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一)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l.儿童遗尿症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

正常儿童3岁以后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

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5 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

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

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

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

约占10%。

膀胱炎、蛲虫病、糖尿病或大脑发育不全都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

功能性遗尿症是己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

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所致。

诱因多为精神方面的障碍。

如强烈的精神刺激、白天疲劳过度、排尿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等。

遗尿症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

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贡骂或体罚幼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幼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

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夜间定时唤醒幼儿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二.儿童咬指甲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丿L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男女比例相近。

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

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1)儿童咬指甲主要有以下原因.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

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导言: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常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及时认识、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以帮助父母和教育者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一、注意力不集中在当今数字化的世界中,充斥着大量的刺激,对儿童的注意力产生严重分散。

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导致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困难。

1. 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不同,他们的注意力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避免盲目要求所有儿童具备相同程度的注意力。

2.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儿童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无干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减少儿童接触不必要的娱乐设备和电子产品,限制他们的使用时间。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和教育者要给予儿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休息时间,避免出现学习疲劳。

二、情绪波动儿童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情绪波动,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管理儿童的情绪,以帮助他们有效应对情绪波动的问题。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儿童建立开放、诚实、尊重和关爱的沟通渠道,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感受和需求。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2. 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教育者和父母可以通过教授儿童一些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运动、绘画、写日记等,帮助他们有效应对情绪波动。

3. 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为儿童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生活环境,促进他们感到安全和受到关爱。

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和压力,从而减少情绪波动。

三、社交问题儿童的社交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儿童可能面临社交问题,如沉默、孤立、欺凌等,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积极互动。

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

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

常见的⼉童⼼理⾏为异常的表现常见的⼉童⼼理⾏为异常的表现 ⼉童在⽣长发育期,爸爸妈妈们除了要注意孩⼦⾝体的发育,更要注重孩⼦的⼼理教育。

有些孩⼦的⼼智发育⽔平在同龄孩⼦⾯前会显得跟不上很⼤程度上取决于⽗母平时及时的观察和预防。

启稚摇篮的专家告诉您⼀些常见的⼉童⼼理⾏为异常的五⼤障碍表现。

1.五⼤⼼智障碍 智⼒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活适应能⼒障碍,这种⼩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有很特别的⾯容,还可能伴有⼀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 这种孩⼦智⼒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些不明显的语⾔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

若⾃⼰的⼩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特殊矫治。

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孩智⼒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发育障碍 ⼩孩理解语⾔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不如正常⼉,智⼒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语⾔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孩⾃幼运动发育落后,⼤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腔、⾆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的⼩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训练。

2.其他⾏为问题 (1)吸吮⼿指 婴⼉吸吮⼿指是⼀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刺激的注意⼒减少,吸吮⼿指的⾏为会⾃⾏消退。

⼀岁后,若⼩孩仍然经常吸吮⼿指则属⼀种不良的⾏为表现。

造成这种⾏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专家建议: 在⼩孩出⽣后就应经常给⼩孩讲话,因2-3个⽉的⼩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脸,并对说话⼈的⾯部表情和⼝形进⾏模仿,当⼩孩5个⽉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

小学生心理缺陷表现与对策

小学生心理缺陷表现与对策

小学生心理缺陷表现及对策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学前教育《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课件

学前教育《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课件

二、焦虑症
(三)防治措施
1. 预防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循循善诱,注意启
发引导,不溺爱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期 望要符合其自身的年龄、性格和智能水平等, 不要苛求。
其次,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讲 究教育方法,学习负担不能过重,保证孩子 有足够的睡眠和娱乐时间。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开 朗的性格,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等。
第 2节
睡眠障碍
(一)表现
一、夜惊
幼儿在入睡15~30分钟后,在没有任何外界环境变化 的情况下,突然哭喊惊叫,并从床上坐起,两眼直视,表情 惊恐,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汗等,对他人的 安抚也不予理睬;
发作持续10分钟左右后,又自行入睡,次日醒来后对 夜惊发作完全遗忘,或者仅有片断的记忆。夜惊发作次数不 定,可隔数天、数十天发作一次,也可一夜发作多次。
幼儿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
1
情绪障碍
2
睡眠障碍
3
语言障碍
4
饮食障碍
5
品行障碍
6
其他问题行为
目 录
第 1节
情绪障碍
一、恐惧症
(一)表现
儿童常因怕动物、怕水、怕火、怕被丢弃等,表现出紧张、哭闹 等情绪。幼儿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事物,另一类 是某些抽象的概念。
年龄 1岁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二)原因
一、夜惊
1. 大脑发育不完善 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细胞发育的
不成熟,功能不完善,会使他们的睡眠受到影响。
导他从主观上克服焦虑情绪。 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要咨询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有的还需要配合药
物(如安定、抗焦虑药等)进行治疗。 此外,焦虑症状有所缓解后,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儿童焦虑症的症状与防治

儿童焦虑症的症状与防治

儿童焦虑症的症状与防治儿童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会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了解儿童焦虑症的症状以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焦虑症的症状特征,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儿童焦虑症的症状儿童焦虑症的症状可以分为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两大类。

下面分别介绍。

1. 身体症状儿童焦虑症的身体症状表现为头痛、胃痛、腹痛等。

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以及频繁的尿频等情况。

这些身体症状可能与焦虑情绪导致的身体紧张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2. 心理症状心理症状是儿童焦虑症的主要特征之一。

孩子可能表现出无端的恐惧、紧张和担忧。

他们容易感到害怕,对一些普通的事物或场景产生过度的恐惧反应。

此外,他们还可能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困难、易激动以及睡眠问题等。

二、儿童焦虑症的防治方法治疗儿童焦虑症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1.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核心内容。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方法,帮助孩子对焦虑情绪进行认知重构和调整。

这可以通过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焦虑触发因素,学会积极应对焦虑情绪等方式来实现。

2.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在儿童焦虑症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长应该理解和关注孩子的焦虑症状,与其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提供温暖的家庭氛围和安全的社会环境对于帮助孩子调整焦虑情绪非常重要。

3. 身体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对缓解焦虑情绪也有很大帮助。

孩子可以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并有助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4. 饮食调节饮食调节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安排来改善焦虑症状。

一些食物,如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大豆制品、深海鱼等,都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此外,减少咖啡因和糖分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重要的。

总结起来,儿童焦虑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理问题。

及早了解儿童焦虑症的症状,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小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及预防

小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及预防

小学生心理异常表现、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

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


①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骤然改换新环 境,失去父母照顾等原因,致精神紧张不安。 或因偶尔遗尿,受到打骂,而产生对排尿的 恐惧心理和害羞、自卑感,则形成恶性循环, 经常遗尿。 ②排尿习惯不良。在小儿10—18个月时, 就应开始训练自觉地控制排尿。若用尿布时 间过长,或长时间坐在便盆上,边玩边尿, 对排尿毫无约束能力,日久易形成遗尿症。 ③白天过度疲劳因白天过累,夜间睡眠 过熟,不易唤醒;或醒后有较长一段时间意 识朦胧而遗尿。
(2)习惯性阴部摩擦 表现:幼儿摩擦自己外生殖器,引起面红及眼 神凝视或不自然的现象。女孩有时两腿交叉 上下移擦。较大儿童可在突出的家具角上或 骑在某物体上活动身体,进行摩擦。这种情 况大都在入睡或刚醒时进行,持续数分钟, 甚至为避免大人干涉而暗自进行。 原因:有时是由于局部的疾病,如湿疹、包 茎以及衣裤太紧等原因引起的局部瘙痒感, 有时也是偶然机会形成的。 矫治:加以诱导、转移注意。不可过多责备。 平时不要早上床,可做些运动,以便很快入 睡,醒来便立即起床。

(四)不良习惯

指的是一些比较固定的、完全自动化 动作的倾向。如吸吮手指、咬指甲、或其 他物品、拨拉头发、咬嘴唇、习惯性抽动、 扮鬼脸、摸拉衣服扣、咬指甲、吸吮手指、 习惯性的阴部摩擦等。
(1)吮指癖


①表现:婴儿在饥饿时常吸吮手指,若持续过久则不 易戒除,应及时注意。幼儿在疲劳、厌倦、恐惧或 受到惩罚之后可出现吸吮手指的幼稚动作,不及时 纠正,易养成不良习惯。 ②矫治:以玩具、图片等婴、幼儿喜爱之物吸引其注 意,冲淡他想吸吮手指的愿望。组织幼儿参加各种 集体活动,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至于在手指上涂 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办法,不易收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心理测验与诊断:
根据儿童的成长发育程度,以及学 习和适应社会能力水平总合详细的精神 和体格检查,做出临床判断是智力缺损 的基本诊断方法。
①诊断前要详细收集患儿的成长发展史 将他们在各年龄阶段的言语、思维、计算、情感和行为动作等的发 育过程,与正常儿童作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发育上的差距。
②要作详细的精神和体格检查,并重点 对智力活动进行检查,包括学习能力和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体格检查中发现 先天性畸形可为诊断提供部分依据。
(二)口吃的致病原因:
1.遗传、生理因素 2.心理应激、心理压力 3.模仿 4.家长对子女教育不一致
5.社会歧视
6.个性行为特征
(三)口吃的临床表现:
1.常伴有神经质症状易兴奋和神经质的性格特征 口吃患儿常有神经质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性情 急躁、好激动、易兴奋、胆小、敏感、睡眠障碍。患 儿还常遗尿,食欲减低,并易有恐惧等情绪反应。 2.口吃继发性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
2、心理护理
①对患儿关心体贴,改善生活环境,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过度紧张和疲劳。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冲突不要暴露在患儿面前, 以免造成患儿的心理创伤,诱发遗尿。 ②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训练良好的排尿习惯。对没尿 床的表现,可在表上贴一红星,以示鼓励;对尿床患儿可以指 导其自己更换床单.了解后果,以示处罚.但不要责骂。 ③对患儿着重教育解释,减轻心理负担和情绪不安。多 抚慰、鼓励,避免讥笑、斥责或惩罚,减轻遗尿症患儿的自责、 自卑感。 ④入睡前少饮水,按时唤醒(或用闹钟唤醒)患儿排尿, 睡眠时注意保暖。
四、口吃的防治
(一)口吃的概念及其种类
口吃俗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即说话能 力的缺陷,表现在说话时迟缓,发音延长或停顿,不自觉地 阻断或语塞,间歇地重复一个字或一个词,失去正常的说话 节律,呈现出特殊的断续性,称之语言流行障碍。
口吃可分为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暂时 性口吃是一种发育性口吃,始于1—2岁婴儿初学说话时出现的 口吃,3岁年龄阶段最多。这时儿童言语发展到自己构造词句 的阶段。 3—5岁出现的口吃称良性口吃 ;5—8岁后出现的口 吃,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持续固定的言语形式存在,除非进行持 续的有效的矫治,否则保持终生,称为永久性口吃。
(2)娱乐疗法
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条件,因地制宜.合理 安排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唱歌游戏等,以调整气氛、 陶冶性情。尤其要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在活 动中给予指导、矫正行为偏异。
(3)饮食疗法 近年来有人研究发现,限制西红柿、苹果、桔子、人工调 味品等含甲醛、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儿童多动症有明显 疗效,可考虑试行。
3.临床类型 (1)先天愚型:这类小儿有躯体发育异常,头颅较小,额和枕部平 坦,两眼外角上斜,眼距宽。舌部轮廓乳突肥大,舌面沟裂深而 多,呈“阴囊舌”样,并经常伸出口外,故曾将此类型称作伸舌 样痴呆。 (2)苯丙酮尿症 :这类小儿出生 3—4 个月后,症状日益明显。智 力缺损水平属中、重度。发育过程较迟缓,毛发色浅或黄,皮肤 白嫩,眼虹膜色素偏黄或浅蓝色。 (3)地方性呆小症:这是偏僻山区和部分农村中引起的智力缺损的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些地区所食用的盐含碘量不足。病人身材 多矮小且不均匀,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聋哑者为数不少。智力 缺损大多在中度和重度以上。 (4)半乳糖血症 :婴儿初生时尚正常,经母乳或牛乳喂养,乳汁 中半乳糖摄入后才出现症状。婴儿有拒食、呕吐、腹泻、白内障、 低血糖和智能缺损等症状。
(二)遗尿症致病原因:
1、遗传因素
2.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3、社会心理因素
(1)剧烈的精神刺激
(3)不良的教养态度
(2)个性和行为特征
(4)其他 :比如说冬天寒冷,保暖不足,皮肤血管 收缩,多餐多饮或吃稀饭排尿增多也是诱发因素。
(三)遗尿症临床表现
遗尿症表现为患儿入睡后不自主排尿,常发生在夜间相对 固定的时间,上半夜较多,有时一夜数次,甚至午睡也尿床, 可持续数年。预后良好,多数最迟也在性成熟期后自然消失。 遗尿症往往对患儿不良心理影响较大。人们通常不认为遗 尿症是疾病,而被看成是件不体面的事。可使患儿产生自责、 羞傀、恐惧、退缩、缺乏信心。加之家长不当责罚,进一步挫 伤患儿自尊心,更加忧郁自卑,羞于见人,不喜欢与他人交往 和参与集体生活,形成孤僻内向性格。成人后遗尿症虽己痊愈, 但其不良的人格特征可能伴随终生。
(2)中度:能说话或学会交往;有较好的运动发展:经 过自我帮助训练有所进步;只需稍加监督经过训练能很快 学和掌握职业技能。 ( 3 )轻度:能发展社会和交往技能;感觉运动有轻度的 发展迟缓;长大前难以看出有异常,几乎到青年期才能学 会小学六年级的课程,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一般能获得 社会和职业技能,可维持个人最低的生活水平.。
三、遗尿症的防治
(一)遗尿症概念及其种类
遗尿症(enuresis) 是指小儿5 岁后夜间 ( 伴或不伴 白天 ) 不自主的排尿。正常小儿 1 岁左右白天已能自 行控制排尿,但夜间仍难免尿床。据调查4-5岁时的 尿床者约10%一20%,9岁半约5%,15岁时2%仍尿 床。男女性别比3:1。
本症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指儿童膀胱括约 肌的控制能力发展迟缓,生后从来不能控制排尿; 后者指儿童曾经形成过控制排尿的能力,后来又出 现遗尿。
儿 童 常 见 的 心 理 障 碍 及 防 治
一 、 智 力 缺 损 的 防 治
二 、 多 动 症 的 防 治
三 、 遗 尿 症 的 防 治
四 、 口 吃 的 防 治
五 、 神 经 厌 食 症 的 防 治
Hale Waihona Puke 六 、 学 习 困 难 综 合 症 的 防 治
七 、 吮 手 指 、 咬 指 甲 的 防 治
一、智力缺损的防治
( . 二)智力缺损的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
(1)染色体突变
(2)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 3、心理社会因素
(三)智力缺损的临床表现
智力缺损最突出的表现为智力低下和适应社会能力缺 陷。 1.临床分级按轻重程度和智商低下分级。根据智商可 把智力缺损分为以下几等。
(1)极度智力缺损。智商在20以下,又称白痴。
(2)重度智力缺损。智商20一34,又称痴愚。
(3)中度智力缺损。智商35—49,也称痴愚。
(4)轻度智力缺损。智商50一70,又称愚鲁。
2、不同程度智力缺损者的行为发展特征:
( 1 )重度:运动发展差;不太能说话,一般不能通过自 我帮助训练有所进步;很少或没有交往技能;能说话或学 会交往;通过训练能养成基本的健康习惯。
(4)药物治疗
本病常选用的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右旋苯丙 胺、阿莫林等),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眯唉),咖啡因等。从 而可增强自制力,改善注意,减少不良心理刺激,促进心 理平衡,并为心理治疗或教育创造条件。
( 四 ) 心 理 护 理
①教师、家长应该协助医师进 行心理行为治疗与管理,对儿 童的不良行为和违纪举动坚持 正面教育。多予启发鼓励,不 得体罚和歧视,反之会伤害儿 童自尊心,加重精神创伤和症 状。 ②制定和坚持有规律的 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 惯,帮助患儿克服学习 困难,增强治愈信心。
(一)智力缺损的概念
智力缺损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发育不全。 指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同时伴有适应行为缺 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智力缺损者的精神发 育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早年生活各个阶段因 种种原因受到阻碍而发展迟缓。由于智力缺损者 的学习能力极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自理, 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生活能力也显著落后。
(三)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或行为指导 治疗重点在于培养发展其自制力、 注意力。主要是训练儿童采用较好的 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 次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训练,减少儿童 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 此外,行为疗法还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集中 注意,较好地完成学校作业。方法是:在多动症患儿做作业时, 设计一种训练程序,用指导语训练儿童控制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行为治疗的原则:①多鼓励、少批评,对其正确行为和微小进 步及时表扬或奖励。避免惩罚、禁止打骂、不可歧视。②加强 学习的直观性、提高患儿学习兴趣、利用无意注意。②坚持个 别对待、耐心引导、坚持不懈、待之以恒。④合理安排作息时 间,生活规律、松紧适度。
(二)致病原因:
多动症的病因,目前有各种假说.真 正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确信多 动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病因中有生物 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病例中 各有侧重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该症在儿童心理障 碍中发病率较高,对正在成 长中的儿童的学习、社会适 应能力的不良影响较大,因 而引起广大教师、家长的注 意。下面列举的一些原因作 为参考。
⑦要详细收集家族遗传史、母 孕情况、分娩经过、出生后生 长发育情况及既往史,并结合 体格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和必要 时作细胞染色体或生化代谢等 检查,可为探讨病因、类型和 智力缺损程度提供资料。
智力测验方法: (1)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3)瑞文推理测验
5、治疗
治疗的关键为及早发现、及早查明原因
二、多动症的防治 (一)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 — 种常见的儿童行 为异常综合症。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 常的儿童,具有与本年龄相符的注意 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 的特点,因而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及 社会适应能力差。过去曾称为轻微脑 功能障碍 ( 缩写 MBD) ,近年美国精神 病学会又称其为注意力不足症 (ADD) 。 这类患儿长大后,多动症状可逐渐减 轻或消失,但其违法行为、教育困难、 病态人格等精神障碍仍高于常人。
2.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是多动症的主要特征。这种儿童的 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因为他们的活动是 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在运动场上难 以看出他们与一般儿童的差别。但在限制活动的 教室里,他比一般好动孩子明显表现出不能控制 自己的活动。不过,当得到成人个别注意时,或 从事一对一的活动(如两人下棋或对他讲故事 )时 他就能安静一会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