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
最新中医启蒙三字经

作者/王昆文中医学,是什么?法自然,致中和。
整体观,天人合。
论阴阳,奥义多。
观天文,察时变;自感知,自调和。
天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下者举;有余损,不足补。
人命贵,万物灵,非机器,组合成。
气循环,五行生。
木、火、土,与金水。
既相生,又相克;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化,造化机。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扰,不破坏,自变化,不可代。
顺四时,从其根,与万物,共浮沉。
治未病,善养生。
心为君,重七情。
许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气则顺,顺则和,神自清。
人之命,悬于天,可不畏?可不敬?守真气,避虚邪,劳不倦,气从顺,饮食节,起居常,志不贪,法阴阳。
阴阳者,生之本,神明府,万物纲。
春夏阳,秋冬阴,生与长,收与藏。
阴藏精,阳卫外,阳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阴阳兆,此二者,乃大药。
血气者,人之神,顺四时,宜谨养。
得神昌,失神亡。
理论美,数《内经》,至道宗,奉生始。
阴阳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无太过,无不及,如斯者,谓平人。
寒暑过,生不固。
既调神,又调形,慎起居,适寒温。
损有余,补不足,气功练,有助益。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灵,使谷盈,万物生。
道也者,不可离,入生活,即中医。
大自然,无穷秘,教中医,变聪明。
中医学,“象”为据,其本位,非形体。
“象”比“体”,更丰富,不确定,动不居。
“模型”脾,非实体,切不掉,缘虚拟。
象思维,凭直觉,病无形,费斟酌。
病之始,极微精,恍惚间,生毫厘。
病须辨,内外因:外因天,内因人;天六气,人七情。
不内外,亦所因。
中医学,重感觉。
诸化验,难超过。
既真实,又可靠,比数据,更重要。
无形气,非病灶,求病机,即可治。
异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异治。
其关键,在病机。
有诸内,形诸外,治病者,求于本。
顺四时,养五脏。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于道。
医者意,并不错。
病机藏,难扑捉。
人百病,生于气:喜怒悲,忧恐惊,寒炅劳,皆成疾。
气成形,天行健。
气犹风,百病长,阳蓄积,隔当泻。
《经典中医启蒙》:生命的三个层次

《经典中医启蒙》:生命的三个层次生命的三个层次:物质、能量、精神与信息。
引子:经典与现代去年节后,疫情之故,宅于家中数月。
陆陆续续,通读了李辛老师的三本著作。
今年八月,读罢《茶道经译注》,深入了解中医的念头萌生,于是重新拿起了《经典中医启蒙》。
说实话,中医这个话题,在当今时代,不同人看法的分歧可谓巨大。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反倒应该静下心来,认真了解一下中医的本来面目。
本书的作者李辛老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获得心身医学的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工作的机缘,李辛老师与瑞士、法国、美国、日本等海外传统医学教研机构,有着不定期的深入交流。
东西方的碰撞,使得他站在当代的视角,使用时代的语言,重新审视与阐发经典中医的内涵。
而之所以称为经典,是与现代相对而言的。
展开来谈,大致有两层含义:•其一,持续的时间跨度。
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状态,之前的标准疗法,可能很快就会落伍。
而经典中医,其基本理念方法,传承数千年,然历久弥新。
前者核心在不断突变,而后者核心保持稳定。
•其二,侧重的研究维度。
现代医学以有形的物质身体为研究重点,侧重解剖生理与分子药理,穷尽微观物质之解析。
而经典中医,着重研究生命无形的部分,包括能量、精神与信息,统合天地万物于一体。
有了这些基本认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经典中医的核心构成。
生命的层次中医的生命观是整体性的。
而所谓整体性,我的理解大致有这样两个层面:•人体内部:人的身体,虽然可以分为一个个器官,甚至进一步细化到细胞层次,却是一个整体。
比如,肺部不好,全身的含氧量都会受到影响;肝肾不好,体内各处的代谢废物就会不断累积。
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分割线。
此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天地万物:同理,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和宇宙背景中的其他要素,同样构成一个整体。
比如,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会对地球接受的能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等天气要素,再影响到万物的生长。
《中医启蒙三字经》原文加翻译资料

《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作者·陈修园卷上—1—医学源流第⼀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匮》藏;垂⽅法,⽴津梁;李唐后,有《千⾦》;《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郑卫⾳;迨东垣,重脾胃;温燥⾏,升清⽓;虽未醇,亦⾜贵;若河间,专主⽕。
遵之经,断⾃我;⼀⼆⽅,奇⽽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若⼦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
详⽽备,王肯堂;薛⽒按,说骑墙;⼠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张;诊脉法,濒湖昂;数⼦者,各⼀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
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医学源流第⼀翻译1、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
岐,岐伯也。
君⾂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神明⽤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2、《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
《汉书·艺⽂志》载《黄帝内经》⼗⼋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3、《难经》出,更洋洋:洋洋,盛⼤也。
《难经》⼋⼗⼀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
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号扁鹊,战国⼈也,著《难经》。
4、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汉⼈也。
著《伤寒杂病论》、《⾦匮⽟函经》。
5、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杂病、伤寒专以⽅药为治,其⽅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集其⼤成。
6、《伤寒》著,《⾦匮》藏: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尾相顾,鳞甲森然。
⾦匮⽟函,⽰宝贵秘藏之意也。
其⽅⾮南阳所⾃造,乃上古圣⼈相传之⽅,所谓经⽅是也。
中医启蒙教育(王台卫生院歌诀篇3)

第三部分歌诀篇(选录)源流篇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医理篇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血,气导航。
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喜气缓,心欠养;悲气消,肺被殃;忧气结,脾不壮;恐气下,肾难防。
手足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诊治篇•求病因,首内伤,动气血,乱阴阳;•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虫兽伤。
•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闻声气,问症状,按周身,切脉象。
•学辨证,明八纲,表里定,寒热讲;•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
•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
•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
•顺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四季篇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起居篇起居事,规律找,四体勤,养莫娇。
逸有度,量力劳,忌熬夜,宜起早;餐应时,不过饱,五谷养,零食抛;多饮水,蔬果好,慎油腻,糖盐少。
衣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高;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目,热泡脚。
善运动,爱思考,少烦忧,戒急躁。
琴棋乐,广爱好,游天地,乐陶陶。
善调养,病难扰;勤学业,敬师老。
名医篇忆先贤,多仁孝,济世心,永称道。
扁鹊游,民夸好,内妇儿,皆通晓;汉华佗,手术早,传古今,技艺高;张仲景,医圣号,著伤寒,为师表;唐药王,孙思邈,重医德,精方药;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清,后世宝。
大医多,难细表,明日才,吾辈找。
早启蒙,渐通晓,学医理,知奥妙。
体强健,德学韬,扬国粹,我自豪。
名老中医•陈可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
中医入门必读的4本经典书,小孩子都能学

中医⼊门必读的4本经典书,⼩孩⼦都能学中医学中有,“四⼤经典”和“四⼩经典”之说。
“四⼤经典”⼀般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4本,但不太适合中医爱好者。
⽽“四⼩经典”作为,曾经的中医启蒙“童⼦功”,更加通俗、易懂、好记,且实打实能垒基础。
《医学三字经》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撰。
全书为3字1句的歌诀,内容包括医学源流,内、妇、⼉科常见病之证治,常⽤⽅剂,阴阳,脏腑,经络,运⽓及四诊等。
⾔简意赅,以浅显的形式表达深奥的医理,朗朗上⼝,便于记忆,是初学中医的良好⼊门书。
《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是李时珍的名作,分为2⼤部分:第⼀部分叫《七⾔诀》,讲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第⼆部分叫《四⾔诀》,讲理、脉法、五脏平脉、杂病脉象及真脏绝脉等。
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
《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是初学者的中药启蒙书。
将248味常⽤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简意赅,朗朗上⼝。
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经铭记在⼼,受⽤终⽣。
《药性歌括四百味》,介绍了400味常⽤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
内容简要,读之朗朗上⼝,便于记诵,是⾮常好的启蒙读物。
《汤头歌诀》康熙三⼗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中医,整合古⽅编著了⼀本书,影响颇为⼴泛,这本书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选录名⽅320条,分为补益、发表、攻⾥、涌吐等20类,⽤七⾔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韵⼯整,⼀时成为医界的美谈。
零基础学中医,推荐这套丛书关于中医的书,你最想推荐的⼀本是什么?。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的总纲。
2. 《伤寒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研究中医证候有重要意义。
3. 《本草纲目》:是中药学的启蒙读物,对于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方面有全面的介绍。
4. 《针灸大成》:是中医学中的针灸学经典,对于学习针灸有重要意义。
5. 《生命的智慧——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入门级教材,适合初学者阅读。
6.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是一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容丰富、系统,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人阅读学习。
7.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是一本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教材,适合有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人阅读。
8. 《中医保健学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医保健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的教材,适合对中医保健感兴趣的人阅读。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中医启蒙三字经中医学,是什么?法自然,致中和。
整体观,天人合。
论阴阳,奥义多。
观天文,察时变;自感知,自调和。
天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下者举;有余损,不足补。
人命贵,万物灵,非机器,组合成。
气循环,五行生。
木、火、土,与金水。
既相生,又相克;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化,造化机。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扰,不破坏,自变化,不可代。
顺四时,从其根,与万物,共浮沉。
治未病,善养生。
心为君,重七情。
许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气则顺,顺则和,神自清。
人之命,悬于天,可不畏?可不敬?守真气,避虚邪,劳不倦,气从顺,饮食节,起居常,志不贪,法阴阳。
阴阳者,生之本,神明府,万物纲。
春夏阳,秋冬阴,生与长,收与藏。
阴藏精,阳卫外,阳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阴阳兆,此二者,乃大药。
血气者,人之神,顺四时,宜谨养。
得神昌,失神亡。
理论美,数《内经》,至道宗,奉生始。
阴阳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无太过,无不及,如斯者,谓平人。
寒暑过,生不固。
既调神,又调形,慎起居,适寒温。
损有余,补不足,气功练,有助益。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灵,使谷盈,万物生。
道也者,不可离,入生活,即中医。
大自然,无穷秘,教中医,变聪明。
中医学,“象”为据,其本位,非形体。
“象”比“体”,更丰富,不确定,动不居。
“模型”脾,非实体,切不掉,缘虚拟。
象思维,凭直觉,病无形,费斟酌。
病之始,极微精,恍惚间,生毫厘。
病须辨,内外因:外因天,内因人;天六气,人七情。
不内外,亦所因。
中医学,重感觉。
诸化验,难超过。
既真实,又可靠,比数据,更重要。
无形气,非病灶,求病机,即可治。
异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异治。
其关键,在病机。
有诸内,形诸外,治病者,求于本。
顺四时,养五脏。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于道。
医者意,并不错。
病机藏,难扑捉。
人百病,生于气:喜怒悲,忧恐惊,寒炅劳,皆成疾。
气成形,天行健。
气犹风,百病长,阳蓄积,隔当泻。
古典中医启蒙3

20
剥(落)苔
• 本有舌苔,疾病过 程中部分或全部舌 苔脱落,脱落处光 滑无苔可见舌质。 • 主胃气不足,胃阴 枯竭或气血两虚, 也是全身虚弱的一 种征象。
21
淤滞
22
问诊
• • • • • • • 饮食 二便 睡眠 工作时间,压力大小 寒热 月经 治疗效果
四诊识象
古典中医启蒙——零基础班 第三课
1
诊法总纲
• • • •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观精气形神之盛衰 明寒热虚实之变化
2
望 诊 法:望神
• 神乱/神紧: 双眉紧锁,语速快, 肢体动作多,焦虑担 忧。 • 神散/神滞/无神: 眼光游离,话语断裂, 少动懒言,叹息忧郁。
17
黄 苔
• 有淡黄、深黄、焦黄。
• 主热证、里证。
• 灰黑苔:阴寒内盛, 或里热炽盛等。 • 苔黑燥裂,多为热极 精枯。
• 苔黑而润滑,阳虚寒 盛,长期滥用化学药 品。
18
厚、薄苔
以见底不见底为 衡量标准 反映邪正的盛衰 和邪气的深浅
19
腻、腐苔
• 腻苔:中间厚周遍 薄,紧贴舌面,揩 之不去。
11
色青
• 淡青 • 气虚血瘀
12
荣枯
13
齿痕
14
裂痕
15
辨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中部和根部稍厚。
• 望舌苔包括苔质和苔 色两方面的变化。 • 病轻苔薄,重者苔厚。 • 白,黄苔。 • 厚薄,腐腻,剥落, 淤滞。
16
白 苔
• 可为正常舌苔。 • 病中多见表证、寒证、 湿证 • 薄白而滑,外感寒湿,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 苔薄白而干,外感风 热。 • 苔白厚腻,湿浊内停, 痰饮食积。 • 苔白厚而干,痰浊湿 热内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
近日细读李辛先生的《经典中医启蒙》,大有启迪。
封面上的话就很吸引我:“学中医,要把我们的感受打开,在生活中去体会。
”。
翻开后发现这本书的知识融会贯通,里面蕴含着满满的学问,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觉。
而且作者不仅能把这么大融合的学问讲的通俗易懂,还可在美学体验中透出从容淡定。
作为学习临床医学的人对于祖国传统医学中医有着莫名的情感,有意从西医角度来辩证的看待中医,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发掘中医的真正价值。
书中讲到,现代中医教育和学习的误区,在于以科学、逻辑、概念、物质的视角来重构中医,形成的是中西医结合的传统中医,而与经典中医的精髓所在有天壤之别。
孤立地背诵各味药材的主治、功效,从形、物质的层面看待疾患,看似对症下药,实则与所谓西医治标不治本相差无几。
而经典中医的重心在于“养神”。
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参的是病人的整体气运,即所谓虚实、阴阳、开阖、轻重、清浊等。
医生所要做的是借助病人现有的资源,使其自有的正气和调适能力发挥作用,“顺其势,利其行,握其度,固其本”,帮助他回到健康的平常状态,即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在神-气-形三者中,上工者治神。
神治则病愈,此“万病一法”也。
然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
现代人对于中医的态度,只揪住“科学证明”不放,其实也是一种迷信。
这一年我感觉到,现代科学和人类文明相比,还是个小孩,是新兴事物,也有很多局限。
它固然很有用,但如果什么都指望它的话,视野会狭窄很多。
想到徐文兵在黄帝内经音频里说: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对,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
不怕伪科学,就怕真真理。
关于学习新东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习惯于用已知去学习位置,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受限的意识和思考模式去学习新的东西。
”
“只有你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中医也会,传统文化也好,要了解它,你必须变成其中的一部分”。
现在西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主要是在物质的、有形的层面,而中医主要是在无形的层面。
无形层面中,再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信息层面,一个是能量层面,即营卫气血。
”中医不讲求“治病”,讲究“养生”。
如果在形体层面已经有症状出现了,那可能神和气已经在更早受到影响了。
很多疾病,有肉体层面症状,但是根本原因可能是神或者气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中讲,形与神俱,就是身体和精神都是健康完整的。
古有扁鹊三问,医人于未发之时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还讲究让自己的“神”自己去修复身体,那么什么时候是“神”开始工作的时候呢?就是睡觉的时候。
“病呢,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它破坏荡秋千的节奏就可以了。
只要秋千能够一直荡下去,生命的节律自然会把病带好。
我之前觉得要晚上几点前睡觉这件事特别不可理解,我觉得睡够多少小时就可以了呗,几点睡有什么区别?晚点睡就当我生活在尼泊尔时区。
后来实践果断打脸:现在比以前更不能熬夜了,更能体会到睡眠不好很明显没精力,变化一下睡眠时间,发现我早一小时睡,睡的时间一样,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人生于天地间,随着天地节律呼吸生存。
中医中,一个大方向是看“开”与“阖”,什么是开与阖?““开”就是把钱花出去,就是我们的“精、气、神”,我们的气血。
它从人的精神和肉体能量上能反映出来。
“阖”就是能量收回来的状态。
自然界,冬天是阖,晚上是阖,人体也是顺应这样一个节奏,这个叫天人相应。
《黄帝内经》有句话“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很美吧。
”就是这个意思。
一次又一次的感叹,自己是多么无知。
这种无知并不是不知道我自己早睡可以睡的更好,
而是对于不怎么了解的东西,持一种讽刺的态度,好像这样可以显示自己多厉害一样。
书里还有很多关于生命的哲学,非常有意思,比如:“大多数病都是本气自病,邪气能够侵入并突破你的能量防护层的时候,你的气肯定是虚的。
治病的时候看人体的本气虚实,而不是看邪气在哪里,病灶在哪里,然后追着打,这就是治病求本,标本虚实。
”
不光是对待健康,我觉得对待很多事情也是这个道理。
感到不适的时候,常常揪住一个“问题”要解决,以为KO掉了问题自己就好安心,但是根源可能并不在这里。
就好像总觉得自己是因为钱才不自由的人,即使有够八辈子财富自由的财产,也未必感到自由。
“没钱”只是不自由感的一个栖息地而已,这个栖息地毁了,不自由感还可以找下一个地点。
前段时间朋友发了论证中医无用的文章,我们一起讨论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文章用西方理论,论证东方哲学。
而这本书就从根源上提出了另一种视角:中医是不限于物质层面的,很大一部分是从精神层面来“知常达变”。
上医调神,作者认为中医师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修行,虚己守静,感受万物和病人的“失常”在精气神哪一层,然后以自身正气对病患进行调理。
作者对中药保持一样的看法,上药治神:朱砂、琥珀都是直接作用于精神层面的;中药治气:有偏性的药物来调气;下药治病:一般都是有毒的药物作用于形。
虽然看似玄虚,但其实作者写得很实在,所以中医调养,首先不是吃什么补什么,而是以中医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放下思虑,专注感受自身与外界的感应,顺应开阖规律,中正不偏激并享受自然生命的乐趣。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
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
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
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
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
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在作者李辛的眼中,中医和西医是相通的,它们的不同只在于处理生命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已。
他说我们的生命有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西医偏向于物质和有形的层面,而中医则注重调理无形的精神层面。
肉体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层次而已,真正能决定我们生命质量的则是能量和精神。
中医其实绝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方法,我认为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观。
它把人与天地万物容纳进来,让我们拥有更加谦卑的心去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宇宙。
在钟南山的自传《钟南山传》里,也提到过中医。
钟南山对中医的态度是: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积累,必须走循证医学的道路,在临床真正使人信服它的疗效,再深入探讨机制。
中医如何走出经验医学的瓶颈——将中医对病人治疗有效的个案,经过现代循证医学的研究模式,转化为对具有该疾病的群体都有效的、具有共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