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论纳兰性德的词

山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纳兰性德的词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论纳兰性德的词内容摘要纳兰性德,是清初极具盛名的一位青年才俊,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尤其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词惯用白描、直抒性灵,词风上承李煜,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而且语言优美、形式和谐,不受格律的拘束,将词的文学成就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他哀婉忧郁的词风和他的身份背景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与父亲的矛盾、个人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矛盾和爱情的悲剧。
纳兰词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主要在于他的性格魅力,自由的天性给他的词形式方面的突破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风性格爱情:Title:The study of Nanlanxingde’s poetriesAbstractNanlanxingde is a very prestigious young talent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ho famous for his poetries which now existing 349 songs and the style of them are gracefulness and subtleties .Especially those mourning poetries which including the sincere and the heart-broken feelings are really hard for us to read them without sadness. According to the comments of Wang Guowei, Nalan is the one who had got the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 after the dynasty of the song of north. Nalan is Always use the techniques of Baimiao and express the feelings directly, and the style of his poetry is considered to be similar to the Li Yu. His poetr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words, the harmony of form and without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 rhyme requirements are fresh, delicate and poignant which mad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reached to a new level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to explain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reflected in his poetry between the melancholy style of his poetry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life: the argument with his fath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ide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and the tragedy of his love story. The immortal value of his poetry mainly lies in the nature of his character which also injected the new blood into the form of his poetry. What’s role his poetry play in the times is a very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Key Words】Nalanxingde the style of poetry character love story.目录一、身平事迹 (1)二、纳兰词的特点 (2)(一)天然去雕饰 (2)(二)哀感顽艳 (3)三、纳兰词风的形成 (3)(一)和父亲的矛盾 (4)(二)个人理想和政治现实的矛盾 (4)(三)爱情的悲剧 (5)四、总结:纳兰的性格与文学风格的联系 (6)(一)性格影响文学风格 (6)(二)文学风格映射性格 (6)参考文献 (6)致谢 (7)论纳兰性德的词纳兰性德,是清初极具盛名的一位青年才俊,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性德少聪颖,十三通六艺,十九举进士,后为康熙年间伴驾三等带刀侍卫,再迁至一等,武官正三品。
浅析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作之相似性

回忆 . 表 达 自 己 内心 的 情 感 。 他 摆 脱 了 《 花间集》 的 浮 靡. 他的词语 言明快 , 形 象生动 , 用情真挚 , 亡 国 后 作 更是题材广阔 . 含意深沉 . 他 推 进 了词 的创 作 , 发展 了 词 的 表 现领 域 纳兰性德( 1 6 5 5 — 1 6 8 5 ) , 清 代 大 学 士 明珠 长子 清 初第一词人 。 纳 兰 以别 样 的艺 术 功 力 弥 补 了题 材 狭 窄 的 不 足 他 的 词 全 以 一个 “ 真” 字胜 出, 情真景真 。 “ 纯 任性灵 . 纤尘不染” 。[ 4 1 写情真挚 。 写景逼真 , 高超的 白 描手段 . 看去不 加粉饰 . 却如天 生丽 质 . 无 不 鲜 明 真 切 王 国维 曾说 : “ 纳 兰性 德 以 自然 之 眼 观 物 , 以 自然 之舌言情 . 此 由初 人 遗 愿 , 未染汉人风气 , 故 能 真 切 如 此 ” 【 1 ] 所谓“ 未染汉人风气” . 就 是 指 他 能 自由 地 表 达 真 实情 感 . 意 境 天 成 李 煜现 存 词 三 十 多 首 . 纳 兰 现存 三 百 多 首词 且 绝 大 多 数 都是 小令 。 对 比这 两 人 词 , 发 现 一 个现 象 , 由于 两 人 各 自人 生 的 变 化 .前 后 时期 词 作 自身 存 在 差 别 , 比较 则 变 得 漫无 目的 但 是 . 就 在 发 生 变 化 了 的 词 作 中. 还是有着相对不 变的永恒 的因素 . 正 是 这 种 永 恒 东 西 又 是这 两人 词 作 前 后 共 有 的 、 相 似 的 。 本 文 试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着手 分析 两人 词 作 的相 似 性 。
圉目豳
浅析李煜和纳 兰性德词作之 相似 性
试比较李煜与纳兰性德的人生悲剧与人格境界

试比较李煜与纳兰性德的人生悲剧及人格境界08级汉语言文学班尹可猛内容提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作为词史上的两大重要词人,他们都属于词中性灵派。
李煜的词抒写亲身经历和现实感慨,亡国之音任情而行;而纳兰的词同样充满无限的感伤情怀,被誉为“古之伤心人”。
不同的生活朝代,相近的生活际遇使他们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而不同的感伤内容又反映了其各自不同的人格境界。
本文将围绕两人的生平及词作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人生悲剧人格境界纳兰性德是清代重要词人。
在词史上向来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是清初词坛的巨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他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把自己善感的心灵、绝世的才华溶入了词章,为清初词坛增添了一抹灿烂而奇丽的光彩。
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李后主有亡国之痛,容若有时代哀音,因此二人为词,眼界大而感慨深。
”①纳兰自己也曾在《渌水堂杂识》之四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②因此纳兰极力推崇李煜的词,而且词的风格与李煜的一脉相承。
他们的相似之处,也许在于他们不仅全部都属于皇室或贵族官僚社会,而且也都具有一种独有的心理、独有的艺术气质,一种敏锐的纯真富于感受的天然禀赋。
他们都生于优裕的物质文化环境中,在这种环境里培育了他们纤细敏感的心灵,摧生了他们超异的才华,却又不同程度地窒息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同的生活遭遇使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摧毁了他们生命的活力,但他们又都依照自己纯真的心声唱出了自己的悲歌。
一李煜与纳兰性德人生悲剧的比较李煜与纳兰,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尽管生活经历不同,但他们的精神气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读他们的词,你会感觉到朴素自然中饱含的挚意深情。
因为无论是李煜还是纳兰性德都极重感情,讲义气,无论是对兄弟还是对闺中伴侣都是“竭其忠诚,沥其肝胆。
”但是,他们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一生。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作文500字.docx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作文500字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
在祖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两位伟大的词人:纳兰性德与李煜。
他们都有着一手绝妙好词,但是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作文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有着天壤之别。
纳兰性德是,能文能武,是清朝宰相明珠的公子,更是清朝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文人。
他的诗词有着一番独特的腔调,那就是哀感顽艳、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令人不忍流泪。
因为他的恋人未得,爱妻去世使他受到了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了哀叹伤悲。
他用自己的文字向大家述说着内心的惆怅,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热爱祖国的浓浓心意。
纳兰性德的词风凄切婉约,因此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李煜是一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人,他对琴、棋、书、画一丝不苟,样样精通;唯独对治理国家一窍不通,所以他被人们称为“亡国之君”。
他的词也别有风味,李煜的词抒情,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的词很深奥,你随意的看,根本看不懂他在诉说着什么;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明白词的真正内涵。
因此,李煜被后人称为“千古词帝”。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纳兰性德与李煜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所以,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地高。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目录引言 (2)一、纳兰性德与李煜的生平(一)纳兰性德生平 (2)(二)李煜生平 (3)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及成因(一)两者词创作的风格和类别 (3)(二)家庭背景对词创作前期的影响 (3)(三) 遭遇变故的人生经历对词创作后期的影响 (4)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及成因(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 (5)(二)两者的功名利禄观对词创作的影响 (5)(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 (6)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8)结论 (9)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且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
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创作风格;相似性;差异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引言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论纳兰性德词对李煜词的继承和超越

论纳兰性德词对李煜词的继承和超越
纳兰性德的词被称为“纳兰家词”,它是词人的精神追求的最高体现。
纳兰性德的词以简洁、淡然、抒情著称,他以自然之美、宁静之情和心灵深处的内心感悟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理解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发心中的思想情感为主要写作目的。
纳兰性德的词也受到李煜词的影响,他也追求简洁、淡然、抒情。
但是他的词比李煜的词多了一种哲理性。
他的词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他多用词来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多用词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他的词也有强烈的反抗社会不公正和精神挣扎的思想。
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词既继承了李煜词的精神,又在表达方式上有了超越。
李煜与纳兰性德都很优秀,你认为两人写的词谁更胜一筹?

李煜与纳兰性德都很优秀,你认为两人写的词谁更胜一筹?李煜和纳兰性德,就好比山茶花和兰花,各有各的美。
有人喜欢山茶花,有人喜欢兰花。
因为它们各有各的魅力。
我只能说,他们两个,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李煜和纳兰,一个生在帝王家,成为亡国之君,一个生在贵族家庭,是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
他们两人的身上,除了相似的贵族气质之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都擅长词。
他们的词风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李煜的词,寓情于景,感情真挚。
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从一国之君到笼中之鸟,大起大落,对人生的感悟非一般人能比。
李煜作为南唐国君可能不是很成功,但是却是一名出色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绘画,对音律也很有研究。
李煜对晚唐诗坛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风格上加上自己的特色,又吸收了父亲李璟、冯延巳等人的优点,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李煜的词常用比喻,形象生动。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笔下的词,字字含情,字里行间充满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春天,李煜想起故乡的景色,触景生情: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秋天,万物萧条,秋风习习,他更怀念记忆里的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像南国的山茶花,独特而高雅。
山茶花落花时,不像其他花一样花瓣四散飘零,而是整朵飘落。
到死都保持自己的尊严,正如失去自由的李煜,仍然维持着自己的温柔和优雅,写下无数诗句,让后人欣赏。
纳兰性德,字容若。
容若是纳兰公子自己起的,因为他对汉文化非常喜欢,并深入研究。
这个只活了三十岁的才子,是清代词坛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兰容若出身显贵,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重臣,官居内阁,长达十三年。
他虽然出身于这样显赫的家族,身上全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
毕业论文-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定稿

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03汉教一班汉教一班 张画张画摘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中国历史上两位才华绝代的才子。
一位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位是身居华林的贵胄子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李煜词多富贵气,李煜词多富贵气,多愧疚多愧疚绝望之感;纳兰词多闲适之意,有雄浑壮阔之势。
然而两人却又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的词作大多清新俊秀,哀感顽艳。
哀感顽艳。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Abstract :Li Y Abstract :Li Yu u and Na lan xing de, two talents certainly generation of talented pers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eclining monarch which is rules in one corner of the kingdom, is the body occupies Hualin the noble descent juniors . The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imilar mental makings, cast on two person of words have made different and with similarities. Li Y u’s word is rich in noble gas, feels ashamed despairs; Na lan’s word is comfortable meaning, has the vigorous grand potential . However ,two people actually also have a biggest common ground, their word does mostly pretty fresh, and sadness.Key words: Liyu, Na lan xing d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作者:周薇发布时间:2008-11-25 10:21:09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以其独特艺术审美特征和象征含义成为古代诗歌经典意象之一。
月作为文人抒情感怀的传统意象,在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也多次出现。
据统计,月意象在李煜现存的全词31首中出现了13次,在347首纳兰词中出现了131次。
本文即以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象征意义的变化,探求后者对前者词风的继承与发展和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原因。
(一)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景物,月亮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用以寄托温婉善感的文人的愁思。
对月的崇拜祭祀可见于《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在纳兰之前,月已经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意象,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
首先,月亮是离人渴望团圆的象征。
依据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周而复始的特点。
这一点到了漂泊异乡或是思念异乡亲人的文人那里,就成了一种由分离而团圆的象征,常常能勾起离人无限的愁思。
其次,月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月是大自然永恒性的体现,与人类短暂的生命相对照,使多愁善感的文人发出对宇宙哲思的扣问。
张若虚就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喟叹。
再次,月也被看作是柔美的女性的象征。
新月如钩的形状以及皎洁明亮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细眉,进而被古代文人引作美女的象征,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青春鲜活,美艳动人。
不仅如此,月还因为它的朦胧美与花结合,被作为昔日美好时光的象征,与今日现实中的不幸对照触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愁思。
另外,阴阳,乾坤,日月,男女作为两极对照的事象,为中国古代文人所接纳。
在文人政客笔下,君以其尊贵而为阳为乾为日为男,而臣子则为阴为坤为月为女。
月也就成为了古代文人比拟自身寄托政治志向的凭籍。
最后,月的圆缺变化还蕴涵了盛极必衰的哲理。
月满而亏,月最圆的时候也是月走向缺失的开始,这又让有“亢龙有悔”思想的中国古人敏感地体会到人道与自然之中蕴涵的那种盛极必衰的真理。
(二)纳兰性德从对月伤怀中继承发展后主词风纳兰词继承了李煜词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某些特征,并且容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月怀人,回首往事。
纳兰词中,多有当时明月的写法,他习惯于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于物是人非的哀伤。
他与亡妻伉俪情深,几乎发展到见月伤心、对花溅泪的地步。
在纳兰词中,对月怀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作者更是在对亡妻的悼亡词中直接将妻子比喻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
“断肠明月红豆蔻。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词中所写明月依旧,人却不在。
往事浮现,黯然惆怅。
离别之人,只能空见当时明月,心中自然充满哀愁。
纳兰性德的这种写法,直接师承李煜的“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
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悔恨,纳兰的月包含的却是对亡妻的悼念,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恨。
情感真挚,痛苦与悲寂的风格一脉相承。
二,月是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
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李煜和纳兰的早期词中都有体现。
亡国前的后主,过的是偏安一隅、无尽享乐的极乐生活,夜夜笙歌,踏月归去。
特别是与小周后的爱情更是柔情蜜意。
这其中月作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欢快愉悦的色彩。
和李煜一样,丧妻前的容若是一个“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乌衣少年。
那时纳兰笔下的月被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调。
这在纳兰的友情词中有很多体现,月明如水,体现了君子之交的纯洁与高贵。
三,月是男女相思的寄托。
李煜和纳兰都写男女相思的词,而这些男女相思的词中又必不可少的是对月而起。
这不仅是纳兰对李煜的继承,而应该是这两位词人对于传统月意象象征系统的一个继承。
纳兰写“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
李煜写“樱花落尽阶前月”(《谢新恩》)都表现的男女之间相思苦楚,对月落泪。
词风真挚自然,寓情景以生命,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羁旅月中最愁思。
纳兰的词中包含很多边塞词,其中的月意象又包含浓厚的思乡情谊。
纳兰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跟随康熙出巡,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羁旅天涯的生活。
他的边塞生活虽壮丽奢华,但对于生性追求自由纯性的纳兰来说,个中的酸楚自是无法言说。
纳兰边塞词中多用“寒月”“冷月”来抒发自己对侍卫生活的厌倦无奈以及对分隔两地的妻子的思念。
这是李煜的词所没有的,作为亡国君的李煜自然没有羁旅生活,他有的只是沉迷过去,怀念故国的伤情。
五,以月自伤,悲情无限。
纳兰的词哀感顽艳,千古伤心。
他以月自比,暗喻自己缺失的人生。
如:“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
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蝶恋花》)“性德此词的重点却在…缺‟,在…离‟,认为会少离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
因此他写得悲凉凄恻。
他…怜月‟实是自伤。
”纳兰借月亮的盈亏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妻早亡的无奈与悲伤,他希望妻子永远健康如月亮那般。
然而自己的命运和月亮一样,是一夜月圆,却夜夜月缺。
这是纳兰性德对月意象的发展,由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能将自身比为圆少缺多的月亮,这种用法出李煜之上。
六,赋月以灵性,月能体味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苦痛。
李煜词中的月是一种寄托情思的景物,没有生命。
人只能对月怀思,月却不能体味人的心思。
而容若笔下的月是有生命的,这一点,是纳兰性德对李煜在月意象运用方面最大的发展。
纳兰说“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临江仙》),月有灵性,它能知道人类那些卑微的怀念和愁思;纳兰说“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寒柳》),月能爱人,懂得怜惜;纳兰说“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鹧鸪天》),月是镜子,空照离愁。
难怪张草纫先生说他“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后主的词风,缠绵凄婉,愁肠百结,字字血泪,是“从心灵深处弹奏出的一支支人生悲歌”。
纳兰性德则是哀感顽艳,婉转凄清直追后主。
他们的词都“温婉中流露出哀伤,掩卷后总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所以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陈维菘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然而后主在抒情时对自己的人生痛苦,没有怨恨,没有反抗,没有忏悔,有的只是呻吟和无限的伤春悲秋。
在这一点上,纳兰对后主却有新的发展。
他词的题材内容明显更加丰富,边塞词,悼亡词,爱情词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当然仍然保持着不变的伤痛。
另一方面,纳兰在艺术手法上较之后主,更加多元化,就好像月的含义在纳兰词中被拓展,并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
再次纳兰的词风较之后主,更加有一种侠骨柔情,刚柔并兼。
(三)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继承并有所发展的原因初探其一,悲剧命运造就了一样的天才词人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从人间极乐到百事堪哀,从九五之尊到凌辱践踏,李煜苦到了极致,愁到了极致,也绝望到了极致。
他的字里行间饱含了凭栏对月深厚的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沉痛的亡国之恨。
所以他的词风固定在一个绝望者的发泄与投注上。
纳兰的人生际遇虽与后主不尽相同,但也充满了苦难。
先辈的仇恨,爱妻的早夭,与爱人的别离,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侍从的无奈,与父亲的矛盾,羁旅的寂寞……所有都加在秉性纯洁,细致纤弱的容若身上。
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词中充满了怀妻之痛,爱情之思,羁旅思乡之苦,痛彻心扉之伤,因而他的月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复合性的。
他的词不仅仅是绝望者的呻吟,同时也是绝望者的呼喊。
其二,个人偏好与性格差异纳兰自幼聪颖,喜好诗词,追求纯真自然。
尤其词,成就极高。
纳兰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
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
”纳兰学词,始于《花间》,宗于后主。
个人偏好使得容若对李煜的词作欣赏有加。
李煜的情感虽然真挚但懦弱,贪生怕死。
做了阶下囚的李煜又时时刻刻被死亡所威胁,于是哀莫大于心死。
他不渴求有生的希望,也就不会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只能一味的唉声叹气,对月思怀。
纳兰则截然不同,纳兰才学卓越,志向高远,性情清高、通脱,又纤弱善感,细腻多情,是翩翩浊世里的佳公子。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蝶恋花》)深情,也是容若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王国维说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是多愁善感的,是细腻的,他的词风哀婉动人,格调高秀,对李后主又有所超脱。
张任政曰::“先生弱冠时,已赋悼亡,缱绻哀感之作。
居词集之半,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其三,时代的发展与诗词艺术的成熟。
词产生在晚唐五代,李后主的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
”而词在经过了宋代的繁荣,元明两代的沉寂,在清初时已出现了中兴的势头。
这一时期的纳兰不仅吸收了李后主真切自然,凄凉哀婉的词风。
同时也借鉴了晏小山、李清照、秦观等人的独特之处,自成一派。
“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泻。
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因而,纳兰得已继承并且发展了李后主的词风。
(四)余论纳兰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他在继承李后主的真切哀伤的同时也溶入了自己的灵魂。
月意象是这种继承和嬗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仅有的一个方面。
相信一个如此聪颖的佳公子,若不是早逝,一定能让李后主的绝响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