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模型解释现象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pq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微观经济学pq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微观经济学pq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交易等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竞争与垄断等。

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PQ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PQ曲线是指价格和数量的关系曲线,也被称为需求曲线。

它显示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

PQ曲线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变动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PQ曲线展开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将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概述,介绍其研究内容和意义。

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PQ曲线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探讨其在市场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对PQ曲线的应用进行讨论,并指出其局限性和扩展方向。

通过对PQ曲线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价格变动的原因,为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策略。

因此,对PQ曲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步展开对微观经济学和PQ曲线的详细阐述,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工具。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撰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微观经济学中的PQ曲线。

以下是各部分的详细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旨在引出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在1.1小节中,我们将对微观经济学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对象。

在1.2小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

我们将明确说明本文将包含三个主要部分,并简述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详细探讨PQ曲线的概念。

在2.1小节中,我们将进一步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并解释为什么PQ曲线在该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2.2小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PQ曲线的概念,探讨其应用和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50
17.3.5 短期分析(经济萧条解释)
P
AD1
AS
AD3
AD2
P1
P2 P3
Y
O
Y3
Y2
Y1
51
短期分析(通货膨胀的解释)
P
AD3
AD2
AS
AD1
P3 P2 P1
O
Y1 Y2
Y
52
短期分析(滞胀解释)
P
AS2
AS1
AD
P2 P1
Y2
Y1
Y
53
短期分析-----萧条或膨胀时需求管理 的有效性
AS曲线的经济含义
1. AS曲线是一条描述总供给达到宏观均衡时,一 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2. SAS曲线表明在短期内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 间存在着正向变化的关系,而LAS曲线说明在长 期内,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无关。
3. AS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 资影响就业水平,就业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 入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
45
• 2、当总供给曲线左移,则处于滞 涨状态,进一步,总供给曲线再左 移,则失业和通货膨胀也越严重, 不过失业的下降比例和通货膨胀上 涨的比例二者之间相对关系却并不 明确。
46
17.7.3 古典的AD-AS Model
P
• 松财政或松货币
AD右移至AD’
P2
AS不变
P1P2 ,Y=Y*
– 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关系,即Y=Y(P) – 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
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 –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现。
2
价格水平与AE的关系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curve):社 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通常以产出水平 来表示。 总需求函数:指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对产出的需 求。 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 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
AD
dY EY dP
AD
Ei e
di dP
AD
M di 2 Li P dP dY dP
dY LY dP AD
2
AD
求解上述关系式得到AD曲线斜率 M / P [(1 EY ) Li / Ei e ] LY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AD
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 货币供给量水平会增加,从而利率下降,投资增 加,并引起总需求增加。相反,如果价格水平上 升,则会引起总需求减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总需求增加的原因: 1. 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 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 2.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下降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 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从而使人 们变得相对富有,使人们增加消费需求。这种效 应被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3. 税收: 价格水平下降使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减少, 降低人们的纳税档次,使人们的税负减少,可支 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加消费需求。
IS
dY EY ( di Ei e 1 EY
IS
) Ei e
IS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供求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供求理论

第二章供求理论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一、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二、均衡价格和供求定理三、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四、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应用五、其他几种常见的价格弹性六、蛛网理论一、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一)需求定理1、需求的理解需求是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是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2、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是购买愿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所以,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购买愿望和购买能力的各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有:商品本身的价格(Price)、相关商品的价格(Pr即prices of related goods)、家庭收入(Money)、个人偏好(Favour)、时间因素(Time)等等。

PPMFQf)T,,,(,,dr3、需求定理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PD0 Q4、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在现实生活中,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既影响需求量,也影响需求。

但在经济分析中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要区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需求: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条曲线。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曲线的移动。

(二)供给定理1、供给的理解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

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2、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是供给愿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所以,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影响供给愿望和供给能力的各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有:商品本身的价格(Price)、相关商品的价格(Pr即prices of related goods)、生产成本(Cost of production),自然条件(Nature)和时间因素(Time)等等。

经济学原理之经济学家常用模型

经济学原理之经济学家常用模型

经济学原理之经济学家常用模型1. 引言经济学家通过构建和分析模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问题。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领域中的各种行为和关系,从而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经济学家常用的一些经济模型,包括供求模型、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和理性选择模型。

2. 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用于描述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

在供求模型中,供给曲线表示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表示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

通过分析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我们可以确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供求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的价格形成机制。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以刺激需求增加,直到市场达到均衡。

相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以吸引更多的供应量,直到市场再次达到均衡。

供求模型在经济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市场失衡、价格波动和政府干预等问题。

3. 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一个经济体在已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商品组合的模型。

生产可能性前沿曲线表示了经济体在资源利用效率下的最大产出组合。

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机会成本,即当经济体决定增加一种商品的产量时,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产量。

这个决策涉及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效率的平衡。

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率提升的潜力,以及资源分配的问题。

4. 理性选择模型理性选择模型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完全信息和有限资源条件下作出决策的模型。

在理性选择模型中,人们被认为是理性的,即他们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来做出最佳选择。

理性选择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研究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考虑价格、品质、个人喜好和预期效用等多个因素。

理性选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背后动机,以及他们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

理性选择模型也可以应用于生产者行为的研究。

生产者在面对多个生产要素和成本时,需要做出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市场定价等多个决策。

第5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5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这两个因素是如何造成低增长?
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及银行贷款下降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财富效应、利率效应的下降 解决: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
日本宏观经济变量(1992-1998)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产出增长(%) 1.0 0.3 0.6 1.5 3.9 0.8 -2.5 通货膨胀(%) 1.7 0.6 0.2 -0.6 -0.5 0.6 0.7 预算盈余(%) 1.5 -1.6 -2.3 -3.6 -4.3 -3.3 -6.1 短期利率(%) 4.5 3.0 2.2 1.2 0.6 0.6 0.7
第一个原因是90年代早期日本股票市场的崩溃。 1990-1992年,日本股票价格下降一半。土地和 房地产价格也巨幅下挫。截止到1997年商业用地 的价格仅为1990年的55%。
第二个原因是股票和土地价格的崩溃对日本银行 的影响。许多银行都贷款给了股票和房地产的购 买者。当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崩溃时,这些借款人 大部分不能清偿贷款。在1997年,有人估计日本 最大20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总和占日本 GDP的4%。账面上如此多的坏账,使得银行不 得不彻底削减对企业的任何新贷款。
就业决定
预期
价格变化与工资
价格水平对工资的
调整

影响
就业量的变化 生产函数 Y=f(k,L)
AS的变化
(1)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劳动供给:劳动的 w/p 供给量取决于实际 工资(w/p)
w/p
劳动需求:劳动的需 求量取决于实际工资 (w/p)
w/p
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Ls=f(w/p) L
Ld=f(w/p) L
总需求模型是在IS-LM模型上加入了价格变量,包含 了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决定的所有变量(C,I,G,T,Ms), 实际上是凯恩斯理论的一个总结。

经济学模型与公式

经济学模型与公式

经济学模型与公式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模型和公式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关系,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学模型与公式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实际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一、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模型之一。

供求曲线交汇的点即为市场均衡点,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供求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需求方程:Qd = a - bP供给方程:Qs = c + dP市场均衡:Qd = Qs,即 a - bP = c + dP在这个模型中,a、b、c和d分别代表了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参数,P 代表价格,Qd代表需求量,Qs代表供给量。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进而预测市场的走势。

二、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最优的决策。

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边际收益(MR)= ∆总收益/ ∆数量边际成本(MC)= ∆总成本/ ∆数量最优决策的原则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最大化利润或效用的水平。

三、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生产函数有线性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

一般来说,生产函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Q = f(L, K)其中,Q代表产出数量,L代表劳动力投入,K代表资本投入。

通过不同的生产函数模型,我们可以分析不同要素对产出的影响,指导企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四、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描述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模型,反映了收入、价格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的消费函数为线性消费函数和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C = a + bY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

消费函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而指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

五、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模型,包括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等要素。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

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

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

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

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古典主义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3、市场自动出清凯恩斯主义:1、需求为中心2、工资、价格刚性3、市场非出清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信誉度供求模型对最适外汇储备规模的厘定[内容摘要]本文在回顾代表性的成本-收益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信誉度供求模型,以期从新的角度探讨成本-收益法指导下的模型在厘定一国最适外汇储备规模时未能解决的问题。

并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利用信誉度供求模型给出作者对于95-99年中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的价值评判和理论说明。

[关键词] 信誉度供给信誉度需求一、传统模型的局限及本文所要说明的问题从理论上和计量上建立比较精确的模型来分析和解释最适外汇储备规模的方法最早可以溯源至H.R.Heller处。

Heller提出从成本-收益两个方向入手探讨估计特定国家的适度储备量,并建立了数理模型来阐释储备需求问题。

他的开创性研究为这一领域后来的种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先简要回顾一下他分析的主要内容。

他分析的情况是: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MCHR)等于边际收益(MBHR)时,所持有的储备便是最适度规模的储备。

从成本的方向上看,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等同于放弃持有同等规模的真实资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假定为r;从收益的方向上看,持有国际储备的收益系指这一举措所避免掉的为应付对外逆差而进行收入调节的成本。

容易看到,调节成本取决于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而被迫进行调节的概率以及对这种或有逆差确实发生时进行调节所付出的真实代价。

为了表征出现逆差的概率,Heller假定国际收支差额的发生为一个对称的随机过程,每一过程长度为h,并且收支顺逆差的概率相等,均为1/2。

故连续发生逆差、并且用储备弥补逆差的的概率为πi=2exp(-R/h);当这种或有逆差成为事实而不得不进行调节时,我们的措施被假定为停止进口,于是,所付出的代价即停止进口造成的国民收入损失,这里用边际进口倾向的倒数1/m 来反映。

因此,增加单位储蓄持有量的边际收益是:MBHR=πi*(1/m)= 2exp(-R/h)* (1/m)根据MBHR=MCHR=r,求出最适度储备需求水平为R=h*lg(r*m)/lg0.5。

作为新方法的提出者,Heller的工作无疑把储备需求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他把或然性引入模型之中,以预测未来国际收支逆差的发生,这使得对储备需求及国际收支预期二者间关系的分析具备了数学意义上的可操作性,并触及到此前一直悬而未决的“同时性问题”;他所使用的“边际上相等”的最优化判别方法,相对于比率法、因素模型法等方法而言,有更加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以为支撑,因而也更容易为接受过一般经济学训练的人们所服膺;他所谓“连续逆差”假设更多地使用于研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除享有大规模征收“铸币税”的特权国家(country with special right)如美国之外),对这一假设的坚持在客观上有助于把研究这一领域的他的后继者们的目光更多的引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将给致力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后进国家带去福音。

从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国别经济正义秩序角度看,Heller的堪称“先驱者”的模型,的确起到了规范经济学所认同的正向作用。

前面的推导和阐释所要表述的无非是:如果一个国家单位真实资产的生产力是确定的,那么就可以利用Heller模型,将该国的储备量确定到这样一个规模——如果超过这个规模则会引起不利于该国正常经济运转的资金缺口;如果低于这个规模则难以提供给公众有保证的信息以支撑其对该国国际收支状况作良好评价的信心。

一般地,对于经济规模总量小、发展速度仍旧处于较慢阶段、对外开放程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的经济实体来说,更应当注意来自前一种情况的不利影响;但对那些经济规模总量大、发展速度保持快档前行并且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或具可预见的潜在高度开放性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主要的威胁会来自后一种情况的实现。

前述论断的详细推证将在本文的第二、三部分结合中国的若干情况展开。

在这里,我暂且先给出一个经验层面上的说明:对于发展较慢而又相对封闭的小国而言,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投入到生产性领域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及国民生活状况的迅速改善才是合乎理性的价值诉求,其国家经济战略自当体现为一种“突破型”的发展模式。

在国际收支“heller 模型中只考虑了这一因素,但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会做进一步的拓展)状况并不能对经济发展方向产生足够大的影响的情况下,风险也没有形成足够严重的破坏力,因而构不成实质上的威胁,所以,主要的负面影响来自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而可能形成的对经济发展步伐的制肘;但是,对于那些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发展势头仍旧保持高昂态势、对外经济联系日渐密切的经济体而言,更应当加注重对已有“量”做“质”上的修改和重构,在精化深化既得成果的基础上营造持续发展的氛围,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也相应地体现为一种“稳进式”的发展模式。

此时,国际收支的变动会对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后果,风险的成本也已经随着本国实有经济规模的增大而巨增,防范风险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命题。

这时,外汇储备问题可能遭受的重大挫折不再同于前一种情况,政府对待外汇储备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对储备不足引发信心危机从而引燃收支风险这支“雷管”的畏惧及合理的担忧。

因为在这“雷管”之畔腾跃着的,不再是唾手可得的鲤鱼,而是已然跃过龙门气候初成的长龙。

虽然heller模型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更有理论背景,在概率等问题上的处理也相当巧妙,但是作为一种对现实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政府行为目标机制,Heller模型还是显得比较简单和粗糙,存在着不足。

我在这里就其中的一些缺陷谈谈看法。

Heller模型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四个,都与前面述及的公式所含带的假设条件有关。

其中一个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随机的,而不是体制性或周期性失衡,但他同时将这种随机事件限定为连续发生,显然这种限定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换言之,顺逆差发生的概率各为0.5,但未必是连续逆差或顺差,而有可能是二者交替发生。

Heller模型对这种交替出现的顺逆差现象缺乏考虑因而没有解释力。

另外,Heller模型中,1/m是用来表征调节手段的唯一因子,这里所预设的前提是将支出缩减政策作为绝对优先战略使用,即在储备耗竭之前,政府不能够采取任何支出转换政策(如汇率贬值或设置关税壁垒)、借款融资政策抑或直接管制政策来替代或配合支出缩减政策。

事实上,当支出缩减政策在其改善国际收支的成本高于其他政策时,理性的政府没有理由不改用别的政策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Heller模型的一切顺理成章的描述无不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即前面所提到过的一国的单位真实资产的生产力可以确定。

如果这一前提无法从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中找到依据,那么Heller模型的实证意义无疑会因缺乏对现实的说明力而大打折扣,这恰恰是Heller模型的缺陷之三。

在对Heller模型的实际运用中,这一参变量往往被简化为一个固定的值,这样就把确定最适储备规模的变动因素全然寄托到外汇储备的收益方向上而忽略了各国在外汇储备成本方向上的差异。

根据Heller在模型中使用的储备成本的定义不难看出,由于各国在资源禀赋、社会环境、制度约束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其单位真实资产所能带来的社会收益也不一样,甚至各国对真实资产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界定。

这就使Heller模型处于两难的境地:要么牺牲精确性,通设一个固定的r来表示储备成本;要么牺牲简洁性,使问题十分复杂乃至无法做实际上的解答。

虽然人们普遍认识到 Heller 模型在这里的缺陷,但一些作者提出,在估计资源的社会收益方面,可以大致地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做一个区分,从而为这两类国家确定出不同的储备边际成本。

这其实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做法,但鉴于成本-收益法本身更适用于估计特定国家的适度储备规模,要在“个”的考察中羼杂进“类”的因素,可以预见,其结果仍旧难逃“粗糙”的诟病。

本文要述及的Heller模型的最后一个缺陷涉及对“避免损失”和“获得收益”两个概念的区分。

Heller模型中储备的收益被定义为保持储备而避免掉的收入调节的成本,其实质是将确保福利的行为(避免损失)等同于福利改进的行为(获得收益)。

这一看法似乎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然而,经验的反例来自公园之中。

假定一个公园有“禁止吐痰,违者罚款”的规定,那么某君倘若堂而皇之地吐痰,则难免蒙受罚款的损失。

避免损失的方法之一是背着管理人员偷偷地吐痰(假定此时吐痰为此君的生理需要)。

按照流行的逻辑,则这种“避免损失”理当视为一种收益的获得。

可以预见,在工具理性的指引下,此君的吐痰行为不可避免地将会由原先潜意识的生理需要转变成为有意识的逐利手段。

维克利(Vickrey,1961)在用“第二价格法”(second price method)研究偏好表露(demand-revealing)问题时所涉及的刺激兼容性(incentive compatible)可被借用到这里来进一步说明吐痰者的行为及后果,即:假定人的行为不是彼此独立,则个人刺激兼容性(individual incentive compatible)在允许结成联盟的条件下可转变为群体刺激兼容性(group incentive compatible)。

只要把握住这里结盟的实质,就不难将这个条件拓宽到信息互换和共享上。

对于除公园管理者之外的人们而言,吐痰行为是可观察的和可模仿的,也即这类信息在交换和传递上并无障碍,所以其直接的推论必然是众多本无吐痰之生理需要的人也会因群体刺激兼容性的实现而加入到偷偷吐痰者的行列中去。

用简明的行为流程图可表示如下:通俗地说,即是所有的游客都有偷偷地躲到公园的角落里不停地吐痰以增进自身福利的动机或行为——这显然是荒谬的和与观察事实相悖的。

如我所想,前面推导的过程并没有违背逻辑一致性的要求,那么引致如此不经结论的病灶只能出在推导所依仗的前提上——“避免损失”与“获得收益”两种情况无条件的混同。

再回到Heller模型中看,把“避免的调节成本”直接视为“收益”似乎再无最初想象中那样的理直气壮。

前面所论述的内容与其说成是Heller模型本身的缺陷毋宁说成是对其所运用的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则的置疑。

在Heller之后,其他经济学家如P.Clark、M.G.Ketly、J.Agarwal、E.Classen等人也相继使用了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讨论一国的最适储备量,其中Agarwal模型被认为是最详尽的。

Agarwal模型的基本情况如下:它假定由于进口和出口需求弹性低,该国家易出现外汇短缺现象;国内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能力有限;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多进行直接管制进口。

Aargwal用实物产出衡量持有储备的成本和收益。

持有储备的成本,用将储备转化为生产性投资所能增加的产出表示;持有储备的收益用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带来的产量下降表示。

其国际储备适度性的公式为:R=D(lgm+lgq2—lgq1)/lgπ其中,D是国际收支逆差的概率;π是国际收支逆差的概率;m是该国资本与产出比率的倒数;q1是该国追加资本中的进口含量;q2是进口的生产性物品占该国总产量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