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提要:孔子没后,历史的车轮又行进了2500多年,在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对孔子的解读和争论一刻也没停止过。

人们也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解读和改造孔子,因而便有了千差万别的孔子形象。

本真的孔子到底是怎么样的?须有从史料中寻找和发掘,而在众多史料中《论语》的记述就更为忠实可靠。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得出一个学而不厌的孔子;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孔子;一个安贫乐道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形象;政治家;学者;教育家:要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论语》一书便是最本真的源头了,因为这部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正是论语中富有生活气息和诗话了的语言,刻画了孔子栩栩如生的形象。

一、学而不厌的学者孔子知识非常渊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圣人”,弟子们更是非常尊敬他: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称他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

但是孔子自己却说无非是“学而不厌”(《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孔子十分反对别人称他为“圣人”,强调了知识是一点点学习和积累的。

《论语》一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生都相当谦虚,对自己评价都较为低调,但对自己的“好学”,孔子是十足的自信,而且深以为自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学习起来能够忘记吃饭,以学习知识为乐趣就能忘却所有的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这种境界两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一样。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却在他的知识论说,哲学观点和人格素质方面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成就,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

《论语》的著名记载了孔子给人们留下的思想与道德精神。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伟大人格。

孔子是一个谦逊博学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一个谦卑、勤奋学习的形象,孔子曾经说过:“在学习时,就像在拾草一样,人觉得自己无以及众,而不断努力学习,求知若渴,以求
获取真理。

”孔子教育下的学生,用敦厚的习惯、智慧睿智的原则来对待学问,求知若渴,坚持不懈的追求,这让我们佩服不已。

孔子非常重视人的本质,他也说过:“一个自然是潜在的天赋,我们要给它充分的发挥机会。

”孔子提出的绝不依赖遗传的理论,充分发挥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宣传性格形成的正
面价值观,让人们不断对自己要求提高,勇于接受挑战,积极进取,终获成功。

孔子丰富多彩的人格,也增添了他的崇高地位。

他负责任,仁爱,仁慈,以平等心态对待学生,追求完美,拥有传播正义、献身国家、替天行道之勇气。

孔子将知识、真理和理性的思想融入到中国的道德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人格是一个多元的全面体系,他的人格的完整让人敬仰,离开世俗的诱惑,执著地追求道德精神,为人民群众服务,带给我们智慧和慈爱。

孔子让我们相信,一个胸怀忠心,毫无私心,知识丰富,认识深刻的人,能够做到爱惜知识、爱护社会,实践传统美德,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及其影响力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及其影响力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及其影响力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孔子的形象被广泛关注和传颂。

本文将详细介绍《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被描绘为一位智慧、谦逊且富有教育热情的学者。

他始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君臣、父子、夫妻等社会角色间相互尊重和合作。

通过言行示范和言辞指导,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并教导道德行为规范。

其次,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追求卓越并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风貌。

他坚信“学而时习之”,即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己。

这种持之以恒奋斗追求进步的态度深深感染了后世人们,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种宝贵品质。

此外,《论语》还展现了孔子作为优秀教育家所具有的特点与方法。

他重视个别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百家争鸣”的观念,强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和特长,在教育中应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灵活指导。

孔子在《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经验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言行引领着当时人们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塑造了传统文化及法律之上的精神准则。

他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久流传,并为后世师者所借鉴。

此外,孔子还被尊奉为圣贤,并成为后代皇帝崇拜、效仿的对象。

这种尊崇让孔子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形象之一,并且延续至今天。

无论是近现代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以孔子作为自我要求与规范的标杆。

总结起来,《论语》中描绘出来的孔子形象具有极高价值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作为一位智慧、谦逊而又富有教育热情的学者,通过言行示范和言辞指导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并成为优秀教育家的典范。

孔子在中国社会及人们思想观念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儒家思想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被尊奉为圣贤,成为后代人所景仰和效仿的对象。

因此,在《论语》中孔子形象以其智慧、谦逊且富有教育热情等特点广泛地引领着中国社会,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孔子形象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圣贤”,其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从孔子品德、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孔子形象的含义和价值。

一、孔子品德孔子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在《论语》中表现出了他的品德。

孔子不仅具有博学的知识、独特的思想,而且深受他的追随者的爱戴和尊重。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他自己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典范。

他体现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正直崇高、坚持信念、助人为乐和孝顺父母等优良品德。

同时,他也很注重自我修养,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谦虚、宽容、耐心、严谨、公正,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品德的体现使其摆脱了现实的闲杂和尘嚣,成为人们敬仰的伟人。

这些品德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孔子作为典范和榜样被爱戴和向往。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和人性思想等。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而不是善恶分明,即人性本善,认为教育可以让人民变得更好。

他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

他强调“以礼治国”,显示出他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视,并认为只有敬畏天命、顺应人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把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比较,孔子更加强调教育、道德伦理和秩序,而孟子更强调人的品质改进和政治理论发展。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创立了儒家文化,推广了“中庸之道”,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下学上达”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孔子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圣人之教和中国礼仪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部书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

1. 孔子的人物形象1.1 仁者爱人孔子是《论语》中的主角之一,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导师。

孔子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仁爱之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助人为乐。

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用温和和仁慈的心态对待他人。

1.2 教育家的形象孔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子和颜回,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生类型,展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

2. 孔子的思想观点2.1 仁爱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2 礼仪观念《论语》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礼仪观念。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他认为,通过符合礼仪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 教育观念孔子的思想中,教育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成长。

3. 曾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3.1 曾子的才华《论语》中,曾子被孔子称为“柔弱”之人,但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中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
1. 孔子: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强调道德修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2.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勤奋好学、谦虚有礼、品行端正。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贤哉回也”。

3.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勇敢直率、敢于质疑、勇于改过。

子路的性格比较鲁莽,但他对孔子非常忠诚,是孔子的得力助手。

4.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富有经商头脑。

子贡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论语》中部分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每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中人物形象的信息,可以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论语中的孔子智者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智者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智者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而《论语》则是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深入探索了孔子在其中展现的智者形象。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他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智慧,回答了众多学生和弟子的问题,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学生们要持之以恒。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语中,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中。

他注重实践,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给学生们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了宽容和包容的智者形象。

他对待学生和弟子都非常宽容,不计较他们的身份和背景,只要他们有真诚的学习态度,孔子都愿意教导他们。

在《为政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包容心态,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刑罚来约束人民。

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智慧,使得孔子成为了受人尊敬和追随的伟大导师。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还展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他对于道德和仁爱的追求从未动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在《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全局和大义为重,而不是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

这种追求和信仰使得孔子在众多学生和弟子中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对象。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了谦逊和勤奋的智者形象。

他不断努力学习和修身,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

在《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强调了君子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在《学而篇》中,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这种谦逊和勤奋的智慧,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学习者和追求者。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孔子在其中展现的智者形象。

他的卓越智慧、宽容包容、坚定信仰和追求、谦逊勤奋,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孔子,更是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来源,深刻地将其形象展示给后人。

在《论语》中,孔子以生动形象展示了其博大智慧、不拘一格教义、深厚人情、热忱助人。

一方面,孔子以自己的智慧出类拔萃,在《论语》中不同的场景中展示不同的才智。

就拿他写诗的能力比如说,在《论语》第三十四章“谏逐客”中,孔子在出使归来后,要求接待客人时调礼,写下一首名为《文王之什》的诗。

一方面,诗歌本身充满了哲学思想,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孔子对统治者要履行责任,不滥用官权的伟大意志;另一方面,孔子在选字、调和、构思等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证明了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智慧。

另一方面,孔子能够用一种放开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教义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给人们,《论语》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他把
自己的教义作为人的教导,不去拘泥于一种形式,他的教义也远不止是政治,他还用自己的教义讲解了农耕、论诗、读书、做人等各个方面,而且每一个内容都有其自身的智慧,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化。

此外,《论语》也清晰地反映了孔子的深厚人情。

在孔子身边,
有着众多学生,他不只是传授知识,还给他们指导人生、引导道德。

他对待学生也不拘泥一格,传授给学生很多知识,这表明他对学生有极高的重视,并且注重他们的思想发展,而非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此外,孔子还不忘回馈助他的人,《论语》中更是可以看到他对助他
的人的热忱。

总而言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表达了一个具有博大智慧、不拘一格教义、深厚人情、热忱助人的伟大人物。

他为人们普及和传承着儒家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发表时间:2012-03-31T16:25:53.32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魏瑞霞[导读]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瑞霞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摘要: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孔子的形象被不断塑造着。

《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形象的一部书。

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分析还原其形象,以求展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

《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

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

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 为核心,包括“仁、义、礼、知、信”等在内的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要严格维护。

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

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对于一切胆敢违背统治秩序,君臣伦理规范的行径,孔子都会给予猛烈的抨击。

如季氏是大夫的级别却擅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就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对仲孙、叔孙、季孙祭祀祖先完毕,擅用天子之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时,也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并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的感慨。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

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

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

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

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

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于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以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谈,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养性的君子形象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

如:《宪问》篇第28章: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这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三样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

《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作为做人的准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是成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君子应该与“仁”长相伴,无论是幸遇顺境,还是身处逆境;“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仪态端正庄重,谦逊自律,克己奉公,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在言语上应该出语谨慎,不“打诳语”,保持稳重可信的人格等等。

三、淳淳善诱的师者形象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

据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最出色的就有72人。

孔子教育学生的范围很广泛,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与信仰等。

如《论语.述而》篇第25章记载了孔子教学的四方面内容:“文,行,忠,信”。

“文”,指的是历代文献,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行,忠,信”显然已涉及到了人的行为、品格与修养,是德育方面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了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了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与闲话中就对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学生可以随时向孔子提问、请教,孔子也可以随时考察学生的志向、人品与知识。

这对学生的人生观往往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在学生们面前,孔子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一位亲切随和的长者。

孔子总是鼓励学生在自己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拘谨。

如在《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想让学生畅谈理想,为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他首先亲切地对学生们说道:“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

”谦逊随和、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要打破师生、长幼的界限,畅所欲言。

孔子待学生固然随和亲切但又是很讲原则的,他对弟子的某些缺点或原则性错误的批评又总是毫不留情的。

如孔子一向主张君子周贫不继富,鲁国的权臣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却还帮他聚敛财富。

为此,孔子毫不留情地抨击道:“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弟子,还号召其他的弟子抨击冉求的行为,《述而》篇中说“子温而厉”正是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孔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孔子以他那卓越的智慧、渊博的知识、进取的人格精神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特别是知识分子,他在文化史上的作用无人可比。

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论语》中也记录了他的偏颇之处,正是有了这些小缺点,才使其形象摆脱概念化的窠臼,更加丰满、更加自然,更加可爱。

参考文献:
[1]黄伟林.《孔子的魅力》.漓江出版社.1993.
[2]杨伯峻.《论语注译》.岳麓书社.2000.
[3]余斯大.《<论语>及孔子形象的刻画》.《高等函授学报》.1997年第2期.
[4]李迎春.《论孔子先师形象的特点》.《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张岩.《孔子形象祥析》.《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6]索宝祥、周菊艳.《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