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风病
论《内经》五藏风

・
学 术 探 讨
・
论《 内经》 五藏风
周 昱 畅 周 昱 上 赵 国 惠 吴 航 , , ,
(. 1 成都 中医药大 学基础 医学院 2 0 0 9级硕 士研 究生 , 四川 成都 6 0 7 ; . 1 0 5 2 大连 海 王星辰 医药有 限公 司长春 分公 司, 吉林 长春 10 0 ) 3 0 0
须 建立在 中 医学 的认 识 论 和方 法 论 体 系 的基 础 上 ,
驭繁 的指 导作 用 , 取得 了显著 的成 效 , 进 了中医 并 促
临床 医学 的发 展 与提 高 , 有 实 际 意 义 。这也 是 中 具 医脏 象学 说不 能被西 医解 剖生 理学 取代 的原 因。生 理功 能构 相是 从整 体 功 能 上进 行 的逻 辑划 分 , 出 超 了形 态学 划分 的范 畴 , 中 医学 整体 观 念 的具 体 运 是
机体 免疫 等功 能 ; 系 主要 涵 盖 了植 物神 经 及神 经 肝
调 节等 功能 ; 系涵盖 了血液 循环 及 中枢神经 功能 ; 心 肾系 主要涵 盖 了 泌 尿 、 殖 系 统 及 内分 泌 等 功 能 。 生 这 种划 分方法 立 足 于诸 多 生理 功 能 外在 表 现 的“ 相 关 性 ” 从 “ 诸 内必形诸 外 ” , 有 逆推 出 “ 诸 外必 根诸 有 内” 从 外在 的 “ ” 相 ) 测 内在 的 “ 质 ” 解 剖 , 象 ( 推 形 ( 器官 ) 。然 而 , 由于机 体 生 理功 能 的 复杂 性 , 节 的 调 多态性 , 得 内在 的解 剖 器官 与 外 在 的功 能 表 象 使 关系错 综 复杂 , 通过 生 理 功 能构 相 划 分 的 系统 与 内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文献

中风文献中风病长期以来由于在病因学上有着不同的理论,从而导致在治疗上的不一致。
《内经》对本病虽有记述,但较分散而不系统,名称又不统一,以致后世理解不一,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述,治疗方法也各异,有主张以祛风为法,有推崇活血为主,又有力主清热泻火或化痰等等,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和分治方法,所以冉雪峰先生在《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一书中提出:“中风病在中医学理上,实为一大疑问,只缘名义乖错,遂令事实混淆,举凡昏瞀卒仆,斜不遂等证,统谓之中风。
”现在我们试图通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对脑的论述和中风病理论的不同认识看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发展的一些变化。
1 中医有关脑的认识中医现存的第一部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与中风病的关系,但其理论内容也常涉及中风病的一些病理及临床表现。
解剖方面《内经》已观察到脑位于人体之首,寄居于头颅骨内,由髓汇聚而成。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
”指出了脑上抵颅盖,下至风府穴,这一部位实际上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风府穴以下脊骨内之髓,称脊髓,脊髓经顶后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脊髓,明代李蓇在《医学入门》中更明确指出:“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
”此外《内经》还观察到神经系统“椎体交叉”的客观事实,如《灵枢·经筋》云:“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上交。
”清代医家王清任发《内经》之旨,更加明确指出:“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交叉之义。
”生理功能方面1.2.1 有统领诸神之用《内经》首先提出了脑总统诸神,其所谓“头者精明之府”,意指脑为精髓和神明汇聚,总统神、魂、魄、意、志诸神。
1.2.2 主十二官脑为元神之府,主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上连于脑,下络五脏六腑。
《内经》云:“心主十二官。
黄帝内经关于风湿的句子

黄帝内经关于风湿的句子1.风者,百病之始生也。
2.邪风所胜,则为风痹。
3.风痹者,其痛不可胜言也。
4.风湿相搏,循经而下,名曰风湿。
5.风湿者,身尽苦楚也。
6.风虽藏于肝,邪入为风湿,害之病。
7.寒湿相搏,名曰寒湿。
8.风寒湿气相搏,名曰风寒湿。
9.病有所同,而病名不同,风湿与寒湿名异而为一类也。
10.风寒里深入肌肉则重,风湿里深入骨骼则久。
11.风寒与湿气袭人,多在六经所聚之处发病。
12.风湿循经,入络脉,避骨髓,不可问也。
13.风、湿之留于肌肉者,身痛不能动,名曰拘挛。
14.拘挛后,病者一身肌肉拘急,筋脉不利,名曰痹。
15.痹之始发,常为留舍。
16.高气变化,人之喜怒,五藏六府,皆有所闻,或为病也。
17.病雨湿者,初温而后冷,故上痹属阳明,下痹属少阳。
18.上下中皆痛者,以其风湿并痹也。
19.痛而胀者,阳气气结成湿也。
20.病不治而止,名曰痛风之病。
21.风湿病是由于邪气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肌肉活动受限。
22.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风湿病的“蓄积”理论,认为风湿病是由于湿邪在体内蓄积所致。
23.风湿病可以导致关节的变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4.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风湿病的预防措施,如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受湿、保持适度的运动等。
25.风湿病的治疗应该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
26.黄帝内经中对于风湿病治疗的原则是“祛风、除湿、活络、通脉”。
27.风湿病的病因主要与外邪入侵、体质虚弱、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28.风湿病发作时可以出现全身关节酸痛、肌肉麻木、运动受限等症状。
29.黄帝内经中强调对风湿病的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0.风湿病可以通过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艾灸等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31.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风湿病的经验方药,如桂枝茯苓丸、温肾扶正汤等。
32.风湿病的预后与病情的轻重、治疗的及时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内经》内风理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内经》内风理论及其对后世影响吴建林(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摘要】本文分析了《内经》对风气内动病机理论的相关论述及理论涵义,并阐释了对后世内风理论的影响。
认为“内风”证候的产生多责之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肝气血阴阳失调、肝木失其条达冲和之性,动而为风。
临床上可分为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热极生风、肝阳化风四类,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脏,亦与肾脏有密切联系。
风气内动常出现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直、肢体麻木、肢体抽搐等症状。
治法则因产生“内风”的原因不同而有差别,但不外柔肝育阴、滋阴养血熄风、平肝降逆、清热等,方药则与治法相应。
风气内动是以震颤、抽搐、麻木、眩晕、摇摆不定等类“风”变化的一种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风气通于肝”,说明内风的产生与肝的关系密切。
因此,风气内动又称为“肝风内动”。
“其形成的原因很多,传统认识一般概括为四种:热邪炽盛、燔灼肝经之热极生风;阴虚阳亢,风阳上扰之肝阳化风;阴液亏虚、筋脉失养之阴虚风动;血液亏少而致筋脉失养之血虚生风等[1]。
“内风”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内经》关于“内风”的有关理论,并为后世“内风”病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内风”学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内风理论体系的雏形。
1《内经》对风气内动理论的阐释“内风”一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指的是入房时汗出,感受风邪,即为内风[2]。
《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内风”实指外来风邪,与现在说的“内风”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黄帝内经》之后的许多医籍也通常沿用此说法,如晋代医家皇甫谧、元代医家滑寿均持相同观点。
医著《读素问钞·病能》中就“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一句,指出:“内耗其精,外开腠理,风因内袭,曰内风”。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简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诸冷收引,皆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
凡病气而致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正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诸冷收引,皆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
凡病气而致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脾的原因。
诸热瞀(mao)瘛(chi),皆属于火。
凡热病而致视物昏花、肢体抽搐,是火的原因。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疼痛、瘙痒、仺疡,是心的原因。
诸尽固泄,皆属于下。
凡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病在下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患喘逆呕吐,病在上焦。
诸禁鼓粟,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凡口噤不开、冷战、口齿叩击,是火的原因。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凡痉病,颈项强急,是湿的原因。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凡气逆上冲,是火的原因。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凡胀满腹大,是火的原因。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凡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是火的原因。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凡忽然发生强直的症状,是风的原因。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凡病而有声如肠叫,在叩诊时如敲鼓声,是热的原因。
诸病胕肿疼酸恐惧,皆属于火。
凡浮肿、疼痛、酸楚、恐惧不安,是火的原因。
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凡转筋挛急,排除的水液浑浊,是热的原因。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冷。
凡排出的水液清亮、严冷,是冷的原因。
诸呕吐酸,暴住下迫,皆属于热。
凡呕吐酸水,或忽然急泄而有窘迫的感觉,是热引起的。
《黄帝内经》中至真要大论七十四中有关病机的描叙如上。
虽说前人总结的并不是十分全面,但是在治疗很多疑难病症的时候,用前人的这些观点往考虑,你会豁然开朗。
综合以上十九条病机于临床,可以说明如下几个种别的症状的诊断标准:一、五脏病机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卷四十 疠风门] 叙疠风为病
![[卷四十 疠风门] 叙疠风为病](https://img.taocdn.com/s3/m/7e670b70f46527d3240ce095.png)
[卷四十\疠风门] 叙疠风为病内经曰风气与太阳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卫热腑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卷四十\疠风门] 疠风治法内经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间故汗出百日旺注泄卫气之怫热刺骨髓汗出百日泄荣气之怫热凡一百日须眉生而止针怫热屏退阴气内复故多汗出须眉生也灵枢云疠风者数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勿食他食以犯其病[卷四十\疠风门] 论疠风属肺生虫属木皆血热之病病机云内经云脉风成为疠俗云癞病也先桦皮散从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浆穴七壮灸疮轻再灸疮愈三灸之后服二圣散泄热祛血中之风邪戒房室三年病愈药灸同止述类象形此治肺风之法也然此疾非止肺脏有之以其病发于鼻俗呼为肺风也鼻肿准赤胀大而为疮乃血随气化也气既不施则血为之聚血既聚则使肉烂而生虫也生虫者厥阴主之厥阴为风木主生五虫盖三焦相火热甚而制金金衰故木来克侮宜泻火热利风之剂虫自不生也故此疾血热明矣当以药缓疏泄之煎局方升麻汤下钱氏泻青丸余病各随经治按疠风皮毛血脉先受病二者属荣卫所主故言肺风至于内坏生虫又阳明厥阴所属故其用药皆疏泄肺气祛逐血分之邪热其灸承桨一穴乃阳明任脉之会所以宣通血脉以散风也[卷四十\疠风门] 论癞风宜汗宜下宜出血子和书云内经论癞针二百日眉毛再生针同发汗也但无药者用针一汗可抵千针故高供奉尝采萍治瘫痪风出汗张主薄病癞十余年戴人曰足有汗者可治之当发汗其汗出当臭其涎当腥乃置燠室中以三圣散吐之汗出周身如卧水中其汗果臭痰皆腥如鱼涎足心微有汗次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五七行如此数次乃瘳又一人病风面黑爬搔不已眉毛脱落到其面大出血如墨刺三次血变色每刺自额至颐排针上下俱刺每隔日一刺至二十余日方已按此论内经用针同发汗至于出血亦同汗也但疠证在经在表故宜针宜汗有恶血留滞故宜出血或于肿上或于委中皆可也又肠胃有秽恶虫积故宜下大抵皆宣泄表里血气邪热之毒也[卷四十\疠风门] 论疠风所因三因之经所载疠风即风论所谓恶疾是也虽名曰风未必皆因风大率多嗜欲劳动气血热发汗泄不避邪风冷湿使淫气与卫气相干致肌肉皮肤疡溃鼻梁塌坏千金所谓自作不仁极猥之业虽有悔言而无悔心良得其情然亦有传染者原其所因皆不内外涉外所因而成也治之须推其所因凡因风寒湿热兼劳役饮食与夫传染颖然不同若例以泻风药治之则失矣按此云虽名曰风未必皆因风此论固善盖此疾多由嗜欲饮食积毒之所致因其病证秽恶可畏又不可不谓之风也若夫传染之说世或有之虽因其一家血脉饮食居处气味之相传者本无内热积毒亦不能染也[卷四十\疠风门] 论大风有上下之分丹溪云大风病是受得天地间杀物之风古人谓之疠风以其酷烈暴悍可畏尔人得之者须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恶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所出虽有上下道路之异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治此病者须知此意看其疙瘩与疮上先见者上体多者在上也下先见者下体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后在下也阳明经胃与大肠也无物不受此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则在上多血受之则在下多血气俱受者甚重自非医者有神病者有铁心罕有免者夫或从上或从下以渐而来者皆可治病患见其病势之缓多忽之虽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脱体若不能绝味绝色后必发再发则终于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间唯一妇人得免以其贫甚无物可吃也余四人三两年后皆再发孙真人曰吾尝治四五百人终无一人免于死非孙真人之不能治也盖无一人能守禁忌耳此一妇治本病外又是千余帖加减四物汤半年之上方得月经行而十分安全谨按疠风古方谓之大风恶疾以其疮痍荼毒脓汁淋漓眉须堕落手足指脱顽痹痛痒鼻塌眼烂齿豁唇揭病势之可畏耳若专以房劳嗜欲饮食积毒之所致何为遽至于是故丹溪先生亦谓之受得杀毒之风也盖其风毒之伤与夫内毒所致人皆安得而知之及其病证显露方始归咎于此其于外受之风内积之毒岂可得而分治之也故内经刺肌肉刺骨髓以泄荣卫之怫热灵枢以锐针刺肿上按出恶气恶血子和用汗吐下出血之法河间用疏风泄热之剂俱不分病之所因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至于丹溪分在上在下气血受病多少其用药取涎下毒虽皆前人之法亦可谓深得病情而善用其法者矣学人宜细观之若夫用药之外守禁忌谨调养清心寡欲独淡内观又在乎人而不在乎医也孙真人戒之深矣其可忽乎[卷四十\疠风门] 驱风之剂局方桦皮散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治之成疮又治面上风刺及粉刺桦皮(四两烧灰)荆芥穗(二两)甘草(炙半两)杏仁(二两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银铫子内熬候水减半取出放令干)枳壳(四两去穣用炭火烧存性取出于湿纸上令冷)上除杏仁外余药为末将杏仁另研令细次入诸药细合匀瓷盒内放之按此太阴阳明经药出厥阴例家珍凌霄散治疠风蝉蜕地龙(炒)白僵蚕全蝎(各七个)凌霄花(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调下于浴室内常在汤中住一时许服药效元戎治风疾癞病遍身生疮天麻(七钱半)荆芥(二钱半)薄荷(二钱半)白花蛇(四两酒浸)上为末好酒二升蜜四两石器中熬成膏子每服一盏温服日三煎饼压下急于暖处令汗出十日效按此以上二方厥阴例药也子和治风疥癣及癞浮萍(一两)荆芥川芎甘草麻黄(各半两)或加芍药当归上为末每服一两水一碗入葱白豆豉同煎至一半无时服汗出为度宝鉴换肌散治大风疾年深久不愈以至面毛脱落鼻梁崩坏不致逾月取效如神白花蛇黑花蛇(各三两并酒浸一夕)地龙(去土三两)当归细辛白芷天麻(各一两)蔓荆子威灵仙木贼荆芥穗甘菊花苦参紫参沙参沙苑蒺藜不灰木赤芍炙甘草九节菖蒲天门冬寒风草何首乌胡麻子(炒)草乌头(去皮脐)苍术(泔浸去皮)川芎木鳖子(以上各二两)上同为细末每服五钱温酒调下食后酒多为妙按此出少阴诸风例药也[卷四十\疠风门] 去风养血之剂易老祛风丸治疥癞经曰脉风成病即癞也黄枳壳防风芍药甘草熟地黄生地黄地骨皮枸杞子上九味木杵臼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白汤下五十丸按此出少阴诸风例药也东坡四神丹医未有专此四味者久服可愈大风疾羌活玄参熟地黄当归按此出少阴肾气例药也[卷四十\疠风门] 破血泻热补气之剂补气泻营汤治库使病疠风满面连颈极痒眉毛已脱须用热水沃之稍缓每昼夜须数次或砭刺亦缓予记内经云疠者荣卫热治者以锐针刺其肿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如以药治当破恶血去热升阳去痒泻荣运辛温散之甘温补之行阳明经泻心火补肺气乃治之正也升麻连翘(各六钱)苏木当归黄连黄全蝎地龙(各三分)生地黄黄芩(生各四分)人参(二分)甘草(一分半)桔梗(半钱)桃仁(三个)麝香(少许)胡桐泪(一分)蠓虫(去翅足炒三个)水蛭(炒令烟尽三个)白豆蔻(二分)上件除连翘另锉胡桐泪研白豆蔻为细末二味另放麝香蠓虫水蛭三味为细末另放都作一服水二盏煎入酒一盏至一盏六分入连翘煎去滓再入豆蔻二味并麝香等三味再熬至七分稍热服早饭后忌酒面及生冷硬物[卷四十\疠风门] 取涎之剂宝鉴醉仙散治大风疾遍身瘾疹瘙痒麻木胡麻子牛蒡子枸杞子蔓荆子(各一两同炒)白蒺藜苦参栝蒌根防风(各半两)上为细末每十五钱末入轻粉一钱拌匀每服一钱茶调下晨午夕各一服后五七日先于牙缝内出臭黄涎浑身疼痛昏闷如醉次后利下脓血恶臭气病根乃去按丹溪方轻粉二钱药八味各半两前四味为粗末炒紫色为度云须量人大小虚实与之证候重而急者须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补养得还复与此药服此药须断盐酱醋诸般鱼肉椒料果实煨烧炙爆等止可淡粥及煮熟时菜亦须淡食茄亦不可食惟诸般蛇以淡酒蒸熟食之可以助药[卷四十\疠风门] 攻下之剂。
《黄帝内经》素问 ●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导读:【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颤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内气与阳明入胃。
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腐,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道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译文】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
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评热病论》云:“劳风法在肺下……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 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劳风是因劳而虚,因虚受风,风邪犯肺 化热引起的恶风振寒、咳吐脓痰而兼喘促的病证。巢元方《风,即麻风病。《风论》云:“疠者,有营气热胕(腐),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 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素问·长刺节论》又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
《内经》论风病
中医认为,风邪为百病之长,是外感病邪的先导。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所谓“无常方”,即无常 规。风邪客于人体,无处不及,或在皮肤,或在经脉,或在脏腑,为病变化多端。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内 经》中风病的理论如下。
五脏风
《素问·风论》(简称《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指口舌极焦燥), 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咽)干, 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 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 其色黑。”
风痱是指中风入深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并兼神志不清的病证。《灵枢·热病》所谓“痱之为病也,身 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偏枯与风痱,均有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之症,然偏枯是半身不遂,其神志清楚,病邪较浅;风痱则是四肢 不收,其神志欠清,甚则语言不利,病邪较深。
《楼氏纲目》云:“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腑是 也。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内风
《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入房则内耗其精,汗出则外泄其气,气精两虚,风邪乘虚而 入,是为内风。此“内风”是由精气内虚,风邪外入所致,它与后世所说的“肝风内动”完全有别。
漏风与泄风
《风论》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因饮酒之后而被风邪乘虚入中者,名曰漏风,亦称酒风,表现为“多 汗,喘息,恶风,口干善渴,不能劳事”。《风论》又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因风邪侵犯腠理,使毛 孔疏张,肌表不固,乃至“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而)寒”。漏 风与泄风症状基本相似,病因稍有差异。
可见,五脏风病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如肺风咳嗽短气,心风舌焦语言不利,肝风善怒,脾风四肢倦怠, 肾风面部浮肿等。然不论其何脏风病,均有“多汗恶风”之症,这是风病突出的症状特点。
脑风
《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邪侵入风府穴,循督脉而上入于脑,出现头巅疼痛之疾, 便是脑风。此外尚有一种“首风”,由于沐浴汗出,风邪乘虚侵入头部、皮毛,《风论》所谓“新沐中风,则 为首风”。症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不能外出。证与脑风相类。
偏风与风痱
偏风又名偏枯,即半身不遂。张景岳谓:“偏枯者,半身不遂,风之类也。”偏风或由风邪侵入人体之一 侧,致使营卫虚衰,肢体失养所致,《灵枢·刺节真邪》所谓:“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 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或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穴,阻塞经脉气血所致,《风论》所谓“风 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疠风是由风邪客于皮肤肌肉,内侵血脉之中,郁而化热,使血败肉腐,皮肤溃疡,鼻柱败坏的病证。高 士宗《素问直解》谓:“大风,疠风也。风邪客于脉而不去,皮肤疡溃,名曰疠风。故病大风,内则骨节重, 外则须眉堕,名曰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