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家人,弘扬家庭亲情。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解读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2.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重点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4. 课堂展示:(1)邀请各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2)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
五、教学资源1. 端午节相关视频资料。
2. 课文文本及其注释。
3. 学生作业样本。
4. 教学评价表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端午节氛围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节日的现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化意义等。
(2)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端午日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端午日》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句子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3)对端午日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端午日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端午日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端午日经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日的文化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搜集有关端午日的资料,了解各地端午日的习俗。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端午日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
(幻灯片1)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
(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
(幻灯片3)(二)简介作者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
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9篇端午日 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题。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作品语言。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与传承。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端午日》2.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作品语言。
(3)理解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与传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习俗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基本知识。
(2)简介《端午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分享所找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点评并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品味等方面进行分析。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与传承。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后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端午日》文本。
2. 视频资源:端午节习俗视频。
3. 网络资源: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资料。
4.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讲解2.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 示例法: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端午节的PPT或视频资料,用于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准备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分析。
3. 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用于示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节,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端午日》,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结合PPT或视频资料。
4. 分析: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5. 示例: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6.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堂巩固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练习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学习。
3. 针对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端午日》教学设计精品4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课前准备: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
(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
)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
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
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
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
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
(出示“沈从文档案”。
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
)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
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二、让我先去看一看湘西民俗风情游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
(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
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
(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
)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2019-04-17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生齐读。
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
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
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
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
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
(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
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
(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
(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
3、精彩段落背诵
(1)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
(课件显示关键词)
(2)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
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
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
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