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八年级美术上册《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创作一幅以敦煌壁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内容:
a.创作指导:讲解创作要点,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b.创作实践: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c.互评互鉴: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敦煌石窟的资料,为下一节课的拓展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美术课程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基本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敦煌石窟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敦煌石窟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d.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评价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e.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b.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从艺术表现、创意构思、技能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美术创作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敦煌莫高窟》教案

《敦煌莫高窟》教案《敦煌莫高窟》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敦煌莫高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敦煌莫高窟》教案1一、激趣揭题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名窟。
(板书:四大名窟)出示课件:观察这些石窟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开凿在陡峭的山壁上)师:这四大名窟分别是被誉为东方塑像馆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的罗马石雕的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的敦煌莫高窟。
其中又数敦煌莫高窟最有名气。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了解课文,首先就要把文章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找开课文,自由读课文。
检查:初读情况,抽几名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三、第二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莫高窟的.无限魅力。
刚才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来了,你们已经被敦煌莫高窟的雄伟壮丽吸引了。
可敦煌莫高窟又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多的称赞,如此多的荣誉呢?请再读课文,用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检查:说说你从哪些句子知道了敦煌莫高窟获得这么称赞、荣誉的原因小结:是呀,正是因为敦煌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的塑像,还有艳丽的壁画,所以获得了这么多的殊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段话1、师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
2、让生说说我是怎么读的,并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
(1600多年说明年代久远,492个说明现存洞窟多,3#余尊说明彩色塑像多,45#多平方米说明壁画面积大)3、在这段话中给余找个近义词(多)。
3#余尊:我们城中小学共有师生1900多,还不到#,它比我们的总人数还多出一千,多不多?(多)45#多平方米:大家再看看我们这个大教室,如果在墙壁四周都画上壁画,足足可以画个大教室呀!同学们,古代的劳动人民足足花了16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样一幅巨作!这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莫高窟》教案设计(通用16篇)

《莫高窟》教案设计(通用16篇)《莫高窟》教案设计篇1复习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哪位同学还记得《莫高窟》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莫高窟的?(生:彩塑、壁画、藏经洞,师板书。
)你能分别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三方面的内容吗?生汇报。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莫高窟,感受这举世闻名、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新授:1.首先进入自学天地,请全体同学自由读一读自学提示上的要求与问题。
自学提示:a、小组成员分段合作朗读课文;b、你最喜欢课文中描写莫高窟中的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其中的哪一部分?课文中描写彩塑、壁画、藏经洞的段落里,哪一句话可以表明段落所要介绍的内容。
c、把你最喜欢部分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跟伙伴说一说体会。
d、课文中还需要我们去解决哪些问题。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围绕重点自学自主学习课文。
(根据大屏幕上出现的提示问题,前后位4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经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分析总结,最终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中适时提醒交流的方法,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和个人。
2、小组交流自学:汇报自学成果时间a.喜欢描写莫高窟彩塑(课文第二自然段)段落的同学请举手,能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相机指导朗读,个人、小组、齐读)出示相关句子并理解重点词语。
这句话中“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的神态的?(凶神恶煞、亲切和蔼、笑容满面、满面春风、兴高采烈、虎虎生威、精神抖擞、龇牙咧嘴······)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吗?(生:有!)原来大家在预习中都找了一些关于莫高窟的图片,请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生运用介绍、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莫高窟彩塑。
)你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说一说这些彩塑还有哪些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神态吗?(不同神态:细眉长目、鼻正唇红、肌肤润泽、情态闲雅、眉清目秀、楚楚动人、端庄温情······)谁能给这一段加上小标题?(教师板书:个性鲜明、惟妙惟肖)。
初中美术冀美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冀美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敦煌飞天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对其几个主要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敦煌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热爱旅游但要文明旅游。
(让学生在轻松环境感知美欣赏美)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思想较为成熟,好奇心强、探究欲也强,但本课的敦煌艺术虽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且涉及的知识量太大,离本地学生的实际太远,如处理不当,便会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究能力达不预期的效果。
因此本课讲述的内容不宜过多,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飞天的发展为主线,化繁为简,让学生理解、接受,逐渐探索。
也因为牵扯的佛教知识过于渊博,老师也有意的进行了回避。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敦煌飞天的主要艺术特色(鼎盛时期)。
教学难点:佛教与之相关的知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我介绍,情境激趣(自我介绍,设置情境)各位同学大家好,上课之前先做自我介绍吧,我叫李江蕊,我不仅是个美术老师,我还是个健美运动员,曾参加河北省健美比赛获得49公斤级冠军,你们来摸摸我的手臂肌肉是不是够强劲?除了健身,我还是个旅游爱好者---一到周末我就变身“驴友”出去爬山涉水,寒暑假我还会来个自驾游在外远游几日。
你们猜我在2015年已经去过多少个地方了?30多个地儿。
(PPT)这还不包括我经常去的岔河景区和滹沱河景区太平和景区。
(视频展示,激发兴趣)今年寒假我要继续我的旅行,我要去的这个地方是我特别向往的,是哪里呢?------嗯,欣赏一段视频,大家猜猜我想去哪里。
(视频舞蹈飞天)对了,我要去敦煌!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拥有着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PPT)敦煌莫高窟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飞天成了敦煌的名片。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8篇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8篇《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文和观赏,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读多音字“佛”;结合课文或图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朗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教学设计流程:一、激趣揭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还拍了一些照片,想不想看?(轻古典音乐)(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点击出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故宫图片)你从电视上看到过吗?(点击出示:北京故宫)(兵马俑图片)去过吗?我来告诉你,这是(点击出示:秦始皇兵马俑)(莫高窟图片)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点击:莫高窟,注音)一起读。
它在甘肃省的敦煌市。
(点击出示:敦煌,注音)一起读。
谁能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录象) 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那儿看一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其实,课文的语言描述更加优美,让我们先读为快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想老师和同学请教。
检查: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会读了吗?pú sà pí pá (fó)菩萨琵琶千佛洞huī gé xián 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拨动琴弦(课件出示)A、指名读第一行,多音字:佛。
桂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课件

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 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 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 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
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 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
石窟简介
艺术特色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 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 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 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 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 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 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 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 25公里的画廊。
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 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 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 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 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 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 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 小的第37。
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 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 已不存。
地理位置
莫高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安西县、肃北蒙 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境内。,中国甘肃省敦煌市 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 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 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人文历史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 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 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 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 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 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 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 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 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莫高窟教学设计优秀13篇

莫高窟教学设计优秀13篇《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课后11个生字,认读识字表里的字。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惟妙惟肖、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面”、“点”结合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积累优美的语言。
4.了解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现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在辽阔的祖国大地的西北,有一个省份——甘肃省。
在甘肃省敦煌市的东南,有两座山——三危山和鸣沙山,在两座山的中间的谷地西侧的绝壁上,蜂窝式的排列着492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师:举世闻名什么意思?(举:全)师:莫高窟为什么这样有名呢?我相信大家阅读完《莫高窟》这篇课文,定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莫高窟的?(预设生: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几个方面来介绍莫高窟的。
(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2.师:课文的第一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三个方面,快速看看第一段是那句话?(预设:“在断崖绝壁之上……藏经洞。
”)3.师: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可见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
然后分别介绍了彩塑、壁画、藏经洞。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是对莫高窟的总的评价。
)这篇文章是按着“总——分——总”的结构写的,希望大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三、词语切入由词悟情1.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谁能读读这三个词?(指名读)这三个词在哪个自然段出现?把它画下来。
第13课《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

亲切,身姿优美,衣纹舒展流畅,具有现实主 义精神,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莫高窟壁画艺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
供养人像
经变
因缘故事
图案
鹿王本生图是描叙:古代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佛的前生),在江边救
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人叩头拜谢,愿给九色鹿作奴,鹿王拒绝了 ,只要求他在人要捕捉鹿的时候,不要说见过九色鹿。这时正好王后梦见 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醒后就要求王悬赏求鹿,好用鹿皮作衣,角 作耳环。那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便去报告了九色鹿的所在。他负 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报应。“面即生癞,口为朽臭”。国王带人来捉,鹿 王正睡着,等鹿王的好友乌鸦啄醒他,国王已经走近,弯弓相向。鹿王就 向国王诉说了挽救溺人的经过,深深地感动了国王。国王觉得鹿虽是畜类 ,心地却很善良,便允许鹿王任意行走,全国都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 九色鹿,气愤而死。这个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前 秦 建 元 二 年 ( 公 元 年 ) 366
请你说一说:
莫高窟的艺术形式有哪几种?
建筑
雕塑
壁画
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佛教 艺术,这些艺术形式直观而形象地诠释佛教经典, 弘扬教义。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融合了中原艺术传统的石窟艺术繁荣起来,全国 兴建了许多石窟。
问题: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石窟有那几个?
DunHuang ShiKu YiShu
敦煌莫高窟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 崖口,俗称千佛洞,上下五层,长1600多米。莫高窟是敦 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始凿于前秦,现保存从十六国、北 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 代的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
外国的旅游者这样评价: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 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中最伟大的宝库”。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1987年,因为莫高窟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 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 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 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分析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石窟的设计特点和文化由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的了解。
难点:对于石窟艺术是我们古代艺术宝库的理解。
关键:对佛教文化的简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敦煌这个地方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敦煌在哪里,以什么最著名呢?
自由汇报:今天我们就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敦煌的知识探讨一下。
首先把你们已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有关知识说说。
自由汇报后,预习的时候,你们发现了哪些你不甚了解和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教授新课
肯定同学们所做的努力,并赞扬学生找的内容很丰富,但你们能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石窟文化的内涵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猜猜或想想它们的由来和制作,便引出探究质疑的过程。
在欣赏敦煌石窟的相关图片之中,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基础,有选择地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分出教学的侧重点。
允许学生自由,无拘束地在探究质疑过程中,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下,大胆地发现和评论。
讨论
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
它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
印度的石窟艺术通过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约公元2世纪)传入我国。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
菩萨是地位仅次于佛的第二类尊神。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的菩萨像,面形丰圆,肌肤结实丰腴,体
现了唐代人物造型的共同特征。
同时,宗教人物的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
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492个(近几年又有新的发现),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躯。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
赏析
具体欣赏分析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佛教中所说的“西方净土”是指佛教居住的地方,佛经中说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故俗称极乐世界。
虽然它并不存在,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幻想和向往。
图版中表现的只是这一幅壁画的一个局部。
它着重表现所谓极乐世界其乐无穷的景象。
六个人组成的乐队分列两旁,中间一舞伎反弹琵琶,边弹边舞,姿态十分优美。
整个画面用线简练、流畅、色调柔和,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唐代的音、舞蹈和服饰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