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及抗性基因推导
论述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技术措施

大豆疫霉喜 欢生活在潮湿凉爽 的环境 中, 多数大豆疫霉 菌株 续 ; 杀 菌剂 如甲霜灵 效果较好 , 但其 不对 所有的小种都有效 , 而且 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 2 5 ~ 2 8 ℃, 最高为 3 2 ~ 3 5 ℃, 最低为 5 ℃。其 甲霜灵很容易产生抗性 , 目前一般采用 甲霜灵加代 森锰锌或 乙磷 无性繁殖产 生游 动孢 子的最适温度为 2 0 ℃, 最低温度为 5 ℃, 在潮 铝等方法延 缓抗药性 的产生 ; 生物 防治虽然 比其他措施 好 , 但其 湿有 水膜存 在时 , 孢子 囊产生 大量 的游 动孢子 , 游动孢 子游 动一 研究进展缓慢 , 而且 大田试验效果不太理想 。因此 , 必须进行综合 段 时间后休 眠形成休 止孢 , 遇 到合 适寄 主组 织 , 休止孢 萌发 产生 防 治 。 芽 管 侵 入 寄 主 表 皮 。孢 子 囊 释 放 游 动孢 子 的 最 适 温 度 为 1 4 ℃; 当 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 大豆种植过程 中, 对其具有毁灭性危 害 种病 害, 其 发 展 的速 度 非 常 快 , 对 我 国农 业 经 济 的发 展 , 有 着 严 孢 子囊成 熟后 , 如果 遇到干燥 的条件 , 孢 子囊 将直接 萌发产 生芽
~
2 大 豆 疫 霉 根 腐 病 症 状 发病率高达 3 0 %~ 5 0 %, 而岗地为零星发生 。 大豆疫霉 菌可在大豆的任何 生育 阶段造成危害 ,引起根腐 、 6 防 治措 施 茎腐 、 植株矮化 、 枯萎 、 死亡 等症状 。 田问播种后 引起 种子腐烂或 6 . 1 培育抗 、 耐 病 品种
病斑逐 渐向上 、 周 同及 茎 内 部 侵 发 病 中期 , 随着病情 加重 , 病 斑 扩 增加 土壤通透性 , 降低 病菌来 源的耕作栽 培措施 , 都 可以减轻 大 大并扩 展到茎 , 豆疫霉根腐病 的发生 程度 。所 以栽培大豆应避免种植 在低洼 、 排
黑龙江省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多抗性评价

黑龙江省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多抗性评价朱振东,王化波,王晓鸣,武小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接种鉴定黑龙江省60个栽培大豆品种和育成品系对5个具有不同毒力大豆疫霉菌菌株4124、PMC1、USAR4、PSZ J6和USAR17的抗性。
有50个品种(系)抗1个或1个以上菌株或表现中间类型,其中有5个、8个、16个和21个品种(系)分别对4个、3个、2个和1个菌株表现抗性或中间类型。
60个品种(系)对5个菌株共产生12种反应模式,其中呈RRSSR 反应类型的品种(系)可能含有R ps1a 或R ps1c 基因,品系农大3861可能含有R ps3c 基因,呈SSSSS 反应模式的品种(系)可能含有R ps7基因,或不含抗病基因;其它9种反应模式与含有已知单基因品种或单基因组合的反应模式不同,可能具有未知抗病基因。
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具有较丰富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品种(系),大部分品种(系)的抗性是有效的,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和抗疫霉根腐病育种。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大豆疫霉菌;毒力收稿日期:2003212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586)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1511B06214)资助作者简介:朱振东(19652),男,湖南慈利县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R esponse of Soybean Cultivars or Lines Developedin H eilongjiang Province to Five Strains of Phytophthora sojaeZHU Zhen 2dong ,WAN G Hua 2bo ,WAN G Xiao 2ming ,WU Xiao 2fei(Institute of Crop Germ plasm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Sixty Soybean cultivars or lin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responses to strains 4121,PMC1,US 2AR1,PSZ J 6,and USAR17of Phytophthora sojae using the hypocotyls inoculation technique.Fifty cultivars or lines were identified that confer resistant or intermediate res ponses to one or more of the five strains of the pathogen.Of these ,5,8,16,and 21cultivars or lines confer resistant or intermediate res ponses to 4,3,2,and 1strain of the pathogen ,respectively.Sixty cultivars or lines elicited 12different reaction types with the 5strains of the pathogen.The cultivars or lines showing reaction type RRSSR were postulated that carry geneR ps1a or R ps1c .Line Nongda 3861was inferred to possess gene R ps3c .The cultivars or lines showing reactiontype SSSSS were deduced that have gene R ps7or no resistant gene.Unknown genes were postulated to occur in the cultivars or lines that elicit the other reaction type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re are more plentiful soy 2bean cultivars or lines resistant to Phytophthora root rot ,and majority of the resistant cultivars or lines are effec 2tive to prevalent virulence of P.sojae ,and can be used for Phytophthora root rot control.K ey w ords :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 ;Resistance ;Phytophthora sojae ;Virulence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1]。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根腐病在黑龙江省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田间一般病株率为30%~40%,低洼地和重茬地病株率可达70%以上,最高死苗率在15%以上。
东部地区重于西部地区,其中以东部土壤潮湿地区发生最重。
一般年份大豆生育前期(开花期以前)病株率为75%左右,病情指数为35%~50%,多雨年份病情指数可达60%以上。
大豆根腐病发病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温湿度以及植株抵抗力等条件。
要更好地防治大豆根腐病就必须根据这些发病条件进行防治。
改变以往单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方式,采取农业措施防治与生物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避免连作,科学轮作。
由于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连作的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
加之大豆连作地块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破坏了大豆根部的正常生理活动,降低了根系生理活力,破坏了共生固氮系统,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
因此,大豆连作年限越长,块根腐病发病越重。
目前,解决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3年以上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的制度。
但是,在当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大豆重、迎茬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
重、迎茬时,可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地和二洼地种植大豆,重茬也只能重一年,前茬玉米、线麻、亚麻种大豆最好。
2.根据土壤理化性质科学选地。
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较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发病轻,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
3.根据土壤温湿度调节播期。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温度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播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
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4.采用科学的栽培耕作方式。
一般垄作栽培的大豆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大垄栽培的大豆比小垄栽培的大豆发病轻。
大豆新品种东大1号

大豆新品种“东大1号”技术水平及获奖专利情况: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简介:东大1号是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第11生态试验区的超早熟大豆新品系,适应区生育期86.2天,需积温1880℃,略早于东农40。
东大1号大豆为紫花,尖叶,灰色茸毛,亚有限结荚习性。
正常年份植株高度为90厘米左右,个别年份或地块可达110厘米,属于中等植株类型,极抗倒伏。
主茎增产为主。
底部结荚高度10厘米左右。
品种特性:东大1号抗病毒病和霜霉病,中抗灰斑病,苗期耐旱能力较强,营养体生长迅速,灌浆成熟快。
成熟时荚皮为黑褐色,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无色,百粒重17~18克。
东大1号大豆品质分析结果:2000年11月29日蛋白39.41%;脂肪22.22%;2002年11月9日蛋白39.59%,脂肪21.99%;二年2次平均:蛋白39.55%,脂肪22.10%。
栽培要点:适合垄距60厘米垄上双行或垄距45厘米单行种植,亩保苗2.5万株。
在适应区一般在5月末播种,8月末9月初收获。
由于抗倒伏,耐旱、耐瘠能力强,适应性好。
亩使用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3公斤,硫酸钾5公斤,一般可获亩产150公斤,高产年份或地块可获220公斤以上高产。
生育季节做到三铲(或化学除草)三趟,及时收获。
应用范围:东大1号适宜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及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及吉林省以南的省份和地区作为复种种植。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提供原种。
所属学院:农学院所属行业领域:种植业联系人:王继安联系方式:*************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东大2号”技术水平及获奖专利情况: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简介:东大2号是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第12生态试验区的超早熟大豆新品系,生育期82天,需积温1800℃,略早于东农41。
东大2号大豆为紫花,尖叶,灰色茸毛,亚有限结荚习性。
正常年份植株高度为85厘米左右,个别年份或地块可达110厘米,属于中等植株类型,极抗倒伏。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方法

( 黑龙 江 省八 五 五 农 场 , 龙 江 密 山 18 2 ) 黑 5 3 7
黑龙 江省 八 五 五农 场 耕地 以旱 田为 主 , 植 大 种 豆 的农户 占全 场 的三 分 之 一 , 而 由于 大豆 田病 虫 然
害严重 , 种衣 剂应 与生物 制剂 混用 或配合 使用 , 能 才 获得 好 的 防治 效 果 , l O g大 豆种 子 用 2 5 适 每 Ok . 乐 时 10 5 mL+3 金 阿普 隆 2 mL, 5 0 也可 用 2 菌克 毒 克 1 0  ̄1 0 mL或 3 多克 福 1 0 mL+益微 00 50 5 50 1 0 5 mL混合 拌 种 ;5, 克福 对 大豆 潜根 蝇 、 O ~1 0 3 多 9 6 跳 甲 、 马有效 , 大豆胞 囊线 虫仅 有 1 ~ 1 d驱避 蓟 对 O 5
收 稿 日期 :0 01—3 2 1—20
e 大 豆 蚜 虫 7月 上 旬 至 8月 末 , 公 顷 用 . 每 50 辟 蚜 雾 1 O 2 g 2 5 功 夫 ( 氟氰 菊 酯 ) 5 ~2 5 或 . 氯
0O 00● 00● 00● 00●000 O0● O0● O0Q O0● 0 ●oO0 O0● O0● O0● O ●O00 OO0 00● 0o● 0 0O0● O0● O0● 00●O0● O0◆ O0● o0● 00●O0● O0● O0● 00● 0 0O0● O0O 00● O0◆ O ◆O0● o0● o0● O0●O0● 00● O0● O0● O ●0 0 0 0 0 0 0
病 菌分 离频 率 明显 高 于传 统 耕 作 法 的 土壤 , 因之 原
一
是在 免耕 法 、 土 保 持 耕作 法 的土 壤 中植 物 病 残 水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构的变化 ,旨在 了解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
寄 主 的作 用 方 式 ,为 阐 明毒 素 对 大 豆 的致 病 机制
提供细胞学资料 ,为揭 示病原菌的致病机理提供
第4 0卷 第 4期
2o 0 9年 4月
东
北
农
业4 () l5 O4: ~
Ap _ 0 9 r 2 o
J u a fN0te s r ulr1Unv ri o m l0 rh atAgi I a iest c u y
文章 编 号
lo — 3 92 o ) 4 0 0 一5 0 5 9 6 (o 9 0 — o l 0
处理 l n % N C0处理 5mn ,无 菌水 冲洗 ,l a l mi i后 数 次 ,播 于 无菌 土 中 ,每 盆 5株 ,在 2 5℃下 自然
光培养 ,并保持 正常生长 所需 水分 ,材料取 自同级
方面已作了初步研究 , 但还未有该毒素对寄主细
胞 结构 影 响方 面 的报 道 。本 文用 黑 龙江 省 大 豆 疫
摘
要 :用不 同浓度 的毒 素处理抗感不 同的大豆品 种的根部 ,研 究毒素对 大豆细胞根部超 微结构 的影响。
结果表 明,较 高浓度 大豆疫霉根 腐病菌毒素( 稀释 5 0倍 ,浓度为 019 g m ) . 4m ・ L 处理抗 感不 同大豆品种的根部 7 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 内部 结构均遭到 了明显的破 坏。适 宜浓度的毒素( 稀释 lo倍 ,浓度 为 O0 9 o .87
水溶解 ,定容至毒素滤液总体积的 1 0 ,即为毒 /0 l
大豆资源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析

9 8 9年在东北大豆产区被发 国, 大豆疫霉最初于 1
3 ] 现[ , 随后在其它地区也发现了大豆疫霉的存 4 ~ 7 ] 在[ 。大豆疫霉是顽固的土传病原菌, 能够在大
收稿日期: 2 0 1 1- 0 1- 2 6 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 行 业 ( 农业) 科研专项( 3-2 0 )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0 8 2 0 6 0 3 0 2- 0 6 ) ( 作者简介: 夏长剑( 1 9 8 5- ) , 男, 安徽太和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研究, E- m a i l : x c h a n g j @y a h o o . c o m . c n 朱振东( 1 9 6 5- ) , 男, 湖南慈利人, 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及抗病性, E- m a i l : z h u z d 1 1 5 @c a a s . n e t . c n 通讯作者:
[ 1 ] [ 1 6 ~ 1 8 ]
。但由
于大豆疫霉变异性较强, 抗病品种在田间出现新的 。因此, 不断发掘和利用 新的抗病基因, 对控制大豆疫霉根腐病、 保证大豆产 量及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拟利用基因推导方法对 1 5 6份大豆资源的抗病基因进行分析, 旨在为抗病 育种提供有效抗源。
( N a t i o n a l K e yF a c i l i t yf o r C r o pG e n e t i c R e s o u r c e s 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 /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r o pS c i e n c e s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1 0 0 0 8 1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O n eh u n d r e da n df i f t ys i xs o y b e a na c c e s s i o n s w e r ei d e n t i f i e df o r t h e i r r e a c t i o n s t o 1 3p a t h o t y p e s o f P h y t o p h t h o r as o j a e u s i n g h y p o c o t y l i n o c u l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i ng r e e n h o u s e . 3 1a c c e s s i o n s w e r e f o u n ds u s c e p t i b l e t o a l l 1 3p a t h o t y p e s ,w h e r e a s 1 2 5w e r er e s i s t a n t t oo n eo r m o r ep a t h o t y p e s ,a n dt h e s er e s i s t a n c ea c c e s s i o n s e l i c i t e d9 0 d i f f e r e n t r e a c t i o nt y p e s . P h y t o p h t h o r a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i n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a c c e s s i o n s w e r e p o s t u l a t e d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r e a c t i o nt y p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s o y b e a nc u l t i v a r so r l i n e sp o s s e s s i n gk n o w na ss i n g l ep h y t o p h t h o r ar e s i s t a n c eg e n e . F i v er e a c t i o nt y p e s o c c u r r e di n9a c c e s s i o n s w e r e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t h er e a c t i o nt y p e s o f as i n g l eg e n e ,w h i l e 5r e a c t i o nt y p e s p r o d u c e db y 1 2a c c e s s i o n s w e r e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t w o - g e n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s . E i g h t y r e a c t i o nt y p e s e l i c i t e db y 1 0 4a c c e s s i o n s c o u l db en o v e l r e a c t i o nt y p e s . K e yw o r d s : S o y b e a ng e r m p l a s m ;P h y t o p h t h o r as o j a e ;R e s i s t a n c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G e n ep o s t u l a t i o n 由大豆疫霉菌( P h y t o p h t h o r as o j a eK a u f m a n n& G e r d e m a n n ) 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 P y t o p h t h o r a r o o t a n ds t e mr o t , P R R ) 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 性病害之一
大豆种质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大豆种质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李宝英
【期刊名称】《农机化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大豆疫霉根腐病病菌1号生理小种对631份大豆材料(生产上主栽品种、即将推广的新品系以及大豆资源材料)进行鉴定,筛选出一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品种和资源材料,为大豆疫霉根腐病重发生区提供了种植品种,为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提供了杂交亲本.
【总页数】2页(P205-206)
【作者】李宝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药应用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东北三省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表现 [J], 吕慧颖;孔凡江;许修宏;袁晓丽;杨庆凯
2.大豆品种RGA分析与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 [J], 孙石;赵晋铭;武晓玲;郭娜;王源超;唐卿华;盖钧镒;邢邯
3.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资源对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评价 [J], 徐鹏飞;吴俊江;范素杰;陈晨;李宁辉;王金生;李文滨;张淑珍
4.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J], 靳立梅;徐鹏飞;吴俊江;李文
滨;邱丽娟;常汝镇;陈维元;于安亮;王金生;南海洋;陈晨;韩英鹏;陈艳秋;丁广洲;张淑珍5.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J], 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李文滨;邱丽娟;常汝镇;陈维元;于安亮;王金生;靳立梅;陈晨;南海洋;陈艳秋;丁广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U Jn— i g , IC n , I i ja H N u—ze WA G J u j n L e Q U L — u n ,C A G R a hn , N i h n n—seg ( . oba e ac ntu ot es A r utrl nvrt; 1 Sye nR s r Is t eo N r e h it f h— at gi l a U i sy c u ei K yL brt yo yenB o g hns Miir d ct n H ri 10 3 , hn ; e a oao S ba i o yi C ie nsyo E uai , abn 0 0 C ia r fo l n e t f o 5 2 S iu rnho e og agA a e yo r utrl c ne , uh a1 2 5 ,C ia . u aB a c H i nf n cdm A i l a i c S iu 5 0 2 hn ; h f l i f g c u Se s
摘要 : 采用下胚轴 伤 口接种 法 , 利用 课 题组 在黑 龙 江省 分离 鉴定 的 8个 大 豆疫 霉根 腐病 生理 小 种 (ae 、 rcl rc3 rc4 r e rc9 rcl 、 c4 、 c5 ) ae 、 e 、 c5、 e 、 e3 r e4 r e4 对黑龙江省 曾经大 面积推 广种 植 的 4 a a a a a a 4个 大豆 品种进行 接种鉴 定。 结果表明 , 8个生理小种分别有 4 . % 、9 5 、0 9 、3 2 、6 8 、5 5 、18 、2 7 对 5 5 2 . % 4 . % 4 . % 3 . % 4 . % 3 . % 7 . %表现抗性 或中间
类型 , 共产生 3 7种反应 型 ; 通过基因推导 , 合丰 一4 , 4 绥农 一1 2可能含有 R sc 因或 R sa+ pl 、pl +郦 、 pl 基 p l R scR sc
R sc+ p 的基因组合 ; pl R 黑河 一 2可能含有 R sa+ pl 3 pl R sd的基 因组合 , 它品种可 能含有新 的抗 病基 因或基 因组 其 合 , 明黑龙江省存在丰 富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 的种质资源 。 表 关键词 : 大豆 ; 大豆疫 霉根腐病 ; 抗性基 因; 因推 导 基 中图分类号 :4 5 6 1 ¥6 .0 ¥ 3 .5 ,55 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7—9 8 ( 0 1 0 02 — 6 10 0 4 2 1 ) 5— 5 1 0
A s a t P y p toaro a ds m rt cue y b t c : h t hh r t n e , a sdb r o o t o ohh r j e i a cn m cl ot t i ae p toas a , s neoo ia yi r n s s o l mp a d e
3SyenRsac stt o eog agA ae yo gi l r Si c , abn10 3 , hn ; .oba e r I tuefH inf n cdm A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e c ne H ri 0 0 C i e hni l i f c u e s 5 a
4 Co r dn ntu H i nf n cdm A r u ua c ne, ab 5 0 6 hn ; . r B e igIs t eo eo g a gA a e yo gi l rl i cs H ri 1 0 8 ,C ia p e it f l i f c t Se n 5 Co c neIs tt,C i s A a e yo gi l rl c ne , ei 0 0 1 hn ) . r Si ntu p e c i e hn e cdm e fA r ut a i s B in 10 8 ,C i c u Se c jg a
徐鹏飞 , 良宇 , 姜 李文滨 张淑珍 , , 陈维元 , 吴俊江 李 岑 邱丽娟 常汝镇 王金生 , , , ,
(. 1 东北农 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黑龙 江 哈尔滨 ,50 0 10 3 ; 2 黑龙江省农 业科 学院绥化分院 , . 黑龙江 绥化 ,50 2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 院大豆研究所 , 12 5 ;. 黑龙 江 哈尔滨 ,5 0 6 10 8 ; 4 黑龙 江省农业科学 院作物 育种研究所 , . 黑龙江 哈尔滨 ,50 65 中国农业 科学院作物科 学研 究所 , 10 8 ;. 北京 10 8 ) 00 1
21 0 1年 1 0月
中 国油料作物学报
C ie e o r a o i co ce c s hn s un l f l rpsin e j o
2 1 ,3 5 :2 0 13 ( ) 5 1—56 2
黑 龙 江 省 大 豆 品种 对 大 豆疫 霉 根腐病抗性评 价及抗性基 因推导
S reigo oba ut as i ac ht hh r jead gn s otl o e ogin rv c cen nsy enelvr 睽! Iet P yo toas a n ee s a ni H i n j gP oi e n i i I o p o p ut n l a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