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探析 精品

最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探析 精品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社会政治构建现实的需求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在当今乃至未来的学术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排在了学术研究的首位,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从文化视角下研究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其关键点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与历史环境影响下,我国社会政治与政治文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我们进行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在多元的文化视角下,以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实现现实的政治构建,对现有的研究原则与前提进行必要的检讨与反省,并对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进行诠释与反思,为学术界达成共识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文化视角;传统政治;政治哲学;综合创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就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变革的推动,另一方面为了响应世界格局不得不对国内经济、文化与政治进行体制的探索与改革。

社会政治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对新的政治思想与体制进行分析和探索。

因此,政治哲学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当今时代的热门研究领域,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由于受到学科领域的限制,自建国以来学术界主要通过史学、哲学以及政治学三个学科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的稳步发展,近几年来大批学者开始尝试从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进行研究,这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同时也暴露了各学科之间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局限与隔阂,使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更无法将研究力量集中于一点,从而减缓了研究速度影响了研究效果。

因此,我们从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进行具体研究,同时,对现有的研究原则与前提进行必要的检讨与反省,为学术界达成共识提供理论基础,对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

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

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往往紧密相连,相互渗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让和忠诚。

儒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儒家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的社会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主张家族道德和家庭伦理的传承。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

道家强调自然和宇宙的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的政治哲学主张非行政干预,强调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的社会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反对权威和规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另一支重要派别。

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

法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依靠法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法家的社会思想强调法律的公正和效力,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一个独特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流派。

墨家强调爱和利益的平等,主张无差别的爱和利益分配。

墨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以爱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墨家的社会思想强调公平和公正,主张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兵家强调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主张以武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兵家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兵家的社会思想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主张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军事战略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体系。

这些思想流派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

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我国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不乏对政治伦理的深刻探讨。

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既包括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官吏的职责与行为规范的探讨,也包括对人文关怀、仁义道德的追求。

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都对政治伦理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阐发。

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谈起。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等人伦之道,主张通过道德伦理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孟子》中提到“仁者爱人”,“义者讲理”,表达了儒家对于人伦之道的重视。

在政治层面,儒家强调君臣之道,主张君主应以仁义来治国,以明德来治人。

儒家也主张“民贵君轻”,即民众的利益应该被优先考虑,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政治伦理的关注和倡导。

道家思想也对政治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境界。

在政治伦理方面,道家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不应过度干预社会事务,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

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也对政治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主张以兼爱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秩序。

在政治伦理方面,墨家主张实行兼爱政策,不分贵贱,不分亲疏,主张平等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

这种兼爱的理念,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政治伦理观念。

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政策等。

这些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借鉴,以丰富的我国传统哲学为指导,建立起和谐稳定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秩序。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体现了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并且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政策等思想,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健康政治文明有很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哲学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哲学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哲学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主要学派的观点出发,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哲学的特点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儒家的政治观点主张君主专制制度,并强调君臣关系的互动和平衡。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的思想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发展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主张放弃权力和控制,追求自由和无拘束。

道家的政治观点在中国古代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学派。

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

法家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以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学派,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政治思想和哲学流派,如墨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思想和观念不仅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的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拘束,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

法家思想的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理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理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哲学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多种学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政治理论的形成和实践起到了作用。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仁”。

孔子提出的仁德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和尊重,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统治,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主张君主应该以仁德来治国。

这种政治理论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家思想则不同于儒家,它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无为,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在政治层面上,道家主张以“无为而治”来取代儒家思想中的君主统治方式。

道家认为,君主应该遵循自然的道德规则而不是人为的规范,以自发自然的方式治理国家。

在法家思想中,法律和制度被看作是统治和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法家思想主张以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秩序,强调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个人和政府的行为。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强调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法家思想对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则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的政治理论强调世界和平、互相尊重以及礼义道德的实践。

墨子认为,君主应该以非攻的原则对待其他国家,不以武力扩张实力,以建立和平的国际秩序。

墨子强调公义道义的实践,并主张国家应该为人民谋福祉,提倡平等和仁爱。

以上所述只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政治理论中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涵盖了更为广泛而复杂的内容。

不同学派之间有时也存在争论和冲突,但它们共同致力于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治理国家的恰当方式。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
几千年来的中国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实质性特征。

这是由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这样。

中国古代哲学在主题、世界观、社会功能三个方面,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几千年来伟大中华民族寻求生存和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消弭战乱、治国安邦的丰富政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秉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丰富理论遗产,建构好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

作者:罗予超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0 29(3) 分类号:B2 关键词: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政道治道天命论礼治。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观念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观念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观念中国古代思想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观念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共通之处,都试图通过思考人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来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政治的观念是非常重视的。

他们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关键,是人与社会互动的核心。

例如,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就强调了政治需要关注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治理。

他认为只有贤能的君主才能够带来良好的政治局面。

孟子则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为本,以民为重。

另外,韩非子则提出了法治的理念,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的观念也非常关注。

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责任。

他们强调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和互动。

例如,墨子强调了以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指出人们应该彼此关爱、互助共荣。

荀子则主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利益,通过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来维系社会的和谐。

这些思想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很好的社会伦理观念。

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对于政治权力的观念作出了思考。

他们不仅关注君主权力的合法化和行使方式,也关注着民众对政治的参与。

例如,孔子提出了君主必须有贤能和德行,并认为政治需要以德治国。

他也主张了君主应该重视民意和听取众人的建议。

墨子则主张政治需要包容不同的声音,使得政策更加平衡和公正。

这些思想家试图通过探讨政治权力的本质和运行方式来提出政治改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念对于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关注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方式,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体责任。

这些观念在中国历史中经久不衰,并且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doc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doc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先秦时期虽然有百家争鸣,但实际上,世之显学,不过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其他各家之言,要么在后世被融入这四家当中,要么思维体系不够精深,难以成家立说,以传万代。

一、儒墨道法四家政治哲学1.儒儒家在四家中生命力最强,几乎与贯穿了全部中国政治思想史。

究其原因,大概得益于其优秀的传承体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传承不绝。

儒家注重教化,所以历朝历代,不管儒学是是否为当政要学,始终不见其式微。

儒学昌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它极强的适应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儒生的治国理论都会有新的发展变化,不断吸收别家的观点为己用。

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近似于法家理论的功利主义大方光彩,维新的政见,却出于应该是守旧的儒生们手中,这些儒生还从儒家经典里找寻变法的理论支点。

使祖宗不足法,也变成了儒家的思想。

儒学本就循自周公之政,一直都是作为一种统治模式的传承而存在,既治民维君,又从天命、道德的角度限制君权。

但不管“先王”周公对儒家创立的思想影响如何大,“万世师表”、儒家“至圣”却是孔子。

儒家的政治哲学也已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为立足点。

春秋时,人们把亲近尊长、爱众庶、忠君主皆称为仁。

孔子把春秋时期仁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仁学,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仁的本质、含义、致仁的方法。

可总结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其要义在于修身先于政治,以美好的道德转化出有道的政治。

2.墨墨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墨子的“尚同”、“天志”和“明鬼”。

墨子主张人性本恶。

与边沁的功利主义一样,以利害为出发点,认为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出处事标准,为获得利益,不惜作恶。

因此需要统一百姓的行动标准,使个人不极端最求人私利,而是达到社会全体的公利,也就是边沁所说社会总功利的最大化的概念。

墨子提出的方法是选立一个贤者为天子,然后向下一级一级选立不同的贤者帮助管理。

然后以天子的标准为天下的标准,自下而上,一级一级绝对服从。

这样天下便可平治。

墨家与其说是一个学派,不如说是一个组织,社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
“哲学”一词并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目前有记载的中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商朝,这取决于甲骨文字和金文的发现。

除此之外,《尚书》和《诗经》中也记载了一些商朝的历史事件。

在古代,官师不分,所有的文化都掌握在一国的史官手中,这里所说的史官并不是记载历史的专门官员,古者巫史不分,所谓史官指的是管理宗族事务的官员,后来才分化为加载一国之史的专吏。

所以,关于政治的记载,最早也是出自于史官之手,如上文提到的《尚书》。

《周易》相传是上古时期的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再加上彖辞、象辞等,但经现代学者考证,《周易》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书,而是经过了多人之手,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版本。

《尚书》和《周易》代表古代政治哲学萌芽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天命观”和“德治观”,如《尚书·大禹谟》中言“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一直到东周以后,官学下移,遂开私人著述之风,很多士君子开始探索救国之道并附之著述,比如《左氏春秋》《晏子春秋》等等。

此外还出现了诸子学说,各持己论,如儒家主张恢复周朝礼乐制度,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这是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自秦朝以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十五年而亡,汉朝吸取教训,在初期采用无为而治的休养方针,直至董仲
舒上“天人三策”,使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一直至于清末,儒家政治哲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出现,但始终都是在儒学的框架之下进行。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每个朝代又有不同的哲学风潮,其中又以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和明末的心学最为著名,这些思想都对当时的政治起到过一定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很多学说在秦以后就不复存在或者被其他主流学说所同化了,不再具备独立性和完整性。

诸子学说中对中国政治影响深远的,主要是其中的四种政治哲学。

儒家政治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其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主张以礼乐治国,《论语·里仁》记孔子言“能以礼让为国乎?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其核心字眼是“仁”“礼”“乐”“德”“君子”等等。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所谓“仁者无敌”,其最有代表性的政治观点是“民贵君轻”,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

后来由于秦王焚书坑儒,儒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扭转了局面。

董仲舒发挥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行德政上天就会拥戴,行暴政天就会降下灾祸,其做
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学成为我国封建时期的主要政治哲学。

道家政治哲学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有《道德经》传世。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即清静无为,与人无争,一切都顺其自然。

《道德经》强调“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其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思想对汉初的经济恢复产生过积极影响。

后来的封建王朝,虽然以儒学为主,但是对于道家学说亦多有借鉴,特别是在乱世初平的时候,统治者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那么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治国之方
墨家政治哲学
墨子是代表的是中低阶层的利益,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能”等等,在混乱的历史时期曾经广为社会人士接受,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派系,但墨家学说始终未能正是走上政治舞台,这是有其性质决定的。

墨家代表的是农民阶层的利益,不可能为统治者所接受。

所以在后世墨家逐渐销声匿迹,特别是在独尊儒学之后,墨家学说完全被抛弃了,原来的墨学遵从者也逐渐被同化。

但在战国时期,墨学风行一时,所以孟子说天下之士,非杨即墨。

法家政治哲学
法家和儒家的关系密不可分,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不过形成系统思想的主要以三个人物为代表,即慎到、申不害和韩非子,慎到主张重势,也就是权势,利用权势来开展政治活动;申不害重术,也即权术,是指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而韩非子重法,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

这三者概括了法学学说的基本要点。

当然,法家学说曾经名噪一时,但是其所以快速消弭的原因也就在于独用法来统治国家是行不通的。

政治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也即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国家治理当中来。

因此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政治思想,也是为了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以史为鉴,以裨益于现代的社会发展。

德政民本思想
我们国家现在的体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一点与古代的仁政民本思想是有相同之处的,两者都强调要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事实上中国古代很多为政经验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价值,因此吸收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优秀成分,对今天的为政措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况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道德素质明显
滞后,这与今天忽视德治也有一定的关联。

无为而治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阶段,人们需要思考更加长远的社会问题,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之后,人类的欲望不断的得到满足之后,社会却始终不够美好。

这是因为欲望是无穷的,人只有学会清静无为,恬淡寡欲,才能探索一种相对平和的相处方式。

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兼爱贵和的进步思想
今天,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发突出,道德问题也愈发严重,甚至“扶不扶”的两难决择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主张人类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互相体谅和帮助,因此兼爱贵和的思想也是值得今天的统治者重视的。

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文化、道德的发展也一样重要。

法制思想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很多法律上的漏洞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冤案、错案被披露,引起了人们对法制的重新反思。

众所周知,法制和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必备
层面。

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法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赏罚必信”,也即严格遵照法律办事,避免出现“我爸是李刚”这样荒谬的事件。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的代表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学说,其中的很多重要思想到现在依然有其借鉴意义,其中又以德政民本思想、无为而治思想、兼爱贵和思想和法治思想更加切合时下需要。

因此,不忘历史,对其中的优秀成分加以有效利用,将会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王奇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