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后结构助词“地”的使用
工作心得:法律语言中助词“的”、“地”、“得”的使用区别

工作心得:法律语言中助词“的”、“地”、“得”的使用区别“的”、“地”、“得”三字念“de”(轻声)时,都可以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中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它们之间的使用区别本是语言常识,但是当前在公文写作和各类媒体中使用错误的频率却很高。
本文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为例证,分析三者在法律语言中存在的表述和使用差别。
一、法律文件中“的”、“地”、“得”的使用就单个汉字而言,在新华字典里,“地”字有2个读音,分别是“di”(去声)、“de”(轻声),轻声“de”仅有结构助词一个义项。
“得”字有3个读音,分别为“de”(阳平)、“de”(轻声)、“dei”(上声),轻声“de”也仅有结构助词一个义项。
“的”字有3个读音,分别为“di”(阳平)、“di”(去声)、“de”(轻声),而轻声“de”有两个义项,除作为结构助词之外,还有常见的用法即作为代词使用,如在阐释一罪或无罪的多种情形时,多用“的”字的代词表达形式,如刑诉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同为结构助词,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字出现次数最多,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轻声“de”都是作为结构助词,以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为例,“的”字共出现了1168 次,作为结构助词有889次,“地”字出现了38次,作为结构助词有6次,“得”字出现65次,作为结构助词有0次。
(下文中如未说明,出现的“的”、“地”、“得”都是指结构助词)二、“的”、“地”、“得”的常见错误使用在公文写作和各类媒体中经常出现“的”、“地”、“得”三字之间使用混淆不清的问题,甚至出现以“的”字贯穿全文,从不区分“的”、“地”、“得”的现象,这里将几种常见的错误列举如下,希望引起注意,并有效避免错误的出现。
朝鲜语状语词尾“■”与汉语结构助词“地”之比较

词“ ” 地 在各 自的语 言中又 都是典 型 的状语标 志 。它
朝 鲜语 的状 语 词 尾 “1 在 汉语 中经 常对 应 于 结构 助 词 “ ” 7” “ ” 7” l 地 。“1 与 地 的主 要 功 能是 , 前 面 的成 分 结 合 以 后 成 状 l 与 语, 并修 饰 其 后 的 谓 词 性 成 分 , 是 它 们 的 共 同特 点 。 它 们 的 不 同点 是 “ ” 能 用 在 谓 词 性 成 分 之 后 , “ ” 可 以 这 只 而 地 则 用在 谓 词 性 成 分 和 体 词 性 成 分 之 后 , 者之 间 有 一 定 的对 应 规 律 。 两
母 亲 用 干 涩 的
直是朝 鲜语 教学 ( 针对 母语 为汉 语 的外 语 教学 ) 指
和朝 汉翻译 等应 用 领域 要解 决 的一个 重要课 题 。
州” 对应 于“ 固执 地 ” 在 例 ,
在朝 鲜 语 句 子 中 , 一般 靠 词 尾 基本 上 就 能判 断 出一个 语 言成 分 与 其 他 语 言 成 分 的语 法 关 系 。 比 如 , 鲜语 的状 语词 尾 “ , 的主要 功能 是 与前 面 朝 州” 它 的成分 结合 以后 成状 语 , 修 饰其后 的谓词性 成分 。 并
( ) 叫q 1q 丑
4. ①
典型 的粘 着语 , 汉 语 则 属 于孤 立 语 。朝 鲜 语 是 形 而
态变化 比较 丰富 的 语 言 , 语 法 意 义 主要 是 靠 丰 富 其 的词尾系 统来 表示 , 汉 语 则 缺 乏严 格 意 义 上 的形 而
州 巷 世鼍 鼍 o 奴 1
这是 它们 的共 同特 点 , 以经 常形 成 朝 汉 语 的 这种 所
对应关 系 , 但两 者 之 间 也有 一 些 区别 。本 文 的 主要 目的在 于先指 出 它们 之 间 的异 同 , 后 在 此 基 础上 然
“的、地、得”用法

主谓宾与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语前状谓后补,的定地状得后补,这些标志要记清。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日常工作中,常会有人提到“的”“地”“得”用法的问题,不少学生对“的、地、得”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作业自然会在“的”“地”“得”用法上出错,并且屡改屡犯。
大家都知道,“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各不相同。
一、“的、地、得”用法记忆小窍门——“的、地、得”用法口诀大家都知道,”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用对“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规范“的、地、得”的用法,并易记好懂,容易掌握,在此提供一组用法口诀供大家参考。
(一)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二)“的、地、得”快板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的地得的用法

你会正确使用“的”“地”“得”吗?在普通话里,“的、地、得”用作助词时都念轻声“de”,但在书面语言里必须写成三个样子,写法截然不同,不少同学难以区分它们,使用时往往会张冠李戴。
很多老师在教同学们分辨这三个“de”的用法时,可能会告诉大家,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可同学们对“定语”“状语”“补语”这些过于抽象的专业术语并不能完全掌握,所以当再次碰到这三个“de”时仍会搞混。
那么,有没有通俗易懂的方法可以使同学们快速辨别“的、地、得”的用法呢?其实是有小窍门的。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三个“de”的典型例子分析:1.早上,我小心翼翼“de”(地)把鸡蛋放进装满泡沫的盒子里。
解析:“de”字后面“把鸡蛋放进装满泡沫的盒子里”是一个动作的过程,表“干什么”,所以应该用“地”。
2.玉兔趴在草地上,耳朵竖“de”(得)长长的,眼睛瞪“de”得大大的。
解析:玉兔耳朵竖着,眼睛瞪着,后面“长长的”“大大的”表程度——“怎么样”,所以应该用“得”。
3.自由自在“de”(的)小蝌蚪在小溪里游来游去。
解析:这里“de”字后面“小蝌蚪”是名词,表“什么”,所以应该用“的”。
4.小蝌蚪在小溪里自由自在“de”(地)游来游去。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和上一题相似,但这里“de”字后面“游来游去”是一个动词,表“干什么”,所以应该用“地”。
5.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像是热烈“de”(地)谈论着什么,谈“de”(得)不亦乐乎。
解析:第一个“de”字后面跟“谈论着什么”,“谈论”是一个动词,表“干什么”,所以用“地”。
第二个“de”字后面跟“不亦乐乎”,“不亦乐乎”是用来修饰谈论的程度,表“怎么样”,所以应该用“得”。
6.蔚蓝色“de”(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解析:这句中“de”字后面的“海洋”是个名词,表“什么”,因此该用“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非常易记的口诀:三个de,怎么用,看看后面跟的啥。
语法及“的地”用法

语法及“的地”用法细解1、事例:钥匙“啪”地一声就断了。
解析:这里必须用“地”字。
就如同:某人“啪”地一声砸断了砖头。
前者表达“断”这个动词的状态(状语),后者表达“砸”这个动词的状态(状语),总之判断为用作动词状语功能的助词,都得用“地”,也可以理解为,状语之后,都得用“地”。
“钥匙”是主语,“断”是谓语,“‘啪’地一声”是状语。
状语:用在谓语前,用来修饰谓语的部分。
谓语:一般为动词,如“他吃饭”,“吃”就是谓语,“他”是主语,“饭”是宾语。
2、有些貌似状语,实为定语后面的助词,需要辨别。
比如:“我们一定要给予狠狠的打击”“打击”二字看似是动词,实则已经被名词化了,在句子中作为宾语出现。
前面的修饰词及助词就已经成为定语,凡定语的助词都要用“的”。
“给予”是谓语。
“狠狠的”是定语。
定语:用于名词前,修饰名词,无论这个名词是主语还是宾语。
3、事例:真的很喜欢。
解析:这里必须用“的”,这里省略的判断词“是”或者“不是”,判断词相当于等号或者不等号,所以其前后的语法成份全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质的词组。
所以“真的”就成了一个相当于名词“的”字结构。
在口语中,省略主语或者省略谓语的句式比较多,却不影响交流,因而进入书面语也是允许的。
判断词句子的谓语,正是判断词自身,所以判断词前面的成分再复杂都可以统称为主语,判断此后面也都可以统称为宾语。
4、补语:在谓语之后修饰谓语。
5、许多所谓名词有时以“的字结构”来充任。
如:爱学习的就容易考上最棒的。
解析:“爱学习”本身是个动宾词组,加上“的”字就变成了一个相当于名词“的字结构”,也就是和“的”字组合而成的相当于名词的结构,可以当做名词使用。
后面的“最棒的”也是名词,只不过是做了宾语。
“爱学习”可以相当于某学霸,“最棒的”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
再如,红的最好吃,裂了口的有毒。
里面“的字结构”无论复杂还是简单,全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名词,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
“的”“地”“得”

按:可能很多人都记得,早些年,“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区分很细,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定语后面用“的”,状语前用“地”,补语前用“得”。
这种区分一度很流行,许多人把它们当作讲课的好材料。
可是,这种情况在1984年出现了变化。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公布。
在这个提要中,把结构助词“的”“地”合为一个“的”字,这个规定随后在中小学课本里得到实施。
在此之前,较早提出将两个字合并的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始作俑者!),他的理由是,这两个字并没有区分意义的作用,而且,的地不分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小而顽固的问题”。
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意见,反对合并。
因此,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里,对这两个字的合并专门强调了一下,声明不是硬性规定,首先,是提倡不分,但愿意分的尽管分,这就是说,提倡合而为一,不愿合的你还按原来的分开用也行。
从那以后,报上对这两个字就不再特别要求了,大家看报上不分了,也就跟着松下来了。
不过,我要告诉各位学子,你写出来的文字,许多情况下是给比你年长的专家、领导看的,而这些专家、领导,在语言方面,都受过良好的训练。
若他们看到你写的材料,连“的、地、得”都分不清,他们会认为你做事不认真,基本功太差。
他们一生气,后果就很严重。
百家会诊编者附言(结论)本次讨论,众说纷纭,头绪比较多。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地”问题的复杂性。
在众多的观点中,我们想清理出几条可作为“公约数”的原则,作为运用“的”“地”的实用指南。
1.“的”“地”分工比不分要好,利于表达的精密化。
2.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肯定用“的”。
3.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不一定用“地”。
4.充当谓语的状中结构,中心语是动词的,基本上用“地”,极少用“的”;中心语是形容词的,有的用“的”,有的用“地”(程度副词作修饰语的大多用“的”)。
5.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原“状中结构”(是否已经转化为定中结构暂不作结论),倾向于多用“的”少用“地”。
浅谈结构助词的读音意义搭配功能和应用

浅谈结构助词的读音意义搭配功能和应用结构助词是汉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成分,它在句子结构中扮演着连接词语、衔接句子、调节语气和语调等多种功能。
在汉语学习中,结构助词的掌握和应用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结构助词的读音、意义、搭配、功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浅谈,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结构助词的读音结构助词作为汉语中的语法成分,读音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在汉语中,结构助词的读音通常是轻声读,在口语表达中很少会重读结构助词,这是因为结构助词通常用来连接词语或者调节句子语气,重读会使语言显得拖沓和不自然。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读者应该尽量保持结构助词的轻声读音,以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
结构助词在句子结构中起着连接词语的作用,衔接句子的作用和调节语气的作用,因此有着丰富的意义。
结构助词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和连贯,能够将各个词语或句子段落连接在一起,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完整和准确。
结构助词还可以调节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情色彩。
结构助词在语法上有着一定的规范和搭配,比如“了”、“的”、“地”等结构助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搭配规律。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读者需要了解每个结构助词的搭配规则和用法,才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结构助词。
“了”结构助词通常用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发生过,而“的”结构助词则通常用于修饰名词,表达名词的属性或者特征,“地”结构助词则通常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使其成为状语。
了解结构助词的搭配规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这些结构助词,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结构助词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在所有的句子结构中都会出现结构助词的使用。
在阅读和听力理解中,掌握结构助词的应用规则是理解和理解语言内容的重要基础。
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正确地使用结构助词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读者需要注重结构助词的应用,不断积累和巩固结构助词的使用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作者:杨世君来源:《出版参考》2017年第03期摘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书稿中经常存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问题,编辑在修改时也会遇到一些困惑,有时甚至编辑自己也弄不清该用哪一个,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本文梳理了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用法区别,并针对一些典型的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及容易混淆的地方,旨在通过这样的总结分析,共同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提高编校质量。
在编辑加工稿件过程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错用问题比比皆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例行的图书质量抽查中,被抽查图书存在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错误的也不占少数。
看似人人都会用的“的、地、得”,在编辑加工实际工作中却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下梳理。
“的、地、得”三个字据《现代汉字学》统计,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
其中“的”字位居全部汉字的榜首。
结构助词“的、地、得”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读“de”,所以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它们的读音是没有区别的。
可是,当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就容易把它们搞错。
事实上,它们在书面语中各自有各自的位置,不能“站错队”。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1.“的”的语法意义结构助词“的”的基本的语法意义是定语的标志,用于“定+中”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中。
如“我的书”“漂亮的衣服”等。
除此之外,结构助词“的”字还有其他用法:其一,“的”字短语,即附着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主谓短语等之后组成的短语。
“的”字短语也是名词性的。
如“今天的”“他的”“绿的”“走着的”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定+中”结构的省略式。
其二,煞尾词“的”,煞尾词“的”一般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肯定、疑问、否定的语气。
如“这件玉雕作品是用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的”,等等。
另外,煞尾词“的”也可用在某些词组后,表示某种情况、原因,以及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性状语与非描写性状语
1)描写性的状语:
①在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状语:
此类状语的作用在于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表情、姿态以及形之于外的心理活动,即此类状语所描写的一般是人可以感知的,多出现于文学作品。
主要有:
形容词(短语)激动、美滋滋、兴奋、愉快、很大方
动词(短语)犹豫、怀疑、踉踉跄跄、(像)…一样
固定短语热情洋溢、大摇大摆、兴高采烈
副词公然、暗自、偷偷、私自
此外,主谓短语也可以充任描写动作者的状语,如:
他脸色阴沉地说……。
②描写动作的状语:
此类状语作用是对动作的方式等进行修饰描写,主要由以下词语充任形容词(短语)快、彻底、仔细、草草、慢慢、积极
象声词淅淅沥沥、哗哗、呜呜、怦怦
动词(短语)来往、来回、不住、不停
数量(短语)一把、一勺一勺、三拳两脚
名词(短语)[历史、主观主义、大声、快步]
固定短语滔滔不绝、斩钉截铁、当面锣对面鼓
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一直、断然、忽然、陆续]
③两类描写性状语都包含形容词、动词及固定短语,但功能作用很不同:
②描写动作的,主要描写动作进行的方式、状况等;
我们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热烈地欢迎我们。
他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
①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心情、态度、姿态、表情等等。
他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真的吗?”
小李尴尬地点点头。
他犹豫地问:“这个办法行么?”
其次可从结构上加以区别,描写动作的状语,有时可以变换成对动作的表述,描写动作者的状语一般不能进行这样的变换;
小朋友热烈地欢迎我们。
---对我们的欢迎很热烈。
他把房间彻底打扫了一下。
—把房间打扫得很彻底。
他高兴地对我说。
≠他对我说得很高兴。
妈妈温和地看了女儿一眼。
≠看女儿看得很温和。
2)非描写性的状语:主要是从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目的等方面对句子、谓语成分或动词、形容词加以限制,无描写作用。
①表示时间:主要由时间词、副词和介词短语充任。
时间词:今天、上午、三点……
副词:已经、早、就、才、从来、永远……
介词短语:从…起…、自/打/在/从/于……
②表示语气和估计:主要由副词充任,如
明明、的确、难道、简直、幸亏、居然、偏偏、究竟、差不多、千万、何尝……
③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由介词短语充任。
[目的] 为/为了……
[依据] 按/据/由/照/依/拿/从/根据……
[关涉] 关于/就……
[协同] 同/跟/和/与……
④表示处所、空间、路线、方向:由处所词语和介词短语充任。
[处所和空间] 上、左边、屋里、地上、在/于/当……
[方向] 朝/向/往/照……
[路线] 沿(着)/顺(着)/打/从/通过/经(过)…
⑤表示对象:由介词短语充任,eg.
对/给/跟/和/于/照/为/同/替……
⑥表否定、程度、重复、范围、关联:由副词充任。
[否定]不、没(有)、甭、别……
[程度]很、十分、非常、更、最、特别。
有点儿、稍微、颇、太、还、比较……
[重复]又、再、还、重、也……
[范围]都、全、一概、净、只、就、仅仅、唯独、光、不过、统统……[关联]就、也、都、还、又……
状语后结构助词“地”的使用问题
一.非描写性的状语后一般不能用“地”。
第二天他起得很早。
(时间)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
(处所)
我们都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着。
(目的)
大家对这个节目没有兴趣。
(对象)
观众的确喜欢这个节目。
(语气)
今天大家都来上课了。
(范围)
昨天不是星期二。
(否定)
双音节程度副词后一般不用“地”,但强调其修饰作用时可用“地”。
这个决定非常地英明。
小妹今天格外地高兴。
二描写性的状语绝大多数后边可以用“地”。
(一)描写动作者地一般都要加“地”。
1、形容词(短语)
她大方地伸出手来。
妈妈激动地说:“你太让我感动了”。
大家都在会场外静静地等待着。
2、动词(短语)
丈夫一见便吃惊地问:
老人抱歉地笑笑。
鸟儿在半空中一动不动地停着。
3、主谓短语和固定短语
他声音肯定而坚决地说:
小王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有时,描写动作的固定短语后也可以不用“地”,但将不再充任状语,整个句子成为连动句或两个分句(中间加逗号)。
我昏头昏脑地在街上乱走。
我昏头昏脑(,)在街上乱走。
老人无可奈何地回家去了。
老人无可奈何(,)回家去了
“像……似地”因已包含“地”,所以后面不再用“地”,“像……一样”后“地”可用可不用。
其他描写动作者的状语一般也要用“地”。
雪大片大片地往下落着。
他抓起电话,粗声大气地问:
(二)描写动作、状态变化的状语,用不用“地”,情况比较复杂。
多数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以及主谓短语、固定短语、象声词、数量短语,用不用“地”是自由的,一般情况下不用,加强其描写作用时才用。
1.形容词:作状语与形容词的音节有关。
单音节形容词后一般不能用“地”。
“真”作状语时为了加强描写作用可用“地”,“猛”作状语要用“地”。
多数双音节形容词可用“地”也可不用。
有的形容词总是描写已经发生的动作,后面要用“地”。
大夫清楚地写了两个字:手术。
他模糊地听见有人在喊他。
重叠式形容词表示已然动作时,一般用不用“地”也是自由的,如果被修饰的只是一个单音节动词,一般要用“地”。
她回身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大家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
他一边穿衣服,一边慢慢地问
形容词短语后一般要用“地”,但有的“很+单音形容词”用不用“地”都是自由的。
他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家人。
这件事很快(地)传开了
2.动词作状语后面用不用“地”一般是自由的。
拖拉机在田野里来回(地)奔驰。
老人唠唠叨叨(地)说个没完。
有的不能用“地”,如“很少、很难”。
“不住、不停”以及动词短语后一般要用“地”。
有些双音动词修饰某些动词,形成了比较固定地组合,一般不用“地”,如“联合发表、补充说明”。
3. 固定短语一般用不用“地”都是自由的。
自上而下(地)动员按部就班(地)往下学
4.名词(短语)后一般要用“地”,“快步、大声”之类名词短语后不用“地”。
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我们头上。
总是形式主义地做事情。
护士快步走了过来。
5.数量短语后不用“地”。
几百人一下子涌出来。
重叠式数量短语用不用“地”都是自由的。
他一趟一趟(地)往家里提水。
6.多音节象声词后用不用“地”是自由地,单音节地一般用“地”。
咯咯(地)笑了起来
外面“砰”地响了一声。
碉堡轰地被炸开了。
7.充任描写性状语地副词后用不用“地”多数也是自由的,但以不用“地”为多。
单音节副词后不能用“地”,“亲自、亲手、亲眼”等副词后也不能用。
暗暗(地)得意逐渐(地)了解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