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 版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1压抑指个体将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并排斥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
例:一个受创的士兵无法回忆起最近的一次死伤惨重的战斗。
2否认否认不是把痛苦事件有目的地忘掉,而是把已发生的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来获得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例:某吸烟者提出将吸烟与健康相联系的证据缺乏科学价值。
3退行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如某一女生刚入校,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失败了,感到很“委屈”,无法进行理智分析和对待,不吃饭,也不上课,成天蒙头大睡。
4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或者为了维护个人自尊,总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以开脱,自圆其说,称为合理化。
•合理化可分为“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和推诿三种形式。
–“酸葡萄”心理:是指认为自己得不到的或没有的东西就不是好的,是不值得关注和争取的,以冲淡内心欲望和不安。
–“甜柠檬”心理: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做成或所拥有得东西都是好的。
–推诿: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都归因于其他理由,或找人承当其过错,以保持个人内心的平衡。
5反向形成–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乃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并在外表上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称为反向形成。
例:一个家长潜意识里实际上讨厌一个孩子,却用买很多礼物的方式来溺爱这个孩子。
6转移–是指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①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④成熟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其实通俗的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
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
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咨客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
一、否定作用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
心理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 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等与意识层面(包括社会道德等约束和信条)决然冲突的心理力量,不被 意识接受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活动,但他们仍然在潜意识层面有力活跃着,只不过是已经不能被意识觉察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 情况,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例如:丁校长是个汽 车爱好者,惜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 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客货车碰撞了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 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通讯,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 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 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 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 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
心理防卫机制会保护我们,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 己美好的生活。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 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例如,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 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 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后,在与太太 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 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 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 苦与悲伤。
101种心理防御机制(细化)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口欲期:0—3岁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肛欲期:1.5—5岁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b)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c)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a)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b)行为中的否认: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的现实并不是真的!”c)幻想中的否认:坚守不正确的信念,所以不愿意看到现实。
d)言语上的否认:使用特殊的词汇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
7、失区别(自体-客体混乱):你变成了别人要你变成的那个人。
8、分裂:你认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爱的。
或者,你现在恨着你爱过的魔鬼。
9、泛灵论:你将人类的属性给与非人类。
10、去生命化:你看到的那个人不是人,所以你不必担忧。
11、反向形成:你有相反的感觉。
12、抵消与仪式: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
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
13、隔离(情感):你不注意自己的情感。
14、外化:你认为“社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感到内疚。
15、转向自身:你对某个人生气,转而攻击或者杀掉自己。
16、消极主义:你拒绝合作,并且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17、小团体化(compartmentalization):你通过建立关系来限定自己。
18、敌意的攻击:你进入争斗以隐藏不愉快的情感。
第一生殖器期:2—6岁19、替换:你感到跟一个人亲近,但却转变为亲近另一个人或者状态。
20、象征化:你赋予一些心理功能以不合理的意义。
21、凝缩:你把完全不同的想法聚在一起,使它们成了整体。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每个人都在使用的心理机制,是自动反应,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如果说合理,那么人在碰到困扰的时候能自我调节,不产生心理问题或心身问题,就算是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了。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2、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
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
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
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
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3、攻击性防卫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推断他人的对错。
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4、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
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5、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为什么要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简单说是为了应激,求个一时的心理平衡。
有建设性的和消极自欺的两类。
积极的建设性的有幽默、升华。
这种自我防御会有建设性的好结果。
通常说一个人在自我防御,主要指消极自欺的那类。
有否定歪曲投射退行幻想压抑合理化过度补偿等。
常常过度使用自我防御是为了逃避现实,不必面对事实,不必看到自己的问题,也就不用麻烦去解决问题了。
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却是自欺而已。
精神分析学派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101种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
如压抑、压制、否认、投射、转移、文饰、解除、自居、补偿作用等。
自我防御的特征: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
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
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一、口欲期:0—3岁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二、肛欲期:1.5—5岁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b)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c)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a)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2. 否认 否认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女朋友跟别人走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哎,失恋了一定很痛苦。""没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了,走了更好!"否认不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这样很难争取到周围人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3. 文饰 文饰是指遇到挫折后,杜撰一些理由摆脱困境或内心的痛苦。考试没考好,真实原因是那天睡懒觉,耽误了考试,却编了一个瞎话,比如说是在路边勇斗歹徒,结果误了考试。如果是通过一个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排解,也未尝不可,也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这种文饰的方式一定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7. 抵消 抵消指的是发生问题时,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缓解矛盾。比如,最常见的道歉就是一种抵消挫折的方法。抵消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
8. 幽默 幽默是一种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别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学会自嘲。一个人要是会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了。说明他认识了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强了。幽默很容易缩短你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你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即使你这次没做好,别人也能容忍你。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种类很多,可归纳为20余种。
根据其形状可分为排他、幼稚、神经症及成熟性防御四大类。
1)排他性防御又称精神病性或自恋性防御,其特点是精神病态的自我中心,无视客观现实。
诸如:曲解:当挫折出现时,主观上将它歪曲解释,虚幻地满足内心的企求,如“打肿脸充胖子”便是曲解。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我国并不少见,阿Q的“精神胜利”也属于曲解,挨人打骂后便称“儿子打老子,活该!”否认:当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感觉实在受不了时,否认能挽一时之溃。
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均属于否认机制。
大凡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又单纯的人,常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认机制。
2)幼稚性防御又称不成熟性防御,为幼儿中普遍使用,成年人中也常不弃尽。
幻想:受条件限制达不到主观上企求的目标而心神不宁时,不少人会“画饼充饥”或做“白日梦”,从幻想中求得满足。
退行:又称退化。
面对某尴尬与不幸时,一些人表现出幼稚的举动,大人象孩子一样,便是退行。
因为孩子不承认社会责任,其行动可任性些,故自己不自觉地成了孩子般后,生活会相对显得轻松些,紧张或苦恼也自然有所减轻。
3)神经症性防御此种防御机制有人认为神经症患者用得更多,具体分析时,非神经症患者也广泛使用。
转移:遇到冲突时,将对立面移向无争抗能力的他人它物,以方便地达到宣泄恨怒等紧张不安的情绪。
如窝囊的男人在社会生活上受了委屈后回家打骂妻子儿女,迁怒家人。
有些青年恋爱失败后,把悔恨泛化地推向所有异性,决定独身一辈子。
合理化:又称文饰。
这一防御机制或许是人们用得最多的,当际遇到不顺意时,会找出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文饰不愉快。
如丢了钱就说“破财消灾”,贫困拮据者尤为欣赏“知足者常乐”。
最出名的合理化防御是“酸葡萄”、“甜柠檬”心理。
4)成熟性防御这种防御机制是健康人主要使用的,不良副反应小,比较受称道。
升华:个人的欲念受到阻抑困扰时,跨越痛苦而不消极沉沦,转而焕发崇高的理念,把自我的不满足抛在一边,全身心投入某种有价值的活动,创造出卓越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否定(denial)
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事实,或 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当作它根 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 。
否认是一种原始又简单的自我防御机制,意志薄弱、 知识结构单纯的人,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否认机制。
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 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 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
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就 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
表现形式: 人向物的退化 成熟像幼稚的退化 不满足像超能量的退化 不熟悉向熟悉退化
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其夫要外出时,她 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
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 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
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 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 就好言安慰她,哪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 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 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御方式就是压 抑。
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 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 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老师十分难 受和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 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 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 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 李老师用 “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
某人极需要某种东西或名誉地位,却表现为极力反对、 推却或无所谓;
在班上暗恋某女生却故意对她冷嘲热讽或恶作剧,以减 少内心的焦虑;
当某人希望别人照顾自己却表现出明显地照顾别人
中国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退为进”、俗语“ 赶狗人穷巷”也都是反向的表现
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 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
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 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行就是一种心理症状了,临 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这种退行行为。
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 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 儿时期的行为;
一个成年人,当遇到困难无法对付时,便觉得自己身上的 “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来退回到儿童时期被人照 顾的生活中去,这就是无意识地使用精神防御的退行机制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 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 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这类 防卫机制有以下三种形式:
1、压抑(repression)
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 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冲 动、想法、情感和经历,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 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这是一种 “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 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 (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 (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 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 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第三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 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 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 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 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 戏剧化的改变。
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 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 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 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 “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 找回那“失去的哀伤”。
丁校长是个爱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 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 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货 车碰撞了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 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电话,在 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 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 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 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 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压抑防御机制。
第四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Mature 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几乎任何年龄的“健康”人。对 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 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 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 防御机制。
按行为性质划分: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认同权威
回避
认同自己
心理防御机制定义
心理防御机制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 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 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 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 调整。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 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 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Mature Mechanism)
第一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 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 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说来, 这 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 “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心理治疗性解 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改变现实来改变它 们(就像服用氯丙 嗪、消除应激、发育成熟)。 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持, 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 暂时放弃它们。
第二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 (Immature 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三岁到十五岁的“健康”人、性 格障碍者以及在心理治疗中的成人。对于应用者说来, 这些防御机制往往能够改变那些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 亲热 感情(或者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苦恼。 在旁观者看来,它们却显得是不必要的。虽然不成熟 防御机制的很难予以改变的,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 或者在长 期心理治疗时,通过再三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也有可能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
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 呀!”其实是一种退行行为;
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也是退行行为
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丈夫要外出时,她 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
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 必要的。
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 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
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 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 法越远,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固定化——以某种模式反复出现 目的性——保护自我和自尊免受威胁 缓冲性——避免焦虑、挫折、压力使其受伤 间接性——间接为某些需要提供出路 经常性——正常时候有,变态时候也有 非意识化——无意识的自动化运行 预警信号——可能是一种精神异常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 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 理病理状态。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防卫机制的类型四大类(按心理成 熟度分类)
“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 Mechanism)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 (Immature Mechanism)
选择性或目的性遗忘常表
现在失去记忆
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 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 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认知却被忽 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 ,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 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生命无常”、“每个人都会死”这样显见的事实也常 常被人遗忘或抑制起来,这样可以避免焦虑;
梦是很重要的释放压抑的方式,以减少自我的压力,所 以,如果做了很荒诞、很不道德的梦,不必自责,不必 焦虑,应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你的压抑在梦 中得到了释放。
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 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 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 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 伤。
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
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 呀!”其实是一种退行行为
网络用语幼稚化是好是坏?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 极性的行为反应。
1、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 会所接受时,便以夸张性地以相反的外在态度或 行为表现出来。
用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真实的欲望。 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
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 也是一种压抑过程。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向形成被认为是一 种强迫性的防御机制。
爱恨互换 慷慨与吝啬 放纵与节约 不满与关心
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 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心理防卫机制的特征: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 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 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 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