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2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2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心灵闪烁爱的光辉,让生命散 发出教养的芬芳。高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徜徉书 海,撷取知识的浪花,采集智慧的珠贝,洗去少年的懵懂和世 俗的尘垢;让我们远离时髦的“流行”与肤浅的感官刺激,走 进经典与大师交流、沟通,不断探索收获,一步步走向丰富与 崇高。
【运用角度】“论教养”“谈读书”“经典的力量”“塑 造心灵”“与大师交流”等。
【运用角度】“修养没有极致,而是一辈子的事”“执着 才能永恒”等。
素材2:思想角度 经典的滋养:黑塞认为“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
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 他指出人们应当从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作品中获得教养,倡导 一种“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 量,而只追求心灵的获得。
5.√。此处形容景色壮观,是符合语境的。
【识记点拨】 由义定形法
在了解整个词义的前提下,由整体推知局部,再根据词义 (有时要借助偏旁部首)来辨识字形的对错。
如“斑斓”与“色彩、花纹”有关,故应写成“斓”,而 “波澜”与“水”有关,故应写成“澜”,“无耻谰言”与 “言”有关,故应写成“谰”。
一、作者名片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③读的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 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 下功夫”。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 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 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 新”。
2.如何理解黑塞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 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 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 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2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2
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 的自我完善,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 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文章提倡阅读经典,那么黑塞认为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呢? 【明确】 ①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 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②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于其中的杰作,领 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 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①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 典范,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人文和语言的顶峰 ②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 养,提高审美能力
素材2:思想角度
经典的滋养:黑塞认为“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
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 他指出人们应当从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作品中获得教养,倡导 一种“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 量,而只追求心灵的获得。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心灵闪烁爱的光辉,让生命散
答案:jiè/jí mó/mò
jiàn/jiān
【误区警示】 因生僻而误读 有一些多音字,有的读音因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导致读
音出错。比如:“渐”,经常使用的读音是“jiàn”;而
“jiān”的读音只有在书面语或固定的词语中才会出现,如 “渐(jiān)染”“东渐(jiān)于海”,但因其不常用,故容易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 时髦(

)
麻痹(

)
赤裸(
﹒ ﹒
)
符箓(

)
)

跋涉(
魅力(
)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共35张PPT)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共35张PPT)
教学目标: 1、明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体会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领悟到带着敬重之心去反复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高人的教养。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的理解
导入新课
研读经典的方法(第7段)
精细 深入 举一反三
文章最后一句话中,“斑斓锦缎”指什么?“真正的读者”指什么?“统一起来的人们的容颜”指什么?
“斑斓锦缎”指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 “真正的读者”指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人们 “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指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所体现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悲悯和敬重。
获得教养的途径
(瑞士)赫尔曼•黑塞
作者与作品
赫尔曼•黑塞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作品,代表作如小说《荒原狼》、《玻璃球游戏》。194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检查预习
给划线字注音: 狭隘 跋涉 沉溺 闲暇 慰藉 麻痹 戕害 给予 符箓 召唤 斑斓 成语知识: 望洋兴叹: 举一反三: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第2段)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研 读 经 典
经典的力量(第2段)
阅读经典对我们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从第2段筛选信息。 1)可以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能够让我们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富; 3)可以使我们集中心智; 4)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2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2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课件
“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 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这是生存的手段,真正 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生存的境界。
阅读§2
1.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什么? 研读世界文学
2.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我们有哪些作用?从原文筛 选信息,分条列出.
⑴ 使我们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感到满足和幸福 ⑵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和整个人类之
对比论证:介绍了两种不同层次的阅读。一种是“多数缺 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 能阅读低俗的文字;另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 所风靡”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 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 广。
第七段中,经典作品能展现出人类 怎样的共性?
2019SUCCESS
POWERPOINT
2019/5/29
2019SUCCESS
THANK YOU
2019/5/29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 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人文 和语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 语言文字精致。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 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 有所收获。
§6,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 论述的?
比喻论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幼儿园”变成“城 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 地上的象牙海岸”,介绍了一部分儿童他们的阅读过程就 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
第七段中,为什么强调作品要精读?
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思考: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重复阅读”,可以 说是主张“精”读,而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 就是所谓的“博”读,二者是否矛盾?
读书求知要求既要“精”又要“博”。 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 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 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学习需要“博”,“开 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 益。所以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 又要有所侧重,对于一些与我们的学习、生 活有益的书籍作深入研究。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1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1


﹒ 一类人 (3)郯子之徒(_______) ﹒
比不上 (4)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
﹒﹒ 不一定 , (5)是故弟子不必①不如②师(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 ﹒﹒ ﹒
今义是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比得上 ②_______)
比 (6)师不必贤于弟子(___) 像这样 (8)如是而已(_______)
﹒﹒
﹒﹒


﹒ ﹒

赞赏 (11)余嘉①其能行②古道(①_____ 赠送 (12)作《师说》以贻之(_____)


履行 ②___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贤”的状语“于弟子” 后置)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不拘
形式整齐,气势飞扬,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真、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做下一句的
﹒﹒

同 “授 ” ②_________)
谁 (3)孰能无惑(___)
﹒ 有了疑惑 ②_____) 跟从 (4)惑①而不从②师(①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 ﹒
相当于“于”,在 (5)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②固③先乎④吾(①_________________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③_____ 本来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 ﹒ ﹒
更加 ③_____

圣明 ④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②形容词
愚人 ⑤形容词作名词,_____
表推测,大概 (8)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

的成效;④得出结论。
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几个层次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请具
体分析。 【明确】
【备选要点】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
为什么? 【明确】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1)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 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爪 (9)蚓无爪牙①之②利③,筋骨之强④(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 定语后置的标志 子和牙齿 ,今义是坏人的党羽②助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锋利,锐利 ④___________) 强健,强壮 ③___________

﹒﹒ ﹒ ﹒

向上 (10)上①食埃土,下②饮黄泉(①名词作状语,_____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节选)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停止 (1)学不可以已(_____) 从 (2)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①介词,___ 冻结成 (3)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 合于 (4)木直中绳(_____)



比 ②介词,___)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 今 异 义 1.
﹒﹒
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曾经 (1)吾尝①终日②而③思矣(①_____ 整天 ②_____ 表修饰 ③连词,_______)
片刻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
﹒ ﹒﹒ ﹒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

第1段 通假 字
1.“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同“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同“智”。
一词多义
(2)非利足也
(动词,使……快,走得快)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动词,以……为利)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获得教养的途径 劝学(节选)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不可以﹒已(_停__止__) (2)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①介词,_从__ (3)水﹒为之而寒于水(_冻__结__成__) (4)木直﹒中绳(_合__于__)
②介词,_比__)
(5)﹒ ﹒以﹒为②轮(①_同__“__煣__”__,__以__火__烘__木__,__使__其__弯__曲__ ②古今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取”“青”的状 语“于蓝”“于蓝”后置) 译文:_靛__青__是__从__蓝__草__里__提__取__的__,__可__是__比__蓝__草__的__颜__色__更__深__。__ (2) 以为轮。(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 译文:_用__煣__的__工__艺__把__它__制__成__车__轮__。__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 也”表判断) 译文:_即__使__又__被__风__吹__日__晒__而__干__枯__了__,__也__不__会__再__挺__直__,__这__是__火__ _烤__使__它__变__成__这__样__的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具体分析使用 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1)突出积累、坚持之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说明学 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以“骐骥”与“驽马”做对比, 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然后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对比,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 的重大意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2获得教养的途径08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2获得教养的途径08课件
讨论,交流。 困惑列举:怀疑要不要读;知道应该读,但不知道怎么读 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畏难,难读,费力,越是认真读, 越感到痛苦……
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 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 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 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 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 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
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
的书。
ks5u精品课件
3.那么同学们都读过哪些经典呢? 从这些经典中你学到了什么?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 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 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 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ks5u精品课件
4.你觉得我们一定要阅读经典吗?你有怎样 的困惑呢?
获 得 教 养 的 途 径
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ks5u精品课件
2003年,南京市第四中学在校园里挂 出了这样的标语:
“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 让显绅士风度。”
“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 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 养性。”一个倡导中学生做绅士淑女 的活动在该校推开。
ks5u精品课件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 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 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ks5u下精品课工件 夫”。
周国平: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 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 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 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什么是修养?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求__学__的__人__,今义是在
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①传道﹒受②业解惑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用__
_来__…__…__的__,今义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②_同__“__授__”__)
第2段 通假字
1.“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2.“不”同“否”。
一词多义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道理)
(2)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道路)

(3)得道多助(《孟子》)
(名词,道义)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动词,说,讲)
1.名词作动词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__乐__》__《__易__》__《__春__秋__》__ ②_传__记__,__解__释__六__经__的__著__作__ ③_普__遍__)
(10)不﹒拘①﹒于②时,学﹒于③余(①_拘__泥__,__此__处__指__影__响__ ②_被__
③_向__)
(11)余﹒嘉①其能﹒行②古道(①_赞__赏__ ②_履__行__) (12)作《师说》以﹒贻之(_赠__送__)
第1段 “受”同“授”。
通假字
一词多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3)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动词,从师学习)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1.名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_小__的__方__面__学__习__,今义是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②形容词作名
词,_大__的__方__面__ ③_明__智__)
(14)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②相﹒③师﹒④(①代词,_这__些__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以__…__…__为__耻__ ③_互__相__ ④_学__习__)
(15)士大夫之﹒族(_类__) (16)彼与彼年﹒相若﹒也(_相__似__) (17)位卑则足﹒羞①,官盛则近谀﹒②(①形容词作动词,_觉__得__羞__耻__
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 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
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 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论述从师 的必要性的。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 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 他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谁?为什么? 【明确】(1)批判的主要对象:士大夫之族。
②_阿__谀__,__奉__承__)
(18)君子﹒不齿﹒(_不__屑__一__提__,__意__思__是__极__度__鄙__视__) (19)今其智﹒乃①反不能及﹒②(①_竟__然__ ②_赶__得__上__,__比__得__上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学”的状语“于师”后置) 译文:_却__以__向__老__师__学__习__为__耻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知”“解”的宾 语“句读”“惑”前置) 译文:_不__明__பைடு நூலகம்__句__读__,__不__能__解__决__疑__惑__。__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了“及”的宾语“之”) 译文:_现__在__他__们__的__见__识__竟__反__而__赶__不__上__人__家__。__
作用
孔则子必曰有:我师“。三人”行,引证增用 强明孔 了自子 说己的 服的名 力观言点来,
2.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 究竟是什么关系? 【明确】在“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当中,传道是核 心。
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政治、哲学、伦理、 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 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 精神。
通过对比造成强烈 的反差效果,更有 力地证明了“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 的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事实胜于雄辩,典
师襄、老聃。郯子 型事例证明了“圣
之徒,其贤不及孔 人无常师”的观点,

增强了说服力
中心 论点
学者必 有师(或 “道之所 存,师之 所存也”)
论证 方法
引用 论证
例句
第3、4段
一词多义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传
(名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1)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指代“郯子之徒”)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词,那些)
2.其(3)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推测)
(4)爱其子
(代词,他的)
名词的意动用法
作名词,_圣__人__ ③_更__加__ ④_圣__明__ ⑤形容词作名词,_愚__人__ ⑥_愚__昧__)
(8)﹒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_表__推__测__,__大__概__) (9)则﹒耻①师焉,﹒惑②矣(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以__…__…__为__耻__
②_糊__涂__)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_文__句__意__思__表__达__完__毕__,__叫__
4.从最后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韩愈 写此文的其他原因是什么? 【明确】
赠李蟠 的原因
其他 原因
嘉其能 行古道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作者借《师说》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严正地驳斥了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以及抨击 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 扫除了思想障碍,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起到了批判和校正的作用
孔子﹒师郯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并阐述其作用。
【明确】
中心 论点
学者必 有师(或 “道之所 存,师之 所存也”)
论证 方法
对比 论证
事例 论证
例句
作用
古之圣人——今之 众人 爱其子——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真、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做下一句的开 头,首尾相连。本文这样的句子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 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的 衔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如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绘声绘色地描 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 结论的无可置疑。
(6)吾﹒从﹒而①﹒师②之(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跟__从__而__且__,今义是
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_以__…__…__为__师__)
(7)吾﹒师①﹒道②也(①名词作动词,_学__,__学__习__ ②_道__理__)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岂__,__难__道__) (9)﹒是﹒故①﹒无②贵无贱(①_因__此__,__所__以__ ②_无__论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 表判断) 译文:_老__师__,__是__靠__他__来__传__授__道__理__、__教__授__学__业__、__解__释__疑__难__问__题__ _的__。__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两个“乎 吾”后置) 译文:_出__生__在__我__之__前__的__人__,__他__得__知__真__理__本__来__就__比__我__早__。__ (3)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了“从”的宾语“之”) 译文:_我__跟__从__他__,__拜__他__为__老__师__。__
5.这篇文章读起来感觉与别的文章味道不同。气势贯通,很有 感染力。你觉得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文章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运用了对偶句、连珠句,以及 丰富的语气表达。具体如下:
(1)对偶句。 本文多用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 形式整齐,气势飞扬,增强了表现力。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贤”的状语“于弟子” 后置) 译文:_老__师__不__一__定__比__学__生__贤__能__。_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不拘 于时”中的“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句,“学”的状语“于 余”后置) 译文:_六__艺__的__经__文__和__传__记__都__普__遍__学__习__,__不__受__时__代__风__气__的__影__ _响__,__向__我__学__习__。__
_“__句__”__;读,_同__“__逗__”__,__句__子__中__间__需__要__稍__稍__停__顿__的__地__方__。 “句读”在这里_泛__指__文__字__的__诵__读__)
(11)句读﹒之不知(助词,_宾__语__前__置__的__标__志__) (12)﹒或①师焉,或﹒不②焉(①_有__的__ ②_同__“__否__”__) (13)﹒小﹒学①而﹒大②遗,吾未见其﹒明③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
词类活用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2)形容词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