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解释结构模型(ISM)

解释结构模型(ISM)

要素集合 M-L1
M-L1-L2
层次划分
si
P(si)
Q(si)
P(si)∩Q(si)
层次
2
2
2,3,6,7,8,9
2
3
2,3
3,6,7,8,9
3
5
5
5,6,7,8,9
5
6
2,3,5,6
6
6
L2={s2,s5}
7
2,3,5,7,8,9
7
7
8
2,3,5,8,9
7,8,9
8
9
2,3,5,8,9
7,8,9
7
1,2,3,4,5,7,8,9
8
1,2,3,4,5,8,9
9
1,2,3,4,5,8,9
L1={s1,s4}
Q(si)
1,2,3,6,7,8,9 2,3,6,7,8,9 3,6,7,8,9 4,5,6,7,8,9 5,6,7,8,9 6 7 7,8,9 7,8,9
P(si)∩Q(si)
1 2 3 4 5 6 7 8,9 8,9
机场陆侧衔接系统
邻接矩阵
对于一个有向图,我们可以用一个m×m方形矩阵来表示。m为系统要 素的个数。矩阵的每一行和每一列对应图中一个节点(系统要素)。 规定:
aij

1 0
当Si对S j有影响 当Si对S j无影响
邻接矩阵
可达矩阵
如果系统A满足条件:
( A I ) k1 ( A I )k ( A I )k1 M
如果 Psi Qsi Psi ,则 si为当前的最高级要素
层次划分: 先找出符合以上条件的最高级要素,将他们从缩减可达矩阵 中划去,然后再找到新矩阵中的最高级要素,这样层层递进 就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层次。

SPSS解释结构模型(ISM)——研究系统结构关系情况

SPSS解释结构模型(ISM)——研究系统结构关系情况

SPSS解释结构模型(ISM)——研究系统结构关系情况解释结构模型(ISM)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用于得到要素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和层次。

其思想是先通过调查或者技术手段找出问题的组成要素或影响因素,然后通过矩阵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得到一个多级递阶结构模型。

比如现在我们要分析旅游社的萧条原因,发现可能跟如下要素有关:疫情影响、价格过高、旅游套餐不合理、导游质量不行、景区质量下滑、气候问题。

使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1. 矩阵中有哪些要素由研究问题的目标抽象确定,一般希望要素较为精炼,没有冗余重复的要素。

2. 判断要素之间的两两因果关系,如要素1对要素2是否存在影响、要素2对要素1是否存在影响,存在影响则赋值为1。

要素自身的因果关系则无需判断,故对角线的值固定为0。

其中,因果关系的判断可以根据ISM小组讨论结果、或者采用德尔菲方法确定。

邻接矩阵是表示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矩阵(是有向图的矩阵描述),从行的方向看,如果值为1,则代表行名的元素对列名的元素有影响。

(如图中,第一行第三/五列的值为1,则代表疫情影响对旅游套餐不合理和景区质量下滑有影响。

)分析步骤1.由研究问题的目标抽象确定模型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邻接矩阵。

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际调研,组建ISM小组进行讨论、或者采用德尔菲法等方法进行确定。

2.计算邻接相乘矩阵,再通过不断自乘直至矩阵不再发生变化,得到可达矩阵。

3.通过可达矩阵进行模型的层级分解,最终得到模型的层级情况。

一般认为顶层为系统的最终目标,而下面各层分别为上一层的原因。

4.层次划分完毕后,再通过绘制有向连接图,更直观的表示模型的层次结构。

软件操作Step1:选择解释结构模型(ISM);Step2:增加要素或者减少要素;Step3:输入邻接矩阵的值(注:邻接矩阵的值只能为0/1);Step4:点击【开始分析】进入分析;输出结果分析输出结果1:邻接矩阵上表展示了模型的邻接矩阵,邻接矩阵即为初始输入矩阵。

ism模型

ism模型

ISM模型ISM模型,即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

该模型可以帮助理解和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ISM模型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管理、工程、经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对ISM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ISM模型的原理ISM模型主要基于图论、系统论和结构方程等理论,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进行分析,抽象出事物的结构性关系。

ISM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事物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并通过建立元素之间的关系来描绘事物的整体结构。

ISM模型的建模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元素:首先确定要分析的事物和元素,将事物分解成可操作的元素。

2.建立关系:确定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影响关系等。

3.构建矩阵:将元素之间的关系表示为矩阵,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计算。

4.运用模型:利用计算工具和方法对矩阵进行分析,得出事物的结构性信息和结论。

ISM模型的应用ISM模型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管理领域,可以利用ISM模型分析组织结构、决策过程、产品设计等方面;在工程领域,可以应用ISM模型进行系统设计、风险评估等工作;在经济学领域,ISM模型可以用于市场分析、竞争战略制定等方面。

ISM模型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ISM模型可以帮助分析事物的整体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多维度的分析视角。

•可视化:通过建立元素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直观地展示事物的结构和关系。

•决策支持:ISM模型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有效的决策方案。

结语ISM模型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普适性。

通过对事物结构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为问题解决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对ISM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有所帮助。

以上是对ISM模型的介绍,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ISM模型可以为决策过程和问题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其应用探讨

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其应用探讨

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其应用探讨作者:张贺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8年第02期摘要:解释结构模型ISM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是该模型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这些应用也涉及到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一个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具体的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择,直到最后教学结果的分析。

通过运用这种方法使得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为教学科研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同时也简化和方便了教学管理。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ISM;教学管理;科学一、解释结构模型ISM在教学系统制定方面的应用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在内蒙古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中使用解释结构模型法通过计算得到了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多层递阶结构模型。

许多学者还对现有的教学系统做了深入的思考。

王燕(2008)在《利用ISM法分析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中用ISM来分析了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找出了要素间的关系,对教师进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而郑冬红等(2011)在《基于ISM 模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要素分析》和李志军(2015)在《利用ISM法分析项目教学法设计的要素》中利用ISM结构解释模型法来分析教学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联,论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一般模型,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直观模型,促进其操作性。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以其方便性,廉价性,高效性等特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普及开来。

吕文波和赵君香(2006)在《基于网上教学资源的远程支持服务系统要素的ISM分析》和李慧(2011)在《基于ISM模型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结构分析》中都通过ISM分析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子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的内部关联关系,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实现系统结构的层次化分析,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网上教学的构建、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课件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课件
建立层级结构
根据关联矩阵,建立子系统的层级结构,将子系 统按照层级进行组织。
建立因果关系图
根据关联矩阵和层级结构,建立因果关系图,用 于表示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
系统结构的简化与解释
简化系统结构
对建立的层级结构和因果关系图进行简化,去除不必要的细节和冗余信息,使系统结构更加清晰易懂 。
解释系统结构
需要收集完整的系统要素和关系 数据,对数据质量和完整性要求 较高。
02
计算复杂度大
03
对主观性依赖较强
对于大规模系统,ISM法的计算 复杂度较高,需要高性能计算机 和优化算法。
在确定系统要素和关系时,主观 判断和经验对分析结果有一定影 响。
02 ISM法的基本原理
系统分解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范围
确定子系统的关系
案例四:环境保护系统优化
总结词
通过ISM法分析环境保护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环境 保护系统,提高环境质量。
详细描述
运用ISM法对环境保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 分析,明确各要素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影响,找出存 在的问题和瓶颈,优化环境保护系统,提高环境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05 ISM法的扩展与改进
划分系统层级与解释系统结构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划分系统层级与解释系统结构
根据可达矩阵进行系统层级划分,并对系统结构进行解释 ,以直观地展示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04 ISM法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总结词
通过ISM法分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定义
ISM法是一种基于图论和矩阵论的方法,通过构建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来分析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可 达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分析模型:对解释结构模型 进行分析了解系统要素之间 的关系和影响
优化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对 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优化提高 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结果分析和解释
案例背景:某 公司采用ISM 法进行系统结
构优化
实施过程:通 过ISM法对系 统结构进行建 模、分析和优

结果分析:系 统结构优化后 提高了系统的 稳定性和效率
解释:ISM法 在系统结构优 化中的作用和
效果
案例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优点:能够清 晰地展示系统 结构便于理解
和分析
缺点:可能过 于复杂难以理
解和应用
改进方向:简 化模型提高模 型的易用性和
实用性
改进方向:增 加模型的灵活 性适应不同的
应用场景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确定系统目标:明确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建立概念模型:将系统分解为多个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确定关系矩阵: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关系矩阵 计算可达矩阵:根据关系矩阵计算可达矩阵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可达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分析模型:对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ISM法的应用领域
信息系统设 软件工程 计
企业架构设 业务流程优 项目管理


组织变革管 理
ISM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 优势: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局限性: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可能导致分析过程复杂化 局限性: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分析能力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分析系统模型:对建立的系统模型进 行分析包括稳定性、可靠性、效率等
确定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因果关系、 时间关系等

1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其应用

1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其应用

7 0 0 0 0 0 0 1
关系图
可达性矩阵
17
区域划分表
i 1 2 3 4 5 6 7
R(ei) 1 1,2 3,4,5,6 4,5,6 5 4,5,6 1,2,7
A(e3 )
A(ei) 1,2,7 2,7 3 3,4,6 3,4,5,6 3,4,6 7
R(ei)∩A(ei) 1 2 3 4,6 5 4,6 7
24
4、是否强连接单元的划分 4 ( L) 在级别划分的某一级 Lk 内进行。如果某单元不属 于同级的任何强连接部分,则它的可达集就是它本身, 即 这样的单元称为孤立单元,否则称为强连接单元。 于是,我们把各级上的单元分成两类,一类是孤立 单元类,称为I1类;另一类是强连接单元类,称为I2类, 即 π4(L)={I1,I2}
2
结构模型:
系统有很多要素构成,建立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系 统的结构模型,是系统分析的重要方法。
3
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 破坏结构,就会完全破坏系统的总体功能。这说 明了系统结构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结构模型描述系统结构形态,即系统各部分间 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因果、顺序、联系、隶属、 优劣对比等)。结构模型是从概念模型过渡到定 量分析的中介,即使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系统来说 也可以建立结构模型,故在系统分析中应用很广 泛。
1 2 11 3 4 5 6
3.上课不认真 6.太贪玩 9.朋友不好
7
8
9
10
8
例:温带草原食物链
12 11 9 10 8
7 2 3 4 6
5 1

1.草 2.兔 3.鼠 4.吃草的鸟 5.吃草的昆虫 6.捕食性昆虫 7.蜘蛛 8.蟾蜍 9.吃虫的鸟 10.蛇 11.狐狸 12.鹰和猫头鹰

解释结构模型(ISM)(课堂PPT)

解释结构模型(ISM)(课堂PPT)
8,9
8,9
7
L5={s7}
L 1 s1 , s4L 2 s2 , s5 L 3 s3L 4 s6 , s8 , s9L 5 s7
L1
s

1
s4
L 2 s 2, s 5
L3 s3
L 4 s 6, s 8, s 9
L5 s7
系统结构模型
含义
article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 孙慧, 周颖, 范志清
article
article
article
article
总结
Thank you!
则称M为系统A的可达矩阵。其中,I为单位矩阵。 可达矩阵表示从一个要素到另一个要素是否存在连接的路径。
ISM方法的基本步骤
要素关系表
邻接矩阵
可达矩阵
层次划分
➢ 可达集 P(si): P s i s jm i j1i 1 ,2 , ,n ➢ 先行集 Q(sj): Q s i s im j i1i 1 ,2 , ,n
M-L1-L2
层次划分
si
P(si)
Q(si)
P(si)∩Q(si)
层次
2
2Hale Waihona Puke 2,3,6,7,8,92
3
2,3
3,6,7,8,9
3
5
5
5,6,7,8,9
5
6
2,3,5,6
6
6
L2={s2,s5}
7
2,3,5,7,8,9
7
7
8
2,3,5,8,9
7,8,9
8
9
2,3,5,8,9
7,8,9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可达性矩阵各元素是 1 还是 0 很容易进 行关系划分。
关系划分可以表示为:
14
2、区域划分 2 ( S )
区域划分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 没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子系统。
可达集 先行集 底层单元集(初始集,其中元素具有此性质: 不能存在一个单元只指向它而不被它所指向。)
15
对属于初始集B的任意两个元素 t、t′,如果可能指 向相同元素 这种划分对经济区划分、行政区、 R( t )∩R( t′)≠φ 功能和职能范围等划分工作很有 意义。 则元素 t 和 t′属于同一区域; 反之,如果 t、t′不可能指向相同元素 R( t )∩R( t′)=φ 则元素 t 和 t′属于不同区域。 这样可以以底层单元为标准进行区域的划分。 经过上述运算后,系统单元集系统就划分成若干区 域, 可以写成 π2(S)={P1,P2,…,Pm}, 其中m为区域数。
34
7
6
5
4 3
1
2
图4-2
35
1 1 2
2
3
4
5
6
7
1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1
3
M= 4 5 6 7
36
1.区域划分
为对给出的与图4-5所对应的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可列出任一要 素Si(简记作i,i=1,2,…,7)的可达集R(Si) 、先行集A(Si) 、共同 集C (Si),并据此写出系统要素集合的起始集B(S),如表4-1所示:
18
R(e3 ) ? A(e3 )
子系统I
子系统II
子系统I
子系统II
π2(S)={P1,P2}={{e3,e4,e5,e6},{e1,e2,e7}}
19
3 ( P) 3. 级别划分 级别划分在每一区域内进行。ei 为最上级单元的条 件为R(ei)=R(ei)∩A(ei) 得出最上级各单元后,把它们暂时去掉,再用同样方 法便可求得次一级诸单元,这样继续下去,便可一级 一级地把各单元划分出来。 系统S中的一个区域(独立子系统) P 的级别划分 可用下式表示 π3(P)={L1,L2,…,Ll} 其中L1,L2,…,Ll表示从上到下的各级。
24
4、是否强连接单元的划分 4 ( L) 在级别划分的某一级 Lk 内进行。如果某单元不属 于同级的任何强连接部分,则它的可达集就是它本身, 即 这样的单元称为孤立单元,否则称为强连接单元。 于是,我们把各级上的单元分成两类,一类是孤立 单元类,称为I1类;另一类是强连接单元类,称为I2类, 即 π4(L)={I1,I2}
32
四、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规范方法
建立反映系统问题要素间层次关系的递阶结构 模型,可在可达矩阵M的基础上进行,一般要 经过区域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和多 级递阶有向图绘制等四个阶段。这是建立递阶 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 现以例所示问题为例说明: 与图对应的可达矩阵(其中将Si简记为i)为:
6
一、几个相关的重要数学概念 1、关系图 假设系统所涉及到的关系都是二元关 系。则系统的单元可用节点表示,单元之 间的关系可以用带有箭头的边(箭线)来 表示,从而构成一个有向连接图。这种图 统称关系图。关系图中,称具有对称性关 系的单元 ei 和ej 具有强连接性。
7
一、几个相关的数学概念
例:一个孩子的学习问题 1.成绩不好 2.老师常批评 4.平时作业不认真 5.学习环境差 7.父母常打牌 8.父母不管 10.给很多钱 11.缺乏自信
5
1
2
4,6
7
3
30
3、骨架阵 从浓缩阵找骨架阵的方法 在判断过程中,对M′中的“1”元素逐 个检查,如果
则 是诱导元素,将它从M′中“划掉”, 否则 是基本元素,保留在M′中。程序执 行完毕打印的M′就是骨架阵N。
31

由于给定可达性矩阵M后,对应的浓 缩阵M′是唯一的(不计节点的重新排列),M′ 的骨架阵,也叫作M的骨架阵,也是唯一 的。骨架阵不仅保留了浓缩阵的全部信息, 而且对应的层次结构图更加清楚。
0 1 0 0
1 1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1 1 0 1 1 1 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 1
13
二、可达性矩阵的划分
1、关系划分
关系划分将系统各单元按照相互间的关系分 成两大类 R与 R ,R类包括所有可达关系,R 类 包括所有不可达关系。有序对( ei , ej ),如果 ei到 e j 是可达的,则( ei , ej )属于R 类,否则( ei , ej ) 属于 R 类。
1 2 11 3 4 5 6
3.上课不认真 6.太贪玩 9.朋友不好
7
8
9
10
8
例:温带草原食物链
12 11 9 10 8
7 2 3 4 6
5 1

1.草 2.兔 3.鼠 4.吃草的鸟 5.吃草的昆虫 6.捕食性昆虫 7.蜘蛛 8.蟾蜍 9.吃虫的鸟 10.蛇 11.狐狸 12.鹰和猫头鹰
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其应用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1
从概念模型到结构模型——系统概念开发 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困难在于弄清楚要解决什 么问题,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潜在问题,什 么是原因层的问题,什么是根子层的问题。这就 是问题诊断和系统概念开发。 如何能使用自然语言或图形等较直观的方式 来描述和阐明问题,这就是根据问题导向,建立 概念模型。系统结构模型是一种较正规的概念模 型。这类模型对于理清思路、明确问题,与利益 相关者进行沟通,都极为有用。这种结构化的概 念模型就是系统结构模型。
4
5
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 解析结构模型属于静态的定性模型。 它的基本理论是图论的重构理论,通过一些基本 假设和图、矩阵的有关运算,可以得到可达性矩 阵;然后再通过人-机结合,分解可达性矩阵, 使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级递阶结构形式。 在总体设计、区域规划、技术评估和系统诊断方 面应用广泛。 要研究一个由大量单元组成的、各单元之间又存 在着相互关系的系统,就必须了解系统的结构,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而结 构模型技术已发展到100余种。
2
结构模型:
系统有很多要素构成,建立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系 统的结构模型,是系统分析的重要方法。
3
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 破坏结构,就会完全破坏系统的总体功能。这说 明了系统结构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结构模型描述系统结构形态,即系统各部分间 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因果、顺序、联系、隶属、 优劣对比等)。结构模型是从概念模型过渡到定 量分析的中介,即使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系统来说 也可以建立结构模型,故在系统分析中应用很广 泛。
ei 可达且“长度”
12
性质: 一般对于任意正整数r(≤n),若ei到ej是可达的且“长度” 为r,则Ar中第 i 行第 j 列上的元素等于1。 对有回路系统来说,当 k 增大时,Ak 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重复。 对无回路系统来说,到某个 k 值,Ak=0。
1
3
4
2
1 0 2 A 1 0
26
例:上例中可达性矩阵的浓缩阵
27
浓缩阵的标准形式
其中m’ij=1或0 (i>j)
28
2、从属阵 矩阵M′- I 叫做系统从属矩阵,记为M″,从中可以分析从 上到下各级别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构矩阵,并绘制系统多级 层次结构图。 例:上例所给浓缩阵的从属阵及得到的结构矩阵。
29
根据结构矩阵绘制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图
33
例4-1 某系统由七个要素(S1,S2,…,S7)组成。经过 两两判断认为:S2影响S1、S3影响S4、S4影响 S5、S7影响S2、S4和S6相互影响。这样,该系 统的基本结构可用要素集合S和二元关系集合Rb 来表达,其中: S = {S1,S2,S3,S4,S5,S6,S7} Rb = {(S2,S1),(S3,S4),(S4,S5), (S7,S2),(S4,S6),(S6,S4)}
16
例:对一个7单元系统的区域划分
7
5 4
6
2 1
3
1 1轾 1 犏 2犏 1 犏 3犏 0 犏 M = 4犏 0 犏 5犏 0 犏 6犏 0 犏 7犏 1 臌
2 0 1 0 0 0 0 1
3 0 0 1 0 0 0 0
4 0 0 1 1 0 1 0
5 0 0 1 1 1 1 0
6 0 0 1 1 0 1 0
9
2、邻接矩阵
用来表示关系图中各单元之间的直接连接状态的矩 阵A。设系统S共有n个单元S={e1,e2,…,en} 则 e1 e2 en
e1 轾11 a 犏 e2 犏21 a 犏 A= 犏 犏 en 犏n1 a 臌 a12 a22 an 2 a1n a2 n ann
20
级别划分的步骤 令L0 =φ,j=1; (1) Lj = {ei∈P-L0-L1-…-Lj-1|Rj-1(ei)∩Aj-1(ei) = Rj-1(ei)} 其中 Rj-1(ei) = {ei∈P-L0-L1-…-Lj-1 |mij = 1} Aj-1(ei) = {ei∈P-L0-L1-…-Lj-1 |mji = 1} (2) 当{P-L0-L1-…-Lj } = φ时,划分完毕;否则j = j+1, 返回步骤(1)。 注:如果条件R(ei) = R(ei)∩A(ei) 换成条件 A(ei) = R(ei)∩A(ei) 则上述级别划分可类似进行,但每次分出的是底层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