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

合集下载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我们将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价值进行阐述,明确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分析当前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如传承人才短缺、传承方式单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对策,包括加强传承人才培养、创新传承方式、提高社会认知度等,以期推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传统武术传承带来了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挤压。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娱乐方式,导致传统武术的传承出现断层。

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武术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相传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传承人的要求较高,且传承范围有限。

同时,传统武术的传承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求。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由于传统武术的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现实中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许多传统武术项目难以维持和发展。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

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认为传统武术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种文化认同的危机对传统武术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社会环境变迁、传承方式局限性、资金短缺和文化认同危机等多重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积极寻求对策,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中国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面将会按照列表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

它以唱、念、做、打、舞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音乐、唱腔、动作、道具、服装等综合手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精华。

2.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被誉为“华夏第一琴”。

古琴艺术以其深厚的音乐底蕴和独特的表演技巧而备受推崇。

弹琴者通过琴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剪纸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形成精美的纸艺作品。

剪纸作品以其精巧的手工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闻名于世。

4. 四川川剧川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四川地区。

川剧以唱腔独特、表演形式多样和剧情生动为特点,是四川地区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5. 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特定的颜色和图案来标识角色的性格特点,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6. 昆曲昆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华丽的唱腔、精妙的表演和讲究的化妆服饰而闻名。

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以演员的嗓音和肢体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

7. 中国茶艺中国茶艺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将泡茶、品茶和欣赏茶艺表演相结合。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表演以其细腻的动作和美妙的茶汤味道而闻名。

8. 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中国民间传统技艺包括很多方面,如刺绣、编织、漆器制作、纸艺、木雕等。

这些技艺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广受赞誉。

9. 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体系,包括中药学、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致力于维护和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强调身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

10. 广东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其丰富的音乐、精彩的唱腔和抒情的表演而闻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名录
1. 太极拳
2. 南拳、北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卦刀、形意刀、珠山剑、太极剑、峨眉剑、少林寺僧侣拳法、武当太极剑、拳、剑、气功等传统武术
3. 元阳剑、梅花剑、七星剑、八仙剑、九韶剑、送子剑、排山倒海剑、绿野仙踪剑、九节鞭等传统器械武术
4. 评剑、四合刀、双截棍、三节棍、火光闪闪棍、大梅花剑、单刀对、太乙剑、泉州少林金顶棍等地方特色武术
5. 大方剑、馍割剑、虎离子、金宇洪、玉带棍、筋络剑、云南八卦拳、神皇十二式、土家拳等民间武术
6. 古剑、白鹤拳、青龙剑、伞搏、水韵惊波、排箫、虎子拳等传统门派武术
7. 传统民间武术比赛及表演
8. 崂山剑、玄武门、水云剑、迎春花、龙虎正意拳、德阳太极拳等地方武术拳法
9. 繁峙刀、夺命三剑、唐岛腿、石锁、对练、跌打等传统散打、散手等门派拳法
10. 中华武士道等特色武术。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具 有 封 闭性 . 且 在长 期 的封 建 中 央集 权 限制 下 . 而 比 较 重 视 整 体 的 东西 、 观 的东 西 、 宏 共性 的 东 西 , 与 人 自然 、 与人 之 间的 和谐 统一 的关 系 (。西方 文 化是 人 在 希 腊城 邦 制 中发 展起 来 的 . 看重 平 等 . 视人 与 它 重 自然 、 与人 之 间的分 别对 立 的关 系。 中国文化 侧重 人
teb s f l ped sil e n e d ec mpe e sv p l aino a o sa p o c e efc s ri o - h ai o t l i pi sa dn e s h o rh n iea pi t f r u p ra h st p r t t ut f e s mu i c n t c o vi o e i f r
作者 简 介 : 爱  ̄(9 1) 河 南 安 阳人 , 师 , 要 从 事体 育教 育与 文 化 研 究 。E m i mai n 1@13 o 马 1 7 一, 男, 讲 主 — a: a 11 6.r l mi cn
的理 论视 野 高 度上 ,提升 及 开 阔传 统武 术 文 化研 究
础 的科 学 实践 . 需要 高 度 地 综合 运 用和 采 纳 汲取 各 方 面的 有 效 手 段 来 完善 自 己的 成 果研 究 。 它
【 关键词】 中国武术 ; 生存 环境 ; 民族传统 ; 传承保护
on t eI h rt n ea d Pr t c i n o i e eTr d to a u h lu e n e ia c n o e to fCh n s a ii n l h W s u Cu t r
“ 份主义” 辈 色彩 。 们 行事 严 格讲 究 辈 份 , 人 因为在 他 们 心 目中权利 是 严格按 照 辈份 的高 低排 列 的 。 武 术 作为 传 统文 化 。 盖 内容 纵 横 交 错 . 不 同 涵 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武术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者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承的特点,并会在与自己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甚至是与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认同,并激发起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当然,本公约所保护的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最优秀的部分---包括符合现有国际人权公约的、有利于建立彼此尊重之和谐社会的、最能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那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落实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条件必须符合以下标准:第一,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第二,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第三,具有在一定群体中或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第四,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

它反映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传承途径方式,该标准的制定也是对非遗项目范围的一种科学界定。

我国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表述,也基本上源于以上定义标准。

应该说,上述定义和解析已经触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只不过表述上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发展于民间,是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和文明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生产活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诠释和光辉展现。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体委组织了史无前例的全国范围内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当然这一数字并不精确。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中的传统武术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中的传统武术保护

平低下 ,人们的生存环境具 有封闭性 ,而传统 武术 就是 在这
样封闭的条件下产生并成长起来 的。在封 闭的环境 中 ,人类 的社会行 为往往存 在着一定 的遗传性 ,传统武术也就逐渐形
中的不公 正之事 要 由 “ 法”来 裁决 而 不能靠 “ 武”来 解决 了 ,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 的传统武术失去 了实践 的舞 台。
关注 ,短短数 载 ,世界各 国便纷纷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院 工作。保护非 物质 文 化遗产 ,就是捍 卫人 类共 有 的精 神家
在改革开放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的今天 ,中国与世界的
交通与信息传递 日益发达 ,结束 了过去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 态 ,这使得适宜传统武术传承 和发展 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
国人 的 “ 宠儿” 。然 而 ,作为 体育项 目的竞 技武术 ,从 产生
时造 拳”的独特生活方式 ,这些既维护 了传统文化传承 的稳
定 性 和完 整 性 ,又 成 为 了传 统 武 术 存 在 、演 变 和发 展 的 客 观
收 稿 日期 :2 1—41 0 00 —3
作者简介 :周广瑞 (9 5 ,男 ,河北 沧州人 ,硕 士,研究方 向为武术历史与文化 。 18 一)
已不复存在 。武术这个封闭文化环境 的产物 ,随着环境的开
园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 史和丰厚 文化遗产 的国度 ,国家 ~
报 刚 历来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0 0 4年 8 2 月 8日,我 国
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表决通过了中国政 府加 入联 合∞ 国教科文组织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的决定 ,标 志 着中国将 非物 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 正式提上工作 日程 。传统武 术作为中华 民族珍 贵的文化遗存 ,也正式被收 录到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名录之中,揭开 了传承与保护 的历史新篇章口 。在 ] 这样 的历 史背景 下 ,深入 分析 传统 武术 发展 困境 产生 的原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

搏击武术科学2f)()84i 8月第5毪筇x}9|【武术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胡继云(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传统武术的抢救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特点决定传统武术保护的中心在其“传承”,“文化空间”特点决定了传统武术保护的基本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决定了立法保护传统武术的实施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立法保护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8—0020__031前言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围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其所包括的范围。

在世界范嗣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同年,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联合启动实施的为期17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标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T作开始走上全面的、整体性的保护阶段。

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保护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纳入正轨。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l O月,由中国艺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文章出版的矧E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将传统武术划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13类中的第八类,说明了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却是:产生于农业文明及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中华武术,面对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在走进一个尴尬的发展境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武术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武术的影响
括 功 法 练 习为 内容 ,以 家传 或师 徒 传 承 为 主 要 传 播 方 式 , 以提 高 道德 修 养 和 技 击 能 力 为 主 体 价 值 ,注 重 体 用 兼 备 的 中华 民族
5 、创新意识不 足导致武术文化发展
失调
传 统 武 术 文 化缺 少 传 播 过 程 中 的标 准 化 范式 是影 响其 世 界 性 传 播 的 主要 原 因之 一。 “ 武 术 自产 生 起 ,就 是 一 个相 对 发 展 的 动态 结构 ,在 其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必 然构 成
和 恢 复手 段 方 面 , 则 能 受到 未 公 开 信 息 的 保护 。从 技 击 性 看 , 能受 到 知 识 产权 的保 护 ; 从传 统 性 看 ,统 武术 能够 受 到 传 统 知
传 统 体 育 活 动 完 全 符 合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要 求 ,可 以按 照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要 求 、
前 后左 右 的联 系 ,这 个 相 互 联 系 的封 闭和 半封 闭系 统 就 是 传 统 武 术 生存 的 空 间 。 ” 传 统 文 化 是 在 古 典 哲 学 的 基 础 上 孕 育 了
法律体系完善
正确认识传统武术的性质是做好知识
产权 保 护 的前 提 。传 统武 术 具 有 体 育 性 、 技击 性 、传 统 性 和 文化 性 的特 点 。 “ 从体 育 性 看 ,传 统 武 术 的套 路 可 以受 到 著 作 权 的保 护 ,在 武 术 技 术 、 战术 、训 练 方法
2 、武术文化遗产 内容
传 统 武术 是我 国传 统 文化 的重 要 内
容 , 能够 在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概念 下完 成 相 应 保 护 体 系 ,是 武 术 文 化 内 容传 承 的重 要 方面 。 “ 传 统 武 术 作 为 在 中 国农 耕 文 明背 景 下 形 成 并 发 展 至 今 的 , 以 套路 、散 手 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
一、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

2006 年,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我国分别于2006 年、2008 年、2011年、2014 年公布第一批(共518项,武术6项)、第二批(510 项,武术14项)、第三批(191项,武术9 项)、第四批(153 项,武术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372 项,传统武术共计36项。

相继国务院分别于2007 年、2008年、2009 年、2012年公布了第一批(共226 名,武术传承人10名)、第二批(共551名,武术传承人0 名)、第三批(共711名,武术传承人13 名)、第四批(共498名,武术传承人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986 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1 名。

各省市县也建立起相应的名录体系。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无到有,成果丰硕,但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武术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的比重不足,传统武术非遗工作仍需进一步推进。

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一)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构建是传统武术非遗工作的主要内容
自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仅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且建立了我国独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传统武术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构建有利于摸清中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传播、传承现状,使传统武术的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制度,并采用政策、资金等支持传承,有利于推动传统武术习练者、传承人对传统武术的习练热情和传承动力;有利于对传统武术相关拳种进行建档、保存、传承、传播,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原真性、整体性保护。

(二)社会力量参与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
与”的原则,而且非遗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效。

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学界、商界、新闻媒体等,学术界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理论研究、商界参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新闻媒体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宣传报道都是对政府主导的传统武术非遗保护工作的有益补充。

社会力量的参与既提高了社会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又减轻了政府的非遗保护负担。

(三)开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是传统武术传播与传承的主要手段之一
21 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

传统武术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借助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

当今社会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要想优秀的传统武术不被湮没,有必要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

宣传武术非物
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自觉保护、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识,对传统武术这一中国特有的活动身体的方法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使传统武
术融入现代文明。

三、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少机构建设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成立了一系类组织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中心、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等,但是关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保护机构却不曾看到。

(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有法律支撑。

为提高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管理工作,我国通过、颁布了众多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物保护法》等,但是关于某一具体领域的法规性文件少之又少,而关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规性文件仍未见出台。

(三)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意识决定行为。

根据研究调查,人们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明显的认识不足。

有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武术不符合现代科学依据、是不健康的运动方式,应当摒弃。

也有人认为传统武
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秉持“适者生存”的方针。

由此可见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不够。

传统武术是中国富有哲学的肢体运动,应当提升对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四、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成立专门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快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加强宣传,提高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当前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当务之急。

传统武术除了要遵循“非遗”保护的“本真性” “整体性” “可持续性”等总体原则外,更需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传承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