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

合集下载

《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摘要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新闻联播》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意义,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接着对《新闻联播》栏目进行分析,指出《新闻联播》与大众传播密不可分,进一步说明《新闻联播》对大众传播不容忽视的影响。

最后提出提升《新闻联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对策,希望新闻联播转变传播观念,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闻联播》;主流媒体,大众传播一、新闻节目与大众传播简述(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与内涵电视新闻节目是指以发生与人民密切相关的新闻题材为基础,经过整理、加工做成电视节目,新闻节目包含现场或预先录制的访问、专家的分析、民意调查结果等。

新闻联播是指一种电视或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即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1]。

新闻联播节目的特点主要有:信息量、时效性强、广泛性以及明确的针对性。

《新闻联播》汇总了多条新闻,并且不加入评论,这是它与其他新闻类节目不同的地方。

中国最著名的新闻节目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二)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意义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新型节目不断出现,如各种选秀节目、文化节目不断出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电视新闻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占据着收视率的重要位置,新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节目是一档服务民众,为民众了解社会建立桥梁。

新闻节目的内容设置广泛,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贵族,都会成为新闻节目的采访对象。

新闻节目为民众提供社会以及世界发生的最新的资讯,不断增长人们的视野,成为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强有力的纽带,引导众从形成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节目与人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新闻节目将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三)大众传播的内涵及社会功能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第一次使用了大众传播这个概念。

融合发展环境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语态变革——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

融合发展环境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语态变革——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

第 4 卷 总第 111期 7推 荐引言央视《新闻联播》自开播一来,都占据着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主流与权威地位,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其每一步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随着现代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深化,全媒体时代到来,《新闻联播》新闻语态发生了巨大变革。

从2019年7月推出的《主播说联播》节目,用与现代年轻人更为贴近的方式,赋予更具有主播个人特色的方式,运用网络用语、通俗语言传递主流声音。

再到8月《新闻联播》正式入驻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闻联播》进一步加大了在新媒体端的开发,重塑移动社交平台主流媒体形象,进一步扩大了基层传播触角,实现了与用户的无限贴近。

《新闻联播》传播方式的“互动化”、传播语态的“亲民化”变革,为电视新闻阶段性改革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

因此,深入分析融合发展环境下《新闻联播》新闻语态变革对于我国电视新闻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融合发展环境下央视《新闻联播》新闻语态变革的特征(一)话题式传播成为新闻信息传播重要方式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了海量的网络用户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的聚合呈现出明显的跟随话题热度涨落的趋势,社会舆论与公众情绪呈现“波浪式”。

因此,话题对于公众舆情的牵引效应不断增强,“热点”、“热搜”逐渐成为新闻策划与操作的主阵地。

在这种环境下,主流媒体要求能够利用话题传播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通过加大话题投放,来提升新闻传播效应。

例如,新浪微博“央视新闻”账号粉丝数量已达到1.16亿,具有强大的微博号召力,在微博上开展话题互动,并且充当着主流“意见领袖”的决策,紧跟社会热点,发表“央视锐评”,单条博文阅读量达到上亿人次。

同时,在微博上投放话题,引导积极社会舆论,如由央视新闻发起的“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话题微博阅读量高达75.4亿,讨论量将近1 500万。

在这种话题式传播方式下,《新闻联播》节目不仅更贴近受众,同时在年轻一代群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高。

新闻联播发展史

新闻联播发展史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

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

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

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

”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

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

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

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

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

从新闻联播看社会发展与变迁

从新闻联播看社会发展与变迁

从新闻联播看社会发展与变迁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重要新闻节目,每天在黄金时段播出,被广大观众所接触和关注。

通过观察新闻联播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深刻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以下就是从新闻联播中所看到的社会发展与变迁。

一、发展阶段的变化新闻联播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变化。

早期的新闻联播多以文字为主,通常由主持人用朗读的形式播报新闻内容。

这种形式简洁明了,但在视觉上较为枯燥。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媒体开始普及,新闻联播采用了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道,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同时,新闻联播的节目形式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除了固定的主持人播报新闻外,还增加了采访报道、专题节目等等。

这种改变丰富了节目内容,增加了观众的选择空间,更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新闻报道的内容变化通过观察新闻联播的报道内容可以看到,社会发展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的新闻联播主要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新闻为主,表现为一种比较单一的报道形式。

而如今,在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背景下,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例如,近年来,新闻联播开始报道大量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新闻,例如环境保护、教育改革、医疗卫生等。

这种转变表明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社会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与政治层面,而是更加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报道形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联播的报道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以往的新闻报道较为传统,多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进行。

如今,随着视听技术的成熟,新闻联播开始运用新闻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报道,使得新闻更加鲜活、直观。

此外,新闻联播在内容组织上也有了更多的创新尝试,例如特写、纪录片等形式,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事件的细节和背景,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和深度。

这样的改变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样的视听享受,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重要新闻节目,通过新闻联播,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

新闻联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当时的新闻联播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采取了苏联的新闻报道模式,内容多为政治宣传和颂扬社会主义成就。

报道形式单一,语言呆板,缺乏新闻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人们对新闻的多样化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联播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节目内容逐渐增加了国际新闻和社会生活新闻的报道,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化。

新闻联播开始向着更加客观、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最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新闻联播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新闻联播还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

节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政治、经济等重要新闻外,还增加了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个信息全面、立体化的新闻节目。

总的来说,新闻联播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相信新闻联播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生日。

作为舆论宣传的“喉舌”,我党的新闻播音事业历经了七十一个春秋。

沧海桑田,伴随着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岁月,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党的新闻播音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新闻播音的风格也在不断变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爱憎分明、慷慨激昂1940年12月30日,通过无线电波,从革命圣地延安传出了一个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是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彰(播音名:麦风)发出的第一声呼号。

这声音,同当时弥漫在中国天空的反动、虚伪、庸俗、没落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声音,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豪迈、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这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标志着人民广播播音的开始。

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担任主任,负责领导和筹建工作。

同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按照当时国际规定,中国无线电台的呼号第一个字为英文字母X。

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

当时担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岩、孙茜四位女同志。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播音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窑洞,洞内四周钉着延安生产的粗毛毯,作为隔音用。

播音桌上只有一个话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设备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

我党最早的新闻播音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勇敢的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由于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全部节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错就无法挽回。

他们面对这样的艰苦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发扬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

1943年春,因为广播发射机发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复。

从新闻联播看社会变迁的轨迹

从新闻联播看社会变迁的轨迹

从新闻联播看社会变迁的轨迹新闻联播作为央视的重要新闻栏目,每天为观众呈现国内外重要新闻动态。

通过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窥见社会变迁的轨迹,了解国家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本文通过对新闻联播的观察和分析,将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变迁特征。

一、政府政策的调整与演进新闻联播经常报道政府发布的各个方面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这些政策的调整和演进是社会变迁的重要体现。

以经济发展为例,我们可以从新闻联播中感受到我国经济政策的转型和演进。

过去,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和重工业驱动,而现在,政府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变化在新闻联播中反映得非常明显。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环保政策、教育改革、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的演进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变化新闻联播中常常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变化,从而展示了社会变迁的轨迹。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新闻联播,我们可以观察到农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教育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等现象,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体现。

同时,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新闻联播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福利的改善等。

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问题的呈现与解决新闻联播同时呈现了社会问题的存在与解决过程,这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新闻联播中常常报道环境污染、贫困问题、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并且重点介绍政府的解决方案和进展情况。

通过这些报道,我们能够了解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也可以看到改善社会问题的努力。

而这种呈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正是社会变迁的实践。

四、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当然少不了国际形势的报道。

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关注世界各地的新闻动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以及国际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新闻联播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闻联播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闻联播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以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为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媒体之一,新闻联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新闻联播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首先,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职责。

通过报道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新闻联播让人们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传递,使得民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

其次,新闻联播在社会舆论引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联播能够通过报道不同的新闻事件,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舆论的方向。

通过对某些事实的强调和解读,新闻联播能够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增强社会向善向上的氛围,推动社会发展走向更加良好的方向。

此外,新闻联播通过报道优秀的社会典型和先进事迹,激励社会成员获得前进和进步的动力。

新闻联播中的正能量内容,例如感人的人物故事、勤劳致富的案例等,无形中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奋斗精神和进取心。

在社会发展中,这些榜样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激发了更多人们的参与和付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新闻联播在宣传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国家重要媒体,新闻联播有责任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

通过新闻联播的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改革发展的决策等能够更加广泛地为社会大众所了解和认同,进而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推广。

除此之外,新闻联播还通过报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等,促进了社会的学习和创新。

新闻联播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呈现各个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让社会成员可以及时了解和学习到最新的科技创新和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闻报道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发展摒弃陈旧观念、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并且从中吸取经验,进行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
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

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三十多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晚7点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

它是这个国家机器里宣讲系统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意识形态符号。

它的永远不苟言笑的播音员,被称为国脸;时政新闻里不同级别领导人的出镜时间,被精确到秒;主持人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节目形态和播音员人选的些许变动,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调整征兆;而“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59分钟”,往往意味着有重大事件发生。

就是这样一个节目,牵动着一个国家的波澜起伏,也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每日19:00-19:30报送国内外要闻的重要栏目,通过全国微波干线和通信卫星传送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县级电视台同时转播。

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的前身为1976年7月1日试办的《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1978年8月1日正式创办。

初期所用的新闻由中央电视台记者采编和全国省级电视台航送,播出时间为15分钟。

1980年,国内地方台新闻改用微波干线传送,大大提高新闻时效;同时采编新华社的国际要闻和英国维斯新闻社(viss)、英美合营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vpitn)的国际要闻。

从此,《新闻联播》成为既有国内新闻,又有国际要闻的较为充实的电视新闻节目,每次播出时间由15分钟增加到30分钟。

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中央授权《新闻联播》可以比其他新闻单位早一天独家发布重要新闻。

1984年,《新闻联播》增加了有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报道,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像播出改为直播,提高了新闻时效。

如今,《新闻联播》已成为全国人民获得新闻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1998年收视率达40%以上,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新闻栏目。

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

其中,国内新闻又包括时政要闻、最新发展和成就新闻、宣传重点。

《新闻联播》每日有两位主播播报新闻。

每逢重大节庆,《新闻联播》主播会改穿红衣,在过去,主播后面的背景也会换成红色。

而每逢哀悼国家领导人的逝世或是哀悼重大灾难的死难者,主播会改穿黑衣,打黑领带。

《新闻联播》最早的播音员是李娟同志,1961年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73年被选调入北京电视台。

吕大渝、刘佳、赵忠祥、卢静、杨柳、薛飞、杜宪、张政、贺红梅等人也播过《新闻联播》。

值得关注的一位主播是已逝的罗京,在央视任职26年期间,他以及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沉稳大方庄重的播报风格,赢得了业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并创造了26年无差错播报的佳绩。

要知道,《新闻联播》节目对主播的要求该有多高,同时他们的工作有多辛苦。

可以确定的是,《新闻联播》节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首先是报导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居多, 特别是亚太地区的报导。

另外, 科技、文化的报导和社会新闻较多, 增强了竞争优势。

而我国电视新闻强调为四化建设服务, 注意典
型人物和经验的报导。

这种报导虽然时间性不强, 但对观众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这是外国新闻中较罕见的一种报导形式。

虽然中国电视新闻有许多可喜的变化和值得注意的特点, 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是国内新闻的时间性还应进一步加强。

国内新闻仍有约一半没有提及时间性, 或使用「目前、近日、最近」等模糊的时间概念, 经济报导比例较少。

有些口读新闻太长, 现场加旁白加同期声的报导太少。

在我看来,新闻联播的选题要触及人们的兴奋点,即要选择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是前提和基础.。

其次,宣传内容既要有方向性、引导性、又要有服务性、可利用性和操作性,真正在“贴近中央决策,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群众需要”这三个贴近的接合部上下功夫.。

要寓宣传于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符合人们的收听接受心理和规律,实质性内容不可太浓重,也不可太稀薄。

一个话题一种形式不能时间太长,要适时变换话题的方位和层面,以不断调动人们的收听兴趣.。

尽可能地采用直播和节目主持人形式,以拉近听众,将节目人格化。

当然,也要适当地穿插音乐和娱乐内容,以调动人们与时令和节目内容相协调的情感,造成最佳情感氛围,或使人们得到适当休闲,以便接受新的节目内容。

《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以其强有力的新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更成为人们了解全球信息的主要渠道。

几经改革,节目的各方面都在不断改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也必将愈加成熟和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