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三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5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5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5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海南、广西)新课标II‎)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精品解析:云南省2015届高三3月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原卷版)

精品解析:云南省2015届高三3月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原卷版)

云南省2015届高三3月统一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翻译的初义,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现在也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

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文字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则是兼含地域因素。

《周礼·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

”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貘、狄戎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

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

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说:“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寄”“象”“狄鞮”“译”就是周时负责翻译东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也可作翻译术语使用。

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也是用来指翻译的,或者称为“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

其中,以“象”和“译”的使用面最广,为周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

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

和“象胥”一详,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未多称“译官”。

“译”原是“易”之音训,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粗解也。

” 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挽变易的活动。

然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用例,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

”那时也有单用“翻”的。

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的“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第一个翻译佛经的,是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

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年与另一位僧人竺法兰,应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次年就在白马寺合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汉译佛经之始。

2015年云南省第二次统测质量分析

2015年云南省第二次统测质量分析

2015年云南省第二次统测质量分析本次测试卷采用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试卷,本卷以2015年高考大纲为指导,突出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题型与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基本保持一致。

对高三语文最后阶段的复习,具有一定导向作用。

现就考生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一: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第1题。

本题考查对与核心概念相关内容的理解。

要求选出表述与一、二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

作为整套试卷的第一题,主要考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本题四个选项的对错区别十分明显,容易辨识。

解题时,一定要明确本题的考查,重点是选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或与此概念相关的内容。

考查方式多为转述。

考生一定要熟悉本题考点(命题、设题)特点,熟悉本题错项的常见陷阱(错点),如“内涵外延不准”、“答非所问”、“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这就要求考生读完文段后,一定要把主要概念区别出来,认真审题,判断设题(命题)指向,根据题意和选项内容圈定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的句段,并将每个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逐一比对,判别出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部分,最后确定正确选项。

B选项中因未提及户籍问题,因此不符合内容表述。

【考点分析】第2题。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原文关键信息(即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3段,介绍了公民与私民的含义。

要求考生对选文关键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并筛选整合,对选项中提取整合的信息对错准确判断。

要高质量地答题,需要细读相应的内容,熟悉本题错项常见错点,如“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混淆内部与整体”、“混淆偶然与必然”、“混淆已然与未然”、“肯定与否定”、“主要与次要”等。

比如A选项中将公民与私民都列为国家的人,一个“都”字将范围扩大,造成理解和分析的“范围不当”。

这就要求考生在细读文本内容的前提下,认真审题,圈定选项关涉的范围,抓一些关键词语,如时间词、范围词、动态词、总领词、总概词等。

2015年云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年云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较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复习质量检测(二)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语文复习质量检测(二)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2015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扫描版)云南省昆明市2015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答案解析】1.【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监御使与郡守、郡尉的地位关系,原文只有“并称”之说。

2.【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C。

【解析】举报箱制度出现在汉宣帝时。

3.【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见之故纵之法”是为了促进上下级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举报。

4.【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根据文意,“郭氏非有大故”的“故”应是“过错”之意。

5.【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解说不确切,“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

丁忧: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制。

6.【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D。

【解析】原文郭劝两次被降职均与谏止立陈氏为皇后无关。

7.【答案】(1)赵元昊虽然冒用中原王朝的名号,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礼来收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细商议。

(2)于是拜呈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

【命题立意】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1)关键词:僭、屈、孰。

(2)关键词:拜、谢、市。

【参考译文】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

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博士、通判莱州。

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提升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剂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

”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观察使、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焉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集置堡学士。

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高三语文试题_带答案解析

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高三语文试题_带答案解析

2015届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2015.4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及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能写在试卷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麻痹(pì)纤纤玉手(xiān)绩优股不可思议B.拓印(tà)明眸善睐(móu)一幅画再所不惜C.墓碣(jié)履险如夷(lǚ)观摩课因缘巧合D.铁砧(zhēn)蜚短流常(fēi)仪仗队毋庸讳言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的东西。

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A.软弱纵使尽管 B.脆弱纵使因为C.脆弱虽然尽管 D.软弱虽然因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多西是乔布斯精神的继承者,他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如果谈论到货币问题,他立刻就会口若悬河,甚至会给你上一节这方面的历史课。

B.韩敏不仅精于人物和花鸟,其他画种也有不少成就。

这种雅俗共赏、涉猎广泛的创作态度,恰恰正是海派绘画最突出的特色。

C.至此,因继承引发纷争并绵延5年之久的历史积案圆满地执行终结,当事人之间10余年的恩怨纷争也一笔抹杀,确保了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建设。

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高三语文试题_带答案解析

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高三语文试题_带答案解析

2015届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2015.4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及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能写在试卷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麻痹(pì)纤纤玉手(xiān)绩优股不可思议B.拓印(tà)明眸善睐(móu)一幅画再所不惜C.墓碣(jié)履险如夷(lǚ)观摩课因缘巧合D.铁砧(zhēn)蜚短流常(fēi)仪仗队毋庸讳言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的东西。

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A.软弱纵使尽管 B.脆弱纵使因为C.脆弱虽然尽管 D.软弱虽然因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多西是乔布斯精神的继承者,他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如果谈论到货币问题,他立刻就会口若悬河,甚至会给你上一节这方面的历史课。

B.韩敏不仅精于人物和花鸟,其他画种也有不少成就。

这种雅俗共赏、涉猎广泛的创作态度,恰恰正是海派绘画最突出的特色。

C.至此,因继承引发纷争并绵延5年之久的历史积案圆满地执行终结,当事人之间10余年的恩怨纷争也一笔抹杀,确保了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建设。

2015全国二卷 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2015全国二卷 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2015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海南、广西)新课标II)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

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

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

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

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

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

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

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

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

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

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

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

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

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

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蒋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

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

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

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

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

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

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

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出生的人及时注册,死亡的人及时销户。

B.秦国禁止百姓自由流动和迁徙,人民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介绍信,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实行户口登记制度以后,秦国获得了人口资源的优势,兵源充足,财力丰厚,最终赢得了诸侯争霸的胜利。

D.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籍管理更加详细、规范和全面;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秦时代,公民和私民都是国家的人,他们必须到当地的政府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B.汉代向公民征收的赋税有财产税和人头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以上和57岁以下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C.在两周封建制下,国家的人口和土地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国家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

D.实行郡县制后,先秦及以前的贵族阶层消失,塔状社会瓦解,社会结构变得单一,呈现出扁平化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所有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C.西周和汉代都是经典的封建制,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D.编户齐民制度一方面让许多奴隶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另方面又让国民进入了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答案】1.B2.A3.C【解析】1.试题分析:原文说的是“秦国的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如果没有相关的介绍信,则店家和住店者都要治罪”,未提到户籍的问题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汉代不属于经典的封建制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吉,字祐之,博野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

进修撰。

累迁礼部左侍郎。

成化十一年与刘珝同受命,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寻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进武荚殿大学士。

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孝宗即位,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力诋万安、尹直及吉皆小人,当斥。

吉深衔之。

安、直皆去,吉独留。

委寄愈专。

庶子张升,御史曹璘、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嵩等相继劾吉。

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复与中官蒋琮比,逐南御史姜绾等,台署为空。

中外侧目,言者亦少衰。

初,吉与万安、刘珝在成化时,帝失德,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

至是见孝宗仁明,同列徐溥、刘健皆正人,而吉于阁臣居首,两人有论建,吉亦署名,复时时为正论,窃美名以自盖。

弘治二年二月旱,帝令儒臣撰文祷雨。

吉等言:“迩者奸徒袭李孜省、邓常恩故术,见月宿在毕,天将阴雨,遂奏请祈祷,觊一验以希进用。

倖门一开,争言祈祷,要宠召祸,实基于此。

祝文不敢奉诏。

”帝意悟,遂已之。

五月以灾异请帝修德防微,慎终如始。

代王献海青,吉等言登极诏书已却四方贡献,乞勿受。

明年三月偕同列上言:“凡宴乐游观,一切嗜好之事,宜悉减省。

”十二月,星变,又言:“今两畿、河南、山西、陕西旱蝗;四川、湖广岁不登。

愿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

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缮垣墙,俱非急务,宜悉停止。

”帝嘉纳之。

帝惑近习言,颇崇祈祷事,发经牌令阁臣作赞,又令拟神将封号。

吉等极言邪说当斥。

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

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六》,有删节)【注】①李孜省:明代奸臣。

学方士术,厚结中官,取悦明宪宗。

累官至礼部左侍郎。

孝宗时,下诏狱死。

邓常恩亦方士。

②海青:海东青,传说为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称作“万鹰之神”。

③近习:君主宠爱亲信之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阁预.机务预:参与B.无所规.正规:法规、准则C.要.宠召祸要:邀,求取D.四川、湖广岁.不登岁:一年的收成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B.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C.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D.吉愤甚/中升逐之/数兴大狱/智/向囚系远贬/洪亦谪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吉尸位素餐。

成化年间,由于皇帝失德,刘吉等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均无所作为,成为摆设,所以被时人讥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B.刘吉排斥异己。

他遭多名官员尤其是御史相继弹劾,于是勾结宦官,大兴冤狱,排斥异己,驱逐对手,使得御史台官署都为之一空。

C.刘吉善于言辞。

他看到孝宗仁明,于是也假意时时为正论:反对皇帝求雨;劝诫皇帝要修德防微,慎终如始;勿受四方贡献;减省开支等。

D.刘吉善于依附。

他贪恋权位,又会自我装饰,锐于营私,经常被谏官攻击,但他不为所动,在内阁任职十八年,人们讥讽他为“刘棉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吉深衔之。

安、直皆去,吉独留。

委寄愈专。

(5分)(2)愿陛下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怀经史,讲求治道。

(5分)【答案】4.B5.D6.C7.(1)刘吉十分记恨他们。

万安、尹直都被罢免了,唯独刘吉留下.皇帝委任托付更加专任他一个人。

(“深”1分,“街”,1分,“去”1分,“委寄”1分,句子通顺得1分)(2)希望陛下节省用度,停止宴乐游玩,摒弃谗言,排斥异教,心中常想着经书史册,讲求治国的方法。

(“愿”1分,“用度”1分,“屏”1分,“留怀”1分,句子通顺得1分)【解析】4.试题分析:规:规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注意句子叙述主体变化以及句子结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假意”之说错。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刘吉,字裕之,博野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编修之职,充任经筵讲官.晋升为修撰.逐渐升任礼部左侍郎.成华十一年与刘翔一起受命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不久迁任礼部尚书.加官太子太保,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很久以后,晋升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不久升任少保兼太子太傅.孝宗即位,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极力低毁说万安、尹直及刘吉都是小人,应当罢斥.刘吉十分记很他们.万安、尹直都被罢免了,唯独刘吉留下.皇帝委任托付更加专任他.一个人.庶于张升、钟史曹琪、欧阳旦,南京给事中方向,御史陈高等人相继弹助刘吉.刘吉非常愤恨,中伤张升并把他逐出朝廷.多次发起大案,邹智、方向被囚禁起来贬到远方,姜洪也被贬滴.刘吉又与宦官蒋琼匀结、驱逐南御史姜缩等人,御史台官署都没人了.朝廷内外的人侧目而视,进言的人也就稍微衰减了.当初,刘吉与万安、刘翔在成化时期,因为皇帝失去圣德,没有什么规劝矫正,当盯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谚谣来讥讽他们.至此看到孝宗皇帝仁爱明智,同僚徐溥、刘健都是正直的人,而刘吉于内阁大臣中居于首位,两人一有什么商量建议,刘吉也跟着署名,又不时地发表正面的议论,窃取美好的名声来掩盖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