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方针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19大豆是重要的经济类作物,同时也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是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大豆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证油料作物科学供给的重要支撑。
大豆生长阶段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病虫害因素是最主要的方面。
基层地区的很多种植户在大豆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普遍存在药物使用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大豆的正常生产,甚至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大豆死亡,影响到最终的产量。
在大豆多种病虫害中双霉病和根腐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两种病害,该类病害在防控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现代化的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证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此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油脂加工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市场对优质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大豆的总体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每年我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大批量的大豆。
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大豆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大豆面积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大豆的自给率明显提高。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大豆产量是关键。
在大豆种植中影响其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是病虫害,大豆尽管生育周期较短,但是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如果不注重做好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大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防治不到位,防治不科学就会给病虫害的快速传播蔓延提供条件。
因此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应该结合生长发育特点,加快大豆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掌握大豆生产阶段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更好地保障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一、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的发病原因1、大豆霜霉病①病原特征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大豆生长期间低温多雨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
大豆根腐病症状是什么?防治方法介绍

大豆根腐病症状是什么?防治方法介绍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种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在大豆苗期时常出现的病害就是根腐病,它对大豆生长造成巨大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幼苗死苗断垄。
那么对于大豆根腐病该怎么预防和治疗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1、发生症状大豆发生根腐病是,根系生长不健壮,具体表现为毛细根少、根瘤数量少,甚至出现没有根瘤,根尖变为褐色。
大豆根系受到危害,营养和水分的输送被阻断,造成地上植株失绿、变化、植株矮小、萎焉现象,严重时会造成死棵。
2、发病原因①播种过深。
大豆幼芽顶土力较差,不宜深播,如果深播加上土壤湿润,这样的环境极易导致感染根腐病。
②播种过早。
大豆不播种过早,在出苗和苗期的适宜温度为20-25度之间,播种过早达不到所需的温度环境,加上土壤潮湿地势低洼,极易感染根腐病。
③土壤原因。
大豆根腐病是土传性病害,一旦发生不及时防治,那么之后每年都会发生,尤其是遭受地下害虫时,会加上病菌的感染。
④施肥方式。
大豆生长需求大量的氮,但是本身的固氮能力较强,如果施入过多的氮肥相反还会影响到根瘤的形成,造成植株旺长、抗病力较差。
3、防治方法在种植时要追施有机肥补充微量元素,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作为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差还可施入生物菌肥100-200公斤。
还可以杀毒剂对于土壤进行消毒灭菌。
播种时对于大豆进行包衣拌种,也是预防根腐病最为关键的措施,实践证明,凡是经过拌种处理后的植株,根腐病发生率大大降低。
对于已经发生根腐病的幼苗可用杀菌剂防治,常用药剂有镰刀菌、腐霉菌和疫霉菌三种,防治效果极好。
以上就是关于大豆根腐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了,希望能帮助到你,xx。
大豆病害完整.

大豆胞囊线虫病--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 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不结实 或结实稀少,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显 著减少,并行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 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
大豆菌核病—发生条件
农业技术措施 :深翻可将表土层的菌核深 埋土中,阻止萌芽菌核形成子囊盘。埋人土表3 厘米以下的菌核一般不能形成子囊盘。中耕培 土也能破坏和阻止子囊盘的形成。 排水良好的地块发病轻,积水和低洼地块发 病重。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生长过度繁茂, 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亦重。此外过度密植, 通风透光条件不好,相对湿度高的地块发病重。 以及邻近向日葵或油菜田的大豆地发病均较重。
2.耕作制度的影响: 重茬、迎茬地块胞囊线虫病发生 严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而在 轮作地块发病程度较轻。特别是与水 稻、线麻和禾本科作物轮作发病程度 大幅度减轻。
3.作物种类的影响:
①禾谷类作物根系分泌物能刺激线虫 卵孵化,幼虫从胞囊中孵出后,因找不到 适当寄主而死亡,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 降,从而使病害逐年减轻。
大豆胞囊线虫病—病害控制
1.种植抗、耐病品种 2.采取合理的种植制度 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作物轮 作,特别是水旱轮作,是防治本 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措施。轮作 年限愈长越好。
一些非寄主植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或毒素控制 线虫群体密度。例如甘蓝、油菜、芥末等分解产 生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毒性物质。 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产生的酚醛树脂酸也能够降低 大豆胞囊线虫病虫口密度。 一些不良寄主如豌豆,能够刺激大豆胞囊线虫病 孵化,但线虫不能很好繁衍。 据报道科学家已从多种植物中析出植物碱类、萜 类、酚类等多种多样的杀线虫物质,如万寿菊含 有一种叫α-三连噻吩的物质。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种衣剂筛选

有极 端 大风 , 所 以水 稻倒 伏 面积小 、 倒伏 程 度轻 。
2 . 4 9月 气 象条件 对 水稻 生长 的影 响
9月 上旬 平均 气温 降低 0 . 7 ℃, 降水减 少 2 7 . 1 mm, 日照增 加 1 1 . 8 h , 9月上 旬虽 略有 低温 但 日照充 足 、 降 雨少 有 利于水 稻 的灌 浆结 实 , 有利 于粒 重 和 产 量 的增 加 。9月 中旬 平 均 气 温 升 高 1 。 C, 降 水 为零 , E l 照 减 少
0◆ … 0O ◆ 。o. oO00 0● 0 0 ●OO ●oo● 00● o0● 00O OO0 OO● oo. 00 。 c ● 00◆ o0● o0● o0● o00 OOO000 0O 000● o0● OO● 00◆ OO0O0 0o0◆ O0● … O O ◆ 0o◆ 00●oo 0O0 000● oo● O0● 000 OO◆ 0 0 ●000 Oo● 00O OOO OO● 0
别为 2 0 0 、 3 0 0 、 4 0 0 mL; 处理 4 ~6用顶 苗新 拌种 , 每1 0 0 k g种 子 用量 分 别 为 1 0 0 、 1 5 0 、 2 0 0 mL; 处 理 7为对 照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1 0 — 1 7
基金项 目 : 公益性行业专项 , 作 物 疫 病 监 测 防控 技 术 研究 与 示 范
1 试 验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室 内 种 衣 剂 试 验
试 验 药剂 : 亮盾 ( 6 2 . 5 g / L精 甲・ 咯 菌腈 ) 、 顶 苗新 ( 4 . 2 3 种菌 唑 ・ 甲霜 灵 ) 、 美派安( 5 0 克菌丹) 、 金 雷 ( 6 8 精 甲霜 ・ 锰锌 ) 、 3 5 多・ 克・ 福( 3 5 多 菌灵 ・ 福美 双 ・ 克百 威 ) 。 每种药 剂设 置 5 ~ 7个试 验 量 , 每 处理 4次 重 复 , 以3 5 多・ 克・ 福 为对 照 药 剂 , 另设 空 白对照 。计 算 抑 菌率、 E C S 0 , 从 而计 算 出 回归 方 程 , 根 据 回归方 程筛 选 出试 验 的用 药 量 。同 时根据 回归方 程 得 出亮 盾 和顶 苗 新 两种 种衣 剂 抑菌 效果 较好 , 从 而选 择此 两种 药剂 作 为 田间试验 的供 试 药剂 。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方法

( 黑龙 江 省八 五 五 农 场 , 龙 江 密 山 18 2 ) 黑 5 3 7
黑龙 江省 八 五 五农 场 耕地 以旱 田为 主 , 植 大 种 豆 的农户 占全 场 的三 分 之 一 , 而 由于 大豆 田病 虫 然
害严重 , 种衣 剂应 与生物 制剂 混用 或配合 使用 , 能 才 获得 好 的 防治 效 果 , l O g大 豆种 子 用 2 5 适 每 Ok . 乐 时 10 5 mL+3 金 阿普 隆 2 mL, 5 0 也可 用 2 菌克 毒 克 1 0  ̄1 0 mL或 3 多克 福 1 0 mL+益微 00 50 5 50 1 0 5 mL混合 拌 种 ;5, 克福 对 大豆 潜根 蝇 、 O ~1 0 3 多 9 6 跳 甲 、 马有效 , 大豆胞 囊线 虫仅 有 1 ~ 1 d驱避 蓟 对 O 5
收 稿 日期 :0 01—3 2 1—20
e 大 豆 蚜 虫 7月 上 旬 至 8月 末 , 公 顷 用 . 每 50 辟 蚜 雾 1 O 2 g 2 5 功 夫 ( 氟氰 菊 酯 ) 5 ~2 5 或 . 氯
0O 00● 00● 00● 00●000 O0● O0● O0Q O0● 0 ●oO0 O0● O0● O0● O ●O00 OO0 00● 0o● 0 0O0● O0● O0● 00●O0● O0◆ O0● o0● 00●O0● O0● O0● 00● 0 0O0● O0O 00● O0◆ O ◆O0● o0● o0● O0●O0● 00● O0● O0● O ●0 0 0 0 0 0 0
病 菌分 离频 率 明显 高 于传 统 耕 作 法 的 土壤 , 因之 原
一
是在 免耕 法 、 土 保 持 耕作 法 的土 壤 中植 物 病 残 水
大豆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之一,大豆的种植有着广泛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然而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它们的发生和流行,不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还会影响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大豆病虫害防治是大豆生产作业中的必要环节,合理有效地预防、控制大豆病虫害,才能保障大豆生产的顺利进行。
(1)大豆疫霉病大豆疫霉病对大豆的破坏具有毁灭性,其首先侵染叶片,然后侵染荚果,严重的病株会枯死。
目前,国内防治大豆疫霉病的主要方法是化学农药防治和农业生物技术防治。
化学农药防治中,目前采用的措施是选择早期防治和集约化防治。
早期防治阶段,可以使用苯醚甲环唑、菌灵等杀菌剂进行控制。
集约化防治阶段,可采用吡唑酮类苯酰肼等高效杀菌剂。
此外,在防治大豆疫霉病时,应该注意药剂的浓度、施药时间和方法等因素。
农业生物技术防治大豆疫霉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实现大豆疫霉病基因的改造,增强大豆疫霉病的抵抗力。
比如对大豆疫霉病的研究已在实验室完成,相关研究已经获得了很多进展。
大豆根腐病在我国主要发生于北方干旱平原,可造成大豆枯死。
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关键是疏水排水、土壤改良、避免连作等。
疏水排水是防治大豆根腐病最重要也最基础的措施,可以通过加长根系、增加根毛、扩大土壤水分半径等方式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增加土壤有机物质的含量。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增施石灰或中性肥、种植鞭辫根草等措施来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质量。
大豆灰纹病是由真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害。
主要控制方法包括采用抗病品种、适时除草、灌溉、施肥、及时摘果垂、化学防治、细菌防治等。
(1)蚜虫蚜虫是危害大豆的重要虫害之一,可引起大豆花、叶、茎等部分的变形、萎缩,影响大豆的生长与发育。
防治蚜虫可以采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方法。
比如农药方面,有硫丹利、敌敌畏、马拉硫磷等,这些化学农药能够有效杀死蚜虫。
(2)田螺田螺是一种泥螺,主要危害大豆的幼苗期。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1999年6月June1999中国油料作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第21卷第2期V ol.21N o.2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朱振东 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 北京 100081)摘要 应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鉴定85份大豆种质对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在两次鉴定中有95.29%的大豆品种(系)表现一致的抗病或感病反应。
本方法所获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利用注射器接种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建议作为我国鉴定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菌 胚轴伤口接种 抗病性鉴定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破坏性病害之一,该病于1948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目前已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大豆生产区[1]。
1989年沈崇尧和苏彦纯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和北京从大豆罹病植株上首次分离到大豆疫霉菌[2]。
随后,其他一些研究者也相继在黑龙江的许多地区分离到该菌并发现病原菌存在致病力分化[3~5]。
朱振东和王晓鸣将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6]。
大豆疫霉菌已成为影响黑龙江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原菌之一[4]。
大豆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方法[1]。
因此,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区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的抗病性,筛选直接用于生产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途径;同时迅速开展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丰富抗原,加速抗病育种的进展。
本文对下胚轴伤口接种鉴定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方法进行评价,为建立我国统一的对该病抗病性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1 供试材料供试大豆疫霉菌为41-1菌株,从黑龙江农科院合江地区农科所试验田罹病大豆植株上分离获得,已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6]。
菌株用稀释V8培养基保存和培养。
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药剂筛选

剂 : 安 克 胜新 依 达 农 药 有 限 公 司 ;6 %恶 霜 锰 锌 西 4 可湿 性 粉 剂 : 香港 泰 达 农 化 发 展 公 司 ;7 %霜 霉 威 2 水剂 : 津 汉邦 ;0 天 7 %乙磷 铝 锰 锌 可 湿 性 粉 剂 :成 忠等 u s 害 分级 标 准 在施 药 后 3d 的病 、 5d 7d 查 发 病 情 况 ,计 算 病 情 指 数 及 防治 效 和 调
果。
以药 剂 活性 成 分 的有 效 含量 计 算 ,所 有 药 剂均 设 5 个 试 验 浓 度 ,其 中 5 %烯 酰 吗 啉 、9 %甲 霜 灵 和 0 7
t hh r o e T ee trefn iie hbt e g w h o o toasJ . h s e u g d si ii d t o t f p a h c n e h r
my e il in f a t ,t e Cs v l e r 0 1 0 c l sg i c n l h E o au s we e . 2 8  ̄ / , a i y t mL g O 1 6 3p / n .6  ̄/ . e p ci ey T et r ef n i .5 g mL a d 0 3 0 3 p mL r s e t l. h h e u g — g v
治 效 果 ,尤 其是 耐病 品种 辅 以 甲霜 灵 处 理 防病 效 果 明显 “ 中国虽 然 已经 培 育 出一些 抗 大 豆疫霉 菌 。 1 生理 小 种 的品 种” 号 ,但 由于各 地 大 豆 疫霉 菌生 理小 种 结 构不 明确 ,而 且 该 病 菌 变 异率 高 ,因此
病 的 化 学 防 治提 供 依 据 ,也 为 防 止 甲霜灵 抗 药 性
的产 生筛选 替代 药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疫霉根腐病
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
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名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是重要植物检疫对象。美国目前大约有
800万hm2大豆受害,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三大严重病害之一,高感品种受害几乎绝产。该病
最早于1948年在美国印地安纳州东北部发现,以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
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发现。我国黑龙江省也发现了此病,但仅发生在长期
积水的黏土和高感品种上,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必须预防和严格加强检疫。
症状
出苗前引起种子腐烂。出苗后由于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立枯,根变褐,软化,直达
子叶节。真叶期发病,茎上可出现水渍斑,叶黄化、萎蔫、死苗。侧根几乎全腐烂,主根变
为深褐色(咖啡色)。这种深褐色沿主茎可向上延伸几厘米,有时甚至达第十节。成株发病,
枯死较慢,下部叶片脉间变黄,上部叶片褪绿,植株逐渐萎蔫,叶片凋萎而仍悬挂植株上。
后期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耐病品种被侵染后仅根部受害,病苗生长受阻。抗病
品种上仅茎部出现长而下陷的褐色条斑,植株一般不枯死。
Phytophthora 引起的根腐症状往往易与Pythium、Fusarium 和 Rhizoctonia引起的根腐
症状相混淆,所以单凭症状鉴别大豆疫霉根腐病很不可靠。
病原
学名:病原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 &j.W.Gerdemann.,属鞭毛菌亚
门疫霉属。异名有:大雄疫霉菌P. megasperma Drechsler f sp.glycine Kuan & Erwin和P.
megasperma Drechsler war.sojae Hildebrand。
病原形态: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而光滑。卵孢子在不良条件下可长期
存活,条件适宜可萌发形成芽管,发育成菌丝或孢子囊。卵孢子为同宗配合,雄器多侧生偶
有穿雄生。孢子囊萌发可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形成芽管。游动孢子是主要侵染源。孢囊
梗分化不明显,顶生单个卵形、无色,单胞孢子囊,无乳突。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5C,适温24~28C。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
温度为 25C ,间接萌发最适温度14C 。卵孢子形成和萌发最适温度为24C。在PDA培
养基上生长缓慢,在利马豆培养基和自来水中可形成大量孢子囊。病组织中可形成大量卵孢
子,卵孢子有休眠期,形成后30天才能萌发。土壤、根部分泌液及低营养水平均有助于卵
孢子萌发。光照和换水有利于游动孢子产生和萌发。
病原菌生理分化: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寄生专化性很强,除为害大豆外,也可侵害羽扁豆
属、菜豆、碗豆。侵染苜蓿和三叶草的疫霉是另外一个专化型。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
分化十分明显,美国已报道39个生理小种,澳大利亚已鉴定出生理小种1、4、13、15号和
一个未定名小种。大豆主产国阿根廷用美国的大豆疫霉根病菌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对该国46
个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所有菌系均为1号小种,阿根廷推广的多数品种都
感病。我国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来自何处尚不清楚,急需建立自己的小种鉴别体系,进一步
研究小种分布和消长。
病害循环
初侵染:此病为典型土传病害。初侵染来源于土壤大豆残体中的卵孢子。卵孢子在土中
可存活多年,条件适宜萌发形成孢子囊,当土壤水份饱和时孢子囊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
孢子附着于种子或幼苗根上,进而萌发侵染。
传播:灌溉实验表明,无论是刚播种以后或植株较大时灌溉,都会加重大豆疫霉根腐病
的发生。这是因为土壤水分饱和,不仅有利于孢子囊释放大量游动孢子,而且水流还可直接
传播。水对发病十分重要。带病土壤飞溅引起的叶部侵染会导致比根部侵染严重得多的叶部
病害症状。
侵入与发病:当土壤中有自由水时,孢子囊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随水传播,侵入寄
主根部。病菌在根的细胞间生长,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吸收营养,引起发病。
再侵染:生长季节中病组织上可以迅速地不断形成孢子囊,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
侵染。在大豆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但寄主以苗期为最易感病,随着植株生长发育,
寄主抗病性也随之增强。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抗病性,土壤湿度,栽培方法和耕作制度等。
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对发病流行程度影响很大。大豆抗病品种较易获得,但由于不
断出现新的生理小种,抗性极易丧失。美国利用抗病品种曾一度控制了该病大面积危害,如
1964年推广抗病品种HarosoY63,疫区大部分都种植含有相同抗性基因(Rps1)的品种,疫
病在生产上危害不大,但1965年出现小种2号,1972~1978年又相继出现3、4、9号小种,
使老疫区的危害再度加重。
土壤湿度:是影响该病流行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饱和是卵孢子萌发形成孢子囊的必要
条件。孢子囊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游动孢子,有水时间越长,释放游动孢子越多。
据报道,土壤积水2h游动孢子即可形成和释放,并完成侵染。所以在排水良好没有积水的
地块,基本不发生此病。地势低洼、黏土、排水不良地块发病重。在病区土壤温度达15~20C
后,遇大雨田间积水,此病严重发生。
耕作栽培:耕作栽培措施会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排水,影响通风透光,直接影响发病。及
时耕地、排水,发病轻;少耕和免耕板结地病重。轮作与发病关系不大,大豆与非寄主作物
轮作4年也不能明显减轻病害,这可能与卵孢子休眠时间长短不一有关,目前尚未发现打破
休眠的因素。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利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作好种子及土壤药剂处理的综合
防治措施。
1.利用抗、耐病品种 尽管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很多,新小种出现较快,利用抗病
品种仍然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最好使用对当地小种抵抗的品种。此外,应不断针对小种变
化情况更换抗病品种,以免被新小种侵染。要积极利用耐病品种,由于它们由多基因控制,
不易丧失抗性。还可把抗性基因(例如美国的RPS)转到有耐病遗传背景的品种中,即可有
效防治病害,又可保持抗性的持久性。
2.耕作栽培措施 早播、少耕、免耕、窄行、除草剂使用增加、连作和一切降低土壤排
水性、通透性的措施都将加重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危害。做到适期播种,保证播种质量,
合理密植,宽行种植,及时中耕增加植株通风透光是防治病害发生的关健措施。
3.药剂防治 利用瑞毒霉进行种子处理可控制早期发病,但对后期无效。利用瑞毒霉进
行土壤处理防治效果较好,有沟施、带施或撒施。用量0.28~1.12kg/hm2,根据品种耐病程
度决定用量,一般耐病性好的比耐病性差的品种用量要少。目前还没发现大豆疫霉抗瑞毒霉
的报道,在美国俄亥俄州连续使用了8年尚未发现抗药性。
4.加强检疫 因病菌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各地要做好种子调运的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