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
诚然,一个记者,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
毋庸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
因此,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新闻语言的客观特色,通常表现在:(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中性词并不直露记者的感情,褒贬词则明显表现爱憎倾向。
新闻的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一般多用中性词,少用褒贬词,以求客观地叙述事实,并通过事实的报道去影响受众。
请看下面这条消息的语言运用: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7.4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
10日和11日,这里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
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下飞舞,行人纷纷驻足仰望这个瑰丽的奇景。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
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冻死的人。
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
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及相关技巧

新闻的语言特征

新闻的语言特征
1.新闻语言简明晓畅,通俗易懂,采用常用的词语语言,尽量避免生僻词,专业术语和难懂的措辞。
2.新闻语言的用词清新简洁,内容简短明了,尽量简洁,语言简练。
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语法正确,结构严谨。
3.新闻语言的格式规范,版面清晰,标题鲜明突出。
新闻报道句式多变,常见的句式有倒装句,掉头句,借题发挥等,并且要注意吸引读者的眼球。
4.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强,报道的忠实于事实,尽量准确,不歪曲事实,不随意投机取巧。
5.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强,不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不宣传个人观点,不给读者带来任何的猜疑和质疑。
6.新闻语言的时效性强,根据时下的社会热点,时事报道和时事评论,贴近社会热点,反映社会风向。
7.新闻语言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采用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如新闻报道、专题报道、评论和专栏等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8.新闻语言的应变能力,对于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反应,采用紧凑的语言,向读者传递最新的信息和趋势。
9.新闻语言的情感调控能力,通过语言情感的调控,增强报道
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促进读者的共鸣。
10.新闻语言的传播性强,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新闻
语言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传递信息,在快速传递的过程中,促进新闻的传播和贯彻。
新闻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技巧是什么

新闻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技巧是什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晰、准确、生动的新闻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传达重要的信息,甚至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
那么,新闻语言表达究竟有哪些特点和技巧呢?新闻语言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准确性上。
新闻报道必须基于事实,因此语言表达要精准无误,不能有任何模糊或歧义。
每一个词汇、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严格的核实和确认。
比如在报道一起交通事故时,关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等关键信息,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会误导公众,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简洁明了是新闻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新闻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内传达核心内容,因此语言要简洁,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记者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让读者能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比如,“昨天下午,在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发生了一起两车相撞的事故,造成三人受伤,交通堵塞长达一个小时。
”这样的表述简洁而清晰,让读者能够迅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
新闻语言还具有客观性。
新闻报道应该避免主观色彩和个人情感的流露,以客观的态度陈述事实。
记者不能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而应该让读者通过事实本身来形成自己的判断。
例如,在报道一场政治辩论时,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要公正地呈现双方的观点和论据。
此外,新闻语言要有通俗性。
新闻是面向大众的,因此语言要通俗易懂,让不同文化水平和背景的读者都能够理解。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生僻的词汇和术语,如果必须使用,也要进行适当的解释。
比如,在报道科技新闻时,对于一些专业的技术名词,要进行简单的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明白其含义。
在了解了新闻语言的特点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新闻语言表达的技巧。
首先,运用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形容词能够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例如,“狂风肆虐”“暴雨倾盆”这样的表述比“有大风和大雨”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气的恶劣。
但要注意适度使用,不能为了追求生动而失去准确性。
写好新闻语言的五要素

写好新闻语言的五要素新闻语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这是由新闻报道的特点所决定的。
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很强,篇幅有限,读者面广,为满足新闻报道这些基本特点,不少人都对新闻语言提出过不同的要求这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准确、具体、简明、通俗,生动。
1. 准确语言准确,指新闻作品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允许措词不当的现象存在。
准确是新闻语言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新闻界历来把“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写作格言。
新闻报道中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思想准确、措词准确几个方面。
措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两个方面的准确性。
它与新闻的真实性密切相关。
新闻语言要准确,必须注意这几个间题。
第一,少用形容词。
“少用形容词”,“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这是外国新闻学教授给学生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
在新闻写作论著中,忌用形容词的警告常见:“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
有一位报纸主编甚至对新手说,“你若要使用形容词,事先必须得到我的同意。
”为何要少用形容词呢?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对事物的把握一般是从量上着眼的。
在使用时如失之分寸,在效果上则会走向反面。
诸如“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等,往往被读者斥为“空话”、“套话”,既不可信,还令人反感。
第二,注意词义的差别,挑选最准确的词来表达。
福楼拜曾说过,“不论我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
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
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
”新闻语言的准确,也要注意措词不以“差不多”来搪塞。
有时即使一字之差,也会出现失真。
《中国文化报》1990年4月25日消息《车祸发生在双山子镇》有一句这样的话:“当双山子镇党委负责人把这笔钱送到遇难者手里时,他们忍不住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实际上双山子镇车祸发生后只遇到危难,并无人员死亡,“遇难”应是“遇险”,否则读者无法理解何以能把钱送到死者手中并与之相抱痛哭。
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及相关技巧

新闻播音究竟要怎样变才能适应这个时代呢?必须让它变得更加鲜活、生动,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提高语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听众,多方面、多层次展现新闻播音的艺术和魅力。现在的新闻节目改变了过去按部就班的编稿方式,往往在报道之间穿插一些评论,这就需要播音员在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了解时事,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比过去大大提高,有时一些最新消息会在节目播出过程当中送达播音员手中,这就需要播音员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直播能力。节目的大信息量,对播音员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平稳顺畅:无大起大伏,无大停大连,重音少而精,停少而闻从录播到直播的飞跃,使广播新闻播音也多姿多彩起来。但是只有那些规范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怪异的新闻播音才会有生命力,而在这当中那些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新闻播音更会散发出无穷魅力。
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创新,但这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著名画家沈鹏曾说,“如果把创作与基本功比作火与水,轻视基本功的人常以远水不能救近火为理由,不想下苦功夫,可是为了救火,没有充足的水源是断然不济的,急功近利最多只能解决一点燃眉之急。”播音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基本功同样不能丢!现在的播音工作战线上有一些年轻人,不曾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语言偏而塌,而恰恰是这些人对播音学传统的理论不屑一顾,他们崇尚出新出奇,喜欢标新立异。认为自然的东西就是个性。殊不知,没有播音理论基础、没有传统播音艺术支持的创新只能走入怪圈,所谓的个性实质上就成了不规范。难怪会出现将办公室播成办公“驶”,质量播成“纸”量,几乎成了“挤”乎、甚至电饭煲也成了电饭“保”的现象。有的新闻节目甚至听起来怪腔怪调,使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权威性大打折扣。著名播音学专家张颂曾说,“播音不同于日常说话,它有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的特点。”
新闻的语言特点

新闻的语言特点
1. 简洁明了:新闻语言不会过多使用文学或诗歌式的华丽词汇,而是尽可能简单明了地传达信息,并且会把复杂的事件或问题简化为易于理解和表述的形式。
2. 直截了当:新闻语言使用直白、简单的句式来表达事件或新闻的主要内容,避免使用委婉或复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新闻的核心信息。
3. 客观中立:新闻的语言应当尽量客观中立,不会夹带个人观点或情感色彩,在报道事件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价值判断或偏见,仅仅提供大量事实和数据,让读者自行评估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4. 实事求是:新闻语言应该以准确、全面、真实的方法来表述事实,严谨遵守事实的真相,避免误导和不实传言。
5. 时效性强:新闻的语言应该紧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新闻语言通常会在语文上追求简洁、明了、生动,并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话题性。
新闻播音的语言特征及其相关技巧

新闻播音的语言特征及其相关技巧朴实无华——以叙述尤其是概括为主,语气平实、无拖腔甩调,无浓彩重抹。
准确清晰——语音规范,字正腔圆(当然不是蹦字),语句规整,层次清晰,语意集中。
简洁明快——“感而不入”,概述为主,音色明亮,语势长扬,不悠荡不拖腔。
平稳顺畅——无大起大伏,无大停大连,重音少而精,停少而连多。
新闻播音的生理、心理状态与技巧:1、膈肌活跃、气息带有明显的弹发跳跃感2、喉头放松,声音明亮轻松3、开牙关、提笑肌、挺软腭、塑枣核,字音饱满有力度4、语势常扬5、语气明朗有兴致6、节奏简洁、明快、顺畅7、充满自信,有强烈的播讲愿望,口腔、舌位准确、气息平稳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分析确定导语的语句重心,避免语式平直架起。
导语要播得鲜明清晰。
②主体部分要处理好句子,强化句与句之间的关联。
它是事实的展开部分,最忌讳摆句子。
要播得从容舒展。
③明确背景材料的用途,充分发挥内在语的作用,避免直白。
④结尾要注意与全篇的呼应,将新闻内容深化,语气自然过渡转换,自信平稳地将句尾“蹲住”。
给人以结束感。
一、典型问题1、标准结构:新闻消息的结构形式包括: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2、导语的处理:开门见山点透每一新闻事实的本质,播报新闻一定要“开好第一脚”处理好导语句或导语段。
3、新闻背景与导向:了解新闻背景,明确针对性、培养新闻敏感,提高自身新闻素质。
4、主体的内部层次及主次:叙事清楚是对新闻播报的最基本要求。
事实的交待主要是在消息的主体部分完成的。
5、客观报道显示出的态度:报道强调客观真实,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是取得受众信任的基础。
7、态度情感与控制:从宣传目的出发,恰当地控制感情,有分寸地把握文字和有声语言的表达。
二、新闻播音的难点7、新闻中数字的处理:数字的绝对值是对事物本质的量化纪录和反应。
8、具体情节的处理9、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稿件处理:首先做到“真正搞懂”,而后才是播清、播顺、播得在行,搞得有兴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准确、简练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
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
写得具体。
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
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
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
例如写人物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中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
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
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里和鞋袜里渗了出来。
这个情节,仅一百字左右,可是王进喜在受伤后顽强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硬骨头性格
鲜明地刻划出来了。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
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
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
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
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
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
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
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
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直接写事实。
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第四个特点是通俗
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
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要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
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写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更应该接近口语,怎么说法就怎么写。
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看懂听懂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