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大豆如何防治疫霉根腐病

大豆如何防治疫霉根腐病展开全文大豆疫霉根腐病有什么症状?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一、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及危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叫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在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其危害极其严重,具毁灭性,可引起大豆绝产。
目前,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为害的报道主要来自黑龙江三江平原,发病率在3%~5%左右。
1、苗期受害症状:苗期发病,在种子萌发前可引起种子腐烂;在种子萌发后,大豆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
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2、成株期受害症状:成株期症状表现为先下部叶片变黄,并向上扩展,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茎基有黑褐色凹陷条状病斑,并可向上扩展延至10~11节位。
发病轻时,症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植株并不死亡,表现出矮化和轻度失绿,症状与缺氮相似,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
发病重时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
此时,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
成株期发病植株的病茎节位也有病荚产生,其症状为绿色,豆荚基部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种子失水干瘪。
二、大豆疫霉根腐病传播途径1、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菌为典型的土传病菌,病原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土壤中的大豆残体中越冬。
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
2、大豆疫霉根腐病在田间可以通过流水进行远距离传播,以侵染大豆根部为主,但带菌土壤颗粒随风雨飞溅可引起叶片发病。
湿度大时,可蔓延至叶柄和基部。
大豆生长季节,在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另外,大豆疫霉病菌可通过病残体、土壤及种子表面粘附的卵孢子,甚至种皮内的卵孢子作远距离传播。
3、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菌丝体生长一定时期,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时候,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可以反复多次地进行再侵染。
210966123_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田间防治措施

粮油农资 042023.2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田间防治措施张洪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农牧局, 内蒙古 赤峰 024076)大豆富含蛋白质、植物脂肪和多种矿物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大豆根腐病对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导致产量下降。
大豆根腐病作为土传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植株根系,导致根部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能力下降,大豆减产可达10%~60%,严重时使大豆绝产。
该病害可发生在大豆整个生长期,具有范围广、危害重、防治难的特点。
大豆根系为期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及营养物质,对大豆整个生育期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豆根腐病侵染根部后,叶片黄化、根系萎缩、植株地上部分长势偏弱、结荚少,甚至整株死亡。
本文简述引发大豆根腐病的原因与防治技术,为广大种植户提供该病防治的理论依据。
1 引发大豆根腐病的原因大豆根腐病病原菌以大豆疫霉菌、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为主,致病能力最强的为立枯丝核菌。
各地区地理环境、土壤理化性质、气候条件不同,导致不同区域优势病原菌种类也有一定差异。
大豆疫霉菌与镰刀菌为我国主要优势病原菌。
1.1 大豆根腐病发病因素诱发大豆根腐病的因素较多,涵盖生物、物理与化学几个方面。
若大豆根腐病由大豆疫霉菌侵染引发,该病原菌孢子的运动与增殖需依赖水分。
土壤淹水为疫霉菌的孢子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土壤的温度与湿度对大豆疫霉菌侵染的影响很大。
当夏季温度≥30℃或土壤通透性不良时,易引发大豆疫霉菌的大量繁殖。
镰刀菌依赖于休眠状态的菌核和菌丝,对苗木影响较大。
1.2 耕作方式大豆疫霉菌与镰刀菌是习居菌,在土壤中存活期长。
种植地连年种植大豆,生产的时间越长,病原菌基数增加,病害越重。
大豆垄作发病率低于平作,小垄发病率高于大垄。
垄作过程中土壤渗透性好,土壤温度高、湿度低,不适宜疫霉菌生长。
平作易产生洪涝灾害,土壤含水量高,通透性差,为疫霉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大豆不宜深播,若播种过深易出现出苗缓慢的情况,地下根系长,易受疫霉菌侵染。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孔宪萍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8期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大豆土传病害之一。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发病较重。
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一、症状大豆疫霉菌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等症状。
田间播种后引起种子腐烂或大豆幼苗主根出现病斑,病斑为浅褐色至黑褐色。
幼苗期,在子叶和真叶基部发病形成褐色病斑,2~3天后褐色斑中间呈灰白色,后期病斑边缘呈褐红色水渍状,幼苗猝倒死亡。
复叶期,发病部位一般在茎基部1 ~4节间,病斑褐色,叶片褪绿变黄,不脱落呈八字形下垂。
病斑继续向上部扩展,病茎干枯死亡,呈黑褐色,有的表面着生白色霉状物。
花荚期,病斑出现在基部至12节间.有的分枝也发病。
发病前期,病斑呈红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有凹陷,病斑逐渐向上、周围及茎内部侵染;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加重,病斑扩大并扩展到茎的全周,颜色变为浅褐色,病菌由表皮向髓部侵染,髓部呈水渍状;发病后期,病斑长度在4~18厘米之间,茎部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植株叶片变黄下垂,整个植株萎蔫,节间发病的叶柄脱落。
鼓粒期,病部有明显的不规则黑褐色小斑,有些豆荚电感病,最初在豆荚基部呈水渍状,逐渐往端部扩展,致使整个豆荚变褐干枯,豆荚表皮失去光泽呈淡褐色。
受害种子干瘪皱缩,青绿色或有褐色斑,部分种子因麦皮雏缩呈现出网纹,子粒体积明显变小。
二、病原该病原是大豆疫霉菌。
该菌在LBA和V8汁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不发达,生长缓慢,菌落平坦,边缘不整齐,在胡萝卜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较发达,呈致密的絮状。
幼龄菌丝无隔、多核,宽3~9微米,菌丝大多呈直角分枝,分枝基部有缢缩,菌丝老化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菌丝膨大体,膨大体呈球形、椭圆形,大小不等。
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大豆根腐病怎么防治

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大豆根腐病怎么防治大豆很易发生根腐病,影响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生产损失。
那么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呢,大豆根腐病又怎么防治呢?下面我们谈谈这个问题,供种植大豆的朋友们参考。
一、大豆根腐病的症状表现大豆根部出现根腐病,根系会明显不健壮,具体表现毛细根偏少、根瘤数量少,甚至没有根瘤、根尖变为褐色,似水浸状。
大豆根部受到危害,会阻断营养和水分植株输送,造成大豆植株失绿、发黄、植株矮小、萎蔫、严重会造成死棵。
二、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大豆根腐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结起来,最为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豆播种过深大豆是不宜深播的作物,深播时,如果土壤潮湿,更容易感染根腐病。
2、播种时间过早大豆播种不宜过早,大豆出苗和苗期生长所适宜气温为20℃-25℃,过早播种会达不到温度需求,加上遇到潮湿低洼地块,容易感染根腐病。
3、土壤中病菌太多大豆根腐病是土传性病害,一旦发生不能及时防治,那之后每年都会发生,特别根系遭地下害虫咬伤后,会加速病菌感染。
4、施肥方式不当大豆不需要大量氮,因为大豆能自已吸收固定空气中的氮,补充氮肥相反还会影响根瘤的形成,并造成植株旺长、导致抗病能力就差。
三、大豆根腐病怎么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非常重要,是预防大豆根腐病的第一关。
2、大豆种子包衣拌种事实证明,凡是经过拌种处理过的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大大降低。
大豆拌种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
3、药物防治在大豆根腐病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对于已经发生根腐病的大豆可用杀菌剂防治,具体药剂有镰刀菌、腐霉菌和疫霉菌三种,推荐防治配方:克菌丹+甲霜恶霉灵、枯草芽孢杆菌+甲霜恶霉灵等。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三、病原特征
病菌属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
大豆疫霉菌:菌丝形态特征(1)
幼龄菌丝体无隔,近直角分枝,在分枝基部稍微缢缩,老化 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膨大。膨大部球形、 椭圆形,大小不等。
大豆疫霉--菌丝膨大体
大豆疫霉菌:有性器官
大豆疫霉--卵孢子
四 适生性
1.寄主范围:羽扁豆、菜豆、豌豆、双花扁豆、 红花、欧芹、甜菜、菠菜、胡萝卜、马铃薯、 番茄、甘蔗、甜三叶草等 2.传播:田间随土壤、流水 远距离病残体、种子、土壤
四、检验方法
产地检疫
症状观察: 以重茬大豆地块和低洼内涝地块为重点,分苗期和成株期两期进 行。
土壤处理可沟施甲霜灵,0.28~1.12kg/hm2
4. 病田实行4年以上轮作。 5. 种植抗病品种 6. 生物防治
五、检疫处理
1. 不要从病区引种,病区种子不能外运,引种时要严格 检疫 2. 种子处理:甲霜灵,用药量为0.38g/kg种子,或种子 重0.4 %的杀毒矾闷种。 3. 化学防治 发现病株立即用药防治。可用:50%安克可
湿性粉剂1500倍液; 或氟硅唑、甲霜灵锰锌、 普力克等 药剂喷雾,7d喷一次,共喷3次。
苗期:子叶期重点检查有无烂籽、缺苗。
真叶期重点检查猝倒、茎部缢缩和水渍状病斑。 成株期:重点检查有无枯黄的植株,茎部缢缩病斑和“八”字形 下垂的叶子。
分离培养 培养基 胡萝卜培养基(鲜胡萝卜200g,琼脂17g,蒸
馏水1000ml )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名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是重要植物检疫对象。
美国目前大约有800万hm2大豆受害,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三大严重病害之一,高感品种受害几乎绝产。
该病最早于1948年在美国印地安纳州东北部发现,以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发现。
我国黑龙江省也发现了此病,但仅发生在长期积水的黏土和高感品种上,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必须预防和严格加强检疫。
症状出苗前引起种子腐烂。
出苗后由于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立枯,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真叶期发病,茎上可出现水渍斑,叶黄化、萎蔫、死苗。
侧根几乎全腐烂,主根变为深褐色(咖啡色)。
这种深褐色沿主茎可向上延伸几厘米,有时甚至达第十节。
成株发病,枯死较慢,下部叶片脉间变黄,上部叶片褪绿,植株逐渐萎蔫,叶片凋萎而仍悬挂植株上。
后期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
耐病品种被侵染后仅根部受害,病苗生长受阻。
抗病品种上仅茎部出现长而下陷的褐色条斑,植株一般不枯死。
Phytophthora引起的根腐症状往往易与Pythium、Fusarium和Rhizoctonia引起的根腐症状相混淆,所以单凭症状鉴别大豆疫霉根腐病很不可靠。
病原学名:病原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 &j.W.Gerdeman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异名有:大雄疫霉菌P. megasperma Drechsler f sp.glycine Kuan & Erwin和P. megasperma Drechsler war.sojae Hildebrand。
病原形态:有性态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壁厚而光滑。
卵孢子在不良条件下可长期存活,条件适宜可萌发形成芽管,发育成菌丝或孢子囊。
卵孢子为同宗配合,雄器多侧生偶有穿雄生。
孢子囊萌发可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形成芽管。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构的变化 ,旨在 了解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
寄 主 的作 用 方 式 ,为 阐 明毒 素 对 大 豆 的致 病 机制
提供细胞学资料 ,为揭 示病原菌的致病机理提供
第4 0卷 第 4期
2o 0 9年 4月
东
北
农
业4 () l5 O4: ~
Ap _ 0 9 r 2 o
J u a fN0te s r ulr1Unv ri o m l0 rh atAgi I a iest c u y
文章 编 号
lo — 3 92 o ) 4 0 0 一5 0 5 9 6 (o 9 0 — o l 0
处理 l n % N C0处理 5mn ,无 菌水 冲洗 ,l a l mi i后 数 次 ,播 于 无菌 土 中 ,每 盆 5株 ,在 2 5℃下 自然
光培养 ,并保持 正常生长 所需 水分 ,材料取 自同级
方面已作了初步研究 , 但还未有该毒素对寄主细
胞 结构 影 响方 面 的报 道 。本 文用 黑 龙江 省 大 豆 疫
摘
要 :用不 同浓度 的毒 素处理抗感不 同的大豆品 种的根部 ,研 究毒素对 大豆细胞根部超 微结构 的影响。
结果表 明,较 高浓度 大豆疫霉根 腐病菌毒素( 稀释 5 0倍 ,浓度为 019 g m ) . 4m ・ L 处理抗 感不 同大豆品种的根部 7 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 内部 结构均遭到 了明显的破 坏。适 宜浓度的毒素( 稀释 lo倍 ,浓度 为 O0 9 o .87
水溶解 ,定容至毒素滤液总体积的 1 0 ,即为毒 /0 l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表 1 施药后 1 5 、 3 0 d各处理杂草株 防效及施药后 3 0 d各处理杂草鲜重防效
2 . 3 产量 分析
从 秋 季测 产结 果看 , 处理 1 ~ 7的玉米 产 量分别 为 7 5 8 3 、 7 8 7 6 、 8 2 2 6 、 8 0 8 5 、 7 8 0 7 、 7 8 1 8 、 4 2 5 4 k g / h m , 4 0
后 相 继在 北 京 、 山东 、 吉林 、 内蒙 古 等地 发 现 。大 豆疫 霉 根 腐病 对 大 豆产 量 影 响极 大 , 产 量损 失 一 般为 2 5
~
5 O , 甚 至 绝产 , 近 年有 逐 根腐病的分布
大 豆疫霉 根 腐病 在我 国黑 龙 江省 大豆 产 区也 有 个例 , 发 病 地 块 多半 靠 近 水 源 、 地势 平 坦 、 积 水 较 多 。 由 于该 病 害在 我 国发现 较 晚 , 但 发展 蔓延 迅速 , 无 论从 植保 、 检疫 、 生产 , 还 是 预 防控 制 的理 论 、 技术 、 方法 和 途 径探 索 等诸 多方 面 , 都 有 必要 进行 系统 的研 究 。有专 家 通过 对大 豆疫 霉菌 在我 国的分 布进 行研 究 , 从 病株 和
・
8 ・
现代化农 业
2 0 1 5 年第 6 期( 总第 4 3 1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在我省调查过程中发现凡分离到病菌的地块大多都 是50%以上的死亡率。
二、所致病害症状
发病时间 :整个生育期 危害部位:主要是根系 症状特点: 苗前 烂种 ,烂芽 出苗差 . 幼苗 子叶节处水渍状软腐, 渐变褐 ,变细,猝倒 . 真叶期后 叶由下向上变黄,萎焉,根系变褐腐烂, 可沿主茎向上扩展,形成凹陷条斑 .
第三节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and stem rot
一、病史、分布及危害
该病菌于1948年发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现分 布于美洲的美国(24个州)、加拿大, 欧洲的 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 非洲的埃及, 大洋 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中国、印度、 日本等20多个国家。
三、病原特征
病菌属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
大豆疫霉菌:菌丝形态特征(1)
幼龄菌丝体无隔,近直角分枝,在分枝基部稍微缢缩,老化 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膨大。膨大部球形、 椭圆形,大小不等。
大豆疫霉--菌丝膨大体
检验方法--调运检疫
种子 将可疑病粒剥下种皮,乳酚油透明,也可将豆粒放 在10% KOH水溶液中处理,剥下种皮,制片镜检卵孢子. 疫霉和霜霉 卵孢子大小.形状相同,区别为: 疫霉 霜霉 壁厚 2.3~3.2µm 1.3~2.6 µm 颜色 黄褐 淡黄 部位 表皮里面 分散 表皮里面 集中 种子表面 无霜霉层 有灰白色干粉霉层
大豆疫霉菌:有性器官
大豆疫霉--卵孢子
四 适生性
1.寄主范围:羽扁豆、菜豆、豌豆、双花扁豆、 红花、欧芹、甜菜、菠菜、胡萝卜、马铃薯、 番茄、甘蔗、甜三叶草等 2.传播:田间随土壤、流水 远距离病残体、种子、土壤
四、检验方法
产地检疫
症状观察: 以重茬大豆地块和低洼内涝地块为重点,分苗期和成株期两期进 行。
五、检疫处理
1. 不要从病区引种,病区种子不能外运,引种时要严格 检疫 2. 种子处理:甲霜灵,用药量为0.38g/kg种子,或种子 重0.4 %的杀毒矾闷种。 3. 化学防治 发现病株立即用药防治。可用:50%安克可
湿性粉剂1500倍液; 或氟硅唑、甲霜灵锰锌、 普力克等 药剂喷雾,7d喷一次,共喷3次。
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
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
疫霉根腐与丝核. 腐霉根腐的区别
疫霉根腐
病部可扩展至地上分枝枝节. 维管束变褐 病部呈巧克力色 25C以上发展很快,成行成片 发病,暴死.
丝核.腐霉根腐
病部主要限于地下 病部一般限于皮层,不侵入维 管束 腐霉淡褐色 丝核 砖红色 病情发展慢
大豆疫霉--孢子囊
孢囊梗单生, 无限生长,多 数不分枝; 孢子囊顶生, 初梨形,顶部 稍厚,乳突不 明显。
大豆疫霉—囊内层出的孢子囊
新孢子囊 在旧孢子 囊内以层 出方式产 生,孢子 囊不脱落。
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囊(2)
大豆疫霉--雄器和藏卵器
雄器侧
生,偶有 穿雄生。 藏卵器 壁薄,球 形至扁球 形。卵孢 子球形。
1989年在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第一次分离到大豆 疫霉,现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安徽、河 南、福建、江苏(南京)和浙江(杭州)、北京. 山 东等9个省区的局部地区。
可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一般发病田 减产30%~50%,高感品种减产50%~70%,严重地块绝产, 为毁灭性病害。 每年造成的大豆损失超过10亿美圆 被害种子大多是不成熟的青豆,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土壤处理可沟施甲霜灵,0.28~1.12kg/hm2
4. 病田实行4年以上轮作。 5. 种植抗病品种 6. 生物防治
Hale Waihona Puke 土壤 诱捕 干土壤加蒸馏水湿润至饱和,光照下预培养4~6天, 加5~10 mm深蒸馏水,加感病品种大豆叶碟,诱集6~24h,蒸 馏水或选择性培养基培养. l~3d后检查叶碟边缘有无孢 子囊。取得单游动孢子菌株后,以形态特征和致病性作为 最终鉴定结果。
根 茎荚 叶残体 组织透明 镜检
有条件时也可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
苗期:子叶期重点检查有无烂籽、缺苗。
真叶期重点检查猝倒、茎部缢缩和水渍状病斑。 成株期:重点检查有无枯黄的植株,茎部缢缩病斑和“八”字形 下垂的叶子。
分离培养 培养基 胡萝卜培养基(鲜胡萝卜200g,琼脂17g,蒸
馏水1000ml )
病组织 新鲜 边缘 块大 表面消毒 70%酒精5秒,无菌水冲洗,吸干 培养温度 24-28 ºC 观察孢子囊 将菌块放入盛有自来水的培养皿中,25 ºC,24h. 观察卵孢子 在玉米粉琼脂平板 室温(20 ºC) 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