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四节 元素(第一课时)说课稿(无答案) 鲁教版
元素优质课说课稿

元素优质课说课稿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
本节知识是教材“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化学终生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须的。
本节内容较抽象,但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已经显具有很大必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3、认识元素的简单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元素概念。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重点突破:“元素”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定义,在学生不具备同位素知识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这里采取学生先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完善,适当给以几组同位素进行适当的引导,即便于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也给高中同位素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关于物质组成和构成其实就是对“元素”与“原子”概念的把握不准,“元素”在运用时很多学生容易与“原子”混淆,所以在对二者进行比较时采取了打比方的方法从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理解,加上从多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最后辅助“当堂训练”使之得以突破。
元素符号本节只涉及到按偏旁分类的方法,在教材中是安排在元素符号和含义之后进行,本次教学将其提到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前让学生自主了解,再来讨论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使学生现学现用,将这两部分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加上辅助的思考题使之得以突破。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难点突破:“元素”概念比较抽象,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不具备同位素知识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这里采取学生先自学,再适当给以几组同位素原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即便于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也给高中同位素知识打下一个基础,最后辅助“当堂训练”使之得以突破。
元素第一课时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元素第一课时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这一课题中的第一课时。
我说课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设计前的一些思考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新课标中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学习要求不高,但在化学启蒙教育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本节课的设计应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概念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析、讨论建立元素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描述物质组成的'方式,初步形成元素观。
第二,教学背景分析。
首先是教学内分析:初中阶段关于元素的教学主要分为3个课题展开,元素第一课时建立元素概念,第二课时认识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在水的组成这一课题中利用元素种类守恒确定化合或分解反应中物质的元素组成,最后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深入研究与应用元素守恒。
本课时以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为基础,结合微粒观,初步形成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思想方法,既能促使学生对已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整合,又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技能。
障碍点。
发展点。
第三、确定本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元素含义,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唯冠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第四、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两条主线,活动线,知识线。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上课的三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情境一、根据不同比例调配三原色组成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情景二、6种基本笔画组成超过了8万个汉字,提出问题: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下来通过老师对古代、近代组成物质基本成分发展过程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初三化学元素说课稿

初三化学元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初三化学元素》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建立化学基本概念,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内容位于教材的第四章,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性介绍元素及其特性的章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之前学到的化学知识与具体的元素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等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内容展开:1. 元素的概念及其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2.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其基本性质;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及其应用;4. 我国元素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及其书写;2.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能够简单应用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3. 能够列举几种我国特有或丰富的元素资源,并说明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2.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提高学生分类、比较、归纳的能力;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元素资源方面的优势。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元素的概念及符号的掌握;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3. 我国特有或丰富元素资源的了解。
(二)难点1. 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周期表进行元素性质的推断;2. 学生对元素资源的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解,如从生活中举例说明元素的存在形式和作用;3.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元素?”“为什么我们需要元素周期表?”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元素说课稿[1]
![元素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c6fed61aa1c7aa00b42acb52.png)
《元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二、说学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初中化学_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及其内涵;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并能从元素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3.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物质的分类,元素符号书写及意义【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温故而知新:1、一个氧气分子由构成。
2、水分子由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构成。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探究新知:探究一:元素()()1、分子原子离子2、元素:具有相同的的。
决定元素的种类,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有密切的关系。
3、思考:①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②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③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④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⑤能不能说有2个氢元素?为什么?4、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二:元素符号5、元素符号:(1)书写规律:。
(2)意义:O ⑴表示________________ ⑵表示________________思考:如何表示多个原子?探究三:物质分类6、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并举例说明。
思考: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当前的九年级的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关金属的性质及检验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金属和酸的反应现象的分析,层层引导,从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而通过练习,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4节《元素》(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二单元第4节《元素》(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学习目标:1.初步形成“元素”是基于不同原子中最基本的粒子——质子而对原子进行分类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2.通过对原子和元素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的实质是化繁为简;3.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4.能说出元素符号的意义。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①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意义;难点:①元素概念的建立②元素符号的记忆实验准备:多媒体、分子模型、元素符号的卡片——元素”。
你认为小明和小丽的观点哪一个更合理?结论:原子才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元素过渡语: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得到“原子才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成分”。
自然界中有无数的原子,为了更方便的研究这些基本成分,我们需要对原子进行分类,请同学们拿出盒子内的分子模型,把他们拆开,并把得到的“原子”进行分类。
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活动天地二]下面是几种物质的分子模型,你如果把它们拆开能分成几类原子?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1.原子的类别①②③ .......2.你分类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分类和分类标准并介绍化学家的分类标准:原子是没有颜色的。
化学家也对原子进行了分类,你知道他们给原子分类的依据吗?化学家是按照原子核内的质子个数对原子进行分类的。
请看大屏幕化学家给每一类原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元素。
质子个数是1的一类原子为氢元素,质子个数是8的一类原子是氧元素,质子个数是6的一类原子叫一种是认为古人正确,一种是认为小丽的正确。
)拆分分子模型,并分类。
(每小组6——8个分子模型)并进行分类。
学生的回答:分三类分类的依据为①颜色②大小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表达思想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投影化学家对原子的分类标准8. “元素”的作用——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例如:(1)二氧化碳(CO2)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
(2)甲烷(CH4)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
元素说课稿(1)

《元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分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实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理解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合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所以,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主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
因为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⒈知识与技能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解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准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理解。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水平。
四、教学过程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实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
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实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第一课时)
说课稿(无答案)鲁教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
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
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
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
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 (“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探究(40分钟)
1.自学(10分钟)
请同学们围绕探究案上提出的问题:
①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②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那些?
③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对元素进行分类?
④怎样表示两个氧原子?(O2和2O的区别)
自学教材45-46页,勾划自学过程中的疑问,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导学案渗透了自学的学法指导。
2.展示(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逐一上台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暴露问题。
3.点拨(1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对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点拨指导,力求精要。
教师应该进行点拨预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精要点拨,大多数学生能够解决展示阶段暴露出的问题。
点拨预设1:元素的概念
预设意图:将水、氢气和氧气中原子进行归类,让学生思维从有个数的微观粒子到只有种类的宏观元素跨越。
再引出归类原因是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相同,最后一个表格表明,决定元素种类的不是中子数而是质子数,进而突破元素的概念。
点拨预设2:元素的分类
预设意图: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的分析,顺利突破元素的分类。
点拨预设3:元素符号的书写
预设意图:通过观察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顺利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重点还要点出Si、Cl、Al中l和i的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点拨预设4:元素符号的意义
预设意图:通过两组图片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一个氧分子和两个氧原子的区别以及一个氢分子和两个氢原子的区别,进而顺利突破元素符号宏观与微观意义。
4.练习(9分钟)
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分为元素部分练习(1-3题),元素符号部分练习(4-6题),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把自学、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针对性地巩固练习。
5.小结(1分钟)
知识小结,科学评价。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本学点的知识,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四)课后作业(1分钟)
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案。
设计意图: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及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第四节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一)元素(二)元素符号
1.概念:质子数总称 1.书写:一大二小
①金属元素①宏观:表示一种
2.分类②非金属元素 2.含义元素
③稀有气体元素②微观:表示该元素
3.地壳中元素含量:的一个原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