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皮肤泛发性湿疹为首发症状而误诊的小细胞肺癌1例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皮肤科疾病的典型病例分析与总结

皮肤科疾病的典型病例分析与总结

皮肤科疾病的典型病例分析与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皮肤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皮肤科疾病进行分析与总结,以加深对这些病症的理解和认识。

一、湿疹(eczema)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红肿、瘙痒和疼痛。

根据各种研究,湿疹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环境因素、基因遗传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治疗湿疹的方法包括局部护理、保湿、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

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的调整也对湿疹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

二、银屑病(psoriasis)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疾病,通常表现为红斑、鳞屑和瘙痒。

该病多发生在身体关节屈侧、头皮以及指甲。

除外部因素外,遗传、免疫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银屑病的发病。

治疗银屑病采用的方法有外用药物、光疗、口服药物以及生物治疗等。

同时,一些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有助于缓解和治疗银屑病。

三、疱疹(herpes)疱疹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疾病,分为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两种类型。

常见症状包括疱疹水疱、疼痛和瘙痒等。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尤其是与病毒携带者的皮肤或体液接触。

疱疹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分享个人用品。

四、痤疮(acne)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

其主要表现是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并伴有皮脂分泌过多和毛发周围的角质堵塞。

痤疮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皮脂分泌过多、细菌感染和内分泌因素。

治疗痤疮采用的方法有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和物理治疗等。

此外,注意饮食健康、保持面部清洁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

五、白癜风(vitiligo)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的局部或全身性色素丧失,使皮肤呈现出白斑。

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失调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1例

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1例
B D r a l 2 0 ,1 5 ( ) 8 —9 . r em t , 0 6 5 J o 1 : 9 3
病和高血压病在 4岁的儿童发病已有报道。
P E的诊 断 :根 据 皮 肤 、眼 、心 血 管 系 统 出现 的症 状 . X
家族史 .结合典型 的病理特征可诊 断本 病。~般而青 ,对 于
局 部 注 射胶 原 蛋 白 治 疗 。A ai l 报 道 应 用 局 部 皮 肤 切 除 kl等 7 合 并 z成 形 术 治 疗 颈 部 皮 损 者 3个 月 内 达 到 满 意 疗 效 .对 松 弛 的 皮 肤 通 过 整 形 术 能 达 到 暂 时 治 疗 目 的 。G l a 等 [} a dr a i 8对
tam l 2 0 , 8 ( ; 2 —4 8 h l o , 0 3 4 4) 4 4 3.
[ L u eS,Mos C Pedxnhma e scm [ ] JArh Ds 4] a b s . su oato l tu ai J . c i
C i 2 0 ,9 ( ) 7 4 7 6 hl 0 5 0 7 : 5 — 5 . d,
更 为明 显, 在颈部扁平丘疹 间可 见萎缩纹样 改变 。皮损组 织 病 理检 查 : 表皮大致 正常 .真皮 全层可 见弹 性纤维增 生 ,散
在 或 成 团 状 ,少量 淋 巴细 胞 浸 润 。 弹性 me1 p3 . 【 ] u lG nt 9 7 o 6 1 .1 J .H m Mo ee,19 ,6 ( 1 :12 1 ) 83
20 ・ 4 临床病例 ・ 皮肤病号 l 生病
2 1 8月第 3 02年 4卷第 4期
JD r ao g n eeel y u 0 2 o.4 O 4 em t oyadV nro g ,A g2 1 ,V 13 ,N . l o

青少年小细胞肺癌1例

青少年小细胞肺癌1例

青少年小细胞肺癌1例作者:刘仲卓吴国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2期1 病例摘要患者女,15岁。

胸闷1个月、前来本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出现大量胸水,并伴轻度咳嗽,经X线、CT检查发现,右肺门处有一2 cm×3 cm的不规则阴影。

支气管镜检查,右主支气管开口处见一菜花样肿物,形成支气管不完全阻塞。

取病变组织,病理诊断为小细胞肺癌。

2 讨论2.1 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10%~20%,生长迅速,恶性度高。

其致病因素有:吸烟、电离辐射、大气污染、室内微小环境污染、职业危害、既往肺部病史、激素、月经与生育史、营养状况、硒、遗传因素、其他[1]。

其中85%与吸烟有密切关系。

雌激素对女性肺癌起重要作用。

据估计,目前营养与肺癌的关系受到广泛重视。

在全部人类肺癌中1/3是由营养因素造成的。

实验表明,维生素A及其类似物与上皮分化有关[1]。

2.2 肺癌的发病年龄可以从6~72岁。

但小细胞肺癌的发病年龄大多从32~79岁,平均60岁[2]。

其中80%为男性。

女性肺癌中小细胞肺癌占13.7%。

2.3 本例患者为一名年仅15岁的学生,属于小细胞肺癌中的罕见病例。

其学习、生活在黑龙江省北部的农村,该地区为非重工业区,无化学污物及有害气体的排放。

根据本院人员的调查患者亦无吸烟史(主动吸烟、被动吸烟)、电离辐射、肺部既往病史、遗传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1]。

本例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小细胞癌的癌细胞中染色体3有丢失。

小细胞癌中能检测出C-myc、N-myc、L-myc、L-myb、K-ras、C-erb等癌基因。

myc原癌基因在癌组织中常有扩增,位于癌细胞核内。

而ras基因位于癌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与基因点突变有关;②雌激素能增加肺癌的危险性。

且对肺癌的发生与吸烟有协同作用。

患者年龄15岁,正值青春期,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该患者雌激素水平高与正常同龄人的雌激素水平,从而诱发小细胞肺癌;③该病还与营养状况有关。

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docx

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docx

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6期第31卷病例报告作者:成晓茹王宗发兰海梅黄德顺单位:510515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成晓茹王宗发兰海梅);广东深圳武警医院皮肤科(黄德顺)我科于1997年7月收治1例以双小腿红肿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报道如下。

患者女,31岁,因双小腿红肿2月余,加重伴发热20天入院。

入院前2个月无诱因出现双踝周皮肤肿胀,不红、不痛,约半个月后肿胀向上蔓延,表面发红,逐渐变硬,不痛,按脉管炎治疗无效。

20天前双小腿皮肤出现疼痛,颧部渐出现对称性无痛性红斑,伴发热,疑丹毒收住院。

入院体检:体温38.5℃,脉搏120次,双腹股沟各可触及4~5个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无触痛。

胸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颧部可见片状浸润性红斑,双小腿皮肤弥漫性肿胀,呈暗红色,触之硬如橡皮,皮温略高,触痛明显。

血常规:白细胞21.4×109/L,淋巴细胞0.67,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有核红细胞=100∶17。

予青霉素720万U 静脉滴注,一周后双小腿肿胀部分消退,疼痛减轻,仍发热,渐出现牙龈肿胀,四肢皮下发生多个直径3cm ×5cm结节,表面皮肤发红,疼痛,即取小腿皮损、结节及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

结果:皮肤病理呈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及皮下脂肪小叶间大片肿瘤细胞,似淋巴样细胞,核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染色深,胞浆少;淋巴结病理示:正常结构大部分消失,代之为片状异形细胞浸润,核及胞浆特点同皮肤病理;免疫组化:肿瘤细胞之细胞角蛋白阴性,上皮性膜抗原阴性,白细胞共同抗原及T、B淋巴细胞抗原、碱性磷酸酶均阴性,可排除淋巴系统肿瘤;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0.6∶1,粒系增生偏低,占37%,原粒占34.6%,红系占61.2%,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系统增生偏低,血小板量减少,形态正常,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即急性红白血病。

皮肤Merkel细胞癌一例

皮肤Merkel细胞癌一例

皮肤Merkel细胞癌一例张㊀红1㊀朱明泉1㊀吕㊀洪2㊀周㊀东11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皮肤科ꎬ青岛ꎬ266033ꎻ2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病理科ꎬ青岛ꎬ266033[摘要]㊀患者ꎬ女ꎬ77岁ꎮ因左侧面部肿物3个月就诊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内ꎬ累及皮下脂肪层ꎬ瘤细胞排列呈巢团状㊁弥漫片状ꎬ核大深染ꎬ异型㊁核分裂相易见ꎬ切缘可见肿瘤细胞ꎮ诊断为Merkel细胞癌ꎮ[关键词]㊀皮肤肿瘤ꎻ㊀merkel细胞DOI:10.12144/zgmfskin202012744Merkelcellcarcinoma:acasereportZHANGHong1ꎬZHUMingquan1ꎬLYUHong2ꎬZHOUDong11DepartmentofDermatologyꎬHaiciMedicineGroupꎬQingdao266033ꎬChinaꎻ2DepartmentofPathologyꎬHaiciMedicineGroupꎬQingdao266033ꎬChina[Abstract]㊀A77-year-oldfemalepresentedwithredmassontheleftcheekforthreemonths.Histopathol ̄ogyrevealedthetumorwaslocatedinthedermisꎬinvolvingthesubcutaneousfatlayer.Thedensetumorcellswithdeep-dyedbignucleolusꎬatypiaandmitoticfigureswerearrangedinnests.Tumorcellswereseenattheincisionmargin.ThediagnosisofMerkel-cellcarcinomawasmade.[Keywords]㊀skintumorꎻmerkelcellDOI:10.12144/zgmfskin202012744㊀㊀皮肤Merkel细胞癌是皮肤的一种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癌ꎮ好发于老年人日光损伤的皮肤ꎬ常单发迅速增长ꎬ临床罕见ꎬ容易误诊ꎮ我科诊治1例Mer ̄kel细胞癌ꎬ报道如下ꎮ临床资料㊀患者ꎬ女ꎬ77岁ꎮ因左侧面部肿物3个月到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ꎮ3个月前患者发现左侧面部有米粒大肿物ꎬ逐渐增大ꎬ无瘙痒ꎬ无疼痛ꎬ未予治疗ꎮ既往体健ꎮ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ꎬ心肺腹部正常ꎮ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颊部可见1.0cmˑ1.0cmˑ0.5cm半球形隆起肿物ꎬ边界清楚ꎬ浸润不明显ꎬ质地中等ꎬ无糜烂和溃疡ꎬ无压痛ꎮ未触及明显耳前㊁头颈部淋巴结肿大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㊁尿常规㊁凝血正常ꎮ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内ꎬ累及皮下脂肪层ꎬ瘤细胞排列呈巢团状㊁弥漫片状ꎬ间质较少ꎬ细胞大小较一致ꎬ为圆形㊁卵圆形ꎬ体积较小ꎬ胞浆极少ꎬ核圆或卵圆形ꎬ核大深染ꎬ异型㊁核分裂相易见ꎬ切缘可见肿瘤细胞ꎮ免疫组织化学:Syn(+)ꎬCK20(+)ꎬCK(+)ꎬCD56(+)ꎬCgA(+)ꎬKi-6770%(+)ꎬTTF-1(-)ꎬEMA(-)ꎬLCA(-)ꎬVim(-)ꎬCD3(-)ꎬCD45RO(-)ꎬCD20(-)ꎬCD79a(-)ꎬPAX5(-)ꎮ诊断:皮肤Merkel细胞癌ꎮ治疗:转入肿瘤医院治疗ꎮ目前随访中ꎮ图1㊀面部可见肿物ꎬ无破溃㊀㊀图2㊀2a:肿瘤位于真皮内ꎬ累及皮下脂肪层ꎬ瘤细胞排列呈巢团状㊁弥漫片状ꎬ间质较少(HEꎬˑ40)ꎻ2b: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ꎬ为圆形㊁卵圆形ꎬ体积较小ꎬ胞浆极少ꎬ核圆或卵圆形ꎬ核大深染ꎬ异型㊁核分裂相易见(HEꎬˑ200)447ChinJLeprSkinDis.Dec2020ꎬVol.36ꎬNo.12图3㊀CK肿瘤细胞胞质点状阳性(免疫组化ꎬˑ100)㊀㊀图4㊀CK20肿瘤细胞胞质点状阳性ꎬ呈环状帽状或逗点状分布(免疫组化ꎬˑ100)㊀㊀图5㊀CgA肿瘤细胞胞质阳性(免疫组化ꎬˑ100)图6㊀Syn肿瘤细胞胞质阳性(免疫组化ꎬˑ100)㊀㊀图7㊀CD56肿瘤细胞膜阳性(免疫组化ꎬˑ100)㊀㊀图8㊀Ki-67阳性细胞比例70%(免疫组化ꎬˑ100)㊀㊀讨论㊀Merkel细胞癌(MerkelcellcarcinomaꎬMCC)又名小梁状癌㊁原发性皮肤神经内分泌癌㊁To ̄ker细胞癌ꎬ1972年首先由Toker报道[1]ꎬ是一种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罕见但高度侵袭性皮肤癌ꎮ研究表明ꎬMCC发病机制与长期暴露于紫外线(ultravioletlightꎬUV)[2ꎬ3]呈正相关ꎬ老年患者长期暴露于阳光下的皮肤上频繁发生MCCꎬ使用UVA光学疗法治疗的个体中MCC发生率增加以及观察到许多MCC患者还有其他与阳光暴晒相关的皮肤癌病史[3ꎬ4]ꎮ另外ꎬ有研究提出了MCC中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MerkelcellpolyomavirusꎬMCPyV)的发现ꎬ强调了病毒DNA的克隆整合ꎬ这可能会导致多种DNA突变的特征模式ꎬMCPyVLT的阳性染色可能强烈暗示着MCPyV+MCCꎬ而阴性染色并不一定排除MCC的可能[5ꎬ6]ꎮ两种病因具有相似的临床㊁组织病理学和预后特征ꎮ事实上ꎬ免疫缺陷症在MCC中具有重要的病因作用:在白血病㊁淋巴瘤(尤其是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HIV感染[7ꎬ8]的患者以及器官移植[9]的患者中ꎬMCC更为常见ꎮ这些发现强调了有效的免疫监视在控制肿瘤生长和进展中的关键作用ꎮMCC表现为快速生长的㊁孤立的㊁皮肤或皮下肿瘤ꎬ主要位于受阳光照射的区域ꎬ尤其是头部和颈部ꎬ很少出现在四肢和臀部[10ꎬ11]ꎮ损害表现为无症状的红紫色结节ꎬ在临床上可能被误认为良性病变[12](如囊肿㊁感染性或炎性病变)或其他恶性病变(如皮肤鳞状细胞癌㊁淋巴瘤或转移)ꎬ表面皮肤往往完整无损ꎬ少见溃疡形成ꎮ一般在数周或数月内快速生长ꎮ很少在身体不同部位出现多个病变[13]ꎮ该病临床诊断比较困难ꎬ主要根据组织病理ꎬ属于所谓的小蓝圆形细胞肿瘤ꎬ由皮下和/或皮下结节或片状小㊁单形㊁圆形至卵圆形细胞的小泡状结节或薄片组成ꎬ核仁通常不明显ꎬ胞浆稀少ꎮ可见大量核分裂相ꎮ肿瘤边缘呈浸润型小梁为其特征[14]ꎮ在大多数情况下ꎬ形态特征㊁CK20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阳性染色以及TTF1㊁CK7和淋巴样标志物的阴性染色足以证实MCC的诊断ꎮ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主要与组织病理表现为小蓝圆形细胞形态的几种肿瘤相鉴别ꎬ包括基底细胞癌㊁黑色素瘤㊁淋巴瘤等ꎬ另外ꎬ筛查MCPyV是区分MCC与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潜在工具[15]ꎮMCC在临床上十分罕见ꎬ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ꎬNCCN)尚没有严格的分期标准和成熟的治疗经验ꎮ广泛的原发肿瘤局部切除术是治疗的标准ꎬ但并不总是可行的ꎬ实际上ꎬ40%~50%的MCC位于头部和颈部ꎬ广泛切除可能会对功能或美容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ꎮ故目前美国[16ꎬ17]及欧洲[18ꎬ19]的指南中都建议MCC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扩大切除加辅助性放疗及化疗ꎬ局部淋巴结转移或局部复发患者应该进行局部病灶和淋巴结切除术ꎮ其它如局部温热疗法㊁皮损内注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等ꎬ也可以依情况试用ꎮ本病预后差ꎬ远处转移㊁局部淋巴结浸润㊁局部复发的发生率高ꎬ五年生存率在40%~60%之间[20]ꎮ本病例为77岁老年人ꎬ发生在面部曝光部位ꎬ病程短ꎬ进展快ꎬ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ꎬ由大小一致的圆形细胞构成ꎬ瘤细胞排列呈巢团状㊁547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㊀2020年12月第36卷第12期弥漫片状ꎬ胞质稀少ꎬ核分裂相易见ꎮ由于Merkel细胞癌临床及组织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ꎬ确诊须将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相结合ꎬ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结果提示神经内分泌特征ꎬ故诊断皮肤Merkel细胞癌ꎮ总之ꎬMCC极易复发及转移ꎬ恶性程度高ꎬ预后较差ꎬ因此应积极治疗ꎮ参考文献[1]TokerC.Trabecularcarcinomaoftheskin[J].ArchDerma ̄tolꎬ1972ꎬ105(1):107-110.[2]AgelliMꎬCleggLX.EpidemiologyofprimaryMerkelcellcarcinomaintheUnitedStates[J].JAmAcadDermatolꎬ2003ꎬ49(5):832-841.[3]MillerRWꎬRabkinCS.Merkelcellcarcinomaandmelano ̄ma:etiologic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J].CancerEpi ̄demiolBiomarkersPrevꎬ1999ꎬ8(2):153-158. [4]HowardRAꎬDoresGMꎬCurtisREꎬetal.Merkelcellcarci ̄nomaandmultipleprimarycancers[J].CancerEpidemiolBi ̄omarkersPrevꎬ2006ꎬ15(8):1545-1549.[5]FengHꎬShudaMꎬChangYꎬetal.ClonalintegrationofapolyomavirusinhumanMerkelcellcarcinoma[J].Scienceꎬ2008ꎬ319(5866):1096-1100.[6]GohGꎬWalradtTꎬMarkarovVꎬetal.MutationallandscapeofMCPyV-positiveandMCPyV-negativeMerkelcellcarci ̄nomaswithimplicationsforimmunotherapy[J].Oncotargetꎬ2016ꎬ7(3):3403-3415.[7]HeathMꎬJaimesNꎬLemosBꎬ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Merkelcellcarcinomaatdiagnosisin195patients:theAEIOUfeatures[J].JAmAcadDermatolꎬ2008ꎬ58(3):375-381.[8]EngelsEAꎬFrischMꎬGoedertJJꎬetal.Merkelcellcarcino ̄maandHIVinfection[J].Lancetꎬ2002ꎬ359(9305):497-498.[9]ClarkeCAꎬRobbinsHAꎬTatalovichZꎬetal.Riskofmerkelcellcarcinomaaftersolidorgantransplantation[J].JNatlCancerInstꎬ2015ꎬ107(2):382[10]BeckerJCꎬKauczokCSꎬUgurelSꎬetal.Merkelcellcarci ̄noma:molecularpathogenesisꎬclinicalfeaturesandtherapy[J].JDtschDermatolGesꎬ2008ꎬ6(9):709-719. [11]LlombartBꎬMonteagudoCꎬLópez-GuerreroJAꎬetal.Clinicopatholog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analysisof20casesofMerkelcellcarcinomainsearchofprognosticmark ̄ers[J].Histopathologyꎬ2005ꎬ46(6):622-634. [12]HeathMꎬJaimesNꎬLemosBꎬ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Merkelcellcarcinomaatdiagnosisin195patients:theAEIOUfeatures[J].JAmAcadDermatolꎬ2008ꎬ58(3):375-381.[13]SparksJꎬSparksMꎬMaloneJC.CutaneousMerkelcellcar ̄cinoma:multipleasynchronousprimarylesionsinapatientonimmunosuppressivetherapy[J].JCutanPatholꎬ2017ꎬ44(3):309-312.[14]FriedIꎬCerroniL.Merkelcellcarcinoma[J].Pathologeꎬ2014ꎬ35(5):467-475.[15]LyTYꎬWalshNMꎬPasternakS.ThespectrumofMerkelcellpolyomavirusexpressioninMerkelcellcarcinomaꎬinavarietyofcutaneousneoplasmsꎬandinneuroendocrinecar ̄cinomasfromdifferentanatomicalsites[J].HumPatholꎬ2012ꎬ43(4):557-566.[16]BichakjianCKꎬOlenckiTꎬAasiSZꎬetal.MerkelCellCar ̄cinomaꎬVersion1.2018ꎬNCCNClinicalPracticeGuide ̄linesinOncology[J].JNatlComprCancNetwꎬ2018ꎬ16(6):742-774.[17]FangLCꎬLemosBꎬDouglasJꎬetal.Radiationmonothera ̄pyasregionaltreatmentforlymphnode-positiveMerkelcellcarcinoma[J].Cancerꎬ2010ꎬ116(7):1783-1790. [18]LebbeCꎬBeckerJCꎬGrobJJꎬetal.Diagnosisandtreat ̄mentofMerkelCellCarcinoma.Europeanconsensus-basedinterdisciplinaryguideline[J].EurJCancerꎬ2015ꎬ51(16):2396-2403.[19]LorionMMꎬGasperiniDꎬObleJꎬetal.Palladium-cata ̄lyzedarylic/allylicaminations:permutabledominose ̄quencesforthesynthesisofdihydroquinolinesfromMorita-Baylis-Hillmanadducts[J].OrgLettꎬ2013ꎬ15(12):3050-3053.[20]YouldenDRꎬSoyerHPꎬYoulPHꎬetal.IncidenceandsurvivalforMerkelcellcarcinomainQueenslandꎬAustral ̄iaꎬ1993-2010[J].JAMADermatolꎬ2014ꎬ150(8):864-872.(收稿:2020-02-17㊀修回:2020-08-22)647ChinJLeprSkinDis.Dec2020ꎬVol.36ꎬNo.12。

以皮疹首发的白血病1例

以皮疹首发的白血病1例
出皮 面 , 色 转 暗 紫 色 , 皮 肤 活 检 示 皮 肤 髓 系 肉 颜 行
浙 江省 中 医院血 液科 关键 词 白血病
杭 州 300 10 0 皮 疹
瘤 ,D C 3(4) C 2 一 , O(+) C 4() C 8 - , D 0() MP , D 一, D () 复查 骨髓 示原 始 细胞 占 5 .% , 断 为急 性髓 一, 95 诊
19 2 6 9 3. 5
参 考 文 献
1 中医 临床 病证 诊 断疗 效标 准 . 沙 : 南 科技 出版社 , 长 湖 2 王绪林 , 稳玲 , 缴 吕宋舜 , . 等 抑制幽 门螺旋杆菌 中药的初 低 胃蛋白酶潘 陛, 从而减少对黏膜 的损伤。行气活血 药物可改善溃疡患者微循环 , 增加局部血流量 , 增强 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1 病例 介 绍
患者男性 ,1 , 1 岁 学生。20 07年 9月无 明显诱 因下出现面色苍白, 全身乏力 , 且逐渐加重。6个月 后就诊于当地医院, 体检发现重度贫血貌 , 浅表淋 巴 结未及肿大 , 肝脾肋 下未触及 , 其他查体无殊 ; 血常
规 示 : C 15X1 L, b7 g L, 1 5 WB . / H 1 / P 8×1 L 0 0/ 。
泛浸润肝、 淋 巴结等各种脏 器 , 脾、 抑制正常造血。 主要表现为贫血、 出血 、 感染和浸润等征象。浸润皮 肤可表现为各种皮损 , 一般发生于外 周血象与骨髓 象改变之后 , 偶尔也发生于 白血病 的血象和骨髓象 改变之前 。包括特异性皮疹与非特异性皮疹两大类 型 。特异性皮疹 主要为白血病细胞及前体细胞累及
骨 髓 常规 检查 示有 核细 胞增 生低 下 , 油滴 较 多 , 造 非
血细胞 占5 %, 6 考虑再生 障碍性贫血待排除。20 08 年3 月中旬 , 患者转诊上海某 医院, 复查骨髓及活检 结果 和 上次 骨髓 基 本 相 同 , 细 胞 培 养 B UE 干 F —、 C U N C UN F . 、 F .K降低 , 间多 次查 血常规 示 WB 期 C

小细胞肺癌病人放疗期间皮肤过敏怎么办

小细胞肺癌病人放疗期间皮肤过敏怎么办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多见的,小细胞肺癌由于恶性程度比较高,容易出现远处的扩散和转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治疗。

放疗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常用方法之一,短期见效快,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放疗期间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副作用,比如皮肤过敏,会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蜕皮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会被抓破流脓。

那小细胞肺癌病人放疗期间皮肤过敏怎么办?放疗期间如果出现皮肤过敏,尽量不要穿比较紧身的衣服,避免产生摩擦、勒压;不过度在阳光下照射,过度的日光照射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加重症状;不用指甲抓,放疗区域的皮肤本来就比较脆弱,如果被抓破,皮肤破损区域会对放射线更加敏感,会进一步破溃;不随意涂抹药物,放疗产生的皮肤过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为了有效的缓解放疗所带来的副作用,有些患者会在放疗期间配合中医治疗。

在中医看来,放射线为热毒之邪,易伤阴耗气,而中医养阴清热、益气生血,可以调理机体阴阳平衡,缓解病人皮肤过敏症状。

除此之外,中医还有助于改善骨髓的造血机能,保护肝肾功能,减轻胃肠消化道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

袁希福认为,中医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始终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中医治疗小细胞肺癌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一种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靶点的综合治疗,着眼点不在于癌肿局部,而在于针对机体患癌后整体改变的调整和恢复,使其体内环境达到平衡,通过扶正补虚,理气活瘀,化痰散结,攻毒排毒,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

为了帮助广大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重拾信心,树立与癌魔抗争的勇气,袁希福院长还先后组织召开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先后邀请数百位肿瘤患者参会。

这些参会患者中,不乏已经发展到晚期的患者,但却在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带瘤生存。

湿疹的诊断鉴别特点及其易误诊疾病

湿疹的诊断鉴别特点及其易误诊疾病

湿疹的诊断鉴别特点及其易误诊疾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性、过敏性、非传染性皮肤病,多发于表皮及真皮浅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

其临床表现多样,其具有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渗出、反复发作和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1]。

1 湿疹的诊断鉴别依据1.1湿疹的临床表现1.1.1 急性湿疹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剧烈瘙痒,具有密集成片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易渗出,无清晰边缘,患处常伴糜烂、结疤,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

1.1.2亚急性湿疹一般为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出现,症状主要以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且无明显渗出。

1.1.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主要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楚,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1.2皮肤组织病理湿疹的皮肤组织病理学特征:急性湿疹表皮细胞间可有海绵形成和水疱,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少量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慢性期表皮棘层肥厚明显,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完全,真皮浅层的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变粗。

单克隆抗体检测显示,真皮内T细胞数和表皮内郎格罕细胞数明显增加,前者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预示本病可能与细胞免疫有关。

2 湿疹易误诊疾病湿疹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多形性损害,全身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渗出性,反复发作等特点,诊断比较容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临床上,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疾病,往往诊断为湿疹。

然而,确有一些疾病与湿疹症状相似,如果皮损表现不典型,加上临床经验不足,则容易造成误诊,以下为易于湿疹相混淆的几种皮肤病。

2.1神经性皮炎本病初发时,仅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扁平丘疹,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皮肤泛发性湿疹为首发症状而误诊的小细胞肺癌1例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7T11:00:26.8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作者:高环
[导读] 应作详细全面系统的检查。

高度重视警惕恶性肿瘤的肺外表现。

提高早诊早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常州工学院卫生所江苏常州 213002)
【摘要】以皮肤泛发性湿疹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缺乏典型的胸部症状,而贻误诊治是为教训,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首发症状;湿疹;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196-01
泛发性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皮疹泛发全身,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可引发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现对病例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1.病例报道
患者,女,80岁。

因全身皮肤剧烈瘙痒、伴大量的浆液渗出3月余就诊,于2015年2月—2015年5月。

在当地多个医院的皮肤科就医治疗,均诊断为“泛发性湿疹”。

诊断参考2011年湿疹诊断指南[2]。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IgE和嗜酸粒细胞(EOS)有所增高,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未做其它特殊的检查。

口服中药(具体药名不详)、复方甘草酸苷等、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治疗,湿敷黄柏洗液等。

因瘙痒剧烈、渗出严重皮损面积大,有红肿、脓性疱疹时还用地塞米松加青霉素静脉点滴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严重时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经过半年的多方治疗,病情有所缓解。

至2015年6月晨起偶有痰中带血,未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

直至7月有咳嗽并伴频繁的血丝痰。

由此而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皮肤科情况:以胸腹和双下肢及双脚面的皮肤为著,布满粟粒大小的丘疹、边界不清、有结痂色暗红可见抓痕及鳞屑。

皮肤肥厚,表面粗糙。

建议作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患者拒绝。

X片报告:右肺占位性病变。

CT报告:(1)右肺下外带类圆形阴影,呈分叶状、有毛刺。

(2)纵膈内淋巴结转移。

(3)双侧胸腔积液。

(4)左侧胸膜粘连。

收入住院,入院后在CT引导下进行肺部肿瘤活检穿刺术,后行细胞学检查。

检查报告:小细胞肺癌广泛期。

给予依托泊苷(VP-16)100mg/m?,静点,每周3次。

顺铂(DDP)80mg/m? ,静点每周1次。

每3周为一周期。

化疗至第四周期时。

患者出现不可耐受毒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间歇发热、头痛、语言运动障碍,经颅脑MRI示左额叶占位2.9cm×2.2cm考虑脑转移。

患者极度衰竭,双肺布满湿啰音和高调的痰鸣音。

皮肤科检查:较前有所好转但脱屑较前明显。

于2016年3月10日死于呼吸衰竭。

2.讨论
一些内脏肿瘤可以伴有皮肤的病变甚至有时皮肤病变是最早的临床表现,因此正确识别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有助于早期确诊肿瘤,特别是一些隐匿肿瘤。

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可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是指在皮肤病变中存在肿瘤细胞,它是肿瘤直接侵犯或通过血液及淋巴系统转移的结果。

非特异性表现是指皮肤病变中不存在肿瘤细胞,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表现为单纯瘙痒也可表现为湿疹样、苔藓样或银屑病样皮肤病,也可呈红皮病样或皮肤血管的病变,皮肤色素改变等[3]。

这些内脏肿瘤情况下皮肤病变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肿瘤释放一些物质对全身发生影响,如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泌的5-羟色胺,组织胺及其他一些活性物质,可引起类癌综合征一样的红斑及其他一些皮肤病变;(2)肿瘤蛋白质可引起内源发生的变态反应;(3)免疫反应、肿瘤产物、机体基因及代谢异常在肿瘤患者的皮肤病变发生中也起作用[4]。

罗慰慈的研究提示:肺癌细胞可分泌2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内分泌激素,导致肺癌临床表现的复杂化[5]。

对于泛发性湿疹伴有嗜酸粒细胞计数(EOS)的持续增高超过半年以上的患者,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1]。

皮肤病作为内脏疾病的表现,临床上时有所见,湿疹作为内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有关文献已有记载,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的代谢产物和导致肿瘤的致瘤因子有关[6-7]。

本例患者从2015年2月发病至2016年3月死亡。

起病的确隐匿,首发症状中并没未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咯血、胸痛、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

直到3个多月后才出现上述症状。

和程晓健、郝皖蓉等临床分析的结果相似[8]。

本病例以泛发湿疹为小细胞肺癌的首发症状,在当地多个医院的皮肤科进行治疗,忽略其肺部原发病灶。

加之患者年龄比较大,有许多的检查不予配合。

贻误了早期的诊治。

至出现原发肿瘤症状到确诊,病情已进入晚期,失去最好的治疗时机。

目前,肺癌的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仍然较高,特别是以胸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患者,有学者报道,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国外文献报道肺癌出现肺外表现的发生率为10%~20%。

国内报道发生率为9.9%。

肺癌在明确诊断时,超过1/3的病例已发生了转移。

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在临床诊治的工作中,加强自身的业务,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开阔诊断思路,对广泛、难愈的瘙痒性皮肤病,应作详细全面系统的检查。

高度重视警惕恶性肿瘤的肺外表现。

提高早诊早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黄连风,党宁宁.178例泛发性湿疹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11):693.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
[3]董玉娥覃样肉芽肿(附10例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1996,11(5)233-234.
[4]徐世正主审,徐文严主译.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03-905.
[5]罗慰慈.肺癌引起的非转移性肺外表现[J].实用内科杂志,1990,10(4):199.
[6]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933.
[7]赵广,朱铁君.系统疾病与皮肤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29-231.
[8]程晓健,郝皖蓉,刘军清.以胸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10例临床分析[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37(10):6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