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合集下载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孔宪萍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8期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大豆土传病害之一。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发病较重。

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一、症状大豆疫霉菌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等症状。

田间播种后引起种子腐烂或大豆幼苗主根出现病斑,病斑为浅褐色至黑褐色。

幼苗期,在子叶和真叶基部发病形成褐色病斑,2~3天后褐色斑中间呈灰白色,后期病斑边缘呈褐红色水渍状,幼苗猝倒死亡。

复叶期,发病部位一般在茎基部1 ~4节间,病斑褐色,叶片褪绿变黄,不脱落呈八字形下垂。

病斑继续向上部扩展,病茎干枯死亡,呈黑褐色,有的表面着生白色霉状物。

花荚期,病斑出现在基部至12节间.有的分枝也发病。

发病前期,病斑呈红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有凹陷,病斑逐渐向上、周围及茎内部侵染;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加重,病斑扩大并扩展到茎的全周,颜色变为浅褐色,病菌由表皮向髓部侵染,髓部呈水渍状;发病后期,病斑长度在4~18厘米之间,茎部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植株叶片变黄下垂,整个植株萎蔫,节间发病的叶柄脱落。

鼓粒期,病部有明显的不规则黑褐色小斑,有些豆荚电感病,最初在豆荚基部呈水渍状,逐渐往端部扩展,致使整个豆荚变褐干枯,豆荚表皮失去光泽呈淡褐色。

受害种子干瘪皱缩,青绿色或有褐色斑,部分种子因麦皮雏缩呈现出网纹,子粒体积明显变小。

二、病原该病原是大豆疫霉菌。

该菌在LBA和V8汁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不发达,生长缓慢,菌落平坦,边缘不整齐,在胡萝卜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较发达,呈致密的絮状。

幼龄菌丝无隔、多核,宽3~9微米,菌丝大多呈直角分枝,分枝基部有缢缩,菌丝老化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菌丝膨大体,膨大体呈球形、椭圆形,大小不等。

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方针

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方针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19大豆是重要的经济类作物,同时也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是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大豆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证油料作物科学供给的重要支撑。

大豆生长阶段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病虫害因素是最主要的方面。

基层地区的很多种植户在大豆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普遍存在药物使用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大豆的正常生产,甚至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大豆死亡,影响到最终的产量。

在大豆多种病虫害中双霉病和根腐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两种病害,该类病害在防控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现代化的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证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此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油脂加工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市场对优质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大豆的总体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每年我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大批量的大豆。

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大豆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大豆面积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大豆的自给率明显提高。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大豆产量是关键。

在大豆种植中影响其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是病虫害,大豆尽管生育周期较短,但是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如果不注重做好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大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防治不到位,防治不科学就会给病虫害的快速传播蔓延提供条件。

因此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应该结合生长发育特点,加快大豆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掌握大豆生产阶段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更好地保障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一、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的发病原因1、大豆霜霉病①病原特征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大豆生长期间低温多雨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它也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影响着其高产稳产。

因此,对于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和掌握。

本文就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浅析。

1. 疫霉病防治技术措施疫霉病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主要是由疫霉菌引起的。

对于疫霉病的防治,一般采用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生物防治方面,可针对性的选用具有降低病害发生能力的微生物进行处理。

比如,可以选用植物源抗生素真菌根际处理,或者利用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改良。

化学防治方面,通常采用氯茵酸钠、抗生素或者其他杀菌剂进行喷洒防治。

此外,还应注重选择具有高抗病性的大豆品种,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灰霉病是由灰霉菌引起的,它主要发生在大豆的根、茎、叶和荚上,对大豆的健康生长产生了较大的障碍。

针对灰霉病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生活污染和种子病原菌。

(2)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选用具有高抗灰霉病性的品种,并注重合理施肥以促进植物生长。

(3)合理选用农药:在防治过程中合理选用农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豆蝽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虫害,它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和嫩茎。

针对豆蝽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1)喷洒农药:在豆蝽发生期间,及时喷洒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防治。

(2)采用雌虫杀虫:这种方法是在豆蝽产卵前,利用雌虫化学诱导的办法骗过雌豆蝽进行卵产,从而达到控制豆蝽种群的目的。

(3)生物防治:利用豆蝽寄生性昆虫等生物控制豆蝽,具有环保、低毒、高效的特点。

(3)采用陷阱:采用特制的陷阱吸引豆象,降低它的种群密度。

总之,对于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需要结合田间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和监测,充分利用生物和化学防治手段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年级:2011级专业:植物保护姓名:郭亮学号:指导教师:马淑梅2014年5 月7日摘要通过对大豆品种抗疫霉根腐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

采用苗期下胚轴接种方法,对黑龙江和吉林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优势生理小种。

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137份大豆品种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54个,占%,表现感病的有83个,占%。

吉林省的54份大豆品种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34个,占63%,表现感病的有20个,占37%。

大豆品种对多个生理小种(5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鉴的黑龙江省99个大豆品种中,有41个品种抗1个或1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

其中,有9个品种对5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3个品种对4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5个品种对3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14个品种对2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10个品种对1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

关键词大豆品种;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AbstractWe identify soybean cultivar resistant to Phytophthora sojae to supply good anti-disease resource for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discover new disease-resistant genes. We use seedling stage hypocotyl inoculation method to vaccinate advantage physiological seeds of Phytophthora sojae in Heilongjiang and Jilin soybean cultivar.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54 soybean cultivars in 137 cultiva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sistant to Number 1 physiological seed, occupied %, and 83 cultivars were susceptible to disease, occupied %. While in Jilin Province, 34 cultivars in 54 soybean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Number 1 physiological seed, occupied 63%, 20 ones were susceptible, occupied 37%.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soybean cultivar resistant to 5 physiological seeds revealed that in 99 soybean cultivars from Heilongjiang identified, there were 41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one or more than one seed, occupied % of the total identified, and 5 cultivars resisted to 3 seeds, occupied %, as well as 14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2 seeds, occupied %, and 10 cultivars was able to resist to 1 seed, occupied %.Key wordssoybean cultivar; Phytophthora sojae; resistant evalua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第一章前言 (1)大豆疫霉根腐病概述 (1)1.1.1大豆根腐病的分布和危害 (1)1.1.2大豆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1.1.3大豆根腐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 (2)大豆疫霉根腐病致病性变异与研究目的 (2)1.2.1大豆根腐病致病性变异 (2)1.2.2研究目的 (3)第二章试验材料与方法 (4)供试材料 (4)试验方法 (4)2.2.1大豆植株培植 (4)2.2.2鉴定方法 (4)调查评价标准 (4)第三章结果分析 (5)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 (5)3.1.1大豆品种对1号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5)3.1.2大豆品种对多个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9)3.1.3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国外的大豆品种抗性比较 (14)第四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第一章前言大豆疫霉根腐病概述1.1.1大豆根腐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病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破坏性病害之一,该病于1948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54年在北卡罗兰那州被确认为由Phytophthora sojae引起,之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等国都发现了该病,仅美国就有800万公顷受害。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名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是重要植物检疫对象。

美国目前大约有800万hm2大豆受害,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三大严重病害之一,高感品种受害几乎绝产。

该病最早于1948年在美国印地安纳州东北部发现,以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发现。

我国黑龙江省也发现了此病,但仅发生在长期积水的黏土和高感品种上,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必须预防和严格加强检疫。

症状出苗前引起种子腐烂。

出苗后由于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立枯,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真叶期发病,茎上可出现水渍斑,叶黄化、萎蔫、死苗。

侧根几乎全腐烂,主根变为深褐色(咖啡色)。

这种深褐色沿主茎可向上延伸几厘米,有时甚至达第十节。

成株发病,枯死较慢,下部叶片脉间变黄,上部叶片褪绿,植株逐渐萎蔫,叶片凋萎而仍悬挂植株上。

后期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

耐病品种被侵染后仅根部受害,病苗生长受阻。

抗病品种上仅茎部出现长而下陷的褐色条斑,植株一般不枯死。

Phytophthora引起的根腐症状往往易与Pythium、Fusarium和Rhizoctonia引起的根腐症状相混淆,所以单凭症状鉴别大豆疫霉根腐病很不可靠。

病原学名:病原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 &j.W.Gerdeman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异名有:大雄疫霉菌P. megasperma Drechsler f sp.glycine Kuan & Erwin和P. megasperma Drechsler war.sojae Hildebrand。

病原形态:有性态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壁厚而光滑。

卵孢子在不良条件下可长期存活,条件适宜可萌发形成芽管,发育成菌丝或孢子囊。

卵孢子为同宗配合,雄器多侧生偶有穿雄生。

孢子囊萌发可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形成芽管。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端钝 圆,侧面平滑 ,前面一根鞭毛 ,后面一根 比
前 者 长 4 5 ,游 动孢 子游 动缓 慢 ,从 运 动到 形成 —倍
受到该病危害 。19 年沈崇尧等首次报道在我 国 91 东北地 区分离到该病菌 ,其后该病害又先后在吉
林 、内蒙 古 、 山东 、北 京 出 现 。 19 年 黑 龙 江 省 98 的 3 个县 、5 4 个农场 分 局 、3 万公 顷大 豆 田发现 该 0
1 大 豆疫霉 根腐 病的性 质及 危 害症状
11 病原 茵 .
病 害的流行 、抗 源筛选、抗性机 制等方 面 ,综述 了国 内外
该 病 的研 究进 展 。
大 豆疫霉根腐病原 菌是一种真 菌 ,属于鞭 毛
菌 亚 门 、卵 菌 纲 、霜 霉 目 、腐 霉 科 、疫 霉 属 。该 病 菌 除侵 染 大 豆外 ,在 温 室 人 工 接 种 的条 件 下 ,
还可 以造成苜蓿草 、甜三叶草的猝倒死亡 ,对菜 豆 、老鹳草也有致病力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幼
龄 菌 丝 无 隔 多 核 ,老 龄 菌 丝 有 隔 ,菌 丝 分 枝 近 直 角 ,基 部 缩 溢 。孢 子 囊 无 色 ,呈 倒 梨 形 ,大 小 为
Ke r s S y e np yo h h r o t P y il gcr c ; — y wo d : o b a h t p to a r t o ; h s o i e Re o r o a
1 - 危 害症状 3
田的种 子常 规越 冬后 能够 传病 。
2 研 究进展
21 生 理 小 种 .
自 15 年 K uman 首 次 正式 报 道 了大 豆疫 95 af n 等 霉根 腐病 以来 ,Ps曲的致病性 分 化十分 复 杂 ,新 o 的 小 种 不 断 出现 ,除 大 量 中 间 型外 ,到 目前 为止 国外 已报 道 的 有 5 个 生 理 小 种 。在 美 国不 同地 3 区 ,1 、3 、4 、7 为 优势 小 种 。在 澳 大利 号 号 号 号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及常见的防治措施。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原因:1. 土壤环境: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尤其是长期积水的地区。

2. 病原菌:大豆根腐病的常见病原菌有腐霉菌、壳菌和霜霉菌等。

3. 大豆品种:一些大豆品种易感染根腐病,而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则相对不易感染。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播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并合理调整播种密度和密度。

较大的植物间距和较小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2. 土壤处理: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是预防根腐病的有效方法。

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或有机物质进行土壤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大豆植物的免疫力,抵抗病原菌的侵袭。

可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进行准确的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4. 排灌排水:改善土壤的排水条件,避免农田过度积水。

过度积水会加重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因此及时排水是预防根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 防治病原菌:可以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病原菌的防治,但要注意使用时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还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措施,如利用益生菌和病毒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6. 轮作休闲:合理的轮作休闲可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有助于根腐病的防治。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是由土壤环境、病原菌和大豆品种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为了防治根腐病,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施肥和轮作休闲等。

定期监测和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也是有效防治根腐病的重要手段。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分子机制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分子机制

1 大 豆 疫霉根 腐 病 防 卫基 因
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 的过程中 ,发
展 了一 系列 拮抗 病 原 物侵 染 的 复杂 的 防御 反 应 体
R pa) eet等标 记 将 9个 不 同 的 抗 病 位 点 定 位 于 大 豆 的 连 锁 群 ( l ua LlaeG (p, ML s上 M0 cl ikg rus e r 1 】 c) ( 见表 1,却 s 和 却 5 于同一连 锁群 N;却 s 、 ) l 7位 4 邱s 5和 s 位 于 同一 连锁群 G,也 有人认为 邱 s 6 4 和 却 s 同一位点 是等位 基 因 ;邱 s 来 源于韩 国 6在 8
第4 0卷 第 4期
2o o9年 4月 文章编号 lo— 3 92 o )4 O 2一 6 o 5 9 6 (0 9o 一 l l0








4 ()ll l6 O4: 2~ 2
Ap . () r 2) 9 (
Ju a fN0te s rc lu- iest o m l r atAgiutllUnVri 0 h a y
文献标识码 :A
大豆疫霉根腐病( 0^l o r ) p £ m m t0 是一种 / 0 t
土 传 性 疫 霉 病 害 …。 大 豆 疫 霉 菌 ( 0 m p £D o ) 属于卵 菌 门 、卵 菌纲 、霜 霉 目 、腐 霉科 、疫 霉 属 。此 病 目前 已成 为大 豆 毁灭 性 的病 害 之 一 ,
源于诱变 3 ,位于连锁群 L 0 。朱振东等利用微卫星 标 记技术在大豆品种诱变 3 中鉴定和定位 了一个 0 新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 砌 s 0 ,该基因位 y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 豆疫霉菌 的生理小种
生理小种 , 或简称小种 , 是研究小麦秆锈病菌的 致病性分化时引入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 的。小种是
病 原 物 的 种下 分类 单 元 ,根 据病 菌 对 寄 主种 或 1 个
九七农场 、 黑河市等地均发现 了大豆疫霉病 , 不同品 种在 不 同地 点发 病率 为 2O 2 .%。大 豆疫霉 病 的 .%~ 91
害, 今 , 迄 在世 界 大 豆主 产 区仍 呈扩 大 蔓 延 之势 。 目 前 , 大 豆疫 霉根 腐 病 的研究 发 展 很快 , 对 现将 关 于该 病 的研 究进 展作 以归纳 。
Poe .j 的致病性分化十分复杂 ,新 的小种不断 sa 出现 , 除大 量 的 中间 类型 外 , 已经 报 道 的生 理 小 种 有 5 。在美 国 ,、、 、 3个 134 7号为 优势生 理小 种 。在澳 大 利 亚 ,自从 17 99年首次报道有大 豆疫霉根 腐病 以
来, 已鉴 定 出 12 4 1 、3 1 、5 4 、 7 4 、9 5 、 、、 、0 1 、 5 2 、6 4 、8 4 、0
5 、2 5 15 、3号生 理 小种 ,在 全 国各 地都 以 1 生 理小 号 种 占优势 。大豆 主产 国阿根 廷 多数菌 株为 1 小种 , 号 我 国 的优 势小 种初 步认 定 , 为 1号小种 。 也
的生 理专 化性 , 描述 了 1 号和 2号 小种 。小种 通过 突 变 或不 同小 种 的异 型杂 交 产生新 的生 理 小种 或 豆 生 长 的 任 何 生育 时 期 , 在 水 淹条 件 下 引起 种 子腐 烂 和 出苗 前 腐烂 ,这 时 经 常被认 为是 水 害 。刚 拱 土 的大 豆幼 苗 最初 病 状 为子 叶节 处 水渍 状 , 腐 , 缩 , 变巧 克 力色 . 叶 j 出 软 细 渐 子 - 现 略 凹陷的 巧克力 色病 斑 。大豆 真叶 展平 至开 花期 , 病 害 主要 发 生在 子 叶 节处 ,并 随 生 育进 程 可 向上 部
发生程度不仅取决于品种 的敏感性 , 还取决于降水 , 田间 的排水 能力 , 土壤类 型 和耕作 方法 。土 壤水分 影 响病 害 发生 大 豆疫 霉病 是靠 土壤 或病 残 体 中的 卵孢 子 萌 发 产生孢 子 囊 , 放 出游 动孢 子 , 行 传 播 。游 释 进
动孢 子吸 附在 大 豆根茎 上 , 导致 植 株 发病 。孢 子囊 的 产生 , 动孢 子 的移 动 , 游 必须 在 有水 的条 件 下 才 能完 成 。因此 , 足 的水 分是 病 害侵染 、 充 流行 的必要 条件 。 在 排 水 不 良 , 表 易 积 水 的粘 性 地 块 , 迎 茬 地 块 , 地 重
疫霉 病 发 生 严 重 ; 土质 疏 松 , 水 良好 的地 块 , 在 排 如 土壤 浸水 时 间过长 , 豆植 株也 能被该 病 侵染 。 大
种的不 同品种基因型的致病专化性决定的。小种的 数 量 决定 于用来 鉴 定小 种 的 1 鉴别 品种 中所 存 在 套 的抗病基 因的数量 , 在某个互作系统 中, 如果 出现亲 合 和 不 亲合 2种不 同结 果 ,那 么 理论 上 可 以区分 出
大豆 疫霉 根 腐病 是 典 型 的土 传病 害 ,其 病 原菌 属 寄生 专化 性 较强 的藻 菌 ,由于 病 菌 自身 的生 理 特 性 和其生 存 环境 , 有利 于 该病 的发 生 。 19 9 3年 以来 ,
合 江农 业科 学 研 究所 对 三 江平 原大 豆 主 产 区进 行 了
1命名及在我 国的流行
14 年 ,该 病 首 次 发 现 于 美 国 的 印第 安那 州 , 98 15 94年 , 罗, h o h nm引起 在北 卡年 兰那州 确 认 由 P y.h o l 。 将该病菌定名为 tpt ra .
15 98

e act o

3 大 豆 疫 霉 病 的发 生 与 危 害
d 研 究 与 综 述 了
大 豆 疫 霉 根 腐 病 的 研 究 进 展 及 展 望
王 芳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 尔分 院 110 ) 6 06
大豆疫霉根腐病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 ,是种世界
性 大 豆病 害 ,也是 大 田作 物 中唯 一 危 害严 重 的疫 霉
病害。该病是危害面积大 , 程度极其严重的土传性病
2 n个 小 种 , 中 , 基 因对 的 数 目。有人 认 为 大豆 其 n为
内只存 在 1 对抗 Psje的主效基 因 ,即一 开始 这种 .a o
抗 病性 只针 对 1 病 原物生 理小 种 15 年 , 现不 个 ,99 发
同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在毒力上 的差异 ,认为大豆疫 霉菌 存在 生理 株系 。 95年 , 16 首次 报 道 了大豆 疫霉菌
在我国 ,99年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 了大豆疫 18 霉病菌 , 目前 , 在北京、 山东 、 吉林 、 内蒙古等地发现 了疫 霉 根腐 病 。19 9 8年 , 龙 江的 3 县 , 黑 4个 5个农 场 分局 ,0 3 万公顷大豆田发现该病害 , 并在黑龙江省呈 蔓延 趋势 , 对大 豆生 产构 成 巨大 的潜 在威 胁 。
大 豆疫 霉病 的调查 。19 汇 同黑 龙 江植 物保 护站 95年 对 部 分 地 区 的大豆 生产 田进行 了疫 霉病 发 生 的分 布 调查 。 19 96年合 江 农业 科学 研究 所 又对 大 豆产 区 的 4 个 乡镇 进行 了调 查 。通 过 田 间调 查 , 嫩江 农 场 、 1 在 汤 原县 、 山市 、 泉岭 管 局 、 密 宝 桦川 县 二九 一 农 场 、 五
年 Psje 1 之 后 a o
将 此学 名 改 为 Pm gsema a. je 9 0年 , 该 .eap r t oa 。1 8 v s 将
病 菌 改名 为 Pm gs em s. yie。 0世 纪 9 .eap r a . g c a 2 fp l n 0年
代 以后各 种报 道又 以 Psje . a 来命 名这 种病 原 菌 。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