L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2 急性中毒的诊断
2 1 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现病史,判断患者的中 毒情况,针对性的安排毒物检测达到确诊的目的。若出现 常见的系统性疾病难以解释的下列临床表现时,也应考虑 急性中毒存在的可能。 ( 1 ) 突发恶心、呕吐、头昏、呼吸困难、休克等相关 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甚至呼吸心搏骤停者; ( 2 ) 长期服用 3 ) 无明确原 抗精神类药物的患者,病情突然明显加重; ( 因的神经症状,如抽搐、癫痫等; ( 4 ) 无明显原因出现器 官功能障碍,如肝功异常、肾功异常等; ( 5 ) 同一群体在
- 明显 酸 碱 平 衡 紊 乱 ( H C O 0~1 4 3 1 m m o l / L 或 > 4 0m m o l / L,p H7 1 5~ 7 2 或7 6 ~ 7 6 9 ) ;明显水电解质紊乱 ( 钾 2 5 ~ 2 9m m o l / L或 6 0~ 6 9m m o l / L ) ; 明显低血糖 ( 3 0~ 5 0m g / d L或 1 7~ 2 8 m m o l / L ) ;成人持续性高热 - 严重酸碱平衡紊乱 ( H C O 0 m m o l / L, 3 小于 1 p H< 7 1 5 或> 7 7 )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 ( 钾 < 2 5m m o l / L或 > 7m m o l / L ) ;严重低血糖 (< 3 0m g / d L或 < 1 7m m o l / L) ;成人致命性 高热或低热
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 细菌污染 如沙门氏菌属、李斯特菌属、 变形杆菌属、副溶血弧菌属、痢疾杆 菌属等食物中毒
❖ 植物性毒素 如洋金花、乌头、一枝蒿、 马钱子、毒蕈、发芽马玲薯、未煮熟 四季豆、棉籽油、石榴皮等
❖ 动物性毒素 如鱼胆、河豚、海蛰、毒 蛇、毒虫、毒蜂等中毒
毒物类型在城市以酒精或药物中毒为 主,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 灭鼠药中毒等。而农村则以有机磷农药、 灭鼠药和一氧化碳中毒多见。近年来群 体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是毒鼠强、 有机磷农药和有毒气体泄露
2、经消化道食入:
中毒出现较快(因胃肠道吸收需要 时间),症状较重(部分毒物已经 肝脏解毒),常伴有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经皮肤粘膜吸收:
中毒出现的时间最慢(经皮肤吸 收需要耗时),症状最轻(因为皮 肤的吸收率较低),常伴有局部皮 肤的毒物聚积或皮肤损害
4、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中毒出现的时间最快,症状最重, 往往由直接静脉注射方式或动物蛰 咬伤造成
5、肺脏性毒
特点——毒性较强,中毒较快(常 在数十分钟内出现症状),主要表现 为气道粘膜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肺 水肿,往往死于急性呼吸衰竭,常见 毒物如下: ❖ 误吸硫化氢 ❖ 刺激性毒气泄漏
6、心脏性毒
特点——毒性较强,中毒较快,主要 表现为各种致死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左心 衰,往往死于心源性猝死,常见毒物如 下: ❖ 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 ❖ 部分中草药(如川乌、草乌、一枝蒿、 马钱子等)
3、血液性毒
特点——毒性较强,中毒较慢(常在 数小时后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全 身红细胞破坏和凝血机能障碍,往往死 于急性溶血与DIC,常见毒物如下: ❖ 化学品中毒(凡能引起溶血的化学品) ❖ 毒蛇咬伤(如五步蛇、竹叶青、蝰蛇) ❖ 部分毒蕈和中草药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关键词】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1 概况1.1 呼吸系统疾病危害人类的严重性[1,2]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世界前5位死亡原因中,在15~59岁人群分别是艾滋病(AIDS)、冠心病、结核病、公路交通意外、脑卒中,而在60岁以上人群则分别是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肺癌。
据2005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我国城市前5位死亡原因中,呼吸系统疾病仍然占据第四位(与2001年报告相同),前5位的统计数据是:恶性肿瘤(126/10万;占22.94%)、脑血管病(117/10万;占21.23%)、心脏病(98/10万;占17.89%)、呼吸系统疾病(69/10万;占12.57%)、损伤和中毒(45/10万;占8.25%);在我国农村地区前5位死因中,高居榜首的是呼吸系统疾病(124/10万;占23.45%),其他分别是脑血管病(112/10万;占21.17%)、恶性肿瘤(107/10万;占20.29%)、心脏病(62/10万;占11.77%)、损伤和中毒(45/10万;占8.47%)。
从以上信息显而易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引起,从而使肺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疾病发病率也在增加。
COPD居高不下,且逐年增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7%)。
1.2 职业危害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均可导致呼吸系统损害,通常可分为三大类[3]:急性(亚急性)损害,如刺激性气体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慢性损害,如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可引起尘肺,长期接触砷、石棉等可致肺癌;变应性损害,如直接接触异氰酸酯类可引起职业性哮喘。
卫生部最近信息,2005年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职业病人5247例,其中,新增加尘肺病人3380例,占总报告病人数的64.42%,职业性肿瘤13例,占0.25%,急性中毒494例,占9.4%,慢性中毒565例,占10.76%,其他职业病人795例,占15.15%。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进展和新技术应用

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进展和新技术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针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现状和新技术的应用。
一、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现状目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 药物治疗:对于哮喘和COPD等呼吸道疾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例如,短效β2-肾上腺素能药物、长效β2-肾上腺素能药物、抗炎药物等可以缓解症状、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道功能。
2. 物理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呼吸道疾病的物理治疗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吸入疗法可以通过药物雾化吸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呼吸道,起到舒张支气管、改善通气和排痰的作用。
3. 外科手术:对于早期的肺癌患者,外科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切除患者肺部的肿瘤组织,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此外,对于某些严重的COPD患者,肺移植也可以考虑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二、新技术在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呼吸机:呼吸机是一种能够辅助或代替患者呼吸的设备。
它通过气道插管或面罩等方式,将氧气送入患者的肺部,起到支持患者呼吸的作用。
呼吸机广泛应用于重症呼吸道疾病患者,如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 管内隆突术:管内隆突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该技术通过在患者气道内植入隆突器,减少气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
3. 肺干细胞治疗:肺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前沿的治疗技术,适用于某些进行性肺部疾病的患者。
该技术通过将患者自身的肺干细胞提取、培养和再移植,实现肺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
4.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修复或改变患者体内的异常基因,来治疗呼吸道疾病。
例如,对于一些与哮喘发病有关的基因突变,基因治疗可以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来修复这些基因,从而减少患者的症状和发作次数。
呼吸道疾病的职业危害和预防措施

其有效性。
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健康管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 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 。
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和健康 监测,建立健康档案。
对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进行 调岗或妥善安置,避免其接 触有害物质。
加强工作场所的卫生管理, 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企业责任与监管
04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责任
01
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加强通风换气,保证工作场所空气新 鲜。
操作规程措施
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 ,确保员工正确操作 设备和工具。
定期对设备和工具进 行维护和保养,确保 其正常运转。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 作技能。
个人防护措施
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 口罩、防毒面具等。
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维护和保养,确保 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
行举报。
媒体宣传
媒体应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 普及,提高公众对职业病防治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
社会组织参与
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职业卫生公益活 动,提供职业卫生咨询、培训等服 务,推动企业和政府加强职业卫生 管理。
05 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
典型案例介绍
01
02
03
案例一
某化工厂工人长期接触有 害化学物质,导致慢性支 气管炎。
案例二
某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煤尘 ,引发尘肺病。
案例三
某医院医护人员因防护措 施不当,感染呼吸道传染 病。
原因分析
有害物质暴露
工人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 质、粉尘等,导致呼吸道 受损。
工作环境恶劣
部分工作场所存在通风不 良、空气污浊等问题,易 引发呼吸道疾病。
防护措施不足
我国职业病诊治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职业病诊治的现状与对策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更多的职业以及工作岗位出现,各类工作呈现出时间长、强度大的特征。
我国的职业病防治形势较为严峻,且近年来职业病呈现出高发势头,尽管我国已经针对职业病的诊治,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机制,但是当前在诊治职业病方面仍旧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基于此,本文先分析我国在职业病诊治方面的现状,然后将现状作为基础,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病;病情诊断;诊治现状;诊治策略劳动者进入用人单位开展各类工作活动之后,因为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而引发的疾病,就是职业病。
劳动者在诊治职业病的过程中,可以前往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鉴定。
由于以往我国的经济粗放式发展,导致职业病成为现阶段的高发问题,其中的矛盾也较为明显,在诊治职业病方面,存在新的形势以及任务。
要想真正了解我国的职业病诊治情况,就需要对现状进行梳理,为后续给出对策提供依据。
一、我国职业病诊治的现状(一)现行机制较为完善2013年年末,我国正式实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在这一文件之中,将我国境内常见的职业病分为10个大类,在10个大类之中放分别下设细化目录,其中包含的具体职业病有132种。
在诊治职业病方面,我国劳动者在患有职业病的情况下,可以在本人的户籍地、用人单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之中,寻找能够诊治职业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而完成诊治。
如果劳动者在获得诊断结果以后,对结果产生异议,可以向诊治机构所在区域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首次鉴定的申请;如果劳动者不服首次鉴定的内容,可以向原鉴定机构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再鉴定的申请,而能够做出最终鉴定结果的机构,为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
(二)鉴定与诊治时间较长且维权成本高按照我国现有的职业病鉴定流程,根据先后顺序,其环节如下:申请职业病审核、组织鉴定、出具鉴定书、申请工伤认定、鉴定劳动能力、索赔工伤和待遇等,同时需要对职业病进行诊治。
上述所有环节,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1 概况
1.2 职业危害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均可导致呼吸系统损害,通常可分为三大类[3]:急性(亚急性)损害,如刺激性气体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慢性损害,如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可引起尘肺,长期接触砷、石棉等可致肺癌;变应性损害,如直接接触异氰酸酯类可引起职业性哮喘。
卫生部最近信息,2005年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职业病人5247例,其中,新增加尘肺病人3380例,占总报告病人数的64.42%,职业性肿瘤13例,占0.25%,急性中毒494例,占9.4%,慢性中毒565例,占10.76%,其他职业病人795例,占15.15%。
尘肺病病死率9.70%,急性中毒病死率9.92%。
2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
2.1 常见病因大致可分为5类[4]:a. 刺激性气体, 如氯气、光气、氮氧化物、甲醛等;b. 刺激性金属烟尘或烟雾, 如铍、汞、镉、锰等;c. 有机溶剂, 如汽油、煤油、柴油等;d. 有机农药, 如百草枯、有机磷酸酯类等;e. 其他, 如一氧化碳、五氯酚钠等。
2.2 主要致病机制有直接损伤与间接损伤两种机制。
刺激性气体、刺激性金属烟尘或烟雾、有机溶剂等可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坏死、黏液分泌亢进、炎性细胞浸润、气道高反应性、肺水肿、肺泡萎缩、呼衰等,如有机氟聚合物经呼吸道吸入损害肺腑[5];间接损伤主要是通过自由基的毒性或者免疫介导、血管活性因子等发挥损伤作用,如毒鼠强中毒继发缺氧可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百草枯(无论何种途径进入体内都能出现肺毒性)可引起肺水肿及呼吸衰竭或迟发性肺纤维化,其主要致病机制就是通过氧自由基的毒性而完成[7]。
2.3 主要临床表现
2.3.1 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畏光、流泪、咽痛、呛咳、胸闷等,咳嗽可加剧,咳黏液性痰,偶有痰中带血;体征有眼结膜、咽部充血及水肿;双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湿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延伸或边缘模糊。
2.3.2 呈哮喘样表现症状以哮喘为主,呼气时尤为明显,有咳嗽、胸闷等;体征有两肺弥漫性哮鸣音;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
2.3.3 化学性肺炎有三种类型即中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过敏性肺炎。
中毒性肺炎主要表现有呛咳、胸闷、气急、咳痰等,可有痰中带血;体征有轻度紫绀、双肺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
表现为双侧中、下肺野可见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
吸入性肺炎是因误吸液体性化学物如碳氢类化学物所致肺炎,症状有剧烈呛咳、胸痛、痰中带血或铁锈色痰、呼吸困难、乏力、发热;体征有肺实变体征(叩诊音浊音、语颤增强、呼吸音异常),可有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云片状或结节状模糊阴影,从肺门向外扩散,以右侧中下肺区多见,少数可并发渗出性胸膜炎。
过敏性肺炎多因吸入高浓度有机粉尘抗原4~12h后发病,症状有发热、干咳、胸闷、气急,也可咳黄色痰或胶冻样痰,可痰中带血,还可有乏力、四肢酸痛等;体征有紫绀、双肺细湿啰音;胸部X 线表现为中下肺野弥散性细小、边缘模糊结节状阴影或片状间质性浸润。
2.3.4 化学性肺水肿有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又可分为局限性、弥漫性)。
间质性肺水肿症状有较明显的胸闷、呛咳、咳痰、气急;体征有双肺呼吸音减弱,可无啰音;胸片表现肺纹理增多、肺门阴影增宽、境界不清、双肺散在小点状阴影,肺野透明度减低,常可见水平裂增厚,有时出现支气管袖口征和(或)Kerley B线。
急性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症状有咳嗽、咳痰、气急;体征有散在性湿啰音;胸片表现单个或少数局限性轮廓清楚、密度增高的类圆形阴影。
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症状有剧烈咳嗽、咳大量白痰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体征有紫绀、双肺满布湿啰音;胸部X线表现双肺野有大小不一、边缘模糊的粟粒状、小片状、云雾状阴影,有时可融合为大片状阴影,或呈蝴蝶状分布。
2.3.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8,9]症状有呼吸极度困难,多有烦躁、焦虑、多汗等;体征有呼吸大于28次/min、紫绀或(和)有呼吸窘迫、呼吸音减弱、可有干湿性啰音等;胸部X线表现双肺广泛多数呈融合的大片状阴影。
病理上可分为渗出期、增生期、纤维化期三期,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进行性(顽固性)低氧血症。
2.3.6 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部分病例肺水肿基本恢复2周左右,又发生咳嗽、胸闷、进行性呼吸窘迫症状;体征有紫绀、双肺有干、湿啰音;少数有肺纤维化。
2.4 诊断主要依据与要求
2.4.1 诊断主要依据最重要的是要有确切的职业接触史,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依据,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与检测、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均可为明确诊断提供强力的佐证。
2.4.2 诊断原则与标准[4]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 73-2002)已于2002年6月1日起实施,按此标准规定诊断原则是: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的职业史,较快出现呼吸系统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凡出现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胸部X线无异常表现者不属于中毒,而被称之为刺激反应,但须引起重视,需要留观,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迟发性病变,避免由于处理不当而加重病情,如光气、氮氧化物等毒物就可能引起迟发性肺水肿。
按照GBZ 73-2002诊断分级标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分为轻、中、重三级,凡具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或呈哮喘样表现之一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凡具有急性支气管肺炎或急性间质性肺水肿或急性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或急性吸入性肺炎表现之一者,
可诊断为中度中毒;凡具有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或中央性肺泡性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窒息或猝死或并发严重气胸、纵隔气肿或严重心肌损害等表现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及时、准确的动脉血气分析是分级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轻度中毒一般无低氧血症或偶有暂时性轻度低氧血症(PaO2≥60mmHg即8kpa),中度中毒常伴轻度低氧血症(PaO2 60~80mmHg即8~10.7kPa),或有短暂性中度低氧血症(PaO2 60 ~41 mmHg即8~5.5kPa),重度中毒伴有重度低氧血症(PaO2≤40mmHg即5.3kPa);在区分肺水肿与ARDS时,引入了氧合指数(PaO2/FiO2)重要概念,氧合指数≤300mmHg即40kPa是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或中央性肺泡性肺水肿的诊断起点,而氧合指数≤200mmHg即26.7kPa是ARDS诊断起点。
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处理原则与主要措施
3.1 现场救治强调加强个人防护及迅速、安全脱离现场是前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重点,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及有效处理是难点。
眼、皮肤污染者应及早、彻底清洗;有特效解毒剂的应及早使用,如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应及时使用阿托品、氯解磷定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防窒息发生,必要时要果断进行心肺脑复苏。
3.2 合理氧疗[7,10,11]原则上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给氧方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纠正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应维持在80mmHg即10.7kPa以上)、改善组织缺氧、保护好重要脏器功能。
文献报道吸氧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鼻导管或鼻塞吸氧、简单面罩吸氧、空气稀释面罩吸氧、双重单向活瓣面罩吸氧、加贮气囊面罩吸氧、氧帐吸氧、高压氧等;轻中度缺氧者可用鼻导管或鼻塞吸氧(氧气流量2~6L/min);重度缺氧者应用面罩给氧;呼吸衰竭者应用机械通气,对ARDS可应用高频通气(HFV)或反比通气(IRV)或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而PEEP 是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