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虫类药物的经典临床作用模板

合集下载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虫类药窜透性强,具深搜细剔之特性。

其治病既可挽危急之惊风,又可起痹证、中风偏瘫癌肿等沉菏病疾。

尤适用于久治不愈之疑难杂病,诚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本文拟就当代名老中医虫类药之临床应用经验,以药物功效为纲作以整理分析。

1搜剔风邪虫类药的最大特点是窜透而搜剔风邪。

故对风邪致病经久不愈者每每用之。

朱仁康对于风热久羁之尊麻疹,即用乌蛇、蝉衣等虫类药搜剔风邪,益以荆芥、白芷、羌活驱风,黄连、黄答苦寒清热,侧它、连翘、甘草解毒,大黄清泄于下“`。

奚风霖治尊麻疹因药、食、气、味过敏所致者加紫苏、僵蚕、蛇蜕、地龙、全蝎、乌梢蛇、苦参`”。

盖用作搜风之功。

因尊麻疹中医亦称“风疹块”,以风邪为主。

过敏所致,久治不愈者,乃风邪入络,唯虫类药可搜驱。

李寿山治疗尊麻疹之首乌饮(何首乌20一25`,黄茂15一309,当归、白芍、生地、苦参、仙灵脾、僵蚕、乌蛇、地肤子各15g,白鲜皮15一20g,紫草盆10g,即用了僵蚕与乌蛇。

李氏以为慢性茸麻疹,多为久病,伤其气阴,阴虚燥而生风,气虚卫表不固易招外邪而反复发作。

故治当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李氏祛风,药用虫类,乃因病为慢性,虫可深搜细别而除病根。

不过虫类药之在方中只是一方面。

病之治疗还须辨证论治。

2息风止痉虫类之搜剔风邪,既可驱除外风,又可平肝息内风。

其息风止痉作用可用于外感热病,耗伤阴液,肝失滋养所生之风。

陕西张鹏祥老中医对高热神昏、澹语痉厥者,用加味升降散配合止痉散。

加味升降散药用住蚕、蝉衣、大黄、芥穗、连翘、牛子各10g,姜黄5g,银花15g,生石膏30g,甘草3g。

止痉散:全揭、蜈蚣各等分,研末冲服,每次2g。

张氏在此将虫类药之止痉散作为治疗痉厥之主要手段,“急则治其标”也。

小儿高热,更易致惊风。

盖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起病急,传变速。

又“肝常有余”。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热势嚣张化火可引动肝风而发惊厥。

虫类药物的功效与应用

虫类药物的功效与应用
治 疗 . 辨 证 施 治基 础 上 应 用 虫 类 药 , 得 了一 定 成 效 。 虫 药 的 运 用 宜熟 谙 药性 , 大 心 细 , 理 配 伍 , 陈 出新 , 在 取 胆 合 推 兴 利 避 害 、虫 药 发 展 需 要 发 掘 古 籍 文 献 , 行 整 理 ; 进 开展 实验 研 究 , 现 创 新 ; 极 临 床 研 究 , 展 其 应 用 范 围 , 发 积 扩 尤
其是 复 方研 究 关键词 : 虫类 药 古籍 功 效 应 用
虫 类药 属 于动 物药 部 分 , 日所 称 的 虫类 药 除 平
入药 的昆 虫 外 , 还包 括 一些 小 型 的动 物类 药 物 , 也
用虫 类药 搜剔 及通 络 , 著《 济 本事 方》 有 l 味 所 普 共 4
积瘾瘕 , 破坚 , m闭 ” 载水蛭 为“ 下 , 治 、 m、 瘀 月
利 小便 水道 ” 玉 楸 药 解 》 《 也载 海螵 蛸 “ 阴囊湿 收
痒 , 小 便 m淋 ”:再 者 田螺 . 用 敷 脐 有 利 尿之 除 外
功, 工孟 英 日 :小 便 不 通 , 胀 如鼓 . 田螺 , 半 “ 腹 大 盐
洪《 肘后 备急方 》 中的斑 蝥 傅 治沙 虱 , ・ 思邈 《 唐 孙 备
急 丁金要 方 》 的鸟 兽类 方 , 新 修 本 革》 中 《 中的虫 鱼
部 等 , 是 有关 虫 类 方 药 的记 载 。 到 宋 ・ 叔微 善 都 许
瘕 、 热 , N i 及 几 窍 ” 《 证 指南 医案 ・ 聚 寒 通 J. n脉 。临 积
类药 , 取得 一 定成效 。
功 效 与运 用 1攻 坚破 积散 结 .
《 农本 草 经 》 匿虫 “ 神 载 治 积瘢 瘕 , 坚 . 攻 下 闭 ”水 蛭 “ , 破 瘕 积 聚 ”鳖 甲“ 心腹 瘾瘕 坚积 , , 主 寒

昆虫类中药材

昆虫类中药材

昆虫类中药材中草药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养生保健、医疗美容等方面。

其中,昆虫类中药材作为一类特殊的中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价值。

一、昆虫类中药材的历史渊源昆虫类中药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柞蚕、蜜蜂等昆虫的记载。

在古代医学经典中,昆虫类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昆虫类中药材常常被用于疗法组方,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二、昆虫类中药材的功效与应用1. 桑螟蛾:桑螟蛾是桑叶的害虫,在中药材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桑螟蛾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可以调理肝脏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2. 蜂蜡:蜂蜡是蜜蜂分泌的一种物质,具有止咳平喘、消肿止痛、润肺祛痰的功效。

蜂蜡中富含蜂胶、蜂王浆等成分,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 蟑螂:虽然蟑螂在生活中被认为是卫生问题的源头,但在中药材中,蟑螂却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

蟑螂体内富含活性物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菌消炎等作用。

在传统医学中,蟑螂常被用来治疗喉炎、湿疹等疾病。

4. 蜂胶: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花蕊和树汁后分泌的一种物质。

蜂胶具有抗菌、防炎、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功效。

在中药材中,蜂胶被广泛应用于护肤品、口腔保健、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三、昆虫类中药材的现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类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医疗应用价值。

例如,蟑螂体内的抗菌肽被发现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炎症等多种生理活性。

蜂胶中的活性成分被用于改善人体免疫系统、预防和治疗感染病等方面。

昆虫类中药材的现代研究还包括对其化学成分分析和药理作用的研究。

例如,科学家通过对蟑螂体内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等有益成分,为其药理活性的解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语昆虫类中药材是中国独特的中药资源,在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

十大虫类药临床运用桂枝中医堂(一)全蝎又名全虫,甘、辛、平,有毒,归肝经。

全蝎走而不守。

《本草纲目》:治风——诸风掉眩、搐掣。

《药鉴》:解毒——全蝎疗风疳,最能解毒。

《本经逢原》:通郁结——胡桃肉同贝母、全蝎为蜜丸治鼠瘘痰核,总取以通郁结也。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蝎毒有明显毒性。

全蝎是一个有毒的,同样它还是归肝经的,它主要在治风、解毒、通郁结这方面的作用是比较好的。

1、全蝎的适应症朱老指出:全蝎乃治风要药,惊风、搐搦,必不可少;善窜筋透骨,对风湿痹痛,久治不愈者佳效;开气血之凝滞,解毒医疮,治肿瘤、结核、闭塞性脉管炎等。

朱老一般认为:全蝎是祛风要药,所以惊风、抽搐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它在治疗一些风湿病里面,他有时经常使用;在皮肤科里面主要应用于全身一个解毒和对于气血凝滞这种解郁方面使用的比较多。

2、全蝎的毒性释疑朱老指出:炮制的全蝎毒素已破坏,仅有小毒,少数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皮肤过敏。

蝎毒直接注射属于高毒范围。

蝎毒最小致死量0.07㎎/㎏(兔,静注)。

体重为50公斤的成人,蝎毒最小致死量为3.5㎎。

蝎毒半数致死量1.4㎎/㎏(小鼠,静注)。

体重为50公斤的成人,半数致死量70㎎/㎏,相当于14只活蝎子产生的蝎毒。

如何减毒?蝎毒加热后可减低毒性,但是蝎毒汁比较耐热,常压下煮沸毒性不易完全破坏,煮沸2~3小时后仍有一定的毒性。

蝎口服的毒性较小。

新鲜蝎毒汁100㎎/㎏经口摄入,对小鼠无任何毒性,其剂量相当于成人一次摄入5~6g新鲜蝎毒汁而不至于中毒(相当于1000只蝎子的毒液)。

新鲜蝎毒汁经口摄入的毒性较小,一般不致于引起中毒。

可能是毒素在胃肠道遭到破坏。

因为全蝎是有毒性的,但这个毒性我们处理的比较恰当,它引起的毒性或过敏反应还是比较少的。

3、全蝎的用量《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全蝎的用药剂量范围3~6g;《中国药典》未注明以上计量是研末吞服或者是入药煎剂。

全蝎的传统用法以研磨吞服为主。

朱老认为:全蝎粉剂内服较煎煮为佳。

虫类药经典论述及方药

虫类药经典论述及方药

虫类药的经典论述吴鞠通有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风湿客于经络,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借虫蚁搜剔以攻通邪结”。

同时提出了“宿邪宜缓攻”的指导思想,对用虫类药治疗久病入络的患者,采取的是“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意”。

其言“攻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于攻法中求稳求缓,以丸剂制约虫类药的峻利之性。

叶天士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

”清代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汪履秋先生常谓:“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并认为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取“虫蚁迅变,飞走之灵性”。

络道疏通,气血畅流,顽痹方能缓解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是“久病入络”的科学命题。

《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血,调之络。

”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

故而他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的特性,借其“俾飞者生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搜剔络遂之瘀类”的特点治疗痹证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清代叶天士对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升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大同药学》也提出:“疗死血,虫类为要药”,并在论述虫功效时指出:“死血宜啮血虫类,藉其吸吮钻透之力,以资散通,气血有情之品,自较无情草木灵异,此虻虫、水蛭,所以与本条虫,同以去死血见称于世……查虫既生阴湿,性复咸寒,少见天日,善攻隙穴,其为阴中之阴,血分之里药可知”。

昆虫有哪些可能的医学应用

昆虫有哪些可能的医学应用

昆虫有哪些可能的医学应用昆虫在医学领域有着多个可能的应用,包括药物研发、疾病治疗、伤口愈合等方面。

以下将介绍昆虫在医学上的潜在应用。

1. 药物研发:昆虫体内含有许多独特的化合物,其中一些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比如,蜜蜂的毒液中含有蜂毒酸,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蚕丝蛋白可以被用作药物缓释系统的载体,帮助药物在体内持续释放。

通过研究昆虫体内的化合物,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目标,从而促进新药的研发。

2. 抗菌材料:昆虫身上具有许多抗菌特性的物质,这些物质有潜力用于抗菌材料的开发。

例如,蟑螂表皮含有具有抗菌作用的微小锥形结构,可以杀死各类细菌;蟋蟀表面覆盖有抗菌肽,可以抵抗多种细菌的感染。

借鉴这些昆虫的特性,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新型的抗菌纺织品、医疗器械等材料,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癌症治疗:昆虫体内的一些化合物被认为具有抗肿瘤活性。

例如,蚂蚁的毒液中含有多肽分子,具有抗癌活性;蜘蛛的毒液中含有一种叫做“触角素”的物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这些昆虫源的化合物可以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候选。

4. 伤口治疗:昆虫的体液中含有多种能刺激组织生长和伤口愈合的活性物质。

例如,蝉的体液中含有一种叫做“蛋白凝胶”的物质,可以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将昆虫源的物质应用于伤口治疗中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的风险。

5. 感染病治疗:昆虫体内的抗菌肽和抗菌化合物可以作为治疗感染病的新型药物。

例如,蛾类的抗菌肽可以杀死多种细菌、真菌和寄生虫;蜜蜂的蜂蜜具有抗菌活性。

这些昆虫源的物质可以广泛应用于抗感染药物的开发,对抗一些抗生素耐药菌株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昆虫在医学上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昆虫体内的活性物质,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目标,并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此外,昆虫源的物质还可以用于开发新型的抗菌材料、治疗癌症、促进伤口愈合等。

尽管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但昆虫的医学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药用昆虫(综述)

药用昆虫(综述)

药用昆虫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摘要:药用昆虫具有悠久的人类利用史,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对于药用昆虫来说,人类对其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一个广泛地领域中,但其发展的空间还不仅仅止与现状。

对昆虫药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我们重点在药用的形式,种类记述和药理作用于医学用途。

而在药用昆虫的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药用昆虫中起到药用作用的是氨基酸、多肽、多糖类、脂肪族类物质、生物碱类、甾类物质、萜类化合物或其他类。

与此同时,随着药用昆虫的研究逐步发展,也伴随着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用昆虫昆虫资源活性成分前言昆虫作为中药材,在我国历史悠久,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昆虫入药治病的记述。

药用昆虫可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作用广泛,副作用小,因此,倍受昆虫学和中医药学等科学家的关注。

在昆虫科学研究中,已将药用昆虫纳入了资源昆虫学研究的范畴,而在中医药学中将其归属于本草传统医学。

目前药用昆虫已成为中医药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对昆虫类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用昆虫的种类、功能和作用特点等将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1 昆虫药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由于昆虫具有对疑难杂症的特殊功效,近年来,在不断挖掘昆虫药物资源新种类的同时,探索药用昆虫的药理作用及医学用途也成为中草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传统药用昆虫的利用较为原始,通常是将昆虫或虫的衍生物直接入药,这在中药中常被称为复方药剂。

早在公元前1~2世纪,先后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等三部古书中记载的药用昆虫及其产品达100余种。

随着我国现代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药用昆虫的研究也更深入,药用种类在原有基础上也增加了很多。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因此,药用昆虫资源在各个地区间也显示出较大的不同。

昆虫作为我国药用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度写范文[钩虫病致贫血3例报道]钩虫病贫血模板

小度写范文[钩虫病致贫血3例报道]钩虫病贫血模板

[钩虫病致贫血3例报道]钩虫病贫血【中图分类号】R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7―02 钩虫病是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南方的农村和山区多见,它是寄生于小肠的常见寄生虫,可破坏损伤胃肠黏膜并引起腹痛、出血、贫血表现。

现报道我院血液科收治的3例钩虫病伴贫血的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病例1:女,43 岁,因“反复上腹痛半年,头晕、心悸、解黑便3天”入院。

有田间务农史。

曾在外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5.1×109/L ,RBC 2. 54×109/L ,Hb46g/L,未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慢性失血性贫血,予抗酸、止血、保护胃黏膜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3天前开始出现头晕、心悸、乏力不适,解黑便1~2次/天,量中等,呕吐1次,呈咖啡样物,量约15ml,伴中上腹疼痛不适。

遂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心尖部闻及3/6 级吹风样杂音,肺无异常,腹软,中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实验室检查:入院当日血常规示WBC 4.92×109/L,Hb78g/L,PLT 362×109/L,分类:嗜酸性粒细胞(EO)15.9%,中性粒细胞(NE)39.2%;粪便隐血(-),粪便集卵检查:未见寄生虫卵。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2.16:1,嗜酸性粒细胞占3.5%(以分叶核细胞为主)。

红细胞系统,各个阶段细胞增生活跃,尤以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胞体较小,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多数较小,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淋巴细胞比例减低。

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片中易见。

经铁染色,细胞外铁(-)。

骨髓提示为缺铁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胃镜:1.十二指肠钩虫感染;2.浅表性胃炎伴痘疹形成;3.贫血性胃黏膜相。

病理:降段:纤细虫体一条,长1.2cm;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诊断为:1.钩虫病;2.缺铁性贫血;3.慢性胃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虫类药物的经典临床作用
关键词:搜风祛瘀攻毒虫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78-01 虫类药是动物药的一部分。

《内经》12个方25种药物中用了乌贼、鲍鱼、雀卵、马膏、猪脂等动物药,还未用虫类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用动物药38种,其中虫类药计有水蛭、虻虫、蟅虫、鼠妇、蜣螂、蜂窠、蛴螬、蜘蛛8种;《神农本草经》除载张仲景用到的8种外,还有蝉蜕、僵蚕、蛞蝓、守宫、蝙蝠、蟾蜍、蚯蚓、斑蝥、蝼蛄等;之后《本草纲目》、《纲目拾遗》还补充了诸蛇;近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虫类药,如僵蛹代替僵蚕,蟑螂用治胃痛和胃癌等。

清末名医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指出虫类药的特性是行走攻窜,用以通经达络,疏逐搜剔,胜于草本植物药。

张仲景善用虫类药以治疗外感“瘀热”、内伤“干血”,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丸),后人奉为圭臬。

清初名医叶天士对虫类药有了新的体会,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谓“久则邪正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

因为“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所以“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着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这是叶天士对张仲景用虫类的新见解。

叶天士善治脉络瘀痹之病,善用辛润通络之方,除归尾、桃仁、红花、茜草、旋复花、韭白汁外,主要用虫类药,取其味多辛咸,辛能入络散结,咸能入血软坚,其灵动迅速,非植物药所能比拟。

古人上千年的用药历史为虫类药物的运用奠定了雄厚基础,现代临床实践的不断创新又为虫类药的应用开拓出广阔空间。

虫类药物的经典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 搜风作用凡眩晕、震颤、动摇、抽搐、僵硬、强直、痉挛、拘急、口眼歪斜、
角弓反张、瘫痪、麻痹、瘘废、痒与痛,由神经损害引起的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都称为“风”。

虫类药定风、熄风的作用较强,尤善于“搜风”,即叶氏所谓“风邪流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之义。

蝉蜕治疗破伤风,乌鞘蛇治疗大麻风,牵正散治疗歪嘴风,撮风散治疗脐风,定痛丸治疗风痫。

近年报道的木萸散、五虎追风散治疗破伤风,龙蛇散、五虎汤治疗类风湿,龙马自来丹治疗外伤性截瘫等,都以虫类搜风药为主的方剂。

以全蝎、蜈蚣二药组成的止痉散是镇痉熄风方。

虫类搜风药在治疗实践中正在开拓它的新领域。

用凉血解毒药合蕲蛇、地龙、蜈蚣、全蝎等,治红斑性狼疮;用硝、黄穹、芷配蕲蛇、地龙、蜈蚣、全蝎治疗神经性头痛;用滋养清润药配全蝎、蜈蚣、蝉衣、蜂窠、治疗牛皮癣、红皮症。

配全蝎、地龙、僵蚕、蕲蛇等治疗病毒性脑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还有用全蝎、僵蚕、蝉衣等治愈一例复杂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的报道。

虫类搜风药不但对头面肢体感觉异常与运动障碍的风症、痹症、痛症有较好的疗效,还对内脏器官由神经引起的痉挛、疼痛也有解痉止痛的卓效。

2 祛瘀作用叶天士所说的“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乃由“脉络瘀痹”发展为癖积症瘕。

此非一般药物所能攻逐,只有虫类祛瘀药才能搜刎追拔、缓攻渐消。

尤以水蛭、蟅虫的作用较强。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门》王某右协症瘕案与《幼科要略?胀病门》徐姓小儿单腹胀案中,均用蟅虫,同时也用蜣螂的窜走推荡。

《金匮》的鳖甲煎丸与《温病条辨》的化症回生丹,都用虫类化瘀药。

水蛭已证实有抗凝血作用,近代医家张锡纯盛赞水蛭“在破血药中功列第一”“只破瘀血而不破新血”。

现代名老中医石冠卿曾用张锡纯“理冲汤”加水蛭蜜丸治疗子宫肌瘤取得显效,另一名老中医江锡权则有“有些肝硬化病人,肝大质硬,方中加蟅虫,数十剂后,腹水消除。

若用蟅虫尚觉力量不足时则用水蛭”的评价。

可见水蛭、蟅虫之类的虫类祛瘀药,有软化回缩肝
脾肿硬,治疗症瘕积聚、肿胀包块的良好作用。

已故现代医家廖家兴的实践也提供了例证。

他曾用虫类祛瘀药治一例急性栓塞性动脉管炎,患者突发左臂腋窝內缘剧烈疼痛,扪到半寸许条索状物,辨证为热瘀,用四妙勇安汤加水蛭、蟅虫,12剂后血栓消失而痛止。

再治一例慢性栓塞性静脉管炎,患者左下腿胫骨內缘相继发生3个如枣子大包块,皮色青紫,辨证为寒瘀,用当归四逆汤加地龙、蟅虫,8剂后包快全部消失。

又治一例小孩外伤阵发性血瘀头痛,用通窍活血汤加水蛭、地龙,3剂即痛止。

还治一例外伤性癫痫,用桃红四物汤加地龙、蟅虫,17剂即控制不发。

3 攻毒作用利用虫类药的毒性治疗恶病恶疮往往收到显著的疗效。

“风痨鼓膈”世称四大难症,前人认识到非用“毒药以攻邪”,不能“克敌以制胜”。

于是早认识到虫类毒药治顽固难疗的恶病恶疮。

癌是一种恶病恶疮,石疽、失荣是一种体表癌症,清代医著《外科大成》描述其证形之后提出“内服和荣散坚丸,外贴飞龙阿魏散坚膏”,其中就用到蟾蜍、蜈蚣。

乳岩,清代《验方新编》描述其证形之后提出外贴活蟾蜍以拔其毒,内服洞天救苦丹,其中用到露蜂房。

前人早用虫类药抗痨。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疗“传尸鬼痊”的雄朱丸(散),就用全蝎、蜈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治瘰疬方,用全蝎、壁虎;清?亟斋居士《达生要旨》治干血痨用全蝎研末内服;有人公开祖传治骨痨秘方的龙虎十将丹,用壁虎、蕲蛇、蜈蚣、全蝎、斑蝥、蜂房等虫类药;有用蜈蚣、全蝎、蟅虫研末,每次16克,混入蛋内煮食,治骨结核和淋巴结核;当代医家杜玉堂用壁虎尾尖,量管大小,剪取一段,插入管中,治疗瘘管收到脓液减少,壁虎尾吸收,瘘管愈合的疗效;本院老中医对肺结核、淋巴结核每单用壁虎研末,每次3克,蒸蛋内服,或配合蜈蚣、全蝎、蟅虫、山甲研末为散剂或制丸,在西药无效或产生抗药性时,每每收到意外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