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颈部淋巴结核体会
脓肿型颈淋巴结结核外科治疗体会

3 2 1
4 讨
论
复发性 口腔溃疡与遗传 、 自身免疫 ( 局部 T 细胞
参
考
文
献
1 ] 郑 麟养 , 张成康 . 实用 口腔 科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 功能缺陷 ) 、 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 , 组织病理 变化 主 [ 社 , 1 9 9 5 : 1 6 5 . 要 表 现 为 非 特异 性 炎 症 。 中医 认 为 , 该病与风 、 火、
织 的再生修复提供 营养原料 ; 同时 , 通过湿润烧伤 膏 中含 有 的 再 生 营养 物 质 激 活 了潜 能再 生 细胞 , 并
将其培养转化为干细胞进行原位再生修复 。
蒙脱 石 散 作 为 临床 上 比较 常 用 的止 泻 药 , 是 天 然 蒙 脱 石微 粒 粉 剂 , 具 有 层纹 状结 构 及 非 均 匀 性 电
燥、 邪 及 内伤七 情 等 因素有 关 , 常 因精 神紧张 、 过度疲
[ 2 ] 刘金华 . 益 气养阴法治疗复发性 口腔溃疡 2 8 例[ J ] . 天津 中
医学院学报 , 1 9 9 9 , 1 8 ( 2 ) : 1 0 .
劳、 睡眠不足、 烟酒过度等因素诱发 。临床上缺乏特 效的治疗方法 , 一般 以全身用药和局部治疗结合 , 全
用 在溃 疡创 面 , 并 在 局部 被 组织 吸 收 , 为溃 疡 创 面组
( 4 ) : 2 5 9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0 2 修回1 3 期: 2 0 1 2 — 1 2 — 0 4
淋巴结核(中西医结合治疗)

淋巴结核一、概述淋巴结核是指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周围淋巴结所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患,好发于人体颈部、腋窝、颌下等部位,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有回升趋势,但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常不以典型的肺结核形式出现,而淋巴结结核日渐增多,尤其是颈淋巴结核。
淋巴结核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多见于青年人,其病变程度、全身及局部症状轻,患者常无肺结核及其他肺外结核病史,亦无结核密切接触史,局部病变以肉芽或增生性病变为主,溃疡或坏死性病变较轻。
本病属中医“瘰疬”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人接触史。
(二)慢性临床过程,淋巴结缓慢肿大,无红肿热痛,淋巴结质硬,成串、成堆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继续增大、增多或出现疼痛,皮肤发红并有波动感者,或已经破溃,形成溃疡瘘管,长期不愈合者。
(三)伴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结核菌素实验新近转阳或强阳性,血沉增快,结核抗体阳性。
(四)淋巴结穿刺内容物或脓液中找到结核杆菌,淋巴结针吸或切除病检证实。
(五)X线片淋巴结有钙化或肺部有结核病灶者有助诊断。
(六)CT检查:可见密度较低的肿大淋巴结(25~40HU),增强扫描时中央区密度低,边缘呈现出密度增强的环行影(101~157HU),为特征性表现。
(七)B超检查:表现为低回声,后壁声增强,轮廓清楚。
干酪化后轮廓不清。
化脓后呈现不均匀的低回声暗区。
(八)临床常分为:结节型:起病缓慢,为无痛性肿块成串珠状,质地较硬,无粘连,可有轻压痛。
浸润型:有明显的淋巴结周围炎,肿大的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和皮肤粘连,移动受限,疼痛与压痛增强,中心部开始干酪坏死。
脓肿型:肿块逐渐软化,形成寒性脓肿,有时疼痛剧烈,皮肤发紫,变薄,可自行破溃。
溃疡型: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创口经久不愈,形成溃疡或瘘管。
三、辨证分型:(一)气滞痰凝证多见于瘰疬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苔黄腻,脉弦滑。
(二)阴虚火旺证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
从本虚标实论治颈部淋巴结结核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3月第36卷第3期CJTCMP,March2021,Vol.36, No.3• 1457 ••临证经验•从本虚标实论治颈部淋巴结结核靳汝辉,钮晓红,黄子慧,薛倩一(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两医结合医院,南京210014 )摘要:文章回顾中医占籍有关病机理论的论述,结合流行病学证据展开分析,提出“肝郁脾肾两虚是根 本,痨瘵邪毐侵淫是诱因,痰浊结块是标象”的颈部淋巴结结核病机理论新观点。
倡导颈部淋巴结结核中药治疗应“化痰杀毒治其标,疏肝健睥固肾治其本”,将缩短疗程、减少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降低复发率作为中医治疗的切人点。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结核;本虚标实;病机理论;疏肝健脾固肾;肝郁脾肾两虚;痨瘵邪毒侵淫;痰浊结块基金资助: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N〇.Y B20I7042> ,江苏宵“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No.苏中医政丨20B]30号),南京市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计划(N〇.Z Y Q20050)Exploration of treatment of cervic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from deficiency in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JIN Ru-hui,NIU Xiao-hong,HUANG Zi-hui,XUE Qian-yi(Nanjing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X)14, China )A bstract:Reviewing the discussion of pathogenesis theory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combining withthe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pathogenesis theory of cervical lymph nodetuberculous, which is 'stagnation of liver qi and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are the basis, tuberculosis and toxin invasion isthe inducement, while the symptoms are phlegm and turbid mass'.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ervicallymph ntxle tuberculous should 'treat the symptoms from phlegm retention and toxin, treat the prigin from dispersing the stagnatedliver-qi and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kidney'. Reduc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of tuberculosis drugs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are taken as the entry point i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K e y w o r d s!Cervic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 Pathogenesis theory; Soothing liver and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reinforce kidney; Stagnation of live qi and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Tuberculosis and toxin invasion; Phlegm and turbid massFund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〇.YB2017042),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CM Key Discipline of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N〇.[2013]30), TCM Youth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Nanjing (N〇.ZYQ20050)颈部淋巴结结核是外科常见病,占淋巴系统结 核病的80%~90%,青年女性高发m。
颈淋巴结核(瘰疠)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颈淋巴结核(瘰疠)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颈淋巴结核较常见患者以儿童和青年居多,结核杆菌常由口腔或扁桃体侵入,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
其临床表现为初起者在颈的一侧或两侧肿大的淋巴结相互分离,可移动,无疼痛,渐即发生淋巴结周围炎,淋巴结相互粘连融合成团,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
后期患者淋巴结经过干酪样变液化,并形成寒性脓肿,及其破溃后形成窦道或溃疡窦道口或溃疡面有暗红色,潜行的皮肤边缘或松萎、苍白的肉芽组织。
一般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诊断有困难者,可作淋巴结穿刺或病理切片检查。
【病因病机】颈淋巴结属中医瘰疠范畴。
本病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凝结而成。
病之后期肝郁化火。
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有时可转为虚损,若平素肺肾阴亏体质者,因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炎,而导致痰火凝结,也能形成本病。
总之,本病治疗以疏肝解郁,养阴化痰,清散托毒为主,据其病势辨证用药《医学入门》更明确指出:“生颈前项侧结核如绿豆,如银杏,曰瘰疠”。
因状态不同,而有“马刀疠”“马挂铃”等名称。
或从形成瘰疠的病因病理分为“痰核”“气疠”“筋疠”等。
溃后常此愈彼起,则称“鼠瘘”,或“鼠疮”。
【辨证论治】1.气凝气滞型(起初期)症状:本病初起,生于耳后,项侧,结核如豆或指头大小,一枚或三五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可动,并不发寒热,日久则渐增大,窜生相互粘连,推之不移,且觉疼痛脉弦白。
治法:疏肝化痰,解郁消结为主。
方药:方取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柴胡、当归、赤白芍、黄芩、百部各0克,夏枯草、海藻各15克,生甘草6克,法半夏15克,云苓、丹参各15克。
也可用“内消瘰疠丸”《疡医大全》方加减,理气化痰散结。
处方:夏枯草15克,青盐6克,玄参15克海藻15克,大贝母10克,薄荷10克,天花粉10克,海蛤粉30克(布包)白蔹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香附15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M1 X i a o 一, a " F t , N I NG B a o— h u , Z H A N G L i n e t 0 Z ( 1 . S h a n x i P r  ̄i ci n a Z I n s t i t u t e f o r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 o n t r o l a n d尸 y e n —
t r e a t i n g c e r v i c a l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l y mp h a d e n i t i s . Me t h o d T o t a l l y n i n e t y~s e v e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e r v i c a l l y mp h n o d e s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w 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w i t h f o r t y~n i n e c a s e s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i t h f o r t y~e i g h t c a s e s ; b o t h ro g u p s w e r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3 HR E Z / 9 HRE,
The r a p e u t i c e fe c t o f Co mbi n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a l Chi ne s e a n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e i n t r e a t i n g c e r v i c a l l ymp h n o de s
基于真实世界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结核疗效观察

基于真实世界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结核疗效观察柳 叶,许费昀,黄子慧(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比较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结核的实际临床疗效,核(结节型、浸润型、脓肿型、溃疡型)之间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依据。
基于真实世界,对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科与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2017年1月—2020年1月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538例淋巴结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采用中医药治疗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特征、治疗疗程、手术率、手术切口Ⅰ期愈合率、结核耐药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3年复发率。
2538例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女性患者(1621例)多于男性患者(917例);患者平均年龄37岁左右,平均病程7个月左右;有肺结核病史或接触史者668例(26.32%);头颈部为最常见发病部位,其次为腋窝、腹股沟;脓肿型和溃疡型更多(916例和762例),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脓肿型、溃疡型占比较高。
治疗疗程在11~18个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97.79%(1724/1763)比78.71%(610/775),P 均<0.05];2组中脓肿型与溃疡型患者的手术率均明显高于同组结节型与浸润型(P 均<0.05),但2组间脓肿型与溃疡型患者的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浸润型、脓肿型、溃疡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同类型西医治疗组[96.17%(176/183)、94.97%(566/596)、91.92%(455/495)比78.16%(68/87)、71.97%(190/264)、69.63%(149/214),P 均<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结核耐药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10.21%(180/1763)、16.28%(287/1763)、(49/1763)比16.00%(124/775)、23.35%(181/775)、9.94%(77/775),P 均<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

日,I NH0.3 /日 、 RFP 4 /日 、 EM B0 7 /日 、 0 5 . 5
提
莉
陕 西省 结核 病防治研 究所
(108 704 )
采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 . 观察 了内消丸与抗 结核化学 药物共 同使 用 治疗颈淋 巴结结 核 的疗技。 结果表 明 . 经过 6 —9个月的全疗程 中西医结 合治疗 . 所观 察病侧均 达 到治愈 目的 , 得 了根奸 取
日( S M0 7 / 或 5 日肌 肉注射 一个 月后 改 为 E ) MB 、
P A / , /日 : 固 期 4 Z o 5 次 3次 巩 —6个 月 服 用 I NH、 R PE F 、 MB 的 方 案 治 疗 。 同 时 给 予 保 肝 辅 助 治 疗 。
2 3对于合 并感染 的病 例给予 抗感 染 治疗 对 于所 有 进行治 疗 的病 人定期 查肝 功 , 合并 肺 结 核 的病 人 定 期 复 查 痰 菌 及 胸 片 . 观 察 治 疗 效 以
3 2合并肺 结 核 的病 人经 过 全疗程 治 疗 . . 肺部 病 灶吸 收 , 菌 ( . 痰 ~) 达到 临 床 治愈
4 典型 病 例
崔某 . .7岁 , 计 。 以左 颈 部 包块 5月余 , 女 2 会 增 大 一月 余 , 痛 发 热 十余 天 为 主诉 就 诊 。查 左 疼
愈。
本组观察病例 1 , 中门诊病 例 1 6例 其 4例 , 院 住 病例 2例 , 男性 5例 . 女性 1 1例, 年龄最 小的 1 6岁,
最 大的 7 4岁 , 均 年 龄 3 平 8 5岁 . 程 最 短 三 月 余 , 病 最 长 一 年 余 。 颈 部 肿 大淋 巴结 最 大 的 5 c 并 有 ×7m.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部淋巴结核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部淋巴结核体会中西医结合治疗颈部淋巴结核体会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方法。
方法:应用自拟消瘰汤配合西医和手术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
结果:应用自拟消瘰汤配合西医和手术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治愈率达到100%,而且毒副作用小。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消瘰汤;颈部淋巴结结核[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68-02淋巴结结核是临床常见的结核病之一。
包括肺门淋巴结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等。
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上的少见。
其发病缓慢。
常偶然发现黄豆大、鸽蛋大或鸡蛋大,开始无痛、质地较硬,具有散在性、活动性,无粘连,有轻度压痛的肿块。
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肿块活动度逐渐减少,可排列成串珠状。
病人有疲乏、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传统的抗结核治疗是应用西药化疗。
疗程长、药物毒副作用大,很多患者不能坚持、耐受,而且近年来耐药病例的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上带来很大的困难。
近几年我们采用中两医结合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核7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4例,其中男性31例,占41.89%,女性43例,占58.11%;年龄3~56岁,平均29.6岁;病程3个月~4年。
1.2临床表现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51例,占68.92%,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23例.占31.08%;单个淋巴结肿大者2例,占2.70%.2个淋巴结肿大者16例,占21.62%,3个淋巴结肿大者21例,占28,38%,4个淋巴结肿大者14例,占18.92%,5个淋巴结肿大者11例,占14.87%,5个以上淋巴结肿大者10例,占13.51%;形成脓肿破溃成窦道者11例,占14.87%;合并肺门结核的9例,占12.16%,合并肺内结核的6例,占8.12%;伴有发热、盗汗、疲乏.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者36例,占48.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部淋巴结核体会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方法。
方法:应用自拟消瘰汤配合西医和手术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
结果:应用自拟消瘰汤配合西医和手术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治愈率达到100%,而且毒副作用小。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消瘰汤;颈部淋巴结结核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68-02
淋巴结结核是临床常见的结核病之一。
包括肺门淋巴结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等。
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上的少见。
其发病缓慢。
常偶然发现黄豆大、鸽蛋大或鸡蛋大,开始无痛、质地较硬,具有散在性、活动性,无粘连,有轻度压痛的肿块。
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肿块活动度逐渐减少,可排列成串珠状。
病人有疲乏、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传统的抗结核治疗是应用西药化疗。
疗程长、药物毒副作用大,很多患者不能坚持、耐受,而且近年来耐药病例的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上带来很大的困难。
近几年我们采用中两医结合方法治疗颈部淋巴结核7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4例,其中男性31例,占41.89%,女性43例,占58.11%;年龄3~56岁,平均29.6岁;病程3个月~4年。
1.2临床表现
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51例,占68.92%,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23例.占31.08%;单个淋巴结肿大者2例,占2.70%.2个淋巴结肿大者16例,占21.62%,3个淋巴结肿大者21例,占28,38%,4个淋巴结肿大者14例,占18.92%,5个淋巴结肿大者11例,占14.87%,5个以上淋巴结肿大者10例,占13.51%;形成脓肿破溃成窦道者11例,占14.87%;合并肺门结核的9例,占12.16%,合并肺内结核的6例,占8.12%;伴有发热、盗汗、疲乏.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者36例,占48.65%。
1.3诊断依据
所有74例患者均取病变组织进行PCR检测,呈阳性结果.且病理活检明确
诊断为淋巴结结核。
1.4治疗方法
1.4.1西医治疗应用西药抗结核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调整药物剂量,主要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可根据病情加用链霉索、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1.4.2手术治疗淋巴结边界清楚、活动良好、结核中毒症状消失、血沉正常者,在局麻下切除肿大的淋巴结,伤口一期愈合后继续服用药物治疗3个月。
已形成寒性脓肿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潜在性穿刺抽脓。
从脓肿周围的正常皮肤处进针,尽量抽尽脓液,然后向脓腔内注入5%异烟肼溶液或10%链霉素溶液作冲洗,并留适量于脓腔内,每周2~3次,直到脓肿消失。
寒性脓肿破溃形成溃疡或窦道者。
如感染不明显.可行刮除术,细心地将结核病变组织全部刮除。
伤口不加缝合。
用链霉素溶液换药。
寒性脓肿继发化脓性感染者。
需先行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必要时再行刮除术。
1.4.3中医治疗自制消瘰汤主要成分:夏枯草、猫爪草、浙贝母、玄参、柴胡、连翘、当归、白芍、陈皮、党参、黄芪、甘草等。
伴肾阴虚者加用熟地、山药;伴感染、咳嗽、低热者加百部、黄连,去当归、白芍等。
根据年龄和体质量调整中药剂量,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口服,疗程1~3个月。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肿大的淋巴结消失。
临床症状改善。
好转:肿大的淋巴结消失或明显减小。
临床症状缓解。
无效:肿大的淋巴结无明显减小,临床症状无改善。
2.2结果
所有74例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临床治愈65例,占总数的87.84%;好转9例;无效0例。
同时伴有肺门和肺内结核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复查x线病情基本稳定。
所有患者经过随访1~5年,无再发淋巴结肿大。
3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有重新回升的趋势。
但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不一定以典型的肺结核形式出现,而体表淋巴结结核日渐增多。
体表淋巴结结核以颈部为多见。
占90%左右。
颈部淋巴结结核多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无明显午后低热,无结核中毒症状。
据报道,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好发部位依次是颈后三角、上颈部和颌下区锁骨上及下颈部。
在以往单纯药物治疗的较多,然而淋巴结结核因其有完整的包膜或脓腔,全身抗结核药物难以穿透而使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难以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且结核杆菌不断作用于淋巴结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而发生
干酪样坏死。
近来手术治疗逐渐受到重视。
颈淋巴结结核中医称为“瘰疬”,俗名“鼠疮”,其临床特点是“坚而不溃,溃而不合”,“累累大小无定,发作寒热,脓水溃漏。
或此没而彼起。
”中医认为其病因不外痰、湿、风、热、气毒结丛而成,然未有不兼恚怒、忿郁、幽滞、谋虑不遂而成者也;但凡生瘰疬者,男子不宜太阳青筋暴露,潮热咳嗽,自汗盗汗;女人不宜眼内红丝,经闭骨蒸,五心烦热,男妇有此,后必变疮痨,俱为逆症,难收功也。
又述,病之后期,肝火愈旺,下烁肾阴,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
有时可转入损途,每因体虚而复发。
尤以产后更为多见。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自拟消瘰汤,其中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浙贝母、玄参化痰软坚散结消核共为主药;柴胡、连翘、陈皮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行气健脾化痰共为辅药;当归、白芍、黄芪、党参、甘草补气养血和营、解毒托毒,导诸药人经,增强个体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扶正祛邪,共为佐使药。
共奏抗痨杀菌、增强免疫、吸收消散,使本病得以痊愈。
这种标本兼治的综合疗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因此提倡中西医相结合,发挥中西药两种优势,是控制结核病流行更为有效的措施。
化疗不良反应是部分患者不能规则用药的原因,因此,配合汤剂辨证加减治疗,及时消除反应症状,是中西药结合治疗的另一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