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小细胞肺癌确定标准

小细胞肺癌确定标准
小细胞肺癌(SCLC)的确诊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吸烟史、家族史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寻找可能的肺部异常。
2.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或CT扫描可以显示肺部的异常结构,如肿瘤、肺门淋巴结肿大等。
PET-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范围和是否有远处转移。
3. 病理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如果细胞具有典型的小细胞特征,如小的、圆形的细胞核和较高的核质比,就可以确诊为小细胞肺癌。
4. 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细胞中的特定蛋白,如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物(如CD56、Syn和CgA),有助于确诊小细胞肺癌。
5.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和融合,可以为治疗选择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例如,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能对ALK抑制剂有较好的反应。
6. 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对小细胞肺癌进行分期,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综上所述,小细胞肺癌的确诊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和临床表现,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6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

6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分型及诊断途径。
方法对60例SCLC的CT表现回顾性分析,18例病理对照、观察,分析SCLC的CT表现与病理关系。
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是SCLC的CT表现特点,CT诊断的可靠性大约为80%,结合经皮穿刺活检可提高到90%。
结论CT螺旋扫描结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SCLC确诊的主要手段。
标签:小细胞;肺癌;CT表现;诊断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相比,发展快、预后差,易通过淋巴与血行转移。
合理有序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少数病例可能治愈。
1 材料与方法用的60例SCLC的临床、CT与病理资料为我院2012年~2014年经治病例。
确诊依据为术后病理(11例)、纤维支气管镜(16例)、经皮穿刺活检(33例),其中各检查结果之间可有重叠。
根据术后标本观察,结合影像学材料作回顾性分析,SCLC的大体病理形态可分为周围肿块型(19例),长轴进展型(41例)两大类。
全部病例的CT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0 mm的螺旋扫描,部分病例还有病变层面的薄层扫描图像重建及增强CT扫描[1]。
2 结果2.1周围肿块型(19例)X线平片与CT图像均可发现4级以下支气管源性肿块,直径>5 cm者13例,肿块边缘光滑、锐利酷似良性肿瘤,但多有分叶征;周围肺血管集束征阴性,但可有推移,其中9例误诊为良性病变。
CT薄层扫描圖像重建后可见支气管中断6例;增强效应阳性(增强后CT值上升30 Hu以上)者1例;同侧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2例。
根据术后病理观察,肿块穿透支气管壁向周围肺组织侵犯。
镜检可见癌细胞呈堆积性生长,周围肺组织出现压迫性肺不张,未见渗出性改变,本组19例中仅有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余者皆为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后证实。
2.2长轴进展型(41例)X线与CT图像表现为肺门、纵隔肿块者34例,其特点是以支气管为中心的纺锤型肿块或广泛的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所形成的纵隔固定。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分析(附37例报告)

CT Findings of Peripheral Sm 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Study (A Report oW enwu,Li W anhu
(Department of CT,Shandong Tumor Hospital,Jinan 250117,China) Abstract:0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CT findings of peripheral small cell lung cancer.Methods CT findings of 37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n peripheral small cell lung cancer.Results 33(89% )primary tumor present as sharply marginated nodules or botr yoidails,hilar and/or mediastinal 1ymphadenopathy were present in 26 patients(70% ) ,14 pa— tients(38% )demonstrated peribronchial thickening adjacent to the primar y tumor,28 patients(76% )of whom the AH(density difference) range from 15 Hu(hounsfield unit)to 25 Hu,1 1 patients(30% )had metastasized to brain,or other organs.Conclusion The main CT per—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特点分析

肺癌影像学表现

MRI扫描通常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动态增强序列,用于观察肿瘤的形态、信号强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
扫描序列
通过调整MRI的参数,如回波时间、重复时间、层厚等,可以获取不同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图像,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肺癌。
参数调整
MRI检查技术
03
血流动力学特征
动态增强MRI可以观察到肺癌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表现为肿瘤内部强化不均匀,血管增多和扭曲。
03
CHAPTER
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X射线扫描肺部,获取肺部组织的二维图像。
平扫CT
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肺部组织对比度,提高诊断准确性。
增强CT
采用薄层扫描技术,获取更细致的肺部组织结构。
薄层CT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图像,更直观地展示肺部结构。
三维重建
CT检查技术
肺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边缘不规则,可伴随毛刺状改变。
腺癌
鳞癌
小细胞肺癌
鳞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中央型肺癌,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边缘毛糙。
小细胞肺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大块状肿块,密度均匀,边缘清晰,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03
02
01
肺癌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误诊和漏诊
由于肺癌影像学表现多样,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肿块影
肺癌可引起肺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
肺门淋巴结肿大
肺癌可引起胸腔积液,在CT图像上表现为胸腔内液体密度增高。
胸腔积液
肺癌可阻塞支气管,导致远端肺组织萎陷、密度增高。
支气管阻塞
肺癌的CT表现
价值
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肺部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肺癌。
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

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引言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肺部组织,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早期转移的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分期方法。
临床症状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1.咳嗽:干咳或咳痰,持续时间较长。
2.咳血:咳嗽时咳出带血的痰。
3.呼吸困难:进行日常活动时呼吸急促。
4.胸痛:胸部不适或疼痛感。
5.体重下降: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6.乏力:持续感到疲劳和无力。
7.其他:上肢水肿、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影像学表现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X线胸片和CT扫描的结果。
常见的表现有:1.肺实质肿块:X线或CT图像显示肺内边界不清的实质肿块。
2.淋巴结转移:增大的纵隔或纵隔外淋巴结可见。
3.肺门增大:肺门区域显示异常增大的淋巴结。
4.脏层胸膜转移:脏层胸膜增厚或结节状病灶可见。
病理学特征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病理类型和免疫组化检测。
1.病理类型:小细胞肺癌在镜下呈现小细胞或类小细胞的形态,以及明显的核分裂象。
2.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常用的标记物包括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CD56、Synaptophysin)和细胞角蛋白标记物(如CAM5.2、AE1/AE3等)。
分期方法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方法主要采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TNM分期系统。
根据肿瘤的病理特点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分期0:原位癌,肿瘤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侵犯基底膜。
2.分期I:肿瘤侵犯肺组织,但未侵犯纵隔淋巴结。
3.分期II:肿瘤侵犯纵隔淋巴结或肺门淋巴结。
4.分期III:肿瘤侵犯对侧肺和纵隔淋巴结。
5.分期IV:肺癌晚期,肿瘤转移到体内其他部位。
结论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涵盖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分期方法。
临床医生应根据病人的症状、影像学结果和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诊断和分期,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诊断和鉴别诊断作者:韦文桦何启辉陈乾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4期[摘要]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36例。
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检查,比较两组的肿瘤位置、强化、形态、支气管闭塞和肺不张、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大血管受侵情况等。
结果小细胞肺癌多为中央型,肿瘤与支气管长轴平行,晚期发生支气管闭塞合并肺不张,而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即可发生阻塞性改变;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者融合、大血管受侵犯发生率高。
结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区别,可作出倾向性诊断。
[关键词] 肺癌;小细胞肺癌;CT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086-0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癌中的一种类型,占肺癌的20%~30%,近年来发生率不断上升。
为提高对小细胞肺癌影像学的认识水平,本文对36例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SCLC 36例,男32例,女4例,平均年龄(60±12)岁,非小细胞癌(NSCLC)36例,男30例,女6例,平均年龄(59±8)岁。
1.2 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层VCT,行层厚为1.25 mm螺旋容积扫描。
扫描参数:探测器配置64×1.25,射线束宽度20.00 mm,电压120 kV,电流135 mAs,由肺尖到膈肌连续扫描,螺矩1.375:1,重建间隔1.25 mm;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和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10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3.5~4) mL/s。
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

3 讨
论
SL C C约 占整个肺癌的 2 % 一 0 , 0 3 % 发展快 , 转移早 , 预后 差, 对放化疗敏感 , 日益引起人们 的重视 【 。特别 是近年来 已 2 J
统计 ,C C发病 近来有增 加 的趋势 , SL j合理 的综 合治 疗可 以 延长病人 的生 存 时 间 , 数 病例 亦 有 治 愈 的 可 能。因 此对 少
型 占 7 % , 围型 占 2 % , 1 周 9 与文献 报 告基本 一致 。中央 型
小细胞肺 癌的形态学有一定的特征性 。起 源于三级 以上支气 管, 肿瘤细胞 向管 腔外 沿黏膜下 浸润 生长 , 侵袭 力强 , 较少 向 管腔内突破 , 形成与 支气 管长轴一致 的茄形 或纺锤形 肿块 , 同 时伴 有肺门 、 隔多 发淋 巴结 的转移 , 纵 甚至 融合 一起形成 “ 冰
15 78
G a g i de Z o ra , v 2 0 V 13 No 1 u n x Me ia un ZNo . 0 8, o. 0, . 1 J
小 细 胞 肺 癌 的 C T诊 断
廖 玲 宁 尚峰
5 10 ) 4 02 ( 广西壮族 自治区南 溪山医院影像科 , 桂林市
征" 。邻近肺血 管、 J 支气管也可呈现让位 、 推移 的表现 。还 ]
有部 分周 围型 S L C C仅表现肺野 内孤立小片状 阴影 , 度不 均 密 匀, 边缘模糊呈炎性 改变 , 如没有纵 隔淋 巴结肿 大易误 诊。所 以当影 像学资料疑诊 S L C C时 , 必须进行 短期随访和经皮针刺 活检 及纤 维支气管镜检加 以确诊。 SL C C虽然有 上述影像 学特点 , 中央型可 以根据 C T表 现 提 出疑诊 , 但是难 以和淋 巴瘤 、 转移癌 、 结核 等病变 相鉴别 ; 而 周 围肿块 型边 缘光滑 , 似 良性 病变 , 加难 以确 诊 ; 酷 更 加之 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收集我院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小细胞肺癌180例进行分析、以总结出小细胞肺癌的X线及CT表现,从而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水平。
方法:180例均有CT或X线检查并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X线及CT表现为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分叶状肿块影108例,表现为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分叶肿块状影45例,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22例,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5例。
肺转移100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
结论:小细胞肺癌以肺门纵隔肿块(即中央型)最为多见,阻塞症状较轻,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发生转移,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CT及X线检查对小细胞肺癌诊断有极为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X线表现;CT表现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0例、女性40例,年龄在19~81岁,平均年龄约为45.8岁,36~40岁发病率最高,均有X线胸片或胸部CT为依据,经X光引导下穿刺取病变组织活检,痰检、纤支镜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
临床上有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消瘦等症状。
2主要X线及CT表现
180例小细胞肺癌,右肺100例、左肺80例,其X线及CT表现如下:
2.1肺门、纵隔型
X线表现: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
多呈分叶状,少数表现为肺门结构不清。
CT表现:以肺门、纵隔肿块为主共108例,单侧肺门肿块65例、双侧者43例,难以分辨原发灶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2.2周围肿块型
X线表现: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可有分叶。
边缘光滑或有毛刺,均有深分叶或短毛刺。
CT表现:肺实质内肿块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均有深分叶或切迹,共45例,同侧肺门淋巴结有肿大3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远侧有阻塞改变3例。
2.3气道阻塞型
①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②CT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共22例,其中阻塞性肺炎改变8例,一侧性肺不张9例,上叶肺不张5例,隐约可见肺门肿块3例,肺内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轮廓不清。
2.4胸水型
①X线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
②CT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移位,肺门隐约可见肿块,共5例。
180例中肺转移100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
3讨论
小细胞肺癌好发于较大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
故多为中央型并迅速穿破支气管壁外生长,常转移到淋巴结,形成肺门与纵隔肿块,文献报告当小细胞肺癌被确诊时70%~90 %病人已有淋巴结转移。
[1]本组病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约占80%。
小细胞肺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阻塞症状较轻,由于小细胞肺癌早期多在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而极少露出粘膜面、较为完整的纤毛上皮仍能把分泌物排出,故不易造成肺阻塞性改变[2]。
本组病例表现为阻塞性一侧肺不张为9例,占5%。
由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生转移,不适合于手术切除,预后的判断通常以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作为依据,比以原发肿瘤的大小为依据更有价值。
3.1诊断要点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诊断,CT及X线引导下介入穿刺及纤支镜活检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获得病理诊断。
3.2鉴别诊断
需与肺结核(尤其是结核球)、肺部良性肿瘤、支气管腺瘤(低度恶性)、纵隔
恶性淋巴瘤鉴别。
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大小多为2~3cm、轮廓多较光滑整齐、密度较高欠均匀,结核球的邻近肺野可见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之为卫星病灶。
肺部炎症,一般炎症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而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吸收缓慢、不完全吸收或吸收后又在同一肺叶内反复出现。
肺部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错构瘤。
以肺内孤立结节状影较多见,边缘清楚,无明显分叶、部分病灶内有钙化、典型的钙化呈“爆米花”。
恶性淋巴瘤多为双上纵隔增宽、边缘呈“波浪状”或分叶状、一般无钙化、对放射治疗敏感。
炎性假瘤X线表现为团块状影、其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病灶分布可为大灶性、节段性或肺叶性或有跨段及跨叶现象[3]。
3.3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肺癌一般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肺癌及部分无明显禁忌的病人亦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
由于小细胞肺癌的特点是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原发灶小、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明显、应首选化疗、再行手术、术后再结合化疗及其他治疗。
因此,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的5年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17.
[2] 马表云、陈美月.小细胞肺癌43例X线表现齐鲁肿瘤杂志;1997.3.227.
[3]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等主编.中美医学影像三讨会、四川南充、2002..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