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2)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3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及反思)教案:小学科学3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探索化石对于研究古生物和地质演变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化石中获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 引导学生认识化石对于研究古生物和地质演变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和推理从化石中获取信息,并理解其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化石标本及图片。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
3. 相关科普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块鱼化石并问学生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慢慢引导他们了解化石的定义,并与现代生物进行比较。
2. 探究化石的形成过程(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解析化石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理解。
3. 化石的种类及重要性(2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化石标本,并介绍其特点和重要性。
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观察和推理,明白化石可以提供什么样的科学信息。
4. 学生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配化石标本、放大镜和显微镜等。
要求学生观察化石标本,尝试辨认其种类和特征,并尝试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5.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到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在观察和推理的过程中,学生也深刻体验到化石对于研究古生物和地质演变的重要性。
实践操作环节使学生亲身参与,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然而,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相对较短,有一些对化石种类和特征的理解较为肤浅。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下一次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时间。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化石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科普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发现和应用。
小学科学3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3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化石是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见证者,它们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星球上曾经存在过的古老生物和古代环境。
通过研究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历史、地球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界的循环和平衡。
本文将介绍小学科学3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的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化石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2. 引导回答: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在地壳中保存下来的化石能够帮助科学家研究古生物和地球的历史。
3. 引入问题:那么,你们认为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探究】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化石,进行观察和讨论。
2. 引导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你们对这种化石有什么猜测?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和解释他们对所选择化石的观察和猜测。
4. 引导总结:通过不同的化石,我们能够推测古生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所处的环境等信息。
【知识拓展】1. 解释:化石是通过古生物遗骸在地质过程中的埋藏和保存形成的,包括三种主要类型:矿化化石、碳化化石和模化化石。
2. 引导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呢?它们有什么特点?3. 讲解:不同类型的化石形成的原因和环境不同,因此它们的保存形式和特点也不同。
4. 小实验:模拟化石形成过程,通过水泥、鱼骨和叶子模拟模化化石的形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化石的理解。
【案例分享】1. 呈现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案例,如蜕化石、鱼化石、恐龙化石等。
2. 讲解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这些化石揭示古代生物和地球历史的。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化石告诉我们了什么,以及如何推断这些古生物的习性和所处的环境。
【综合运用】1.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化石,展示并分享他们对这个化石的所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的猜测。
2. 合作探究:学生互相提问、讨论和补充,帮助彼此完善对各种化石的认识。
3.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所给化石的观察和了解,推测出该古生物的习性和所处的环境。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通过化石这一载体,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化石,探索生命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探究能力,对生命起源和进化有粗浅的认识。
但他们对化石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化石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化石所蕴含的科学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掌握化石分布的规律,认识化石在研究生命进化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兴趣,树立科学的进化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分布的规律,化石在研究生命进化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与实践法:学生观察化石,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
3.教学资源:化石标本、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化石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化石,提问:“你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化石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化石形成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地层中?化石分布有什么规律?”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观察化石标本,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化石的形态特征,分析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类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化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进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化石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深入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知道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学会正确观察和描述化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2.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践法: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准备观察和讨论。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实物、视频和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优质公开课教案2 (2)

小结,化石就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板书】
地层岩石、残骸、侵蚀
化石是怎样形成并被发现的
【教师活动】
介绍制作印迹化石模型的方法。
1、启发学生思考,恐龙死后,哪一部分最容易被保存下来。
2、人们是怎样发现恐龙化石的。
3、介绍化石形成和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了解一下<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图片导入】
其他生物的化石图片
化石是什么,化石
1、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骼和贝壳等。
2、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
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底下。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所展示的图片,说出是什么生物的化石,是哪一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科学家面对化石所引发的困惑。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图片导入】
恐龙的图片,恐龙的化石。【】师:恐龙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灭绝了,我们的资料是根据什么制作出来的。
生:它们的骨头架,它们的化石。
师:对,化石。从远古而来的化石,它身上携带了很多的神秘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生活动】
小组内合作完成印迹化石模型的制作。
讨论动物死后,哪些部分最容易被保存。
化石如何被人们发现。
【教师点拨】
1、告诉学生们,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底下,没有被开采出来,所以每一块化石都是非常珍贵的。
2、自什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下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化《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单元《进化》中的第2课。
前面一课,学生已对化石的发掘和运输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各种恐龙模型是根据化石复制出来的,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化石的知识。
化石是人类认识远古生物、研究地质运动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化石是一个既陌生又充满吸引力的新鲜事物。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将有关化石的一些基本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并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记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知道什么是化石。
教材上出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化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化石。
第二部分: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教材通过四幅图片详细地描述了化石形成的具体过程,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刻地了解,教材接下来还安排了一个制作印迹化石模型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化石形成的完整过程。
第三部分:了解科学家在研究化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从中体会到化石的作用。
教材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困惑人类的问题都是因化石而引发出来的,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人们才得以推断出远古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第四部分:为长颈鹿的长颈形成原因选择一个合理的解释。
教材安排了长颈鹿进化的经典故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为下一课介绍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起到引子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对化石比较陌生,大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从未思考过有关化石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爱发言的学生比中低年级少多了,但他们依然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接受有趣的事物,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发挥他们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2.了解化石的作用。
3.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过程:
讲解化石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化石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化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化石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化石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化石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1. 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兴趣和求知欲。
2.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生物、地球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化石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实验等,这为开展课堂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3.9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3.9节“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展开。具体内容包括:
1. 化石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化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石是古生物遗骸或遗迹的留存。
2. 作业点评与补充说明
(1)短文作业:学生应能够准确地描述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分类及其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教师在批改时应注意学生的表述清晰、逻辑性强,并能够运用实例来说明问题。
(2)案例分析作业:学生应能够选择一个典型的化石案例,并对其背景、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教师在批改时应注意学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对化石应用的思考和见解。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2

第三单元进化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
•制作化石模型。
科学知识•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
•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知道化石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重难点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化石。
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师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
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
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
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
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
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
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a)做模具。
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
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
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
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
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
●制作化石模型。
科学知识:●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
●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知道化石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
本课的主要活动有5个:认识化石、了解化石的成因、制作化石模型、探究化石的作用、认识活化石。
其中前3个活动可以放在第1课时,后两个活动放在第2课时,第1课时结束后应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1、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知识的前概念,如:你听说过“进化”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人们是怎么发现进化现象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生物是怎样进化的?——相信学生一定所知不少。
2、让学生提出关于进化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3、思考:我们应怎样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关于进化知识的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方法?
1、认识化石。
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
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了解化石的成因。
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
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
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3、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
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方法来制作化石模型,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的方法。
4、探究化石的作用。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
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5、认识活化石。
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